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高兴点,别郁闷-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一位女性叫文淑,36岁,是一家百货公司的业务部经理。商场的职工几乎都知道她有反复洗手的毛病,常常一天要洗上无数遍。她只要手触摸过东西,就必须赶快洗手。每天下班后,进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用香皂洗手,还反复用小刷子刷指尖、指缝间。等到了吃饭时还要再洗几遍。她每天都起得很早,起来后就开始开门窗,整理家具,并且常闭户拒绝与亲朋来往。她这样的习性已持续了三四年之久,致使夫妻亲朋的关系日趋恶化。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四年前她出差到上海,在繁华的南京路上,她遇到了一位分别多年的老朋友。两人相见惊喜万分,老同学执意邀她到家里去住两日。由于盛情难却,她在老同学家住了两个晚上。回到单位后,她得知上海正在流行甲肝,老同学全家都得过甲肝。她越想越害怕,心想要是传染上甲肝可不是闹着玩的,如果自己感染了甲肝,就会传染给儿子、丈夫,那可是十分了不得的事啊。于是她赶紧把在上海穿过的衣服全部卷起来扔了,并且反复洗手。从此以后,文淑就提防着每个与她接触的人,接待客户时需要握手,她假装没看见就免了。与人说话必须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即使在摇摇晃晃的公共汽车上,也不敢抓靠任何东西和支柱。一旦与人擦肩而过,便焦虑不安,必须赶快回家洗衣服,最后演变到连家门也不愿意出。
丈夫和儿子对她的反常行为劝告过很多次,但她依然我行我素。有时儿子的同学来家里玩,也被她毫不留情地赶走了,说怕带来细菌。儿子感觉丢了面子,和她大吵大闹,结果母子关系闹得很僵。丈夫欲与她亲热,她却先问丈夫洗手、洗脸、洗脚了没有,丈夫顿时兴趣全无。就连吃饭也像举行仪式似地规定每个人都要先去洗手、洗脸,没完没了。在工作中她最不喜欢别人随便到她办公室,更不许人随便触摸室内的任何东西。她每天都必须亲自打扫办公室五遍以上才能安心工作,少一遍她便感到焦虑和不踏实。洁癖使她的性格变得冷漠,不近人情,对人缺乏应有的热情,家庭的职责、工作的表现都大打折扣。因为她每天所想的就是怕染上疾病,每天所干的就是洗和刷,为此,家人和同事都感到难以忍受,事业和家庭都出现了危机。
从文淑的情况看,她显然是患上了强迫性神经症,属于强迫行为。事实上,洁癖也是属于强迫症的一种,其心理病理同出一辙。我们可以分析并认识其外表症状后面的心理矛盾。实际上,这种心理矛盾就像两个小人儿在争执:一个小人儿能根据实际情况照成年人的逻辑来分析,判断其病态表现,认为反复洗手、洗衣费时费力,希望能摆脱这种行为;另一个小人儿则认为,如不洗手就有染上甲肝的可能,因此有必要多洗几次。这种态度与实际年龄及所受的教育很不相称。前者代表理性的成年人,后者不讲逻辑,一味盲目恐惧,具有幼稚儿童的心理特点。这两个小人儿各抒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这就造成了“明知故犯、折磨自己”的痛苦。但患者对自己的这个病理本质特点却毫不知情。
怎会杞人忧天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些人,他们有着异于常人的想法,会对一些根本就不太可能发生的事忧心不已,比如:今天我会不会生病啊!那座桥会不会塌啊!这种杞人忧天的想法会严重地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这儿有一个相关的例子。小李今年20岁,是大学二年级学生。从农村考上大学本来是件令人高兴的事,但小李到大学后并不快乐。虽然他学习刻苦,可成绩总不理想。究其原因,自己也说不清楚。不知为什么,头脑里经常出现怪念头。譬如当他坐在教室后面时,会经常回头看身后的墙,心想:“墙会倒下来吗?如果倒下来就糟了。”老师让他坐在前面,他又会无端地看着门,担心门会不会倒下来。同学们笑他杞人忧天,劝他别胡思乱想,他也知道没有必要这样想,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
小李在学习、生活中的怪念头,搅得他忧心忡忡,甚至使他做出一些傻事。如夜里睡在床上,他就会想如果下铺的同学动一动,或说梦话,自己就会被惊醒,这样提心吊胆到天明;在课堂上,他担心上课听不懂,考试不及格,由此心神不定,十分紧张。小李就这样经常处于心理矛盾之中。有一次同学聚餐,事后让小李收拾。当他倒垃圾时,突然想,万一有人发现倒这些脏东西的是谁,人家又将这些垃圾送回来怎么办?于是,他将这些垃圾塞进了旅行包,直到放假才带回家。
小李为此感到十分苦恼,大学生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又如,他打开同学的抽屉时,觉得好像有什么东西掉进去似的,就会拿同学的书、笔、墨水、本子等物品,用他的话说,“拿出来就舒服了”。而当他把这些东西带回自己的住处后,就会想到:“怎么能拿同学的东西呢?我应该送回去。”但又想:“我送还这些东西时,人家如果发现了,就会认为我是小偷了。我怎么会变成小偷了呢?”越想就越恨自己,甚至难过得痛哭流涕,连打自己好几个耳光。
小李认为,自己连生活都不能处理好,将来怎样走向社会呢?自己真是个没有出息、没有前途的人,活得太累、太苦,甚至有时想一死了之。天长日久,小李的种种怪念头使他烦躁不安、失去自信,难以和别人相处交往。他为这些念头担心、悔恨、自责、苦恼,以至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不得不休学一年。
这种患者常常对自己的要求过分严格,常常对自己提出一些难以做到的高要求,即使遇到了很紧迫的事情,也不能控制自己,并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得当,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些人太过注重细枝末节,而忽略了大的地方。遇事优柔寡断,情感总被悔恨、焦虑、紧张和痛苦占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强迫行为。最常见的是出了家门,然后回头看看门有没有锁好;考试时,反复检查题目有没有看错;晚上睡觉前,反复检查煤气开关、水龙头有没有关好等等。如果偶然一次失误,造成不良后果,而使某种强迫行为多次重复,那他就可能患上了强迫症。强迫行为外显为不由自主的重复行为,如强迫性洁癖,反复洗手、洗澡,不断地洗衣服拖地板;强迫性记数,一见电线杆、窗栏、楼层、台阶就要计数;强迫性礼仪动作,如有人每走五步就要摸一次头发,每见到一个女性就低一次头,也有人进门要先进两步,再退一步,以此和吉凶祸福相联系。还有强迫性偷盗行为,不论偷点什么都会产生快感,否则会感到十分焦虑和郁闷。对于类似的状况我提出三点建议:
1。地走到人群之中,主动进行人际交往,多和同学、朋友、熟人接触,经常和他们倾诉交谈。培养集体生活习惯,锻炼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
2。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可以从多方面考虑,不能只限于一条路,头脑里只有一根筋。当你感到此路不通的时候,换个角度想一想,也许会找到新的途径和方法。
3。加集体活动,培养多方面的兴趣,调节紧张的心理状态,消除神经刺激。活动中加强与同学交往,改善人际关系,渐渐改变过于拘谨、胆怯等不良个性,逐步培养活泼、开朗、自信、热情的性格。这些都有利于治疗强迫症。
要善待自己
人生最美好的事,便是可以每天与快乐相随。所以人要懂得放开心灵,要学会善待自己,这样,你才能从容领略生活中的甘甜滋味。小刘,男,18岁,家住农村,父母均为农民,在家排行老大,下有一弟一妹。他从小就很懂事,知道父母很辛苦,对自己要求极严格,一点儿时间也不许自己浪费。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初一后还任班干部,很得老师喜欢。初一后半学期,父亲节约开支给他买了块手表,作为奖励。初二上半学期,他开始害怕会将表弄丢了,结果果真在一次早操中将表丢失。他深知父母挣钱不容易,内心极度愧疚,常常有意识地到寝室和马路边努力寻找,但始终没有找到。他不敢告诉父母,整天心事重重,成绩开始下降。
后来家中添置了沙发,他喜欢坐在沙发上看书。一次,他母亲说别坐坏了,以后不能坐在沙发上看书。从此,他真的再也不敢坐沙发,后来甚至看到椅子也害怕。初中勉强读完以后,他一直待业在家,成天为看病四处奔波,父母为此花了不少钱,使他觉得更不好受。他最苦恼的是怕小便失禁,老想去厕所,但又觉得不该去,越想控制,想去厕所的念头便越强烈。尤其是吃饭之后想上厕所,拼命克制不让自己去,结果吃了饭就吐,按胃病治了很久也未奏效。他老是想自己是否渴了或者饿了,椅子该不该坐,泡在盆里的衣服是现在洗还是过一会儿洗,换衣服后就要反复扣腰间的皮带,提着提兜要反复检查兜里的东西是否还在等等。与人们交往时,害怕别人笑话自己,认为别人的眼睛都在注意自己。
小刘的病纯粹是心理因素造成的,病根就在于他过分压抑自己,他从小就是老大,责任心驱使他过分地克制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而丢表事件又使他更加愧疚。他母亲那句随意的话对他的自尊心造成极大的伤害,使他更加压抑自己。他的家庭环境和他敏感多疑、内向的个性使他变成目前的状况。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时时苛求自己,不刻意追求完美,要善待自已,才能活得轻松愉快。那么,针对小刘的状况,该怎样去改善呢?具体做法是,正视并承认自己存在的问题,争取做到每天记下自己产生强迫意念的次数。要顺其自然,要努力做到不克制,如一产生怕小便失禁而想上厕所的意念,便马上放松,想去就去,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注意思维不要长时间停留在一件事情上。
另外,要善于调剂。如果不善于调剂,很可能仅为一件事,就在大脑神经中枢形成长久的刺激,最后弄成对任何事情都想去琢磨,形成一定的病态;善于调剂,就可以从不合理的信念中解脱出来,改变和打消事事要求完美的心态。就拿上厕所来说吧,每天多上两次厕所,没什么了不起,也不丢人。再说,别人都在做自己的事情,谁还有闲心顾及你上几次厕所?时间一长,紧张强迫的情绪就消除了,自然也就不老想上厕所了。
船到桥头自然直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
对待强迫症最正确的方法,首先是解除自己对强迫症状的焦虑。
“我们不去理它”,这是强迫症患者最为明智的策略。
可能会有许多人质疑:“你说对强迫症不理睬、不在乎,怎么可能?你不理睬它,它就会自然消除吗?”“我在考试时出现强迫观念,你说我能不理、能不急吗?”
俄国文学家库普林曾说过这么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你感到可怕的东西其实并不可怕,不感到可怕的东西往往是最可怕的。”
“顺其自然”不是症状一来就放任自流,什么都不做,而是应该坚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比如,你有上课时爱用余光扫视旁人的强迫症状,“顺其自然”不是让你想看就看,而是让你忍受一定的痛苦,坚持听课学习。你可以通过详记笔记、积极思考、认真质疑、主动发问等方式,让自己更加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症状越来越不能对你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干扰,你对它的恐惧与焦虑也就会逐渐减轻。
有人问游泳教练:“在大江大河中遇到旋涡怎么办?”教练答道:“不要害怕。只要沉住气,顺着旋涡的自转方向奋力游出去便可转危为安。”顺其自然也是这样,它不是“逆流而动”,也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按照正确的方向,去行动和努力。
预防胜于治疗
人人都希望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在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心理健康的水平却并未以等比的速率随着增长。相反,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各种心理障碍的“泥潭”,痛苦又不能自拔。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是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势必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些矛盾如得不到良好的抒解而日积月累,就会给人们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使人焦虑、压抑、烦躁、不知所措和情绪低落,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就会随之而至。俗话说“防病胜于治病”,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防止心理障碍的产生。
1。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了正确的观念,就能对世界、对社会有正确的认识,并能正确地观察和分析客观事物,提高对挫折和心理冲突的承受力。
2。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人们常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可见知人之难。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知人虽难,知己更难。自我认识的肤浅是形成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自卑自怜者总认为“别人行,我不行”。自傲自负者会自吹自擂:“我行,你不行。”自信自强者对自己的动机、目的有明确的了解,对自己的能力有适当的评估,他们接受现实的自我,选择适当的目标、寻求良好的方法,不做自不量力之事,更不参加不切合实际的竞争,于是他们走上了“你行,我也行”的康庄大道。
3。面对现实,很好地适应环境。现实生活遵循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不随个人的意志转移。心理健康的人总能与现实保持良好的互动,以求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改造环境,使外界现实尽可能地符合自己的主观愿望。另外,在力所不能及的情况下,他们又能另择目标,另辟蹊径以适应现实环境。而心理异常者最大的特点就是害怕现实,从而脱离现实或逃避现实,然而他们又不得不生活在现实之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势必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种种压力,从而导致恶性循环。所以,学会面对现实,很好地适应环境,是预防心理障碍产生的方法之一。
4。结交知己,与人和谐相处。人是群居动物,与人在一起不仅可以得到启迪、疏导,获得信息,还可以使人们增进理解,使我们的苦乐、能力得到宣泄、分享和体现,从而使自己不断进步,保持心理平衡健康。善于结交知己,可以向朋友倾心相诉,共分忧喜,这是保持心理平衡的关键因素。与人和谐相处,也是让心情顺畅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与人相处时,正面态度和情绪如尊敬、信任、喜悦应多于负面态度和情绪,如仇恨、嫉妒、怀疑等。与人相处的原则是不亏负别人,对得起自己。人际关系是复杂的,我们与人相交,肯定有深浅厚薄的程度区别,不可深交的人,我们不妨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对别人不要苛求太多,而笑容太少、尊重太少,则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5。善于处理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好工作与休闲的关系。工作的最大意义不仅是由此获得物质上的报酬,还有另外两个方面:一是工作能够体现出个人的价值,使人获得心理的满足。二是工作能使人在团体中表现自己,以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假如工作不对口,没有兴趣,自己不努力,也没有成绩,你不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换一个对口或有兴趣的工作。假如没有条件,就须端正态度努力培养工作的兴趣,以适应环境的需要。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忙碌而机械,不少人的情绪因长期紧张而自己又不善于调剂,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