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奋斗在香江-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比它高多了。”
电子束退火是利用电子束照射半导体表面,使其中的离子注入层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很高的温度,从而实现消除损伤的目的。它的加热过程进行得非常快速,加热仅仅限于表面层,因而能减少某些副作用。
“这种技术成熟了吗?”
“成熟,完全的成熟。”邱明回答道,脸上充满了自豪的表情,又继续说道:“凌少,离子注入和电子束退火整套工艺,全部采用自动化处理,能够大大的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整套设备只需2个人就可以轻松的完成,设备相当可靠。”
“好,太好了,有了这套设备,我们的芯片生产成本将会大幅降低,成品率也会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也会成倍增加。什么时候可以完成定型生产?”经过这么长时间,投入了这么多的资金,终于看到些成果,凌世哲开始迫不及待的想要马上把这些设备投入使用。
邱明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在站在一旁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凌世哲很快注意到他的表情,问道:“怎么了,邱教授?”
见他问道,邱明不能不回答,说道:“凌少,我认为,现在还不忙把这套设备投入生产使用,到时可以在加拿大的芯片工厂安装一台进行实验性生产看看实际使用效果如何,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我们可以在修改完善,凌少你不是要在今年年底的时候,会再次的把芯片工厂升级到8微米制程工艺吗?现在离年底还有整整一年的时间,有了这一年的时间来检验这套设备完全够了,到时候我们利用工厂升级的时候在把他安装完成不是更好?“
凌世哲想了想说道:“我同意你的建议,行,就等一年再上。不过邱教授,根据摩尔定律,半导体技术是要等到18个月集成电路才会增加一倍,虽然我公司已经早早的开始了8微米甚至7微米工艺的研究,但年底就开始升级~~~~我估计他们还拿出来。”
“不,凌少我们可以这么做,建立一个小型的工艺实验性工厂,专门从事8微米制程工艺的研究,等技术成熟后,就把8微米这套工艺安装在一个芯片工厂中,等8微米工艺在工厂中运行没有任何问题,我们在把所有的工厂的生产线升级到8微米制程工艺,同时小型实验性工厂开始进行7微米以下工艺研发,凌少你看怎么样?”
凌世哲仔细想了想,发现按照这个办法来,很适合半导体发展的规律,打个比方来说,工艺实验室研究出8微米制程技术后,拿到实验性工厂开始生产,8微米芯片就可以小批量的上市销售,由于产量小,还是刚刚出来的,可以试试市场的反应,价格上可以卖到最高,先期就可以收回部分研发投入。
当实验室工厂没什么问题后,又转入一座标准型的工厂进行生产,这个时候市场上8微米的供货量加大,价格上在适当的下调部分,这个时候人们完全已经接受了8微米芯片。到时候所有的工厂都加入到8微米芯片的生产,大规模铺货。
如果人们不接受,到时候也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对芯片进行改进,这样一来不会产生新诞生的芯片不符合市场造成大规模的滞销,从而造成大规模的亏本,就算出现滞销也是极小规模的,因为还没进入标准工厂,还在试验工厂的时候就已经反映出新芯片到底符不符合市场的需求,符合就大规模生产,不符合可以随时叫停,并对将芯片进行改进,反正是试验工厂嘛,这点小损失还是能够承受得了的,再说了,我们还可以把这些芯片进行便宜处理嘛,这样一来就不会造成什么亏损了。
想通了这里面的关节,凌世哲当且同意了邱明的提议。
参观完了离子注入设备后,凌世哲又参观了其他试验项目,特别是分布式光刻机和电耦合高能等离子体刻蚀机,在刻蚀机研究室里面看到了王海华和克里斯托弗。
整个房间里面到处都是电缆和各种大大小小的机器设备,王海华和克里斯托弗站在一推仪器中间,周围十来个大学生和几个安布雷拉公司的工程师,还有一些工人在进进出出。
他们两人没有发现凌世哲的过来,两人的注意力全都放在面前的仪器上面,克里斯托弗手里拿着一张工艺图,看了又看,然后又对着仪器看了一遍,说道:“王,不行,还是不行,不是我们思路有问题,我们的方向是对的,设计上也没有问题,而是我们现在的硬件环境还达不到要求,我们唯一的办法只有等到硬件达到了要求,这个机器才能达到公司使用的标准。”
王海华知道克里斯托弗说得是对了,但他有点不甘心的说道:“我想试试有没有别的思路的可能。”
“不,王,这个是最正确的思路,别的都不行,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你看,boss上面提到的技术要点,已经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我们已经做了无数遍试验,都证明其正确性,只是因为现在的科技水平还太低,我们还达不到要求罢了,只要我们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成功的,不要试图去找别的路的,这条就是最好的路。”克里斯托弗指了指手上的资料说道。
这时旁边一名工程师转身看到凌世哲喊道:“boss。”
克里斯托弗和王海转身看到他,凌世哲笑着对他们二人说道:“我这里有一份暂时的替代方案,你们看看。”
接过助手递过来的公文包,凌世哲从里面拿出一个厚厚的资料袋,交给二人。
王海文接过资料袋并没有打开,而是对着凌世哲说道:“凌少,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走,我们到办公室去说。
看了看这里进进出出的人,的确不是说话的地方,凌世哲点点头。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
。。。
第五十一章 圆筒式刻蚀机()
当初凌世哲建立半导体工艺实验室的时候,为了让学校的教授研究上的方便,专门开辟了两层楼作为教授和工程师的办公区,每个教授和工程师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办公室,办公室里面还有休息室,累了可以休息。除此以外还有4间职工休息室,职工休息室就没有教授工程师的办公室那么好了,都是集体休息室,几个长椅、一张大号铁桌、一个工具柜了事。跟工厂员工休息室没什么区别,员工和大学学生各分两间,全都挨着都在教授休息楼的下面一层。
王海华和凌世哲来到教授办公区楼层,但他没有带凌世哲去他的办公室,而是去了会议室,同来得还有克里斯托弗、邱明和其他十余名工程师以及九名来自香港大学和理工大学的教授。
这是一间大会议室,可同时容纳200人开会,会议室布置的并不奢华,但科技感十足,以凌世哲后世几十年的眼光来看,都不显老土。
大家进了会议室后,分成两边坐下,凌世哲坐在主位上,左手边是香港和理工大学的教授,右手边是安布雷拉的工程师。
在亚洲更应该说是中国讲究左为尊,西方国家是右为尊;安布雷拉公司的工程师西方人较多,自然坐在了他的右手方,教授们中国人较多,坐在了他的左手方。看着他们自动的分好了座位,凌世哲也感到省心,这样一来双方都体现了尊重,不会有被轻视的感觉。
几名大学学生忙着给大家端茶倒水。这几个学生显然都是新手,没有做过端茶送水的话,状况不断。
“嗨,我要的是茶,不是咖啡,你拿错了。”
“我要的是英国茶,不是中国茶。”
“我要的是拿铁,不是卡布其若,给我换一杯去,笨蛋!”一名教授怒了。
“哦,上帝,我要的咖啡是不加牛奶的,是纯咖啡,而你给我的是白咖啡,还有,我要的是三又四分之三颗糖,不是四颗,你给加了四颗糖,换一杯去,菜鸟。”一名来自安布雷拉公司的工程师说道。
“我要的是英式柠檬茶,不是美式薄荷茶!”
……
“你又搞错了,我要的是龙井,不是茉莉花。”
“我要的是茉莉花,你给我雀舌干嘛,那是顾教授的,给他端过去,,把我的茉莉花拿来。”
看着这帮手忙脚乱,状况不断的大学新生,凌世哲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自己当初刚刚穿越时,刚进大学时的情景,表现得跟个他们没什么区别,一样的菜。
可能大家看到这一幕会大骂,靠,这帮老头也太挑了吧,要喝茶的给他茶,要咖啡的给他咖啡,什么加奶不加奶,什么纯咖啡、龙井、雀舌,那么挑干嘛?都一样的咖啡或茶不行吗?
其实香港的各个大学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端茶送水就是最基本的实践之一。以茶水为例,现实生活中人们饮食习惯各不相同,有的爱喝咖啡,有的爱喝茶。咖啡跟茶都有好多的分类,个人的喜好又不一样,需求不一样,有的人甚至有特殊的癖好。
让那些学生通过端茶送水的实践,可以帮助他们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锻炼他们的临场反应发挥,瞬间记忆力,协同合作、组织安排等,通过这种锻炼,让他们建立起对生活和工作中的自信。
因为大学是人生中最后的象牙塔,是人们踏入社会的预备站,在学校读书的学生还可以看做是娃娃,大家对你的错误可以包容原谅,而一旦踏入社会就不一样了,大家不会把你当娃娃看,一旦犯错,轻则被骂,重则被炒鱿鱼,甚至有时候还会吃官司。
这里是香港,生活工作压力巨大,如果你不能适应,就会被无情的被淘汰。
适者生存是香港的生存手册,如同空气一样,充实在香港的方方面面。正是于此,香港的各个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们可不想培养出的学生都是些智商极高,情商低得让人无语得社会低能儿。
“喝喝,卡姆,你过了哈。”凌世哲提醒自己的一名工程师。
卡姆是意大利人,哈哈大笑说道:“boss,这太有意思了,看到那帮学生出丑的样子,我就想笑,这让我想起了年轻的时候。”
另一边一名来自理工大学的教授说道:“没有关系的凌少,你们得工程师做得很好,这样可以让这帮菜鸟得到尽可能的锻炼,这对他们日后踏入社会在工作和生活上都有很大的好处。”
一名安布雷拉的工程师说道:“boss,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也不是这样的,我们没这么挑剔,自从明白教授们对学生们故意“刁难”的目的后,我们才加入其中跟着“刁难”他们的,香港的大学对学生得培养方式非常的有意思,通过这种特殊得培养方式培养出的学生,他们都非常的自信和独立。”
其他的工程师都跟着点了点头。这种方式是香港的大学所特有,其他地方是没有的,学生通过这种实践的锻炼后,做事干净利落、条理分明、忙而有序,遇事不慌忙急躁,知道先干什么,然后再干什么。其他地方和国家的大学都有不同的方法来锻炼学生的独立和自信,但香港的方法最特殊,他集合了东方和西方大学的一些优秀经验,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那几个学生从刚开始一番手忙脚乱之后,慢慢得开始变得有了些章法了,最后终于把所有人的茶水跟咖啡都准确无比的端给了大家,他们才退了出去,走时还把会议室的门不忘关上。
人全部走了以后,王海华才把凌世哲交给他的资料袋打开,不出他所料里面是好几张晒制图和一些技术资料。把资料依次分给了其他教授和工程师,他自己把晒图纸摊开在会议桌上,从衣兜里拿出眼镜盒打开,取出老花镜戴上,向晒制图看去,旁边邱明和克里斯托福以及两个教授和一名安布雷拉的工程师也走了过来,一起向这章晒图纸看去。
图纸上左下角数据栏写着圆筒式等离子处理系统。
自从上次他们告诉凌世哲电耦合等离子体刻蚀系统无法短时间搞出来后,凌世哲这些天查了好多资料,终于找出了一套替代方案。
半导体历史上对硅片的刻蚀在77年以前都是采用的化学湿法腐蚀技术工艺,这种技术是利用乙酸或h2o缓冲的hf/hno3溶液与薄膜建所进行的化学反应,来去除薄膜未被光刻胶覆盖的部分来到达刻蚀目的,这种刻蚀方法又叫湿法刻蚀技术,是一种纯化学刻蚀。
后来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湿法刻蚀技术走到了镜头,开始进入干法刻蚀。它不使用液体,是利用等离子体或高能粒子束轰击的方式来对晶元进行刻蚀。
桶式刻蚀机是最早的刻蚀机,也是最简单的刻蚀机。凌世哲设计得圆筒式刻蚀系统是在桶式刻蚀机上改进而来的,它采用一款通用的真空处理舱及机箱,是一款满足等离子去胶,清除浮渣,各向同性和各向同性蚀,采用高模块化装配设计、多功能真空舱体-电极设计、结构紧凑,具有自动化工艺程序的等离子体刻蚀设备。
凌世哲就是要用这个套装置来代替icp刻蚀机,这套系统的刻蚀尺寸极限是0。5微米;按照现在的半导体技术发展速度,这套设备使用达到极限后,icp刻蚀机已经完全可以进入使用阶段了,到时候就可以跟圆筒式刻蚀机进行交接,把它替换下来。
这样他就不需要像原先的历史那样,频繁的更换刻蚀机。这是他苦思了很久才想出来的一套解决方案。
良久以后,凌世哲问道:“如何,以现在的科技能不能把它造出来?”
邱明与众人互相看了看,点了点头,说道:“设计上没什么问题,只需要花些时间做几个试验找出最佳的数据值,明年三月份以前就可以定型投入使用了。”
要明年才能出来,凌世哲显然对这个进度不满意,说道:“给你们三个月时间能不能搞出来?”
卡姆摇头说道:“很难,明年三月份都不一定能够做出来,boss你看,你得这套系统是全自动化的,数控系统的开发就要花许多时间,如果要明年三月份出来,这还是在没有重**ug的情况下,如果有重**ug,就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了。”
卡姆这么一说凌世哲突然想到历史上的mk800数控机床,这台机床是美国斯皮舍尔公司在七十年代末推出的,开发时间整整用了十年,然后隔了多少年来着,时间太过久远凌世哲也记不住了,反正就是发现这台机床有重大问题,经过检验发现问题出在软件上,斯皮舍尔公司花了几年时间都没有找出里面的bug,后来一直到了90年代才把这个bug给找出来,它隐藏之深可见一斑;可惜的是这台机床的bug不止一处,而是好几处,全都是重大的bug,直达90年代末才全部解决。不过那个时候斯皮舍尔公司早已经成为了历史。
软件出现问题要解决起来相当的麻烦,软件故障问题能否顺利的解决,全部取决于你能否第一时间找出里面的bug,如果你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那么你就惨了,特别是重**ug,你就怎么都解决不了。找出了bug你才能解决问题,找不出你就洗白。
“不,应该不会出现这个问题,软件出现这种问题一般都是内核结构设计上的不合理,其次是在程序编写上有着严重失误才会造成。你们看,boss的这套数控系统在机构上非常的简单,用的cpu芯片是risc构架,硬件的设计上也没有任何问题,这样软件的内核结构在设计上会简单许多,排除了重**ug缺陷的可能,只要程序员在编写时不出现重大的失误,严重bug的可能就可以排除掉,就算有些小bug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