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时代之穿越1983-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与此同时,在戈文在家里阅读着《文汇报》副刊刊登的这篇由一个北京大学毕业生写的文章时,巴金同样接到了一个意外的电话,这个电话的主人很特别,他正是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
段文杰除了是敦煌研究院院长之外,还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的理事,全国政协委员,自然和巴金相识,而戈文在写《道士塔》的时候,想要咨询一些关于莫高窟的史料,当时巴金给他的电话号码正是段文杰的办公室电话,《道士塔》结尾所说的日本专家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的故事,正是段文杰亲身经历的事情,也是他转述给戈文的。
电话里,段文杰很高兴,一接通电话,他就笑着对电话这头的巴金说道:“巴老,感谢你那个弟子啊,那个叫做戈文的小伙子两篇散文的威力都比得上原子弹了。你不知道啊,这些天报名来我们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的年轻同志可真多。等这批新同志到位以后,我们研究所的人员就一下子充沛多了,以后就能实施对莫高窟大规模的维修保护工作了,就是石窟资料的全面调查、石窟艺术、考古、佛教内容等研究工作也能同步展开,这可都是你那位小弟子的功劳哦。”
“哦?是吗?”巴金的脸上先是惊讶然后就lù出了微笑,没想到受到鼓舞的年轻人还是有的嘛。
“哈哈,是啊巴老,你帮我转告一下戈文,就说我非常感谢他,等哪天他来了敦煌,我请他喝甘肃特产的大酒”段文杰就像西北汉子一样爽朗豪放,可是知道他的人却知道他的老家其实是在四川绵阳。
“巴老,我这次打电话呢,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呐。我们研究所打算出版发行一本《敦煌研究》的杂志,我想在头期杂志上转载戈文的那两篇散文哩。”客套话说完,段文杰很痛快的将自己的目的说了出来。
“你们要发行杂志?”巴金有点惊喜的问道,虽然不是敦煌学方面的专家,可是他也知道一本刊物对于敦煌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这不仅可以让敦煌学者们方便交流,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普通的读者了解到敦煌学。
“对,我们打算在第一期杂志,目前正在选稿中,我看戈文那两篇散文很应景呐,所以就想转载……”段文杰解释道。
“没问题,你直接转载就行”巴金没等段文杰说完,就一口应承了下来。
“呃……”段文杰停顿了一下,然后问道,“巴老,你不问问戈文吗?”
“哼,这点小事老头子我还是能做的了主的,还怕那小子反天不成。”巴金被段文杰小心翼翼的提问搞得有些不高兴起来了。
其实就算是问戈文,估计也是这样的结果,搞不好这小子连稿费都不要,这一点了解戈文的巴金可是心知肚明。
“哈哈,那我可就用啦,到时候会把稿费和样刊寄过来的。”段文杰也是个痛快汉子,大西北的荒漠给了他豪爽的性格,既然巴金都这样说了,他还有什么犹豫的。
于是在戈文不知情的情况下,他的《道士塔》、《莫高窟》再次被转载了一次,这一次这两篇散文将登上敦煌学的发源地,将出现在那些专业的研究人员的眼中。
今天一万字有木有?
看的爽快的话,就投几张月票吧,还差几票就又上升一位,叛儿很需要大家的支持
今天的爆发就算是完成了,两三天内还有一次爆发,时间暂时无法确定,还请大家见谅。
感谢一直都订阅、打赏和投月票的童鞋们,你们的支持才是叛儿码字的动力
………【第104章 开始煽动翅膀的蝴蝶【求月票】】………
第104章开始煽动翅膀的蝴蝶【求月票】
事情的发生就是这么凑巧,就在这天晚上戈文从报纸上看到了这则要去敦煌工作的评论的时候,巴金同样接到了敦煌研究院打来的道谢电话。这一夜不仅戈文难以入眠,便是巴金老人也在夜里辗转反侧,作为一个人民作家不就是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够被读者喜欢,能够让读者接受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潜移默化中追求真善美吗。
第二天一大早,戈文就拿着昨天晚上林一铭带回来的这张登有那个北京大学毕业生评论的《文汇报》兴势冲冲的来到了巴金的家中,他很想让巴金也一起分享这篇文章,这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成就感,实在是让人着mí。
于是一进屋,戈文就立刻窜到正在书桌前看着今天的报纸的巴金面前,笑嘻嘻的将自己手中的《文汇报》递了过去,然后指着那篇评论,说道:“巴老,这里有篇关于《道士塔》和《莫高窟》的读者评论呢,您老看看哇。”
巴金扶了扶脸颊上的老式眼镜,抬头看了一眼满脸笑容的戈文,就低下头去看起这篇文章来了。
很快的巴金就将这篇充满了感情的评论文章看完,然后他摘下眼镜,身子往椅背上一靠,微笑的看着戈文说道:“戈文,这篇文章似乎和你的散文关系不大呢,如果不是里面写了一段关于你散文的感想,恐怕这文章根本就不是一篇评论,应该是游记才对。”
戈文挠了挠头,不理会巴金的打趣,反而有些兴奋的说道:“巴老,这篇文章是不是评论对我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这个北京大学的毕业生正是看了我的这两篇散文才涌起了去莫高窟游览的想法,而正是亲自去了敦煌、亲自看到了解到敦煌文化的灿烂,才生出了要从事保护敦煌文化的工作念头,哈哈……这还是我第一次看到有读者被我的文章所影响呢这种感觉实在是太bāng了”
“呵呵,”巴金看着戈文自豪的表情,不由的微笑了起来,他心里也为戈文感到高兴,这样的文章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比什么奖项更加的动人,是一个作家能够收到的最高的褒奖。
“说起这事,倒也是巧了。昨天晚上敦煌研究院的院长段文杰还给我打来电话呢。”巴金想到了昨天晚上的电话,笑着和戈文说道。
段文杰打来过电话?戈文不由的有些好奇起来。当初自己在创作《道士塔》和《莫高窟》时,曾对很多史料上的记载感到头疼不已,因为很多史料上的记载都是相互矛盾的,孰真孰假让人难以确认。当初他就是通过巴金给段文杰打过去电话,请教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戈文的心中对于段文杰的热情是很感谢的,现在听到巴金说段文杰打来了电话,不由的问道:“段老师,他怎么了?”
“他呢,就是想要谢谢你。”巴金卖了一个关子。
“谢我?”戈文有些纳闷。
巴金微微一笑,然后把手中的《文汇报》一晃,然后说道:“并不是只有这个作者产生了去敦煌研究院工作的念头。昨天晚上段文杰在电话里说,他们研究院今年收到的工作申请比往年多了很多,人员一下子就扩充了很大的规模,以往很多限于人员的工作现在都可以开展了……”
“真的?”戈文一下子跳了起来,原本看到《文汇报》上有读者受到自己文章的影响决定去敦煌工作,就让他非常的高兴,一晚上都兴奋的睡不着觉,现在巴金竟然说像这样的读者还有很多,这种预料之外的收获真的是让他振奋不已。他情不自禁的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努力消化着巴金告诉给他的这个消息。
巴金看着在自己面前走来走去兴奋难耐的戈文,心中同样很替他高兴,等了一会儿看到戈文依然在屋子里兜圈圈,才翻了一个白眼,说道:“小子,想兜圈子就到院子里去,那里地方大,我老头子可受不了你这样晃来晃去的,眼晕。”
戈文这才停了下来,他一屁股坐到巴金书桌上,然后高兴的说道:“巴老,我现在的心情实在是太jī动了,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就像是在云里飘着一般……哈哈……”
“怎么,这就满意了?”巴金开玩笑。
“怎么会呢,”戈文摇了摇头说道,“我的志向可比这大多了,说出来还真怕吓着您老人家呢。哈哈。”
“吆,说你胖你就喘上了,年轻人,谦虚,要谦虚一点。”巴老听到戈文的大话,不由的调笑起来。
“嘿嘿……”戈文微笑不语,如果他真的把自己的理想说出来的话,恐怕就是巴金也会惊愕的,只是这种妄想还是暂时保密的好呢。
“对了,段文杰还说他想要转载你的那两篇散文,敦煌研究院要发行一本杂志。”巴金像是想起什么,接着说道。
“发行杂志?他们有自己的杂志了?”戈文十分的惊讶,然后就是一阵高兴。
“不错,第一期。”
“这真是太好了如果有专门的杂志的话,那敦煌文化就会被更多的人们知道,也给国内外的敦煌文化爱好者建立了一个平台……这绝对是功在千秋的好事啊”戈文兴奋的说道。
因为要写《道士塔》和《莫高窟》,戈文埋首在历史书籍里,很是研究了一番敦煌文化,就是在那段时间里,让他认识到敦煌文化的重要性——在这个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正是如此,戈文才对晚清民国对于敦煌文物的不重视、任由外国人掠夺的事实感到悲愤,正是如此,戈文才对那些敦煌文物的失散感到痛惋
好在中国从来不缺乏有志之士,从来都不缺乏那些默默的奉献着自己青chūn和生命的学者专家们,正是如此,戈文才对这些学者专家感到无比的敬仰。
“不错。段文杰说他打算要在第一期的杂志上转载你的那两篇文章,估计过几天杂志样稿和稿费就会给你寄过来。”
“不需要,不需要,能为敦煌做点贡献这是我应该做的,高兴还来不及呢,哪里还会要什么稿费。”戈文连连摆手说道。
“哈,我就知道你小子会这样说。”巴金笑了,“不过想要拒绝的话,就自己给段文杰打电话吧,老头子可不想因为这点小事来来回回的折腾。”
“恩,那我一会儿就给段老师打电话。”戈文点了点头,然后他突然想起了一个主意来,随着这个主意越来越完善,戈文的眼睛开始亮了。
“巴老,你说我要是针对《文汇报》的这一篇评论写一篇文章怎么样?就是为敦煌研究院敲敲边鼓,也为那些因为我的散文而决定到敦煌莫高窟工作的读者们鼓鼓劲?”
“很好的主意啊,我支持”巴金听了戈文的话,稍微想了一下,就点头赞同起来。写文章jī起更多的人对于祖国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这个主意不错,远比这几天报纸上登载的什么戈式散文的争论有趣和有益的多了。
原来,这几天关于文艺界争论的戈式散文,巴金也知道呢。老头子虽然和外界的接触已经越来越少,可是对于文坛的动向可一直都非常的关注呢。
“那我现在就去写”戈文说完,就从巴金的桌上拿起那份《文汇报》,快步走到自己的书桌前坐下,开始盘算着怎样写这篇文章。
……
自从莫高窟的王道士发现了藏经洞,敦煌文化就开始在整个世界流传,国内、国外都有无数人类的精英分子研究敦煌文化。一开始敦煌学的研究成果是国外占据着主导地位,一方面原因是敦煌文物的大量流失,让国内的研究者苦无研究的范本和对象;另一方面却是因为国内的战争动luàn,无法给研究者提供一个稳定的平台。可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随着国内环境的稳定,中国的敦煌文化研究者们不甘心自己国家的文化竟然落后于国外,家huā不如野huā香。他们埋下头去,没有实物,就去国外临摹、去拍摄,终于在他们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奉献了毕生心血和精力的努力下,敦煌文化回归到了中国
敦煌在中国,敦煌文化也在中国,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这是无数研究学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才赢回来的赞誉。
现在戈文就是打算要为中国的敦煌学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虽然他不是研究学者,尽管他没有专业的知识,可是他是一个中国人,一个深深的热爱着这片土地的普通中国人,一个想让祖国变得更加繁荣和和谐的普普通通的中国人。
我不能为敦煌文物保护、研究工作出力,可是我可以弘扬敦煌文化、可以号召更多的人来关心爱护敦煌文化
这不就是我作为一个穿越者想要做的事情吗
既然注定要成为一只掀起狂澜的蝴蝶,那就让我煽动起那双柔弱的翅膀吧
继续求月票
目前暂列新书月票榜第11位,只差一个位置就上榜了,请童鞋们助我让我们一口气冲到首页去
再就是通知一下,两三天之内还会有一次爆发,是给童鞋们中秋的礼物,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感谢所有订阅、打赏和投月票的童鞋们,你们的拳拳盛情让叛儿很jī动叛儿一定把这本书写的越来越好
………【第105章 来自《读者文摘》的约稿信】………
第105章来自《读者文摘》的约稿信
针对这些天来报纸上的争论,戈文终于站出来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最新一期《文汇报》副刊的“文艺百家”栏目上登载了戈文的一篇文章,这一篇文章并不是很多人所期待的那样是一篇新的散文,也不是针对这些天文艺界争论的“戈式散文”这个名头究竟合适不合适,这就是一篇很普通的随笔而已。
在所有文艺界作者和读者的注意力都聚集在戈文散文的定义上时,戈文却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到了更实际的地方。他在文章中写道:
所谓的名利之争,对于我对于读者来言是没有一点吸引力的,读者喜欢的只是那些让他们感动的散文,他们才不管什么戈式散文、李氏散文;而我所注意的却是自己的文章是否得到了读者们的喜爱,是否得到了读者们的认可,而“戈式散文”的名头能帮助我得到这一切吗?我看未必
“戈式散文”听起来是很响亮的名头,可是这个名头对于我而言,能起到什么作用?我想得到读者的认可,依然要努力创作优秀的散文,依然要埋首在浩瀚历史长河的故纸堆里,该下的功夫一样都不能少,该有担心一样仍然存在。读者不会因为他们看的是戈式散文就直接认可和喜欢我的文章,我依然要迎合读者的喜好,依然要严格要求自己的文章要有优美的文笔、深刻的哲理、充沛的感情。
我承认把我所写的散文称之为“戈式散文”是一种很高的褒奖,可是如此名誉对我来言,是一种很大的负担,目前小子我确实没有资格承担。其实我写的只是文化散文,更精确的说是历史文化散文,因为这种散文的理性和感性,这种散文更适合那些有着文学才华的学者或者是专家,从这个角度看,我所写的这种散文又可以叫做学者散文。
现在争论什么“戈式散文”是很可笑的一件事情,我之所以写这些散文,只是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只是想让读者们明白一些哲理,至于什么创新之类的说法,在写之前,却是从来没有想过的。
我知道,一篇文章在作者写完之后就已经不再属于作者,每一个读者都会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不同的理解。一千个观众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文艺创作普遍存在的现象,不过我还是想让读者们能够真正的明白,我写这两篇散文的主题是什么,我希望大家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