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枫叶红了-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哪,怎么又是我啊?那位石头战友搞伤了我,还没缓过劲来,这又……”安贻恒一脸的苦相。
“不是你,谁还行啊?谁要你家老爷子当官了,有路子。”黄粤豫咬着他不放,“帮你战友能帮,帮我们邵班长就不行了?”
“你家老爷子官还大些,你帮一回吧。”安贻恒也不是好咬的。
“那不行了,不在位了,没权。县官不如现官,你家老爷子大权在握,好办事。哎呀,不就是几斤云耳、粉丝吗?大书记随便批个条,小民就心满意足了。”黄粤豫把老邵想说又不好说的话都说了。
“安贻恒,你就帮我们试试吧?实在不行,就算了。”老邵总还得要开个口。
“没办法,你是班长呀。在部队官大一级压死人,我只有服从命令了。”安贻恒一脸的无奈,但没忘了交换条件,“这样吧,我明天去跑一天,缺一天课,你要那个周名鹏别记我的数。”
“什么啊,你哪要跑一天啊?明明是趁机旷课,玩一天。”黄粤豫讲话只斗嘴,不注意识时务。
“那你去玩啊,玩几斤年货回来?”安贻恒是不让人的,何况这回自己有由头。
果然,安贻恒出去玩了一天,把东西给玩回来了。安贻恒说,这批货满崽只花了不到二十元本钱,按满崽打算加的那个差价,他这一趟可以赚一百多块钱。这要比以前在生产队出工,要当得好几年啊!满崽高兴得只想给这个大恩人叩头了。
邵成福总算把那个大侄子打发走了。送满崽走时,老邵千叮咛万嘱咐,就只能帮这一次了,再没办法了。回去也不要到处吹牛皮,惹得村里再来人,会把你叔搞死去。
人是送走了,可邵成福有个理总没能想得清楚,就找刘晓楠说说,“同样一个东西,在政府手里,在国营公司手里是一个价,拿到集市上就是另一个价了。满崽就能从中赚到钱。这是个什么道理啊?”
“这就是‘双轨制’。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体制改革而来的一种新情况。最近好像经济界有人在研究这个问题。”刘晓楠在关注经济地理研究动态时,注意到这方面的情况。好像还有人提出要在沿海地区进行这方面的改革试验研究。
“那,这样会有问题耶。”老邵想了想措辞,继续说,“像安贻恒这样的,如果他动这方面的念头的话,就可以发大财耶。”
“是的,你说的这个问题,就是*经济学中提及过的寻租现象。在双轨制下,最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权力寻租。”其实,刘晓楠读到过有关这方面问题的文章。但为数很少,似乎也还没有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还有,对这个问题,对这中间的关系看得清楚的人,也可以顺势而为,获得利益的。像你,我还没想得到,你早就都清楚了。你要动这个念头啊,只怕早就是万元户,几万元户了。知识就是财富啊。不错,确实是这样啊!”老邵来了感慨。
“人各有志。再说,改革的年代,我们作为亲历亲为者,理当自觉努力为其完善之,怎么可以钻改革的空子呢?”刘晓楠像是自言自语,也像是说给老邵听的。
邵成福听懂了,他不再说什么,只是在心里想,刘晓楠这样的同志怎么不是党员呢?可惜啊。
原第十五章 赚钱的时候到了(5)
刘晓楠的师傅来信了。当然,信是师傅口述,小育萍写的。
信上说,公司现在实行定额考核、多劳多得的劳动管理办法,大家的工作干劲都上来了,基本上没人像以前那样偷懒了,除非他不想要钱。现在技术好,肯干的年轻人收入可高了,就连我们作业班最不会做事的,一天也能砌一个多立方的混水墙,得三块多钱的奖金,加上本来的工资,一天可以有四五块钱的收入。师傅的意思,趁着现在还做得动,想尽量多做点,攒点钱,让育萍考大学没有后顾之忧。
信上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几十年辛辛苦苦做过来,劳模都当了,但那时候不挣钱,一辈子没攒个什么钱。现在老了,政策让挣钱了,自己又快做不动了”。晓楠一看,这一定是小育萍自己加上去的,师傅是不会说这样的话的。反正育萍欺负老父亲不识字,把自己的意思就加进来了。
是啊,这时候自己若还在师傅身边,可以和师傅搭成一个组合,帮师傅一起做,师傅就轻松些了。凭自己一天能砌三个多立方混水墙的功夫,怎么也能帮着师傅多挣点。唉,师傅你就自己悠着点做吧,保重身体最要紧。小育萍读书还有我嘞,不要太操心了。刘晓楠只能这样想想了。
信上说,现在公司不少子弟心也散了。老辈人都希望孩子们向晓楠学习,好好读书,考大学。但有些孩子不听话,只想到工地上去做工,一天挣个几块钱,吃吃喝喝的,说是什么潇洒。育萍也有点动摇了,学习没以前专心了。要晓楠回信时好好教育教育她。
接着,信上又有这么一段:“其实,育萍学习还是不错的,只是每个礼拜到工地上去做一两天,一个月倒也还能挣得二三十块钱,管得了家里的菜钱了。这样,我的工资就基本上可以攒起来了。”显然,这是育萍在为自己狡辩。不过,她也实在是不想让老父亲太辛苦了。这个,晓楠是知道的,育萍这孩子从小懂事。
是啊,整个国家从过去那种僵化的体制下走出来,政策上给出了不少新的方向和路子。人们突然发觉,通过自己努力,有可能摆脱过去那种近乎苦行僧式的生活。这时候,苦怕了的人们第一反应就是刻不容缓地,尽快地努力改善经济状况。这时候,谁愿意放弃眼前每日每月可以兑现的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去追求那还需苦读四五年的事业呢?毕竟,大家都是普通的劳动者,当下的生活是第一位。这一点谁也无可指责。
是啊,大家也都明白,全国科学大会期间说的,一个国家要真正富强起来,有赖于教育和科学的发展。但那得有个过程。对于大多数普通劳动者来说,这个过程的第一步,应当是让自己的基本生活得到最起码的改善。
刘晓楠相信,只要基本解决了吃饱穿暖的问题,工人农民们和他们的子弟们都愿意多读点书,多学点文化。刘晓楠曾经是他们中的一份子,完全知道他们的思想和追求。
最后,信上说,公司现在正在试图扩大业务规模,既为公司的发展,也为职工们创造更多的增加收入的机会。听说,有种打算是向省城发展,已经派人到省城寻找承接工程任务的机会了。如果成功的话,我们这个一直钻山沟的军工型工程处,就可能开进大省城了。
刘晓楠想,那就好了,自己可以利用礼拜天到公司的工地上,帮着师傅加加班,让师傅也能轻松点。
在民间手艺人中,师傅是称作师父的。师父,师父,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刘晓楠与自己的师傅之间,就是这么种感情。
原第十九章 首长,您让我去吧(1)
才把育萍安顿好,黄粤豫兴冲冲地来了。
“哎哟,在家过年过腻了,想你大刘哥了?”刘晓楠觉得他这会儿来得突然,逗他一句。
黄粤豫却一反常态,一本正经地说道:“给你们讲正事,天字第一号的重大消息。”说到这,他又卖起了关子,对房间里的三个人,看一眼这个,又看一眼那个,那意思是,你们想听吗?
“这家伙,你不说了?我还懒得听。”刘晓楠还真就背过脸去打算跟黎民余说话。
“要打仗了!”黄粤豫这会再看三个人的反应,三个人都静止了。他赶快又重复一句:“真的,要打仗了。”
刘晓楠反应过来了,“要打越南?”最近以来,越南那个“小霸”确实太嚣张,在中越边境上闹腾得不少,报纸上、广播里常有报道。
“是的,就是打越南狗日的。”黄粤豫继续透露内部消息:“你们知道*这次访美是为了什么吗?是跟美国打招呼去了,我们要教训越南。”
“我们教训越南,干吗要跟美国打招呼?”祁交平想不清这有什么关系。
“你啊,不懂政治,国际外交政治。”黄粤豫这次是要彻底充一次大佬了,“苏联在越南有利益。我们要打越南,不跟美国打好招呼,谁来制约苏联啊?”
“好了,好了,莫讲这些空的了。黄粤豫,你说的这些是真的吗?”刘晓楠要落实这个问题。
“嗨,谁跟你说假的。我们家老爷子的老部队都动起来了,我姐夫姐姐所在的部队都到边境了。”黄粤豫说的这两点还真是可靠消息。他还冒出个消息来:“听说,好些地方的大学生都争着要参军上前线去,部队都不晓得怎么处理了。”
“真的啊!大学生可以参军上前线?”刘晓楠这下完全兴奋起来了。
也许是少年时代全社会那种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和薰陶的结果,刘晓楠心底里一直认为,扛抢打仗,以鲜血和生命保卫国家和人民,是男子汉报效祖国的最神圣最高层次的方式。但在那个年代,他却因父母的政治遭遇,而被剥夺了参军服兵役的权力。不能当兵,差不多就要成为他这一生的遗憾了。现在居然还可能有机会,最后的机会。
“快说说,我们这里,哦,对了,军区有什么安排吗?”刘晓楠要抓住这个最后的机会。
“我就是从军区那边来的。我有个哥们他老爸是军区政治部的,就是负责处理这事的。”其实,黄粤豫也想着这事。他从小在部队大院里长大,老爸把姐姐送进了部队,却不让他这个儿子参军,他本来就觉得委屈。听说打仗的消息后,他就瞒着老爸,直接找那哥们商量去了。这不又到学校来拉个伴,到时老爸说起来,自己还有个理由:同学们都能去,我为什么不能去?
“那还说什么?走,找你哥们的老爸去。”刘晓楠拉着黄粤豫就要走。
“晓楠,你真的想要参军打仗?那是打仗哎。”黎民余提醒晓楠。
“我知道,好男儿血洒疆场,马革裹尸,今生无憾。你当过兵了,不晓得我心里这个感觉。”刘晓楠说着,拉上黄粤豫就走了。
......
到了军区政治部,这里人还真不少。着军装的部队干部正一对一地做着穿便装的各色年青人的工作,劝他们回去,在自己的岗位上好好工作,一样是报效国家。
刘晓楠一看,年轻人里面还有面熟的,是师院的同学。外语系那个同学与刘晓楠、黄粤豫经常打照面,算是比较熟的。他也看到刘晓楠他们来了,走过来打了招呼:
“我叫曾援朝,外语系的。”
“认识,认识。我叫刘晓楠,他叫黄粤豫,我们是地理系的。”刘晓楠想了解一下这里的情况,“你来好久了?怎么样?”
“我上午就来了,看样子没什么希望了。”曾援朝说。
“是这样啊。那就看你的了,黄粤豫。”刘晓楠转向黄粤豫说道。
黄粤豫带着两个同学找到了那个哥们的老爸。
“叔叔,你就给我们一个报效国家的机会吧。”黄粤豫求起了这位军官。
“粤豫呀,这不是我作得主的事。我要说了算,还不先把自己家那个神送走?”军官无可奈何。
“是的,首长,这事可能是不好一个人就作主的。但是,请您帮我们向上面反映反映,请示一下吧。”刘晓楠说道。
“上面早就知道了,边境省份比我们这里吵着要上前线的还多些。但上面有指示,不能自行招兵入伍。别说是我们军区机关不能收人,就是他们有的学生跟着参战部队往前线走的,都要劝退回去。”军官进一步解释着。
“怎么,还有学生跟着部队往前线走的啊?”刘晓楠发现了新办法。
“是啊,有些部队也拿他们没办法。不能抓,不能打,他就不回去,跟在你旁边,你能把他怎么样?”军官倒说得很具体的。
刘晓楠心里暗暗想,有办法了。
作者题外话:本章原位于《寒假不回家》之后。
原第十九章 首长,您让我去吧(2)
刘晓楠知道,来江县是南方一个重要的驻军基地。他下放的那个西洲大队就驻有一个师的部队。那里离中越边境比较近,部队肯定会有参战任务的。
那里的驻军平常很注意与当地群众搞好军民关系,部队师领导经常与西洲大队的领导有联系。每逢节日,如“八一”建军节、国庆节、春节,部队还经常请西洲的干部参加联欢。现在,功英哥是西洲的村长,肯定与部队领导熟,请他带着自己去找部队首长,可能会有办法。
想到了就去做,成不成不后悔,这是刘晓楠的行事原则。这会儿,刘晓楠已经在开往来江的火车上了。
说起来,刘晓楠适合参军的年龄正卡在十年*那个时代。如果说,在那个年代里,刘晓楠年少就独自走向社会,务农做工,在艰苦的体力劳动和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吃尽了苦头,心身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的话,那么,其中最大的伤害是那些年受到的政治歧视,是作为共和国一个普通青年公民的基本权利被剥夺。
那个年代里,“全国人民学解放军”。当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是每个青年最向往的梦想。从少年开始,刘晓楠就为这个梦想努力过。现在回想起来,还令人心酸和气恼。
刘晓楠十三岁那年,那场大革命前夕,江南滑翔学校代空军到来江一中招收飞行员预科生。刘晓楠和同学们踊跃报名。招生方挑选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第一轮体检。刘晓楠和班上的另两位同学顺利过关。当晚他们就离开原来的学生寝室,被安排在专门的隔离就寝房间,以保证身体不再受其他同学感染,以等候进行第二轮体检。同时,招生方对他们展开政治审查。
两天后,将同学们进入第二轮体检时,刘晓楠被一个招生干部单独带走,跳过前面的仪器测检、五官科、外科等检查,直接到了内科检查。而那位内科医生简单地在刘晓楠的腹部摸了摸,就在体检表上填写了结果:肝部肿大,不合格。
那天下午,班主任刘大海老师把刘晓楠领回学校时,对他说:“晓楠同学,体检没过,也不要难过。你以后就安心学习,不要再想参军的事了。学到知识本领才是一生最重要的事。”
父母知道这事后,怕刘晓楠身体有什么问题,就带他到县医院做了检查。结果是:肝脏正常,没问题。
多年后,刘大海老师告诉刘晓楠:“你那年招飞体检,身体没问题。因为政审时,你母亲档案里有解放前读书时的一些历史问题不太清楚,就决定刷下你。我怕那样会对你心里产生伤害,就跟招生的说了,以身体问题将你刷下来。”
过了五年,刘晓楠十八岁。征兵时节,下乡的同学们和农村青年们都争相报名参军。刘晓楠去大队部报名,但负责登记的人不肯给他登记。刘晓楠找到功保哥,也就是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兼团支部书记,问他,大队为什么不让自己报名参军。
要功保哥回答这个问题,很为难他。但他还是耐着心对晓楠说:“晓楠,不是大队不让你报名。你不想想,就你父母的事,让你报了名,上面也不会批准,还会说大队没把好政治关。”
“我年年是五好社员,第一好就是政治思想好。送我去参军不正是把好了政治关吗?”刘晓楠不服气。
“晓楠呀,你就不要倔了,你知道我说的把政治关是指什么。有什么办法呢?你就认了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