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盗墓高手-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昆仑山口地势非常高耸,当地的气候寒冷潮湿,空气稀薄,生态环境独特,形成非常独特的自然景色壮观。

    这里群山连绵起伏,雪峰突兀林立,草原草甸广袤。尤其令人感到奇特的是,这里到处是突兀嶙峋的冰丘和变幻莫测的冰锥,以及终年不化的高原冻土层。

    冰丘有的高几米,有的高十几米,冰丘下面是永不枯竭的涓涓潜流。一旦冰层揭开,地下水常常喷涌而出,形成喷泉。而冰锥有的高一二米,有的高七八米。

    这种冰锥不断生长,不断爆裂。爆裂时,有的喷浆高达二三十米,并发出巨大的响声。昆仑山口的大片高原冻土层虽终年不化。

    但冻土层表面的草甸上却生长着青青的牧草。每到盛夏季节,草丛盛开着各种鲜艳夺目的野花,煞是好看。

    离昆仑山口不远的东西两侧,海拔6000米以上的玉虚峰和玉仙峰亭亭玉立,终年银装素裹,云雾缭绕,形成闻名遐迩的昆仑六月雪奇观。

    玉虚峰,位于昆仑山口东面。这是一座海拔6500多米的雪山冰峰,峰顶高耸巍峨,山体通坡冻封雪裹,山腰白云缭绕,看上去犹如一位银装素裹,婷婷玉立的女子,昂然挺立在群山之上。

    玉虚峰相传为玉皇大帝的妹妹玉虚神女居住的地方。传说,当年玉皇大帝见昆仑山雄伟高大,气势轩昂,景象万千,且离天庭很近,便在昆仑山顶修建了一座轩辕行宫。

    玉帝的妹妹玉虚得知后,很不服气,说玉帝霸占的地方太多了,不仅占了天上,还要把地上的好地方也据为已有。玉帝没有办法,只好把其中的一座山峰让给了玉虚。

    玉虚便在这座山峰上为自己修筑一座冰清玉洁、俏丽奇美的行宫,而且经常带着众姐妹到此游玩,所以,这座山峰就叫玉虚峰。

    我们一边前进,一边欣赏周边恶美景,看到路边走过一行苦行僧,他们的皮肤黝黑,背着一个布袋,赤着脚。

    我们从口袋里取出一些零钱递给这些苦行僧,他们朝着我们做了一个握手的东西,我们自热而然的回了礼。

    “那是石冰川吧,真是像石头一样的冰川,真是好美丽,”郭双指着前面不远处的巨大石块说道。

    石冰川是中低纬高寒地区特有的冰缘类型,也是多年冰川存在的标志。表面看上去,全是些带棱角的石块,外形和冰川舌极为相似,故名石冰川。

    世界上很多地区都发育有石冰川,如美国的阿拉斯加、内华达山地和加拿大的育空山地以及中国青藏高原的昆仑山区等,均发育有山谷石冰川或山麓石冰川。而昆仑山口的惊仙谷两侧山地共发育了18条石冰川。
第214章 昆仑龙脉之说
    而关于这些石冰川的成因,有些是古冰川退化以后留下大量的冰碛石所形成;有些是在古冰斗及其下的麓坡地带上,由倒石堆、岩屑堆供给的大量碎屑物所形成。

    昆仑山口的石冰川比较特殊,它全部由原来覆盖在山顶的古洪积砾石层和冰碛漂砾组成。

    这类石冰川与古石河也有显著区别,从平面上看,石冰川大多呈舌状,其上可能存在天然形成的阶梯状纵断面,末端隆起呈馒头状。

    如惊仙谷东侧两条石冰川的会合处,就有三个不同的梯级陡坎,最高的一级达8米,看上去给人以明显的蠕动感。

    石冰川上的大大砾、巨砾呈条带状集中,有规律地分布在石冰川下游两侧,尤其是低洼的一侧。经观察,石冰川的蠕动是由局部积累而成整体蠕动的。

    即使在北美阿拉斯加,也很少有每年蠕动距离超过1米的石冰川。昆仑山口的冻胀强度和水分条件不及北美,石冰川活动性也相对较弱。

    昆仑山口北坡日照少,温度低,冻融作用频繁,水分条件相对南坡稍好,因而形成了多条石冰川,而南坡则没有石冰川的发育。

    我们过来这条山道,杨子说前面是一个巨大的冰丘,这种冰丘形成于土层水分或地下水在冬季冻结而引起的土体膨胀,又称冻胀丘。

    在惊仙谷南口的62道班旁,就存在这样一个极大的冰丘。这个大冰丘是由两个相连的个体复合成的开放型多年生冰丘。

    因为它危及青藏公路的运输,曾经爆破使中部塌陷。夏季有冰水流出,冬天在塌陷处形成晶莹剔透的冰锥。过大冰丘爬上两个缓坡,便到达了昆仑山口,它海拔4771米。

    山口和其两侧的山岭相比,只不过低了几十米,却是一个标志性的国家水准点。由此及向两侧延伸的分水岭。

    分隔了北侧柴达木盆地的内流区和南侧的长江上游流域。昆仑山口的北坡,受流水侵蚀形成了劣地,穿行其中,数不尽的峡隙里就像胡同迷宫一样。

    杨子笑着对我们说∶“到了这里才正式进入了昆仑山的腹地之中,前面就是荒无人烟的野草滩了。”

    我们的山地车驶出了青藏公路,沿着前面的野草滩一路前进,不多时便到了昆仑山的脚下。昆仑山,又称昆仑虚、昆仑丘或玉山。属于亚洲中部大山系,也是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

    昆仑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祖之脉”

    昆仑山由于其高耸挺拔,成为古代中国和西部之间的天然屏障,被古代中国人认为是世界的边缘,加上昆仑山的终年积雪令中国古代以白色象征西方。

    传说昆仑山高一万一千一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其下有不能浮起羽毛的弱水,外围还有生长持续燃烧不灭的神树的炎火山。昆仑山顶是黄帝的帝之下都,有开明兽守门。

    古代神话认为昆仑山中居住着一位神仙“西王母”,人头豹身,由两只青鸟侍奉。是道教正神,与东王公分掌男女修仙登引之事。

    因此昆仑山又被称为祖龙之地,影响着华夏大地的各条龙脉,龙脉是风水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表示山脉或者河流的走向、起伏、转折、变化,并从而推断出某地点地理位置的好坏。

    脉的本义是血管,引申为像血管一样连贯的东西。龙的身躯多取材于蛇,可谓以绵长为特征。从字面上看,龙脉就是龙的绵长连贯的血管了。

    龙来自大自然,却是不在自然界中生活的神物,其价值和意义主要通过象征的方式表现出来。

    因而,大凡绵长连贯的东西,都可以谓之龙脉,反过来说,龙脉可以象征那些绵长连贯的东西。

    风水学把绵延的山脉称为龙脉。古代“风水术”首推“地理五诀”,就是龙、穴、砂、水、向。相应的活动是“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立向”。

    龙就是山的脉络,土是龙的肉、石是龙的骨、草木是龙的毛发。寻龙首先应该先寻祖宗父母山脉,审气脉别生气,分阴阳。

    所谓祖宗山,就是山脉的出处,群山起源之处,父母山就是山脉的入首处,审气脉即指审祝山脉是否曲伏有致,山脉分脊合脊是否有轮晕,有轮有晕为吉,否则为凶。

    还有寻龙需分九势,九种龙势中有:回龙、出洋龙、降龙、生龙、巨龙、针龙、腾龙、领群龙。来龙就要山势曲折婉转,奔驰远赴。

    风水中借龙的名称来代表山脉的走向、起伏、转折、变化。因为龙善变化,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隐能现,能飞能潜

    。山势就象龙一样变化多端,故以龙称呼。平地也有龙脉,其标志是微地形和水流。对龙脉好坏的看法,是审定山脉的长远,辨别山脉的大小兴衰如何。

    山脉来得绵远者,发富亦绵远,山脉来得短促者,发富亦短促。总之,风水龙脉大致反映了我国的山脉走向,是古代先哲对中华地理的朴素认识,是千百年经验的积累。

    成语“来龙去脉”就源于此。山脉有不同的走势,因此龙就有不同是姿势。

    中国的龙脉源于西北的昆仑山,向东南延伸出三条龙脉,北龙从阴山、贺兰山入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

    中龙由岷山入关中,至秦山入海。南龙由云贵、湖南至福建、浙江入海。每条大龙脉都有干龙、支龙、真龙、假龙、飞龙、潜龙、闪龙、勘测风水首先要搞清楚来龙去脉,顺应龙脉的走向。

    山是龙的势,水是龙的血,因而,龙脉离不开山与水。自古以来,山环水抱之地都是风水宝地。即便是抛开风水学、龙脉说的观念不谈。

    任何人在这种山奇水秀的环境中成长、生活都未免不是一种和谐、和乐的享受。中国的龙脉星罗旗布,到处皆有。

    江河水流(脉络,血液)快慢节奏均衡,龙脉和江河湖海配合得非常紧凑,编织成一幅壮观的,宏伟的,美丽的,到处山环水抱的地理蓝图。
第215章 遗失之城
    杨子说∶“咱们已经过了昆仑山口,进入昆仑山的腹地之中,前面的道路可能十分崎岖,山地车不一定能够开进去,咱们要早作准备!”

    安叔拉开车门笑了一声道∶“没事,咱们有卫星定位系统,要是遇到前面挡路的,咱们绕道就行!”

    “话是这样说,没错,总之还是要小心为妙,”我对安叔提醒道。

    然后我们一行人上了车,过了这个山口,海拔极具上升,从卫星定位仪上面显示的情况来看,这里已经差不多海拔高达三千多米了。

    怪不得我们觉得空气虽然新鲜,但是却有种让人有种喘不过来气的感觉,那种细微的差别基本上没有影响我们的大脑。

    如果实在不行,我们还装备着便携式的氧气瓶,足够大家使用了,这些东西都是为了以防万一提前准备好的。

    进入这种荒无人烟的无人区,最具挑战的就是人的心理抑制能力,有些人刚开始去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过了几天就因为受不了环境的变化。

    导致大脑缺氧,最后产生幻觉,我最担心的就是这种情况,年轻人身体强壮还能受的住,中老年人就不一样……

    安叔觉得我有点小题大做了,他说∶“那西藏高原上面还住了那么多的老年人,也不见他们有什么事情。”

    我对他解释道∶“那人家是世世代代住在那里的,早就适应了环境的变迁,俗话说适者生存就是这个道理。”

    安叔一摊手道∶“去了再说,咱就这一次机会可以放纵一回,人老了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了。”

    我也不好说什么了,便吩咐司机开车,杨子制定了一条路线给我们,他说,前面的荒草滩不能过,里面有泥潭。

    要是车子不小心陷了进去,那就拔不出来,于是我们转道往西边而去,原本前面的荒草滩是一条近道,但是因为考虑到里面有泥潭。

    我们只能选择性的往西转道,这样一来就要多走几十公里的路程,要是在公路上行驶不用半个小时就到了。

    可是杨子指给我们的是一条山间小道,而且旁边就是连绵不绝的大山,靠近悬崖,我们的山地车只能小心翼翼的一步步往前开动。

    尤其是路面很湿滑,旁边又是一眼望不到底的悬崖峭壁,那种紧张的心情可想而知,后面的车子不知道什么原因一个打滑,差点跌落悬崖。

    还好司机刹车的及时,才没有让惨剧发生,不过这已经惊起我们一身的冷汗,于是我对司机说道,一定要看仔细点,千万别疏忽大意,不然咱们的性命就得交代在这里了。

    司机擦了擦额头的冷汗,喝了一瓶水,稳定了一下情绪,然后才商量着出发,这次我们有了之前的戒备。

    山地车在如同蜗牛一般的速度下,终于从这片崎岖不堪的悬崖峭壁中开了出来,眼看着天边的太阳已经落下了山头。

    周围开始起雾了,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水分太多了,阳光蒸发不了,在大雾中看不清状况,于是我们准备找个地方就地扎营过夜。

    我下车看了一眼周围的情况,发现这地方处于几座大山的包围之中,要是万一发生什么地动山摇的事情,在这下面就会被活埋了。

    青藏高原地区本来就属于环印度洋地震带,时常都有地质变动或者地壳上升产生地震等,这地方肯定是不适合安营扎寨的。

    杨子说,他知道离这里不远处有座废弃的城池,那个地方被当地人称为遗弃之城,咱们只要驱车大概半个小时就能赶到那里了。

    我抬头看了一眼天空,月亮刚露出头来,路况还算清晰,于是遵循了杨子的建议就去那个废弃的城池安营扎寨吧!

    因为考虑到晚上还要做饭,我们便让司机把速度提起来,早点赶到杨子所说的那个被废弃的地方。

    我们行进的速度加快了,两边的东西就如同倒影一般飞速的后退,大概过了一个路口,山地车一转弯撞到了路边的一个东西,震动了一阵才停了下来。

    我们连忙拉开车窗一看,是一块大石碑,被山地车从上面撞了下来,倒在路边断成了两截,我下车看了一眼,还是块古物。

    一天我说是古物,车上的人一下子来了精神,全部涌了下来,我用手敲了敲石碑,很厚实像是那种墓碑。

    石碑上面雕刻着一些奇怪的纹饰,还有藏族的文字,我们当然看不到这是什么意思,郭双说,有可能这里有座古墓,咱们刚好把古墓的墓碑给撞了出来。

    杨子看了一眼石碑说,昆仑山中像这样的古墓数不胜数,很多都被挖掘了,里面没有什么文物,就是当地普通人修建的,也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一听说没有什么价值,大家也没兴趣耽搁下去,一个个上了车,继续出发,杨子说,在古代的时候,这里是一条必经官道。

    当时这里非常的繁荣,只是因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消散,这里慢慢变成了废墟,到了今天已经完全成为了无人区。

    只是每过大概半个月的时候驻守在昆仑山里面的哨所,会派出一队人过来检查一番,看是不是有人在这里走失了。

    过了一阵,我们看到前面有几座大型的那种尖顶塔,上面挂满了哈达,有些布条因为时间太过久远,都快烂没了。

    杨子告诉我们,那些就是藏族人的墓葬群,不过是古时候留下来的东西,里面的尸骨都不一定保留下来,因为这地方野物很多。

    里面的那些文物早在几十年前就被挖出了拿去修建昆仑山地下隧道了,那时候没有钢铁就外古墓,抽里面的铁制品。

    又过了一阵,司机把山地车停了下来,指着前面那半山腰一大片笼罩在黑暗中的东西,对我们说道∶“是不是那里。”

    杨子把头伸出窗外,看了一眼说∶“就是那里了,把车开到那下面就可以了。”

    司机听到吩咐,点了点头把车开到山脚下,随后我们下了车,带上一大堆东西就出发了,把车子停在这里根本就不需要担心什么。

    因为这地方基本上已经属于无人区了,几百公里都不见得有个人影出来,我们自然就不用担心山地车会被人偷了。

    我们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