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第一王朝-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伯益觉得如今先王刚刚去世,夏后氏的子孙又都不在都城,此时即位称王未免不合时宜。
群臣却认为没什么不合适的,王位的继承人是法定的,迟早即位都是一样。
伯益觉得大家说得也很有道理,便和几位主事的大臣商议,选择了良辰吉日,祭拜天地神明和历代先王,正式登上了王位。
就在伯益即位称王的同时,姒禹的子孙和朝廷派出的治丧委员会,也正在会稽山为禹王办理丧葬大事。他们把禹王安葬完毕后,正待启程返乡,忽然都城传来了消息,说伯益已经正式即位称王。
参加葬礼的人都感到意外和吃惊。
姒启大怒,脱口骂道:“伯益匹夫欺吾太甚,先王尸骨未寒,老儿却迫不及待地即位称王,这分明是藐视我夏后氏子孙无能!”
夏后氏的子孙此时个个都愤愤不平,义愤填膺,他们纷纷支持姒启起兵攻打王都,夺回原本就属于夏后氏的王位。
姒启思量如果起兵也应该有个借口,于是便和大家共同商量对策。经过商议,大家都赞成以入都拜祭先王灵位为由,率领大军入都,出其不意夺取王位。
因为夏后氏的主要兵力都驻扎在安邑,姒启便率领几名贴身的护卫,一路上乘车换船,日夜兼程赶回安邑调兵遣将。
数日后,姒启率领五千精兵赶奔王都。
伯益闻报大惊失色。姒启的勇武他是知道的,他如今提兵而来,肯定是来者不善。于是,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他部下有一员猛将,是他的本家侄子,唤作赢夔,生的虎背熊腰,两膀有千斤之力,手使一柄六十斤重的开山斧。当时赢夔站出来说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大王给我一千人,我去半路上拦截他们,让他们速速退兵!”
伯益道:“夔贤侄,我就给你一千士兵前去拦截,劝说他们不要带着军队入都。你要记住,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可以动武。切记一定要多加小心,不可莽撞行事!”
赢夔答应一声,立刻要了兵符,起身离开朝堂,到军营去点兵。
原来,这帝都的军营内,名义上是三千人,而实际上老弱病残加在一起,也不过两千多人。赢夔精挑细选,好不容易才凑上了一千人。
于是,赢夔率领一千士兵迎战姒启。
双方在距离王都约二十里处相遇,各自安营扎寨,准备战斗。
此次姒启率军入都虽然怀有必胜的把握,但他还是做了最坏的打算。他留三个大儿子(太康、元康、伯康)驻守安邑,自己亲率三个小儿子(仲康、叔康、季康)领兵出征。万一此番入都失利,仍可退守安邑,继续与伯益对峙。
姒启共有六个儿子,全都是从小习武,能征善战。其中武功最强的是小儿子季康,季康又名武观,身高九尺,力大无穷,手中也使一柄六十斤重的开山斧。
季康听说对阵领兵的也使大斧,顿时来了兴趣,立刻请示父亲,要领兵去打头阵。
姒启没有答应。他认为,这是他和伯益较量的第一仗,只能赢,不能输,他必须要亲自出战。于是命令季康领五百士兵从正面进攻,仲康领五百士兵从左面进攻,叔康领五百士兵从右面进攻,自己亲率主力部队督战。
赢夔乃是有勇无谋之辈,自恃武功高强,根本没把姒禹的军队放在眼里,指着姒启厉声喝道:“老匹夫,你好大胆,新王刚刚即位,你便谋反,还不快快跪下受缚,饶尔等不死!”
姒启大怒,骂道:“这无知的小儿太也狂妄,季康,你去替我教训他一顿!”
季康几步冲到阵前,也不答话,抡起大斧就砍。
赢夔急忙举斧相迎。
二人一来一往打了二十几个回合不分胜败。
姒启命士兵为仲康击鼓,呐喊助威,军中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鼓声和呐喊声。
与此同时,赢夔军中也响起了鼓声和呐喊声。双方都各自为自己的大将加油。
仲康和叔康见弟弟急切间难以取胜,便同时率兵从左右两侧向敌营发起攻击,赢夔的队伍没有防备,立刻被冲乱了阵脚。
赢夔大惊,心里一慌,被季康一斧砍在头上,只听“咔嚓”一声,赢夔脑壳被劈开,脑浆溢出,抛了手中大斧,顷刻间倒地身亡。
赢夔的士兵见主将已死,跑的跑,降的降,战斗很快结束。
姒启首战告捷,军心振奋,士气高涨。他吩咐士兵就地安营扎寨,埋锅造饭,晚间早早休息,明日起五更继续进军。
再说赢夔的败军,一部分腿快的逃回了京都阳城,向新王伯益报告了兵败的经过。声称姒启的大部队明天便可兵临城下,请大王早做准备。
伯益闻听赢夔全军覆没,赢夔也阵亡了,吓得面如土色,好半天说不出话来。
群臣也惊的目瞪口呆,你看我,我看你,都露出了慌张的神色。
正是:
军中战鼓响,
壮士阵前亡;
凶讯惊噩梦,
君臣大恐慌。
第十二章 避深山伯益弃国
伯益是个文人出身,原本就对杀杀打打的场面怀有恐惧心理,听说姒启带领五千精兵而来,早就吓得心惊胆战。如今又听说姒启杀了大将军赢夔,赢夔所带的一千士卒全军覆没,就更加慌了,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这些大臣们虽然都拥护伯益称王,但他们又全都畏惧姒启的势力。谁都知道,那姒启可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如果落在他的手上,那可是凶多吉少。他们此刻都在为自己的命运担忧,哪还顾得上什么国家大事呀!在大殿上你看我,我看你,谁也拿不出个主意来。
伯益询问军营的总管:“城中如今还有多少军队?”
军营总管急忙出班回答:“报告大王,老弱病残都算上,也只能凑上一千多人,能够参加战斗的顶多也就八百人。”
伯益思忖,听说姒启在安邑屯兵一万多人,这都城驻军何以如此之少,显然这是禹王生前有意的安排,摆明了是要让他的儿子来争夺王位。这个禹王也真是的,既然你不想把王位传给我,又何必来这一手呢?这不摆明了是要害我吗!如今我要兵没兵,要将没将,兵临城下,我将如何抵挡?一旦大军入城,那姒启父子如狼似虎,心狠手辣,不但我的性命难保,只怕是全家老小无一能幸免。看样子王位我是坐不成了,既然如此,又何必搭上全家人的性命呢?不如早早寻个脱身之计。
想到这里,他立刻有了主意,便向群臣宣布道:“今天的朝会暂时到此为止,你们回去后,都开动脑筋好好琢磨琢磨,明天早朝每人都要拿出一个主意来。”
群臣听了这话,都感到很意外。什么意思呀,眼见得就要兵临城下了,这位新王竟然还能稳得住,真是不可思议。散朝就散朝吧,或许到了明天,大王真的会有什么扭转乾坤的妙计呢!
于是,大臣们满腹狐疑陆续散去。
散朝后,伯益立刻回到后宫,叫来自己的亲信,让他迅速准备好两辆驴车,在城北墓地那片树林里等候。又命人在城里的布衣店弄了些普通百姓的衣服,秘密的带进宫来。他把全家人都召集到一起,说明了当前形势的危急,必须要在天黑之前装扮成百姓逃出城去,否则只有死路一条。全家人虽然不愿意离开这富丽堂皇的王宫,但大难来临,能逃得性命就不错了,哪还顾得上留恋什么荣华富贵!于是全家人都急急忙忙脱去了身上华丽的贵族服装,换上了老百姓穿的粗布衣裤。为了防止被人看破,还都故意把头发弄乱,手和脸上都抹了一些脏污的东西。
为了不惊动城中的百姓和官员,伯益命全家人从宫中的地下暗道悄悄地走出去。暗道的出口是一片荒凉的墓地,周围有许多树木,十分偏僻,平时很少有人来往。这条秘道是当年在禹王的授意下,伯益亲自设计并指挥挖掘的,是一条防备暴乱的逃生通道。地道挖成后还从来没有使用过,如今倒派上了用场,他带着全家人通过暗道走出了王宫。出了暗道后,他们分成几拨,分别从四门出城,约定到城西三里处的女娲庙聚齐。伯益和夫人带着几个年龄较小的孙子乘坐两辆驴车分别从北门和西门出城。
读者也许会问,姒启的军队还没有来到,伯益打算出逃,为什么还要如此小心呢?
原来,伯益完全是为了城中的官员和百姓着想。他心里清楚的很,如果他大张旗鼓地带领家人逃亡,势必引起城内大臣和百姓的恐慌,一些大臣和百姓就会加入到逃亡队伍里,整个都城就乱套了。而那样一来,社会秩序就会混乱,弄不好还要造成许多人无辜的伤亡。
从这一点来看,伯益还真是一位品质优良道德高尚的人。
傍晚时分,伯益全家在城西女娲庙会齐,清点人口,老少三代共计三十九人。
虽然天色已晚,好在正值月圆之夜,伯益便带着全家人借着月色连夜逃往翼山(今河南登封市西南)。因为伯益精通鸟兽之语,进入深山与鸟兽为邻,这是他最好的选择。从此伯益的赢姓家族隐居山中,再也没敢露面。
伯益的后代在夏王朝统治时期,一直隐居在民间,始终没有入朝为官。直到夏王朝灭亡,伯益的后代才敢出头露面。商灭夏后,伯益的后裔被商王重用,一直在商朝为官,世袭费侯之爵。第十任商王子太戊执政时,子太戊任命费侯中衍为车正,中衍就是伯益的二十八代孙子。车正是夏商时期的重要官员,主要掌管车辆的制造、使用和管理。夏商时期,车辆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无论平时还是战时都极为重要,所以当时的车正在朝中很有地位。中衍的后人蜚廉生有二子,长子名叫恶来,是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的祖先(也就是秦始皇的祖先);次子名叫季胜,是战国时期赵国国君的祖先。这些都是后话,在此简单交代几句,表过不提。
——————————————————————————————————————
翌日辰时,已经到了上朝的时间,群臣都陆续来到殿外,等候上朝。
可是足足等了一个时辰,新王伯益还是没有出来。
群臣都很纳闷,新王是怎么了,难道他是被姒启的军队吓得病倒了?
此时已经是巳时,再过一会儿就是午时了,伯益依然没有动静,群臣议论纷纷,胡乱地猜测起来。
就在这时,在外巡哨的探马来报,说姒启的军队已经离都城不远,不出半个时辰就兵临城下了。
大臣们立刻恐慌起来,这都十万火急了,天子怎么还不出来?大家急了,催促殿头官赶快请天子临朝。
殿头官便转入后殿,工夫不大,慌慌张张地跑了出来,喘嘘嘘地说:“不……不好了,他……跑了!”
“谁跑了?”大臣们瞪大眼睛,迫不及待地追问。
“天子跑了!”殿头官说,“听宫里人说,昨天下午他就带着全家人跑掉了。”
大殿上一片哗然。
群臣立刻嚷嚷开了,七嘴八舌说什么都有,仿佛一杯开水浇在了蚂蚁窝上,顿时乱成了一团。有的人顿足捶胸地说:“上当了,上当了,我们全都上当了!”
如今兵临城下,想跑已经来不及了。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改换门庭,投靠姒启,尊他为夏王;另一条就是与姒启对抗到底,宁愿一死,也不肯尊他为王。
于是大家商议,结果,群臣谁都不想死,无一人选择后者。他们都很明白:名声诚可贵,生命价更高。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了可就什么都没有了,还是保住性命要紧。
群臣闹哄哄走出大殿,登上城楼。
他们手搭凉棚放眼看去,只见远方尘头起处,旌旗招展,一支队伍宛如一条长蛇正在向都城这边前进。“来了,来了,队伍马上就到了!”众官员赶忙走下城楼,换上了素衣孝服,大开城门,徒步走到城外,列队迎接姒启的队伍到来。
姒启神气地坐在马车上,他的将军和士兵都步行跟在后面。因为夏朝时马匹还极少,两军作战都是步下拼搏,还没有骑马作战。因此,除了主帅乘车指挥作战外,其余的将军和士兵都是步行。
正行间,忽然前方探马跑回来报告,说伯益带着全家已经畏罪潜逃,如今朝中无主,满朝文武大臣正在城门外列队迎接大将军入城,恭请大将军继承王位。
姒启听罢,立刻来了精神,吩咐车夫加快车速,将军和士兵跟在车后跑步行进,队伍很快便来到了帝都阳城的城下。
姒启命令队伍驻扎在城外,留小儿子武观和众将官镇守军营。自己与四子仲康和五子叔康及四大贴身护卫,带着200名卫队进城入宫,准备即位称王。
正是:
无能莫把君位贪,
伯益逃亡进深山;
中原霸主归夏后,
让国阴谋成笑谈。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十三章 起野心扈侯叛夏
“哈哈哈!”姒启闻报,在车上仰天大笑,对身边的将士们说,“天下是我夏后氏的天下,我是王子,我不称王,谁敢称王!”
“王子称王,天经地义!”姒启身后一位将军高声喊道。
“王子称王,天经地义!”士兵们随声附和,喊声惊天动地。
大臣们都吓得齐刷刷跪倒在地,异口同声说:“恭迎新王入城!”
姒启也没下车,只是冷冰冰地说:“都起来吧,随我一同入朝!”
群臣诚惶诚恐地叩头谢恩,爬起来跟随在车后进城。
姒启和大臣们在二百名卫队的簇拥下,从容地进入王宫。
那些曾经拥戴伯益为王的大臣们,如今都见风使舵,积极拥戴姒启为王。
姒启名正言顺地坐上王位,成为夏王朝的第二任王。
《古本竹书纪年》说:“益干启位,启杀之。”意思是说伯益想占居王位,姒启便发兵把他打败,夺回了王位。这里的“杀”字不是杀死的意思,应该解释成###或征讨。对于姒启称王,史书上颇有微词,说他是恃勇夺位大逆不道。其实,这笔账也不能全算在姒启身上,如果没有他父亲生前的精心策划,他怎么可能夺取王位呢?说到底还是大禹根本就没想把天下让给别人。
姒启即位后,以辛丑年(前2060)为帝启元年。
—————————————————————————————————————
姒启是在旧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市)匆匆即位的,即位后不久,他便提出要把王城迁到黄河以北的安邑(今山西运城市夏县西北),理由是:旧都阳城虽然富庶,从战略角度上看,远不如安邑。安邑地势高,环境好,都城坚固,易守难攻;而阳城地势偏低,城墙低矮损毁严重,一旦发生战争,很容易被敌人攻破。
但是朝中的多数大臣都不赞成迁都,他们认为:阳城地处中原,土地肥沃,人民富庶,是兴旺发达的风水宝地,立都于此是上应天心,下和民意,是最佳的选择。城墙低矮可以加高,城墙破损严重可以重修,根本没必要迁都。
姒启心里明白,这些人之所以反对迁都,主要的还是出于私心,因为他们的房屋、财产和土地都在这里,他们怎么能舍得离开呢?因此,迁都这件事,绝不能听他们的。
于是,姒启不顾群臣阻拦,强行下令把国都迁到安邑。凡是不愿迁都的大臣,一律免去官爵,降为平民,不再享受贵族的待遇。那些大臣们虽然满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