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心莲百合文化博文汇编(1)-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说经》中,揭示王道之意义、治国之要术,并为王者举出世间种种罪过以为警诫。可见,并没有谄媚的意思,而是真心希望国家和社会稳定,人民幸福。

  (3)佛家为王道所讲的法,是从人本、也就是利益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而讲的,而不是包庇、谄媚不良行为。例如据《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政论经》载,“一国之王有下列五种令人民尊敬、爱乐之法,即:(一)恩养苍生,谓国王能布德施仁,利济群生,故人民咸被恩泽而无不爱乐。(二)英勇具足,谓国王英武神授,智勇双全,德覆万邦,威加四海,故人民畏威怀德而无不爱乐。(三)善权方便,谓国王智谋机变,神用莫测,于柔顺者保护之,于强戾者则以方便制伏之,故人民畏威怀德而无不爱乐。(四)正受境界,谓国王善能筹量府库之积蓄,而以仁爱之心赈济疾病、贫乏者,故人民咸被恩泽而无不爱乐。(五)勤修善法,谓国王具足正信,深知果报而修习正因,以证圣果,故人民尊仰效慕而无不爱乐。”其中为国王非常明确地指出了种种利益人民群众的行为、方法。

  (4)国家和社会有运行机制、规则,即便“警察、法院或者军队”或者其他行政部门违法侵犯百姓的利益了,也有相应规则解决,例如媒体的监督、检查和人大等部门的参与等,如果认为这些机制不完善,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机制来逐渐完善这一机制,例如向人大提供议案等等。拿不出解决方案,又一味发牢骚,言行偏激,是不理智的行为。

  2、(1)我们宣扬民族文化,宣扬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对待一个人,要客观地看待,学习其优点,扬弃其缺点,而不是以偏概全。如果只看到一个人的缺点,那么民族文化中的历史人物我们几乎没有几个人可以学习了。例如,对于伯夷、叔齐,我们学习的是其气节、精神,扬弃的是“不分善恶不知为百姓解脱苦难,维护残暴的纣王”。再比如诸葛亮,我们学习的是他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扬弃的是他的愚忠。不这样中道地看待一个人,那么历史上的人物就几乎都得打倒了。

  (2)民族文化提倡爱国、利民,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基本民族道德。因为我们都希望国泰民安,不能认为爱国就是谄媚权势。

  (3)民族文化的传播是从文化的角度且扬弃了宗教的成分来服务社会和大众的。宗教追求去虚幻的彼岸世界,将自己交予超自然的神灵。而我们民族文化,特别是佛学文化所强调的是“此岸即彼岸”,龙树菩萨言:“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中国大百科全书(佛教篇)》【龙树】条)而且佛家认为“正认主人公”,主动驾驭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改善自己,而不是将自己的一切交给别人。

  3、佛家中道辩证地看待事物。对于领袖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也是这样,二者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所以,佛家既不否定领袖的功绩,同时也认为,领袖英雄的功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领袖的权力而言,也是这样的。一方面,领袖有着相应的权力,另一方面又受到集体领导、人民(如人民代表大会)和正义呼声(社会因素)的制约。领袖使用权力也是在法律、法规等规则的范围之内使用的。所以,我们应该中道地看待问题。

  2007年7月1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 想看书来

42、夫妇睦宜,善法不衰
42、夫妇睦宜,善法不衰

  一位朋友留言:敬请郭老师讲讲夫妻相处的道理。谢谢老师。

  以下仅供参考。佛家认为夫妻应该如何相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看一下夫对于妻应该怎么做。据《六方礼经》、《善生子经》和《优婆塞戒经》,认为:“夫当以五事安养其妇。五事者:一、正心敬之。二、无有恨意。三、无有他情。四、时与衣食。五、时给宝饰。”大意是说,丈夫应该通过以下五种事对待妻子,即:一、正心爱敬妻子;二、对妻子没有恨意;三、不要在外有小姘,搞婚外恋;四、适时提供妻子衣服饮食等物质;五、适时使妻子进行适当的化妆。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妻子应该如何对待丈夫。《玉耶经》提到五种妻子对待丈夫的方法:“一、如母之妇,爱夫如子故。二、如臣之妇,事夫如君故。三、如妹之妇,事夫如兄故。四、如婢之妇,事夫如主故。五、如夫之妇,亲昵同心唯形异故。”大意是说,五种妻子对待丈夫的方法是:一、如母之妇,爱夫如爱自己的孩子;二、如臣之妇,爱夫如尊敬自己的领导;三、如妹之妇,侍奉丈夫如对自己的哥哥;四,如婢之妇,侍奉丈夫如对待主人;四、如夫之妇,和丈夫亲昵就像兄弟之间一样,同心同德,只是性别、形象不同而已。

  《玉耶经》还提出,妻子对待丈夫还应该做到五点:“一、应晚眠早起,修治家事,有美膳先进姑嫜夫主。二、看护家物。三、慎口忍耐而少嗔恚。四、常戒慎如恐不及。五、应一心恭敬姑嫜夫主,以尽孝道。”大意是说,妻子对待丈夫还应该做到:一、要勤快,不要早睡晚起懒惰,常做家务,有了美食先想到叫公婆、丈夫吃;二、看护好家里的财物;三、慎口,忍耐,谦让而少嗔怒;三、严于律己,常警惕、审慎自己的言行,唯恐会出现过失;五、应一心恭敬侍奉好公婆、丈夫,以尽孝道。

  另外妻子要远离三恶法:“一、未暝已眠,日出不起,嗔对夫主,反目嫌骂。二、好自饮啖,乃以恶食与姑嫜夫主,好色欺诈。三、不念生活,好事嬉游,道及他人长短好丑,斗乱口舌,憎嫉亲族,为人所贱。”这三恶法大意是说:一、天还没有太黑就睡觉了,而早上太阳出来了也不起床,对丈夫总是嗔怒、嫌弃、反目相骂;二、喜欢自己偷着吃好的饮食(如零食),而给公婆和丈夫的是稍差一些的饮食,好色,在外面乱搞,欺骗家人;三、不知道过日子,喜欢玩乐,常说他人是非,常与别人吵架,憎恨和嫉妒家里的亲戚,个人品格差而被别人看不起。

  《玉耶经》:“佛告玉耶女,女人之法,无倚端正,而生憍慢。形貌端正,非真端正,唯心端正,人皆爱敬,是实端正。”大意是说,佛告诉玉耶女说:做女人的方法是,不要依赖自己的美貌就生起娇气、傲慢之心。形貌端正,不是真正的端正,唯心端正,人们都爱敬她,才是真正的端正。

  总之,夫妻之间要保持和睦,而且要共同学习善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这样家庭就会很美满。《善生子经》:“夫妇睦宜,善法不衰。”就是这个意思。

  2007年7月1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43、关于老年孤独与不和谐
43、关于老年孤独与不和谐

  健康信息咨询:有的老年人感觉自己很孤独,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而且容易和亲人吵架,影响家庭和谐,请问作为这样的老年人应该怎么办? 

  答复如下: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人到老年,难免会有孤独感。面对这种孤独感,不应该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也不应该烦躁而与亲人吵架,而是应该注意调节自己的心态,理智地对待自己的孤独。

  首先应该清楚,人的“老”有许多种。

  《瑜伽&;#8226;五十二卷》:“此中衰变等乃至身坏,广说如经,是名身老。若乐受相应心变,苦受相应心转;或善心变,染污心转;或于可爱事中,希望心变,希望不果心转;是名心老。若于彼彼昼夜,彼彼刹那,腊缚,牟呼栗多等位,数数迁谢,寿量损少,渐渐转减,乃至都尽,是名寿老。若诸富贵兴盛退失,无病色力充悦等变,名变坏老。”大意是说,人的“老”有很多种,如“身老”、“心老”、“寿老”、“变坏老”等不同的种类。其中身体逐渐衰老甚至变坏,称为身老。如果人乐观的心态减少,而忧愁苦闷的心态增加;善心退变、减少,不善的心反倒增加;理想、信念、希望之心减少或破灭,而万念俱灰的心却增加,这些就叫做心老。如果人的生理状况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在代谢中,使得人的寿命不断减少,乃至寿命到达极限,称为寿老。人的鲜艳饱满的容貌仪态发生变化,而本身并不是病态,称为变坏老。

  可见,即便由于生理的原因人变老不可抗拒,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变得“心不老”。由于人的身心互相影响,所以,如果人的内心依然年轻,心不老,应该自然会减缓人的“身老”、 “寿老”和“变坏老”。

  那么应该如何使自己的心态年轻呢?

  首先应看淡自己的身体和身外之物。在《老女人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贫穷的老女,问释迦牟尼佛“生老病死”、“五阴六根六大”(统治人的身心)等自何所来。佛说:“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人从“空”中来,人从“空”中去,对生死和身外之物又有什么可执着的呢?老女人听到这话之后非常高兴,忙说:“蒙佛恩得法眼,虽身羸(léi,瘦弱)老,今得开解。”

  其次,仍然要注意调驭自己的内心,做到乐观、豁达、热心和信念不倒。也就是说,仍然在老年时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利利他。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提出“健康老人的十条标准”,其中包括:无精神障碍,性格健全,情绪稳定;能恰当地对待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能适应环境,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这些都需要老年人继续积极主动地驾驭自己的内心世界,使自己的身心水平不断提高。

  看淡了身体和身外之物,再加上积极主动地修养自己,自利利他,那么就会使自己继续保持着年轻的心态,甚至保持于一种“不老不死”的状态中。

  人的衰老是不可避免的。既然如此,又谈何“不老不死”呢?《嘉祥义疏&;#8226;十一》:“不老不死者,闻此经知老病死,死本来寂灭,故云不老死也。”大意是说,所谓不老不死,是我们知道了“生老病死”“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所以从这个本质上看,死亡本空,又有何恐惧的呢?

  当我们在年老之时,仍然能够无私地想到别人,利益别人,那么“无私者无畏”,面对不饶人的岁月和孤独,我们仍然会很坦然,仍然乐观、积极、热情、豁达地生活,而不是烦恼、恐惧和发怒。这就是老年人真正的解脱——身老心不老,“不老不死”。

  2007年7月2日发布于搜狐博客

44、触只是通过身体的接触吗?
44、触只是通过身体的接触吗?

  一位朋友问:老师,我有个疑问。我和我的亲人间为什么总是无法达到这么亲昵呢?总是不可能这么肌肤相触呢?对待婆婆,我可以礼敬,却总不能如此亲昵她。其实,我对我的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我可以在其它方面对他们好,但尤其是不能如此亲近。就连握握妈妈的手都觉得非常不自然呢。有点背景信息就是,在我小时候能记忆的时候,由于父母亲操劳,加上还有弟弟妹妹。好象我从来没有被抱过。在我心中,总觉得离她们很远。以致于,我在处理与人的关系上都是感觉有距离的。我想改变这种状态,也象上面那位网友一样,如此对待她们,和她们“亲近”,融于她们当中。可是,我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什么地方?从心理上如何突破呢?

  关于触,佛家讲的是“六触”,而不仅仅是身体的接触。《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六触】指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等六种作用……此中,(1)眼触,谓眼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青黄赤白等种种色。(2)耳触,谓耳能触对一切世间丝竹歌咏等种种声。(3)鼻触,谓鼻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旃檀沉水等种种香。(4)舌触,谓舌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珍膳美肴等种种味。(5)身触,谓身能触对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及世间所有种种上妙衣服等。(6)意触,谓意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色、声、香、味、触等种种法。”大意是说,所谓六触,就是指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等六种作用,即:(1)眼触,指眼能触对(看)世间青黄赤白、大小等种种颜色、形象。(2)耳触,指耳能触对(听)世间音乐、语音等种种声音。(3)鼻触,指鼻能触对(闻)世间的种种气味。(4)舌触,指舌能触对(尝)世间果菜饮食的味道。(5)身触,指身能触对(接触、触摸)他人的身体,及世间的种种衣服。(6)意触,指意能触对(想)世间的“色、声、香、味、触”等种种事物。

  由此可见,我们对待他人好,不一定非要通过身体的接触来表达(当然握手等等礼貌行为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我们可以这样做:(1)正眼柔和目视对方,送给对方喜爱的物品,布施给对方“眼触”;(2)用柔和、关心、安慰的语言与对方交谈,布施给对方“耳触”;(3)(4)将气味鲜美的瓜果饮食等给与对方,布施给对方“鼻触”和“舌触”;(5)通过送予对方衣服,夏季则布施一把扇子等,布施给对方“身触”;(6)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想问题(换位思考),使对方避免烦恼担忧,布施给对方“意触”。这样自然和他(她)们“亲近”,融于了她们当中,也自然在突破心理障碍。

  另外我们自身不要贪图六触的安逸,不巧立名目地接受对方礼物,更不要通过送礼(布施)而使双方违法犯罪或进行其他不道德的行为(如行贿、受贿、诈骗等),不有所求地布施别人。自己要有责任心真诚地关心长辈,布施给他们物品或帮助他人;也可以通过上述相关的“布施”,恩威并重地教育孩子、学生或下级,或度化有缘众生,把道德教育融入其中,使对方弃恶向善。这就是“布施摄”。

  2007年7月2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45、心境的变易生死与轻安
45、心境的变易生死与轻安

  在《空生妙用的“变易生死”》中一位朋友留言:“修持意识转为功德的果报。”请教斑竹,您可否举个例子说明这个过程。谢谢您!”

  “修持意识转为功德的果报”,比较容易理解的是通过我们对内心的驾驭和调节,以及修养的提高,使我们不断克服了烦恼,心态与情绪达到了稳定。同时,由于心理也影响生理,这使我们的身心也进一步愉悦轻安。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轻安】与善心相应而起,使心堪于其事,使身轻乐安稳之心作用也。”大意是说,善心能够使我们达到身心轻乐安稳,有能力去做某些事情。

  再有,“变易生死”中的“生死”最本质的是人的心境的生死,也就是人的修养的提高。旧的不良心念、习气死掉了,新的进一步的好品质生成了,人得到了新生,这就是“死而复生”,故名“生死”。《佛学常见辞汇》:“【不思议变易生死】菩萨修道时,因工夫进步的缘故,由前一期的心境,转移到后一期的心境时,前后的感觉,截然不同,回顾前尘,有如死后再生,故亦名为生死,然而实际上只是心的生死,并非身的生死,只算心境的一度变易,而此变易,最为神奇而不可思议,故名不思议变易生死。”这个里面说的很清楚。

  2007年7月2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46、修养的真正目的与意义
46、修养的真正目的与意义

  一位朋友问:老师:每天都当自己是新生的自己,发现自己的心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