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心莲百合文化博文汇编(1)-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提心】条)。
由上可知,菩萨行积集福智资粮侧重的是外部行修——“显修”,而转变为认识自心,在仔细体察、分析、领悟、驾驭自己的内心上下功夫以开显自心(菩提心)本具功德——“密修”,是又进了一步趋向菩提,这是在积累更大的“福智资粮”。所以,只要你真实地而不是做秀地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就是在积累更大的福智资粮,在趋向菩提的征途中不断前进,是真正的大精进(参见博文《什么是真正的精进》)。
一般认为上述内容是显密义理的一个重要分歧点(《中国佛教》【发菩提心】条)。实际上,我们可以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不应偏执于一方。修持六度应该通过内心的把握与调驭,而驾驭内心又不应离开六度之行自度度他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
2007年6月29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29、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29、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一位朋友问:“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机会也就是创新性教育。如果单纯强调应试教育而没有与社会接轨的创新性教育,那么学生们的思维可能很死板,学到的东西也可能是屠龙之技;单纯进行创新性教育而离开系统学习,那么就失去了创新的知识基础,创新也成了空谈。所以,只有‘T’字形教育,才能弥补双方的不足。”斑竹您的话很简单明了。不光是孩子这样的教育针对他们的健康,我们这些成人也很适合斑竹您的这个观点。在民族文化中学习到的提高修养的一些具体的指导,也要到社会上实践,否则也是空谈。但怎么能很好的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这确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现在很多人很困惑这个问题,不知如何才能更好的随顺社会善因缘,有什么更好的更直接的方法没有?请教斑竹?谢谢您百忙之中的耐心细致的答复!
以下仅供参考。佛家是非常注重实践的,通常将拘泥于文字而不积极实践的人称为“文字人”,将不努力学习佛学理论而一味冥思苦想、参禅的人称为“暗禅者”。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文字人】暗禅者之对。谓拘泥文字上所现之学问,而闲却实践的方面之修业者。”“【暗禅】谓不依教之暗解禅人也。以不依教法之故暗于智解,堕于上慢。修行无志,终于独证盲悟之徒。”所以,我们要注意,当我们有与佛学有关的问题一直想不通时,要注意多学习理论,而不要一味冥思苦想,更不要“暗于智解”而自以为是。我们学习到理论后,也应该落实到实践中。
那么如何落实到实践中呢?龙树菩萨言:“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中国大百科全书(佛教篇)【龙树】条)大意是说,涅槃与世间实际上没有什么分别,涅槃(圆满解脱)的本质在现象和行为上表现为现实社会的因缘和合。所以,做好现实社会中的一点一滴,就是中道,就是涅槃。不要将修养自己与现实世界对立起来。
如何做好现实社会中的一点一滴呢?在博文《更大的福智资粮》中我们已经提到:一要把握好自己的内心世界;二要修持好六度。所以,通过驾驭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将六度之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学习各种优良品质,克服各种不良习气,逐渐完善人格,并不断积累善行功德,就是真正的实践。
2007年6月29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30、佛家对恶人可以指斥吗?
30、佛家对恶人可以指斥吗?
在博文《“知自”与“行善不恼众生”》 中一位朋友留下如下评述:说的不错;可是都“善行不恼众生”了,那行恶的可就美了,人民永远被欺压。俗话说“恶人终需恶人治”,否则佛祖为什么要压孙悟空于五行山下?每次人类社会的进步离开了对邪恶的清算?(比如清算二战的法西斯)
以下内容仅供参考。佛家讲随因缘度化众生。所以,如果一个人做错了事情,或者行恶,如果你与他有缘,也就是符合社会正常因缘,符合角色关系,例如你是他的父母、长辈、老师、领导或其他可以说他、管他的人,那么可以批评、教育甚至惩罚他,但还必须在社会道德和法律、制度的允许之内。如果他违法犯罪了,那么警察、法院或者军队可以制约他,如果你不是警察、法院或者军队任务执行者,那么你只能起见义勇为的作用。如果你不符合上述条件,那么就不能跨角色地、充当上述角色去随意惩罚他。否则你和大闹天宫的孙猴子又有什么区别呢?这个社会是有许多规则的。个人不可以随意跨越规则而“无法无天”。
如何你有上述因缘,也就是你符合上述的角色关系,那么你对他可以进行相应的批评、教育甚至惩罚,只要在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允许之内。《佛光大辞典》:“【恶人】……梵网经卷下、菩萨戒义疏卷下等,对恶人严加指斥……皆是恶人,名为畜生,如无心之木石。”大意是说,据《梵网经&;#8226;卷下》、《菩萨戒义疏&;#8226;卷下》等,对没有善心行的人,如果你符合了我们上面说的正常因缘,你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这样的恶人严加指责和训斥,绝不手软,因为他们的恶习气很重,性格很坏,甚至如畜生和无心之木石。这样做,可使他意识到自己的缺点,而不是包庇他,从而使他不断进步。
2007年6月29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31、文偃为什么骂佛
31、文偃为什么骂佛
一位朋友问:斑竹:怎么做才能合于社会正常善因缘,自自然然地随缘行善、随缘利益他人呢?
以下供参考。所谓“合于社会正常善因缘,自自然然地随缘行善、随缘利益他人”,就是我们要真正投入到现实社会中,将自己学到的理论和学习的修养融入其中,并从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更好地利益他人。而不是追求神秘主义,也不是作秀和搞形式化。
佛家有一个“文偃(yǎn)骂佛”的典故,可以给我们作参考。《佛学常见辞汇》:“【呵佛骂祖】……又有一僧问韶州云门山文偃禅师:如何是佛?云答:‘干屎橛’。他也曾说过:‘释迦初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老僧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贵图天下太平。’”大意是说,有人问文偃禅师:“什么是佛?”他回答说:“佛是‘干屎橛’。”他还曾经说过:“释迦牟尼佛出生的时候,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走了七步,环顾四方,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我要是当时看见了,一棒子打杀他喂狗吃了,图个天下太平。”
文偃为什么骂佛呢?难道不尊敬佛吗?肯定不是这样的。他是为了帮助人们克服那种追求神秘、虚幻、高人一等(虚荣)、形式化等心态和行为,而把修养自己真实地落实到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佛学常见辞汇》:“【呵佛骂祖】……这都是提醒世人:凡有相者,皆是虚妄,纵是经典佛像,或圣或贤,既落形迹,皆属生灭,并不是正常如实之道。”大意是说,象“文偃骂佛”那样的行为,目的是为了开释世人:“凡有相者,皆是虚妄”,即便是人们所信奉的经典、佛像,或者所谓的“圣人”与“贤人”等称号,只要走入形式化,使人追求不是利他的神秘与虚荣,那么都属于生灭法,并不是正常的如实大道。只有投入到正常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份内的事情,利益众生,并将提高修养融于其中,而不是跨角色地充当“齐天大圣”等角色,那么,就是合于社会正常善因缘,自自然然地随缘行善、随缘利益他人。
《般若讲堂开示录》:“看来是个凡夫,实则是大菩萨,如果有眼不识泰山,当面错过亦不知道,奉行正常道的菩萨,总是老老实实的,默默在做佛化工作,决不随便显示自己是个菩萨,所以菩萨的风格,都是极为平实的,甚至显得极为苦恼,不容人把他当作菩萨看。”可见,真正“奉行正常道”的菩萨行者,总是老老实实地默默在做利益众生、将所学理论与提高修养融于其中的“佛化工作”,而不执著于某种形式中,也不是故意作秀给别人看。
2007年6月30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32、走入智慧门
32、走入智慧门
一位朋友问:请问老师:如何才能更好地修养智慧呢?谢谢老师!
以下答复仅作参考。首先我们要清楚“智慧门”。《三藏法数》:“【智慧门】智慧门者,谓了知一切诸法即是实相,是为智慧门。入智慧门,则不厌生死,不乐涅槃也。”大意是说,所谓智慧门,就是我们清楚了一切诸法的本质是实相本空(真如实相、佛性、法性),在现象上表现为因缘和合。入了“智慧门”,我们就应该随缘而生妙用,不厌生死,不乐涅槃。
那么如何产生智慧、修养智慧呢?下面列举几种方法。
《六波罗蜜经》:“众生无定性,犹如水上波,愿得智慧风,吹入法性海。”大意是说,众生根性不定,犹如水波,只有智慧之风才能使其吹入法性之海。所以自己或帮助他人领悟、体悟法性(实相、佛性)之理的过程,就是自己产生智慧的过程。
《文殊师利问经》:“心性本净,诸过为垢。以智慧水,洗除心垢。”大意是说,人的本性本来是清净的,各种习气、不良性格和恶心行是肮脏的,是心灵的污垢。所以,只有通过智慧水,才能洗涤心灵的污垢。寻找、分析、思考、实践洗涤心灵污垢的方法,就是产生和运用智慧的过程。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智慧火】智慧能烧烦恼之薪,故喻以火。”大意是说,智慧能烧烦恼之薪,故称智慧火。所以,寻找、分析、思考、实践解决贪、嗔、痴(无明)、慢、疑、见(恶见)等烦恼的方法,也是产生和运用智慧的过程。
综上所述,通过领悟法性(佛性)之理,走入智慧门,主动、努力发现或找到自己的烦恼、习气、不良性格和恶心行等,进而寻找、分析、思考、实践解决这些内容的过程,或也帮助别人这样做,就是智慧产生的过程。
2007年6月30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33、真妄一闪念
33、真妄一闪念
在《什么是真正的精进》中,有几个朋友问:
1、老师,什么叫";闪念“呢?
2、也是不明白什么叫“闪念”,请老师开释!
3、好一个“仔细体察、分析、领悟、驾驭自己的内心世界”!闪念是不是观察念头像闪电一样不是真实存在的,住于相续假而不必理会它?老师的讲解使我找到了不能精进的根本,感谢老师,感谢大家!
关于闪念,即“一念”,《三藏法数》:“【一念】念即心念。此之一念,有真有妄。若凡夫以根对尘所起之念,念念生灭,此妄念也。若离根尘,真净明妙,虚彻灵通之念,即是如来正智之念也。此正智之念,非生非灭,不常不断……”这里面提到了两种“一念”:凡夫的“一念”(即妄念)和如来正智之念也。大意是说,念指的是心念,这一念有真有妄。凡夫的“一念”是意识对事物所起的执著、无明,念念相续生灭,这是妄念。如果离开臆断妄想,那么在人纯洁的真心本体基础上而生起的妙用之念为正智之念,虽然在现象上表现为随缘而生妙用,也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但在本质上是不生不灭,非常非断的。
这提示我们首先要努力体察、分析、调驭不良的念头,增加善的念头,从而体悟到自心本性,进而再随缘生起念头产生自利利他的妙用。所以,在相续的念头里,我们仍然要把握,要甄别他们,看是否真正符合修养,真正利他,真正合道,从而弃恶念增善念。
2007年6月30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34、关于如何对待肿瘤
34、关于如何对待肿瘤
健康信息咨询:有个单位体检80%的妇女同事都有子宫肌瘤,请问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另外有的人在体检中查出了自己有癌症,而此前自己毫无感觉,没有任何症状,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
答复如下: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子宫肌瘤属于肿瘤。对于肿瘤,得病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还是与情志有关系。
明&;#8226;陈实功《外科正宗》:“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pǐ,结块)涩,聚结成核。”指出了所愿不得志,情绪忧怒不调而导致乳腺肿瘤疾病。
“恼怒伤肝,致肝气郁结为(筋)瘤”;“心火妄动,逼血沸腾,外受寒凉,结为血瘤”;“思虑伤脾,致脾气郁结乃生肉瘤”;“忧郁伤肺,致气浊而不清,聚结为(气)瘤”;“房欲劳伤,忧恐损肾,致肾气弱而骨无荣养,遂生骨瘤。”这是陈实功对瘿瘤病因的描述。瘿瘤是生在皮肤、肌肉、筋骨等处的肿块。这段话指出了情绪不调,恼怒伤肝、心火妄动(狂热)、思虑伤脾、忧郁伤肺、忧恐损肾则会得筋瘤、血瘤、肉瘤、气瘤、骨瘤等相应的肿块。(详见《心莲百合文化网》中的《中医文化随笔62&;#8226;肿瘤》)
所以子宫肌瘤者这类病也应该主要是因为“恼怒伤肝”、忧郁肝气不舒和“房欲劳伤”等因素而致。
对于检查出来的肿瘤疾病,首先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疾病观。《黄帝内经素问&;#8226;汤液醪(láo)醴(lǐ)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营(荣)卫不可复收。”大意是说,对于患病的人,如果精神上没有生机,心态不积极,志意偏颇不稳定、不正常,就难以愈合。精神不佳,心态不好,营卫之气消耗而难以补足。(详见《心莲百合文化网》中的《中医文化随笔07&;#8226;疾病观》)
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这类患病的人执著欲望太多,进而多虑忧患不止,从而严重伤害精气,营卫之气消耗,所以这类精神不上进、萎靡颓废的人的疾病难以医治。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精神进,志意治”呢?对于病人,首先应该不要“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应该注意豁达豪迈地看待自己的人生,淡泊名利,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世事,而不要患得患失,更不要把自己的疾病看得过重而导致严重的心理负担。(详见《心莲百合文化网》中的《中医文化随笔07&;#8226;疾病观》)
对于突然发现的“癌症”,如果患者知道了,也要坦然地面对它,正好可以帮助自己看破生命的实质,进一步树立进步的价值观、生命观,珍惜生命,更加进步而不可颓废。张海迪的事迹和媒体经常报导的癌症患者以积极心态生活工作而治愈了癌症就是佐证。
除此以外,我们还要在正常医学治疗的同时,进一步调节情志。如对子宫肌瘤者解决“恼怒伤肝”、肝气不舒和“房欲劳伤”等问题。对于“房欲劳伤”,我们可以节制性生活,陶冶情操。
关于克服郁闷怒气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可以这样进行对治:
1、先考虑嗔怒的结果:嗔怒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甚至使事情办得更糟。时时以嗔怒的结果作意来说服自己,就不容易嗔怒了。
2、一个人生气是因为太在乎自己的荣誉、地位和利益了,或者一味从自己的观念出发想问题,即把自私的“我”看得太重了。要想去除嗔怒,应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