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常读历史-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样的批评,岂是沈从文之辈对无论是大革命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都领*人物加以放言的?
沈从文的悲剧就始于此。
也正是因为郭老先生的定性,沈从文在家也倍受冷落。夫人张兆和在华北大学接受新思想的教育,无暇顾及他的生活;两个儿子在学校受激情的感染,回到家对这个落后的父亲严词辩论和批评。创作上,他已经停止了,只能躲在故宫,与那些前代的旧衣服为伴。
他给同样炙手可热的丁玲写过信,以为凭借当年胡也频去世后护送她还乡的旧情,丁玲会援以玫瑰之手。当一切化为泡影之后,他只能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陪伴他终生的两个女人身上,一是《边城》里的翠翠,那毕竟是一个梦;一是自己视为“小妈妈”和“三姐”的妻子张兆和。妻子的远离,让他游走在崩溃的边缘。如同一个需要撒娇的孩子却找不到对象,他在内心承受太多的孤独和悲凉之后,不得不选择自杀。连“向人民投降”和“向人民学习(沈从文自语)”都不得,在那个激情和疯狂交加的年代,消失,便成了唯一的选择。
我一点不怀疑芒克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顾城在姐姐顾乡的陪伴下第一次去《他们》诗刊社送诗稿的腼腆和害羞。顾城的父亲顾工在说到顾城的时候,念念不忘的是顾城小时候从窗台下掉下去的情景,“那一次,他摔坏了脑子”。以后的顾城在邂逅同样是诗人的谢烨后,一切的生活全部仰仗了她,即使是夜半,他按照习惯喝水,都是谢烨给他喂水。
谢烨之于顾城,其角色就是母亲加姐姐,包括后来顾城去瑞典和新西兰,照料他一切的,都是谢烨,她牺牲自己很有前途的诗歌创作,目的只有一个,让顾城成为一位大师级的诗人。
然而,一个叫英子的女人在新西兰的出现,打破了谢烨对顾城的崇拜和慈爱。再宽容的女人,也无法容忍自己的卧塌,有另一个女人酣睡。大鱼的出现,仅仅是谢烨离开的一个借口,我知道,在内心深处,只有顾城,才是她的唯一。她的离开,与其说是对顾城的远离,勿宁说是对顾城的爱护。
那一刻,她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然而,在那颗大橡树下,失去了女人庇佑的顾城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最后一次对女人的撒娇和依偎——他举起斧头,砍死了谢烨,并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很多时候,外表越是坚强的男人,内心越是脆弱,何况是文人。如同女人对男人的呵护和慈爱一样,母性的光辉照耀的,永远是男人的脆弱和无助。一旦母性流失,男人不是落魄,便是极端。
有人说,女人有两个儿子,一是孩子,一是丈夫,除了不在一起喂奶,他们永远是争怀的。所以,女人与男人的这种非血缘性母子关系,无关尊严,事关本能。
补天功业谁能究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泥人也。”(《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苍天补,四极正;*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淮南子&;#8226;览冥篇》)
以上两段话,就是关于女娲的最原始记载,其他都是在此基础上的演化和克隆,是合理化的神话再现。大体上,女娲的传说在全国各地尽管版本有所差异,但“造人”、“补天”都是其中不变的核,这位中华民族著名的三皇五帝里唯一的女性,理所当然地成为化育万物的“华夏始祖”。她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大致为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立极造物、别男女、通婚姻、造笙簧、生万物,有神话学家们这样概括:“女娲神话是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中的精彩而又经典的乐章。”
我们不难想像,远古的天空是那样澄澈而纯净,一望无际的土地空旷而茂盛,那个叫女娲的女子眼神怅惘而孤独,百无聊赖中,她随手用泥土毫无目的地捏着,忽然,她惊讶地发现,她捏出的竟然是个和她一模一样的小人儿,也和她一样具有着生命,这就是女娲造人的开始。这个过程带着极大的隐喻性,昭示着人类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具有着不定性和偶然性。而对女娲抟土造人的具体演绎是,当女娲缓慢地捏着泥人疲惫不堪时,她有些烦躁地用树枝蘸着泥浆随手一挥,落到地上的泥点同样成了一个个生命,不同的是,这些泥点变成的,就是我等平民,那时的称呼是“贱民”,而经过女娲之手捏成的,便是后来的贵族。从生命的开始,我们便有了不同的宿命,魏晋时期的士族与庶族,就是对女娲造人的忠实履行。
我们宁可相信女娲造人的另一种说法,尽管这种说法在我们今天看来有些难以接受,但毕竟有着人性的成分,使我们对自身的起源有着那么一些慰藉。当远古人类因为一场大水,除了女娲和哥哥伏羲全部灭绝后,女娲同样是怀着顾忌和悲悯的心情俯视浩浩汤汤的大地,于是,她和伏羲结成夫妻孕育了后来的人类。但这个传说的最大死穴就是,在女娲之前的人类又是怎么来的?这是个横在我们面前的亘古难题,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我们至今不得其解。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先人们的想像却是惊人地一致,大水过后的黄土大地,和《圣经》里所描绘的伊甸园何其相似,伊甸园里只有快乐而孤寂生活着的亚当和夏娃,肆虐的洪水围困的,也只有女娲和伏羲,他们都最终选择了结合,这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共有的诺亚方舟。
女娲是寂寞的,或许正是这寂寞导致了她造人的念头,这种孤独,几千年后的大师鲁迅深切地感受到了,她充满艺术性、充满生命力的创造人类的活动,肇始于对寂寞和孤独的恐慌。后来,她又用她的青春用她的生命用她的一腔爱意为人类补那被人类弄坏了的天。
女娲没有想到的是,她在大荒山无稽崖为补天所炼的石头中,被遗忘的一块,后来被一个叫做曹雪芹的落魄八旗子弟捡拾到了,他久久凝望,潸然泪下,并在凝望中悟出了情与不情的真谛,他把这块应该叫做雨花石的物件挂在那个唇红齿白、面如敷玉的男子胸前,让石头在人间体味富贵与悲凉一番后,杳然而逝。从这个意义上说,女娲造人,应该是最充满艺术想像的创造,而且,这种创造也给了后人无尽的想像空间。
据说,女娲在造人之后,还有一个没有任何创造性的举动,那就是给那些人们以婚配。所以,女娲应该是中国第一个媒婆。这个说法总是让今天的我们感觉到怪怪的,因为在我们的心里,始终跃动着的,应该是个长发飘飘、身轻如猿、美貌如花、永远年轻的女子,她怎么可以与那些我们小时候见过的鬓角插老大一枝牡丹花、年老而心艳、巧舌如簧的老妇女相提并论呢?我自己的破解方式是,看看金庸笔下的“天山童姥”吧,作为母系氏族时期的部落首领,女娲哪怕再年轻,也可以随意指示婚配以延续人类。欣慰的是,女娲毕竟是中国第一位最有想像力的艺术家和创造家,在呆板的指配婚姻过程中,她发明创造了我国最古老的乐器笙簧,并在男女欢会于郊外时,进行吹奏,给情人增添欢悦,激起心中的感情波涛,从而到男女*、繁衍后代的目的。“娲皇遗音寄玉笙”,在笙簧舒缓而略带凄怆的乐曲声中,人类完成着对自身的延续和克隆。如果女娲是一部小说,媒婆的角色不是故事的高潮,却是不可或缺的过渡和铺垫。正是她威严不可抗拒的命令导致了中国历史上两个后果,一是婚姻的不可自主性,二是人口的大量繁殖。
在陕北延川土岗乡伏义村,有一块神奇的大石头,山头的自然造型酷似一位母亲,据说,这位圣母只是在夕阳西下之时才会现世亮相。她面对夕阳,翘首西望,其轮廓清晰逼真,曲线凹凸分明,鼻梁高翘,乳峰凸起,五官端正,形态俏丽,气度非凡。当地人称这座天造地设的巨型石像为女娲的天然神像。
这当然只是黄河流域的人们对远古人类始祖的怀念和美好想像。有人对这种牵强的附会嗤之以鼻,因为,在湖北和西北地区,很多地方都流传着女娲的故事,也有不少地方为着旅游考虑想方设法挖掘一些哪怕是立不住脚的“历史”。但这应该不是一件坏事,对先祖的纪念,而且以浪漫的方式纪念,本身就是对远古神话的延长和继承。
武则天的眼光
武则天成为后来的历史争议的人物,原不是件奇怪的事。谁叫她不安分皇后的角色,偏偏要当中国唯一的一位女皇呢?
随着各类电视剧对她的演绎和阐释,武则天已经在红尘的口水中失去了原貌,人们津津乐道的,更多的是她如何处心积虑地篡夺皇后地位,甚至不惜以掐死自己的亲生骨肉为代价。且不说这一疑案的真相到底如何,单就她与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斗争,其显示出的野心、智谋、韬晦和机诈,足以成为她掐死女儿的佐证了。
倘若属实,单凭这一点,为后人诟病也不算冤枉。
但翻遍中国几千年历史,惟一敢废黜正统,戴上皇帝帽子的女人,只有她武则天一人。在她67岁在李唐的宫门外高悬起武周的旗帜时,她已经用了28年的时间从才人谋到皇后的地位,并做了7年的精心准备。在她15年的皇帝生涯中,很多政绩可圈可点,显示了她足够的政治报复和不俗眼界。
一个女人,守着一人之下、万人仰视的皇后位子不坐,却要当什么皇帝,即使唐代的风气再开放,国人们也无法容忍牝鸡司晨的“闹剧”在堂堂的大唐的土地上上演。
事实上,在那一时代的皇嗣中,武则天也许最清楚谁最适合当皇帝,应该说她的四个儿子中都有些执政才能,但都不能跟自己相比。
武则天的这份自信绝对不是盲目的自我感觉良好,也不是空穴来风。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的一个故事,足可以说明从小的时候,她就具有果敢的气质和凌厉的断事风格。当她还是唐太宗的小才人时,唐太宗因为驯服不了吐蕃国进贡的一匹烈马而苦恼,她给太宗出的主意是,先用鞭子抽,再用铁棍揍,实在不行,就用刀子杀。
这样的话出自一个娇媚天真的女孩子之口,总是显得那么突兀和滑稽。但也颇符合武则天的平民出身,只有村野孩童,才会这样口无遮拦,一副率直心肠。这应该是她第一次在有史记载的后宫生涯中的亮相。
之后的故事,尽管她先后战胜了萧淑妃和王皇后,但有一大污点使她多少有些狼狈和抬不起头来。这也是她当了皇帝后起兵反对她的人最好的口实和把柄。在所有反对的声调中,以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最为高亢,他在流传后世的*书中直斥武则天“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意思是武则天出身寒门,这要放在今天,不但不是罪名,反而是值得自豪的事,那些成功人士,往往自诩为农民的后代,或者造出一个“草根贵族”的专用名词来。对于人们不能原谅武则天的所谓“面首”之说,稍加理智分析就应该坦然接受。每个皇帝都可以后宫佳丽无数,同样是皇帝的武则天怎么就不可以弄几个帅哥在身边呢?皇帝还有原配的皇后,而人家武则天本身就是个寡妇,就当是谈个恋爱,不可以吗?而且,她不象所有的皇帝一样公然纳妃,做的还是比较隐蔽的,于天朝圣国的威名无伤,怎么就不可以?再老再尊贵,她也是人,孔子都说过“食色,性也”,武则天吃饭自然不用操心,就追求一点人性中再正常不过的性,咋就不依不饶了呢?
骆宾王还振振有词地代表全国人民声讨武则天先是李世民的女人,最后却成了李世民儿子的皇后。把这罪名归到武则天头上,本身就是天大的冤案。在后宫,女人哪来的权利主宰自己的命运呢?她们和皇宫的花花草草一样,原本就是皇室的摆设和玩物,谁都可以拿来一用。或弃或宠,她们是无能为力的。
在女子无才便的德的衡量标准下,人们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女人的贤淑上,而忽视了女人同样可以和男人一样治理国家的才能。
纵观武则天的执政能力,应该不亚于历史上任何一位中等偏上的皇帝。这点,武则天应该还是比较自信的,所以,她敢在自己死后在自己墓前竖起黑色的无字碑,一生功过任凭后人评说。这是一种坦然的气魄,更是让男人汗颜的自信。在徽州,我不止一次见到旌表女人贞节的牌坊,它们给人的感觉是压抑和沉重,而武则天的这柱无字碑,无法不让人感到兴奋。
在当皇后期间,因为高宗李治优柔寡断,经常头疼,武则天已经掌管了政事的处理,如果她没有相当的能力,时人就不会把她和李治并称“二圣”。也就是在此期间,她提出著名的“建言十二事”,十二条建议涉及农业、水利、赋税和廉政,每一方面都直指国家的命脉,这似乎不是一般女子所能具备的眼光和心胸。要在今天,她也该是个尽职尽责的政协委员呢。
或许是因为出身寒微,武则天对贪官污吏有着切齿的仇恨。当上皇帝后,她在朝堂上设立举报箱,接受全国的举报,对贪官,实行的是严苛刑罚。武则天在位期间,吏治清明,很有中兴的迹象,为她之后的开元盛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过酷的刑罚,难免会导致冤案的泛滥和酷吏盛行,这恐怕是武则天始料不及的。
对于那个起草讨檄文的骆宾王,武则天更是显示了比男人更开阔的胸怀,据说武则天看了檄文后,赫然变色,忙问是谁写的,当听说是骆宾王所为,十分惋惜地说:“宰相之过也,人有如是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而且,所有的历史都没有骆宾王被杀的任何记录。这比那些睚眦必报、对议论自己的人必欲杀之而后快的大丈夫们,武则天更象个女中丈夫。
在位15年,包括以皇后之身代理政事的35年,武则天的确是为那个时代做出了贡献的,她对农业的重视,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少数民族关系的改善,对边防的加强,细数历史上的开明皇帝,也不过如此。有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李世民对自己推广科举考试网罗到大批人才很是得意,曾站在城楼上看着蜂拥而至的学子说,天下人才,都进了俺老李的家园了!他在位23年,录取了进士205人,而武则天和高宗在位55年,录取的进士数竟然达到1000多人。“武举”,更是武则天的独创,通过这样的方式,她为边关选拔了大量能征善战的军事人才。任何开明的皇帝,都难免带有过度自信的武断和暴唳,但武则天似乎很少,这大概是因为女人的天性使然吧。
女人,在那个时代终究是自卑的。她最头疼而且最终没有解决好的就是江山传给谁的问题。最终,她把大好河山还给了自己的夫家,自己,则再次以女人的身份躺到了懦弱的丈夫身边。在位于西安西北的乾陵,至今埋着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则天。一对夫妇,两朝皇帝,合葬一室,这在全世界也是极其稀罕的。武则天也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能与皇帝合葬的人。
乾陵其实是一座叫梁山的山峰,远远看去,象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