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始族时代(远古中华第二集)-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慢扩大起来。那个时候没有人,于是,女娲就造了人。

  这就是华人的来历。这是一个优美的始族起源的神话,这是一篇深沉的始族史诗。

  实际上,华人所在的蓝田地区像北京周口店一样,在过去的几十万年的时间里就没有中断过栖息的古人。

  那是极远古的时代。今天的秦岭还是一片平坦的土地。来自蒙古高地和西部高地的地表水缓缓地从平地上流过。气候是暖如江南一般,又温暖又湿润。这块平坦的土地上生存着的远古人属于建始人的分支。建始人的遗址在巫山脚下,长江边。从距今二百万年到距今一百万年间,建始人的分支逐渐到达了蓝田地区。

  后来,地貌发生了变化,这块平坦的土地开始受到南方土地的挤撞,逐渐地起了皱褶,堆起了一条秦岭。秦岭的升起越来越高,终于隔断了南北的沟通。形成了今天的地貌。        

  这块土地上的建始人被分隔成了三部分。

  秦岭南的部分集中在汉水的上游。秦岭北的部分被隔做了二段。西边的一段集中在兰州,洮河地区。东边的一段集中在华人的这一片山地。这东西二段的中间便是著名的八百里秦川,又叫关中平原。这平川和平原是今天的地貌。在那个时候,却是一片大湖。

  距今一百万年,蓝田地区出土了古人类化石,这是一位母亲,叫做蓝田人。在以后,蓝田地区继续有遗址出土,证明了这块土地一直有人类生存。蓝田人的后代一代又一代地进化着,繁育着,走着人类共同走着的道路。华人的祖先从动物人到社会人走到了华人时代。

  公元前五千年,平川,平原初步形成。早期的华人扩大了生存的范围。几百年的时间里,华人在渭河谷游走着。华人的主要部分集中在渭河的下游。在这里,华人获得了大发展,形成了华人的始族中心。

  半坡遗址的时间是公元前四千年,这是重要的时间标志,表明了渭河地区的食物开始枯竭。一部分华人开始向东进入河南。在河南地区,华人和伏羲人发生汇合。华人也将自己的女娲崇拜带进了河南。在这里古老的神话受到改造,增加了女娲和伏羲兄妹造人的内容。

  始族的迁徙与巫文化的传播有区别,本文的女娲神话可能超出了始族迁徙的范围。

  关于华人起源的部分就是这样。

  我们认识华人是从半坡遗址开始的。到了半坡时代,华人已经能够建起二十平方米面积的穴屋,能够用壕沟围起三万平方米的住宅区。壕沟的深和宽达到了五,六米,这样深,这样宽的壕沟能够阻挡任何野兽的袭击。

  华

  华是华人的自称,本文从名字的角度考察,华的解释有:

  1-秦岭的别称。秦岭南有华阳。秦岭北有华阴。华阳,华阴都是地名。

  2-华做花。花在木上。在古语中,只有华字,没有花字。

  3-花好看,是个美称。实际上,古语的华字与食物有关,是指植物的果实部分。

  华起源于娲的发音。早在没有文字的时候就有娲的发音。娲是一位补天造人的崇拜。后来配文字的时候配了一个娲字。不但娲字用了个女旁,而且又改称女娲。华字由娲音转来。华,娲在古语中是同样的发音。

  华字记载在山海经中:

  (华山是第二山的)“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

  这就是山海经的作者对华山的描绘。

  华字在古书中写做华胥,“华胥生男为伏羲,生女为女娲。”“太昊母,华胥。”太昊指伏羲。“华胥在陕西蓝田”(吕振羽语)。

  以上都是后人的认识。这些认识都将华胥,女娲,伏羲指向了蓝田。蓝田,西安,半坡,骊山,相距不过百里,都在一个地区。

  华,华胥,女娲,伏羲,他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是一回事?二回事?华字是从娲音中转化出来。华是秦岭的古称,秦以后改称秦岭,仍然留下华阴,华阳的地名。接下来的问题是弄明白华胥,女娲,伏羲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果今天当真有六千年前的陕西人说话,恐怕我们一个字也听不懂。可知,伏,华,娲都是对华语和伏羲语的音译词,只记下来发音,不能知道是什么意思。这三个词都是复音词,女字明显是后人加上去的。胥和羲是什么意思?语言越早,发音越简单。说明这胥和羲也是后人加上去的。类似的发音在古语中还有,且(诗经),兮,顼(颛顼)。这几个字是一个音,配上不同的字。可知,胥,羲是词尾音一类。

  “华胥生男为伏羲,生女为女娲。”生在古语中不是生育,是起源,分支的意思。古人说生育不用生字。只说某,某子。或说某,某女。将生当做生育解,读古书就一定读不通。就是读史记也读不通。说华胥是伏羲和女娲的起源,这是古人的认识。

  在华语中,称华崇拜为娲,华人也自称娲,崇拜名就是氏族名。同样的,伏羲人也是自称伏,翻译成古汉语时加上了词尾音,华人叫做华胥,伏人叫做伏羲。写成文字的时候,给娲字加了女字。在古书中出现了华胥,伏羲,女娲三个词语,古人弄不清楚这三个词语之间的关系,没有想到语言文字的演变过程。

  说到这里,对于华人的证实就完成了。伏羲,华胥是文化社会的始族人,伏羲始族的中心在河洛,华胥始族的中心在蓝田。华因为秦岭,华山得名。

  娲字是肠的意思

  女娲就是娲,女字是后添的字。女娲是一位补天,造人的神,受到几千年的“庙祭”崇拜,读者熟知,不必多说。可是,神是人造的,造女娲神的人是谁?女娲神怎样造出来?查一下资料,实在出人意料古书有三处说“娲是肠”。

  1“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鲁迅写过一篇叫作“补天”的历史故事。故事中用到了这个典故。这一段话出于东汉时的文字,东汉人是从什么书上看出来这个意思。这一段话用今天的的话可以这样说,有一种叫作女娲的“肠”,很神奇,能变化,山野和道路上都能见到。

  2“有兽焉,其名曰马腹,其状如人面马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马腹,就是马肚子,马肠。这一段话是商代人对“古文化”的整理,关于马腹的话不止一处,说法也不一,作了综合。这是一段歌舞的记录:人化妆成动物,边歌边舞,一个叫作马腹的动物神一边舞,一边发出叫声,样子很凶。这一段话记录了动物崇拜时期的始族文化。动物崇拜不晚于公元前四千年。公元前三千五百年以后转向了对帝的崇拜。

  3在洛间,“其中有马肠之物”。

  洛间,就是洛阳平原。洛阳平原经历了三个时期,华夏时期,商时期和周时期。这一句话是商时人对华夏时期的“马肠”的说明,可能在洛间。从这一句话看,到了商时,马肠已经是古词语,约略知道这个词,又不太清楚。商语是古汉语,古汉语用单音词,而马肠是非古汉语,“外来词”。洛间是非古汉语地区,所以马肠在洛间。

  上面的三说都不是娲肠的原出处,是后人的传说。

  流传马腹和马肠的两支氏族曾经在洛河的上源生存过。洛河的上源距蓝田地区只有几十公里,肠说从蓝田地区传播过来,传播到洛阳平原。在流传中先是有动物崇拜的歌舞表演,后来不再有歌舞表演,只传下来肠的名字。

  娲是肠,实在是出乎意料,可是,白纸黑字,三处记载,不由我们不相信:从肠生育人到人祖的娲造人,经过了不止千年(从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四千年)的演变过程。

  人类的思维是社会的产物,开始于社会后,大致上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眼见阶段,不晚于公元前五千年,有了始族的自称。娲是肠,娲生人(和动物),始族人亲眼所见。读者是聪明的,这个肠用今天话说就是脐带。

  联想阶段,公元前五千年以后,肠说在这个阶段,从动物的肠联想到生育。

  想像阶段,不晚于公元前四千年开始,产生了对动物(神)的崇拜。这个时期的思维没有脱离具体的形象。

  抽象阶段,公元前三千五百年以后,脱离了具体形象,产生帝崇拜。帝崇拜时期以后的古人实现了全部的思维能力,只差在社会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上面作了一点理性的思考,本文认为,“肠说”符合女娲神话的规律,(请读者考察一下“禹神话”,大致不差)。

  华人与娲

  前文讲述了娲是肠的真实性。下面讲娲神话的创造者,华人。

  肠说起源于蓝田,蓝田是华人地区,我们自然想到了在华人中寻找起源肠说的氏族。但是,说肠的氏族无法找到。华人不说古汉语,华人说华语,后来与伏羲语汇合,叫作华夏语。肠是古汉语,华人的讲述不能在古汉语地区流传。其实,古汉语的“娲”就是华语,翻译成古汉语叫作女娲。华语的娲也是肠的意思。说娲是说华语,说腹和肠已经是古汉语。娲,腹,肠是一个东西。

  再说华,华是华语,翻译到古汉语叫作华胥。华人一定是真实的,如果没有华人,也就不会有华胥这个词语。在古汉语中,找不到华人,华胥就是华人。古汉语的华字是花的意思。华语的华是什么意思呢?华人以华自称。至于华的意思只好猜测。华人对自称很看重,以自称命名秦岭(秦岭古名叫华),命名华山(太华山,少华山)。本文觉得华语的华是一种很常见,很实用亲切的东西,这个东西可能是果实,种子一类,(在古汉语中,只有华字,没有花字)。在华语中,娲是生育人的“肠”,华是维持生命的果实。生育和生命,华人的两件大事。

  我们知道华人崇拜娲,但是,我们知道的娲已经是补天,人祖的娲。华人对女娲的崇拜在古书中没有记载,如果有记载,史记能够收集到。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西汉淮南子,但是,淮南子说,女娲补天在“冀中”。当然,他们也无法知道华人的讲述。我们能够确定女娲在陕西蓝田是根据“庙祭”的“习俗”:在今天的华山脚下,骊山地区,女娲的神话甚多,而骊山,蓝田,华山相距不过百里,都在一个地区,半坡遗址也在这个地区,华人的时间与女娲的时间,半坡的时间都相符。华人是个大氏族,而华地区的半坡遗址由非华人留下来,这无论如何说不通。

  半坡遗址(仰韶文化)出土了村落,村落有大房,半地下房和地上房三种,有集中的埋葬,有集中的陶窑,有深,宽各五,六米的壕沟。这些出土的遗物能够证实,华人一定有了很高的讲述能力,能够宣讲神话,已经过了“肠说”的时代。可知,肠说的时间不晚于公元前五千年。

  华人的讲述

  上文说华人在蓝田,华人创造了娲崇拜,主要依据于“习俗”。华人说华语,本不指望从古书得到多少华人的资料,意外的,在山海经书中发现了华人的讲述,这可是铁证如山了。

  西山经,华山之首,讲述了三个地区:华山地区是华人的中心,蓝田南面的山地是华人到达渭河边以前的故乡,两个流传马肠的氏族到达过这里。第三个地区在渭河上源,六盘山南端(这么复杂的资料如果没有考古的证实,就很难辨识),可知有西方的始族向东迁徙汇合进华人中来。

  华氏族是真实的,不需要再考察了,这是一支伟大的氏族。华人创造了女娲神话,向西方传播了仰韶文化,向东方起源了叫作后稷的周人,为建树中华社会立下了辉煌的功绩。在多次的长途迁徙中,华人散失了,没有再集合起来,退出了”历史舞台“。华人的后代中某一支氏族保留了这一份”讲述“。在陕西,华人的土著后代流传下来女娲神话群。

  伏羲后代

  中华史上有两颗明星氏族,一颗明星是华胥,另一颗明星是伏羲。因为考古的帮助,能够找到商的祖先“契”和“喾”,周的祖先“稷”,但是,最早的,开发了渭河地区和洛阳平原的两支氏族是华胥和伏羲。伏羲在公元前六千年建立了嵩山中心(裴李岗文化),随着水湿地貌的结束,伏羲人的分支后代逐渐扩散,前文说到的流传马肠的两支氏族都是伏羲人的后代。这两支氏族(不止这两支)到达洛河上源不能晚于公元前五千年,过晚了,就不再有“肠”的传播。

  再以后,超出了马肠的话题,但是,有必要向读者交待一下:

  女娲神话流传到了洛阳平原,流传到了山西西南角,洛阳平原和山西西南角是伏羲的故乡,伏羲的后代将自己的祖先介绍给了女娲,于是女娲和伏羲便作了一对神话夫妻。

  华胥与伏羲人以洛河为渠道文化交流。

  山海经

  本文使用的资料“鲜为人知”,出乎读者意料,这些资料取自古书山海经。山海经是一座资料宝库,也是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山海经在成书前有一个对资料的收集,整理的过程,这个过程(口传和文字)早于商代,山经部分的成书不晚于战国早期。

  公元前四千年,这是一个天然的界限:旧的遗址在这个时间结束,新的遗址从这个时间以后出现。山经的资料全部截止到公元前四千年。这个信息告诉我们,中华社会出现了大变动。

  与山海经书有关的事情是:山经的记载全部是始族(村落,原始氏族)“分支”的情况,从公元前四千年以后,始族村落对分支的记录(祭祀和宣讲)也停止了。今天想来,是因为大变动以后出现了专业的巫祠,村落人到巫祠去“朝拜”,“社会中心”从村落转向巫祠。这些事情用今天的话说,是发生了(社会形态的)变革,而山海经的山经是对以前的社会形态的总结和记录。每个社会形态的晚期出现一次“文化”的汇总:皇帝时期的文化汇总在明,清两代,氏族时期的文化汇总是春秋文化,而母系制的始族文化汇总在山海经书中。

  这是一个奇迹:距今八千年到距今六千年的始族人对自己的讲述原汁原味的保留下来。凡是遗址出土的地区一定有山经的记录,凡是山海经记录的地区一定有出土的遗址。

  说到这里,读者应当明白,山海经的资料多么珍贵。它是中华民族的珍宝,也一定为世界民族珍视。开发这块“处女地”本书是一次尝试,对处女地的耕耘还有待于读者。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仰韶人之七
始族时代(远古中华第二集)

  仰韶文化

  仰韶人之七

  伏羲始族

  距今万年以前,河南全境没有人口。芮城人从黄河北岸向东到了山东丘陵和辽东半岛,但是,受到河淮湿地的阻隔,没有进入河南境。在豫西,是一片山地,叫作豫西山地。蓝田人阻隔在山地的西坡。在河南境内,没有万年以前的遗址,也得不到土著人口的信息。河南境最早的人口是伏羲人,伏羲人是河南的土著。

  伏羲人进入河南不晚于公元前六千年。在三峡以东,伏羲人进入嵩山地区,并且向南,向东,进入河淮平原。在三峡以西,向南是一片冲积平地,叫作“沩汭”。这里又是一块人口稠密地区。著名的渑池仰韶村在这里,三峡遗址群也在这里。从沩汭沿着山地的边缘向南进入洛河的中游和上游。

  伏羲人从山西向河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