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始族时代(远古中华第二集)-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冰期。

  很难想像伏羲人的祖先是怎么从冰期里走出来的。距今万年时,冰期已经结束,气候仍然“微凉”。在冰期的冬季里,秦岭以北是今天的长城地区的气候。伏羲人是距今八千年的古人,生存的能力低于今天人。伏羲人的祖先更低于今天人。想像冰期的末期,只是幸运活过来少数人。在伏羲人的早期,人口一定不多。

  地貌变迁。

  如果没有对人口的统计,可能不会想到,女娲补天的神话包含了多少生命的代价。在今天可能讲述火山,地震的故事,却不可能讲述补天的故事。公元以后,每一次的黄河决口和改道夺走几十万人的生命。在伏羲时代,一条黄河在土地上滚来滚去,岂止一条黄河?据考古,仰韶人的住地建在河边的台地上,这是多少生命换来的经验?伏羲人的祖先芮城人就在黄河的北岸,那是一块很狭小的土地。差不多百万年的时间里没有走出自己的领地,没有扩大活动的范围。远古人感觉到了自身能力的渺小,达到了崇拜山林动物的程度。远古人没有办法抗拒地貌变迁的灾难。

  迁徙。

  迁徙是文化社会特有的现象。伏羲人用迁徙来抵抗饥饿。伏羲人以村落的方式生存,这是为了防止野兽的伤害。这就增加了采集食物的困难。从考古没有发现千年的遗址,长的七,八百年,短的三,四百年。遗址消失了,说明遗址地区的食物资源严重枯竭。住地的几十里范围内的食物全采集光了。辛苦营建起来的穴屋,挖出来的壕沟放弃了。伏羲人走上长长的迁徙之路。在伏羲时代自然没有规划之类,不知道多少时间才能找到适宜定居的土地。不得不风餐露宿。可能是百人,可能是千人,在迁徙的途中,不知道有多少人死亡。公元前四千年,发生了大范围的食物“枯竭”,引起了始族人的长途迁徙。伏羲人是公元前六千五百年以后离开嵩山,沿着洛河向西迁徙,在洛河流域栖息了不少于千年。洛河的源头在蓝田地区,著名的女娲神话通过洛河传播到了河南和山西。伏羲人(的后代)分布在河南全境和山西的南部。

  旱灾,虫灾。

  从伏羲时代开始,伏羲人参与了生态平衡,生态灾荒发生。在自然灾荒面前,伏羲人一定无力抵抗。对伏羲人威胁最大的是这两种灾荒。越是天旱,越是有利于害虫的繁殖。灾荒周期性发生。一旦灾荒发生,受灾的面积很大,伏羲人处于饥饿待毙的境地,留下吃人尸的习俗,这不是不可能。

  流行疾病。

  流行疾病又叫传染病。因为有了生命群做滋生条件,致病的微生物得以流行。流行疾病在孤立的群时代较难发生。可以说,流行疾病与社会相伴而来。近代的几百年间,严重的,广泛流行的疾病如天花,麻风,霍乱,鼠疫,等等,不知道夺走了多少生命。这些疾病超越了人种和地区的界限。因此可以想像,伏羲人时一旦发生了流行疾病,将是大地区大范围的死亡。

  夭亡,饥饿。

  夭亡指未生育死亡。夭亡是看得见的杀手。而饥饿则是看不见的杀手。人口一定被限制在食物能够承受的范围。伏羲人不懂得贮藏食物,不会保存无论是动物食物还是植物食物。一天两天得不到食物吃也是经常的事情,经常地处于饥饿状态。食物的不足是始族群逃散的原因,,而逃散的人口更难存活下去。

  狭小的空间。

  在伏羲时代,始族人的生存能力很低,高的山,密的林不能去,水边的低地不能去,野兽的领地不能去,宽的水域过不去。百万年的时间里,伏羲人的祖先限制在黄河以北。公元前六千年伏羲人方才渡河向南到嵩山。考察世界民族的发祥土地面积都不大。

  自然斗争,大概是这些内容。在严酷的自然斗争中,一些始族新生出来,一些始族逃散消失,一些始族组成新的联合。这些情况可能出乎读者的意料。在今天看来,这些生存的困难实在不算什么。这是因为七,八千年以前的伏羲人的生存能力远低于今天人。但是,伏羲人已经达到了建设社会的能力。距今万年,东北地区开始出现遗址,想像古中华人有了抵御寒冷的能力。更早的时期,长城以北地区没有遗址发现,可知,就是暖期里也达不到长城以北和河西走廊以西。在长的进化时期里,一批又一批的物种灭绝了。这些灭绝了的物种是被强的物种吃光了吗?不是。一个物种,它的生殖不能抵偿消耗,这个物种就难逃灭绝的命运。

  依本文的计算,在二三千年的时间里,从百人增长到万人,也只是达到了三,四百年增长一倍。一个百人的始族百年的时间不过增长了二,三十人。在伏羲时期,人们仍然在死亡线上挣扎。公元前六千年的遗址还不到十个,人口不到千人。将这个数字扩大万倍才千万人。这不足千万人便是远古中华人在二百万年里活下来的人口。

  伏羲人

  二 

  对中华史的讨论有三个高峰期。春秋(战国)为一个高峰期,春秋学者揣测伏羲是一位首领。猜测在伏羲时代产生过八卦,历法等等的辉煌。在史记中。没有记载伏羲,只记载到炎,农,黄帝。伏羲是在更早的时期。第二个高峰期在唐,宋时间。唐,宋时有学者对史记做了全面的补注,实际上等于是对历史的整理。肯定了三皇。三皇是取火的燧人氏,建屋的有巢氏,尝百谷的神农氏,认为伏羲在更早于三皇的时期。

  三皇的认识不是哪一位学者的发明,是千年间古人的共同的认识。它表达了很唯物的历史观。在三皇时代,不穿衣服,不种植,没有官长,已经是社会的初始时期。可是,更早时期的伏羲怎么解释呢?唯物论的历史观在这里徘徊不前,不知道伏羲是怎样的“身份”。

  第三个高峰期是五四以来,本书称作五四学者。

  在三个高峰期,都认为伏羲更早于三皇。伏羲(和女娲)早到不可知的早期。

  近代学者闻一多认为伏羲是葫芦崇拜。闻一多的见解很有见地,本书采用了这一说。

  其实庙祭的女娲就是身披葫芦叶的形象。

  总的看来,从春秋到今天,都有人在思索伏羲的问题,只是找不到新的材料对伏羲的认识得不到突破。

  揭开伏羲面纱的时刻到来了。考古发现了仰韶遗址。考古学家准确地判断出仰韶文化。在河南的嵩山地区出土了裴李岗文化。伏羲人就是考古学的裴李岗人。

  裴李岗人来自哪里,来自北方,来自黄河的北岸。在黄河的北岸,密密麻麻的遗址群一直存在到距今万年前。但是,黄河的南岸地势低,大片的土地浸在水中,还不能居住。第一支的黄河人口来到嵩山脚下的时候,华山脚下的蓝田,嵩山地区的裴李岗像是水中的二块孤岛。公元前六千年以后,大片的土地方才露出水面。公元前五千年,文化规模的遗址(村落)遍布了陕西,河南两块土地的河渭的南岸。这些遗址便是大大小小的始族中心。

  裴李岗遗址从公元前六千年出现,存在了几百年,就是说,在公元前五千年以前伏羲人已经离开了嵩山中心。算一下,伏羲人从河的北岸来到河的南岸已经千年有余。伏羲人为什么离开嵩山,他们又到了哪里?没有到哪里。公元前六千年以后,气候温暖湿润,食物充足,比今天好多了,伏羲人赶上了好时光,伏羲人开始了大发育的时期。随着河南平原的形成,伏羲人迅速扩大了生存的范围,不断有新的始族分离出来。伏羲人离开嵩山的时间也就是河南平原生成的时间。

  河南平原比华北平原至少早形成一千年。

  伏羲的分支以嵩山为中心,向南,向东。向东的部分达到了河南的东部。据考古,仰韶文化达到了河南的东部,当指伏羲人向东的分支。在淮阳流传着伏羲的神话群。也有一部分向西进了陕西蓝田地区。伏羲人分支和扩散的速度并不快,公元前三千五百年才到达河南东部。伏羲人没有向河的北岸分支,因为河的北岸的人口也开始向河的南岸迁徙。总的看来伏羲人的生存环境就在河南,并且是河南的主体人口。

  伏羲人

  三

  (裴李岗)村落一旦形成,巫祭祀也开始了,一个村落也是一个巫的中心。每一次的祭祀巫都将祖先崇拜的名字颂扬一遍。因为年代的久远,一千年,二千年,三千年。因为多次的分支,三次,五次,十次,二十次。巫的颂词就不得不删除一些名字。可以想像巫的颂词这样开头:我们是……始族,从第一代伏羲开始就如何如何……。这样的颂词千篇一律,遍及河南地区。于是,就留下了伏羲的名字,留下了一堆崇拜的名字。

  初期的文字一定不能像今天的文字,能够准确无误地记录口语。在初期,只能记录一些名字,这就像学说话的孩子说话一样。待到文字成熟以后,已经是周,春秋时代,巫的传唱几乎全部的丢失了。

  新中国初期,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传唱着氏族崇拜的史诗。这些史诗有的记录成汉语,没有记录下来的可能都丢失了。也许还有人能够记住几个崇拜的名字。

  伏羲的分支在语言上留下了记录,记录了一批崇拜的名字,这些新的崇拜当然是伏羲的后代。这些崇拜被周人称作氏。因为这样的原因,伏羲被尊为不可知的“早”。

  这些名字成了从周到唐,宋间学者最感兴趣的材料。有一些氏排在了五帝的前面。认为更早于五帝。氏中的轩辕就是五帝的黄帝。氏反映了自然斗争时期。帝反映了社会斗争时期。学者们的历史分期很明确,也很准确。从春秋到唐,宋,学者们将可能得到的材料排成次序。并且,写进正史中去。

  氏,氏崇拜,氏族崇拜固然是产生于始族时代,却是春秋人的认识。是春秋学者记录的始族历史。在始族时代存在崇拜(祠,祭)。被崇拜的对象五花八门,于是,春秋人将五花八门的崇拜中,关乎始族生存,关乎始族生活的一类崇拜总结出来,叫做氏。伏羲,女娲,神农等等,都是关于始族起源的崇拜。学者们使用了氏字。这就跟今天使用神字是一样的。在今天,对远古的崇拜叫做神话,其实直到商殷时(从甲骨文中)找不到神字。可知这氏字是春秋人对始族崇拜的总结。

  对氏的总结是很革命的思想,可以说是对历史的探索。学者们,特别是道家一派的学者,因为认识到了始族状况(庄子语:散焉者乎),努力去寻找始族的踪迹。春秋学者距始族崇拜的时代已经三千多年,他们只能以文字记载为资料,春秋时一切的口传都结束了,都或繁或简地记载在文字中。于是他们便在文字中寻找一些氏来。

  氏的现象引起了学者的注意,这一堆氏便穿成了串。下面是其中的二个串。

  (庄子:)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粟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成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太平御览引遁甲开山图)柏杨氏,粟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祝容氏,混沌氏,吴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皆庖羲氏之号。自无怀氏以上,经史不载,莫知都之所在。

  上引了二个串,很多的古书记载了类似的串。学者很看重这串的顺序。这二个串的中心部分相同,上一个串向上伸,认为在伏羲以前还有很长的历史阶段。下一个串向下延,认为历史从伏羲开始。这二个串都有一小段评论。可以看出来这二个串的作者表达了不同的历史观。

  庄子是战国时代的学者,庄子这个串是说,昔者有不相统属的氏族群,这一说与丛书的“成千上万个始族群”的意思很接近。遁甲的那个串是写给皇帝看的(御览),用政权史观来解释,特别注明,莫知都之所在。

  推想在流传中,这些名字配上文字的时候,还有一些事迹,而且使用了褒义的字。

  柏杨,(树名)。粟陆(食物名)。骊畜(畜名)。赫胥(胥是词尾,义在赫字)。尊卢(也许与住屋有关)。祝融(与火有关)。混沌(从地震区走来)。昊英(又名少昊)。有巢(巢居)

  葛天(葛,纤维)。阴康(康,褒义)。朱襄(朱,有长官说,襄,春秋时王公号常用)

  比较一下:

  蚩尤(虫,害),蛮(虫),夷(割除),狄(犬,火),戎(征伐)。

  文字时代以政权为依据记录历史,始族人以崇拜为依据记录他们的历史。

仰韶人之六
始族时代(远古中华第二集)

  仰韶文化

  仰韶人之六

  华人

  陕西,河南,山西为仰韶文化的遗址稠密地区。实际上,河南的部分和山西的部分只是一河之隔。伏羲人从山西来到河南。陕西的部分叫做华人,华人的地区和伏羲人的地区是一山之隔。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故事从华人的起源讲起。

  华人从哪里来?

  华人的档案找到了,华人的档案由华人的巫祠保存下来,记载在古书山海经里。这是六千年前的陕西古人说的话,今天听不懂,需要翻译。

  华人生存的地区:

  “竹山,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阴多竹箭,多苍玉。丹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

  (竹山,是今天发源洛河的一片山地,在蓝田北。竹水向北流注于渭河,也是发源在这一片山地。竹箭,可以作箭杆的植物。苍玉,就是黑石头。丹水,指洛河的上游河段,洛河从这里发源。)

  “南山,上多丹粟。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兽多猛豹,鸟多尸鸠。”

  (丹粟,红籽,似野生高粱。丹水,就是上文的竹水。猛豹,尸鸠,可知,南山已经在山林里。南山在竹山南。)

  “大时山,涔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清水出焉,南流注于汉水。”

  (涔水,上文说竹水和丹水。清水,是今天的“丹江”。丹江在丹江口汇进汉水。)

  上面摘录的是蓝田北的一片山地。华人从这一片山地向南迁徙,来到了渭河边。可是,华人的记录名称这么多?可知,华人是由多支始族汇合,也汇合起来多支始族的方言。

  一支始族在母亲的带领下,离开家园去寻找新的住地。这支始族人不知道走了多少天,到处都是被地火翻腾过的地貌,到处都是洪水奔流。他们要寻找一块高一些的台地。在台地居住可免除山石崩塌的伤害,可不受洪水的侵袭。始族已经有了选择住地的能力。

  这支始族人看到了华山,没有停下脚步。华山实在是太高峻了,耸天蔽日。始族人从来没有去过那么高峻的大山。过了华山,又走了二天的路程,来到了骊山脚下。一片略有起伏的高地出现在眼前。他们发现在破碎的土地上,这一块土地仍保持着青绿。这一支始族人终于找到了理想的住地,住下来繁育生息。这支始族人叫做“华”。

  华人崇拜女娲,始族巫在主持祭祀的时候是这样唱的:

  在天崩地裂的时候,到处是水。华人的祖先女娲首先将破裂的天补起来。天上不再有水漏下来。然后,地上的水慢慢退去。脚下的干地慢慢扩大起来。那个时候没有人,于是,女娲就造了人。

  这就是华人的来历。这是一个优美的始族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