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绮罗香-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臣妾执迷不悟,天王何尝不是?”郑樱桃忽的忽地扑哧又笑了,这一次转头看向了石虎,却是媚眼如丝,只是面上似笑非笑,似哭非哭,颇有几分可怖,“天王什么都想要,最终又得到了什么?”她语声转低,喃喃地道,“碧梧橱中暖玉温香,天王啊,您要的又是什么呢。?”
  旁人都没听明白,石虎却是如响雷轰顶,他须臾间暴怒:“你进过碧梧橱!”此时他双眼只能用血红来形容,身旁无物,只有两个侍卫手持长戟侍立一旁。石虎一把抓起长戟顶上的金瓜,猛地向郑樱桃当头掷了过去。
  郑樱桃不避不让,正好被金瓜砸中。这一掷之力怕有千斤之重,她顿时栽倒在地,额上鲜血涔涔,双目紧闭,却没了声息。
  “娘……娘……”一旁的石琮忽然唤出声来,伸长了双手,探向郑樱桃的方向。石璲赶忙拉住石琮,遮住他的双眼,不让他看。
  石虎怒极攻心,这一掷用脱了力,只觉眼前发晕,竟是一片白茫。他猛地身子一晃,栽倒在地。李桓与郭殷等人见状,忙过去扶起石虎,连声道:“天王,天王。”今日要惩处郑氏之事,其实石虎的近身之臣多是心里有数的。郭殷叫来太医,当下便将石虎搀扶了出去,心中却忧虑无限,低声对一旁的侍卫道:“快派人去长安通知修成侯回来。”
  等到人都走远了,绮罗再也忍耐不住,赶忙奔到郑樱桃身边,却见她头上鲜血已经凝结,人躺在地上,双眼紧闭,面如金纸。
  “樱桃……”绮罗瞧着她精心描过的眉脚如春山远黛,只是此时半被血污了,一时心中复杂,不知是何感受。刘胤搭了搭她的脉息,轻轻对绮罗摇了摇头,示意没救了。
  也许是听到有人唤她,郑樱桃微微睁开眼睛,目中却无往日神采,轻轻道:“呵……是你啊,绮罗……”绮罗点点头,目中含了泪,柔声道:“樱桃,是我在……”她话音未落,泪水却滚滚而下,落在樱桃白皙的面颊上。樱桃嘴角艰难的扯起一个弧度,伸手却去摸她的脸;“你……你还是这样心……心软……”绮罗泣不成声,哪里还说得出话来。
  樱桃的目光从她面上移开,却有些涣散无神,喃喃道:“绮罗,你瞧……桃花开的真艳,就和……那年乐游原上开的……一样……”
  她话音未落,手无力地垂了下来,头偏在一旁,终是没了气息。

后记
  全唐诗里收有一首秦韬玉的《贫女》诗,起首便是一句“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某日正巧读到,索性信手拈来,做了小说女主人公的名字。
  小说里的绮罗,亦是孤女出身,生活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南北朝。她是个彻底虚构的小说人物,围绕她身边的人物,却约莫都能在历史上找到深浅不一的朦胧影子。于是她的人生经历,大抵也能折射彼时的一段无情岁月。在五胡乱华、中原逐鹿的时代里,贵族也好、贫民也罢,战争摧毁了一切,没有人能够过上平静的生活。所谓“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颠沛流离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苦难,越是这种时候,精神的力量便越发显得无穷伟大。
  世说新语里记载了西晋时张季鹰的一个故事。张季鹰本是吴县人,相貌堂堂,文采亦是风流。齐王司马冏听闻他的美名,宣他来洛阳做官,他到了北方虽然仕途得意,可心里始终郁郁寡欢。某一日看到秋风起了,想起了家乡的莼菜鲈鱼羹,断然辞官回乡,临行时留下了一句千古著名的话、,“人生贵在适宜尔,何必羁宦千里以邀名爵”。
  这端然便是魏晋时的名士风度,名利皆是身外物,人生不过白驹过隙。在世上还有什么比“适宜”更重要?活得便是个爽快自在。所谓魏晋风度,追求的是一片心灵安放的净土。
  在人生选择的路口,张季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人这一辈子,真能活到这种境界的人,可着实不多。
  中国的概念从很早以前就有了,《诗经》里说“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早期的中国大抵指的是黄河中下游流域生活的华夏族人,随着华夏文明的兴盛,政权的疆域也在不断扩大。到了西汉时,陆贾对南越王说:“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可见中国之广大。地理疆域的扩大带来了民族聚居的混杂,广义的中国概念并不局限于某个单一的民族,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涌入中原,带来的纷乱纠葛便显得尤为瞩目。
  小说里的呼延绮罗和刘胤都是生活在中原的匈奴人,他们曾讨论过孔子的话“夷狄之有君,不如华夏之无也”。何止是他们,大概历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异族同胞们都经历过这样的困惑,什么是华夏?什么是中国?什么是夷狄?什么是正统?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过往的历史无数次验证的规律。纵观历史,在任何一个分裂时期,都会有僭违之争,反观眼下,与千百年前也并无不同。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岁月冲刷过地理的疆域,可人们心中文化的界限却并不因此而改变。王朝的起讫并非更迭始终,英雄的成败更不是评说历史的唯一标准。
  我常常在想,什么是真正的统一,是成吉思汗以武力实现的如同昙花一现般的广域帝国,还是自始皇帝统一度量衡以来人们对于华夏文明的精神认同?这是自有中国二字以来便争论不休的话题。
  于是更往深处想,人们为何会有纷争?是追逐物质,还是追逐精神?是维护信仰,还是求达自觉?
  无数的问题困扰着我,让我在下笔时始终困惑不得解脱。
  最困苦的时候,偶尔去了趟余姚散心,无意间是王阳明的三个字打动了我——致良知。
  东方文化将人分为性本善与性本恶,西方文明把人性区分为兽性和神性。很多时候,我们做作出决定,不过是刹那的巧合;善恶真假,是非对错,真能那么清晰明白么?兽性与神性,亦只在一念之间。
  理性使我们对他人有仁爱之心,这亦是神性区别于兽性的理智法则。
  寻求良知并且自知,大概是心灵安放的最佳途径。
  每逢到了选择的关口,便尤其如此。
  故事里的刘胤最终放下了家国江山的英雄抱负,与心上人远走埋名,过上了平凡的生活。可在现实中,失意方知进退难,能在人生鼎盛时急流勇退的人,亦着实不多。
  而我想写的,并非只有情长。
  二零一四年二月 于北京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