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美龄大传-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央党部各部门中,恐怕难觅出第二个如此高寿的干部。国民党中央前秘书长马英九(39岁)、国民党”社会工作会“主任赵守博,年龄几乎只有她的一半,但她仍不为所动地屹立在”妇工会“。除非蒋夫人一句话,否则谁也动不了她。

”妇工会“一向由宋美龄控制,钱剑秋有她撑腰,才能久居其位。据载,蒋经国在位时,国民党内部虽然也有人不满钱剑秋,认为她年龄过大,任期过长,应该换人。但蒋经国有所顾忌,迟迟未对钱下手。李登辉继位后,”钱剑秋下台“的呼声再度高涨。钱剑秋一面向宋美龄求援,一面上书李登辉,请求留任一年。碍于”第一夫人“的缘由,钱剑秋方得以再留任一年。国民党”十三大“上,钱剑秋未能当成中央委员,自然”妇工会“主任也做不成了。

宋美龄在台湾妇女工作中的影响,并未因钱剑秋下台而彻底消除。一是宋美龄挂着”妇工会“指导长的头衔,使得”妇工会“的上下隶属关系与指挥体系有点混乱;二是”妇工会“整个人事和组织,未因主任更换而有大的变化;三是”妇工会“总干事王亚权是宋美龄的另一员大将,新主任李钟桂根本指挥不动。看来,宋美龄只要在世一日,对台湾妇女界的影响便会存在一日。

十七、拉开架势,初遇挫折

早在1956年8月,宋美龄就发动她在美国的亲朋好友以及亲台人士组织了所谓的”院外援华集团“,拉开了保卫战的序幕。这个集团鱼龙混杂,包括筹措基金的人,组织集会的人,打电话的人,外勤记者,跑腿的人,政论家,国会议员,五角大楼的将军和实业界巨头等,它是个经济实力雄厚和煽动性很强的组织,专门进行诋毁中华人民共和国声誉,阻止其进入联合国的活动,它的管理工作、方针和主要财源都不是美国政府提供的,而是由宋美龄的家庭和台湾当局支持和控制的。

同年,在宋美龄的支持下,美国的一些反共人士又组织了”美国对华政策协会“和”援助反共中国保卫美国委员会“,这两个机构曾发表大量文件,敦促美国政府向台湾提供更多援助,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持否定立常”援助反共中国保卫美国委员会“的理事会中有一些有势力的人物,如美国劳工联合会第二副主席戴维。杜宾斯基,可口可乐出口公司董事长、前任邮政部长詹姆斯。法利等,”美国对华政策协会“则是由进口台湾纺织品的大商人操纵的。

宋美龄对遍地开花的反共组织还不十分满意,又亲自飞往华盛顿,充分显示其外交手腕,与她的老朋友亨利。卢斯等人创建了”中国游说团“(又称”百万人委员会“)。它的宗旨直接写明是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后来游说团改名为”支持自由中国委员会“,直到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后,它仍然在进行游说活动,争取民间对台湾的支持。其成员中有23位参议员,83名众议员,和一些三军将领及许多实业界巨头,有些知名的华侨、华人由于对中国共产党的误解,对孙中山的爱国情操的崇敬,对”中华民国“过去称号的依恋,加之误信了宋美龄和台湾当局的宣传,也加入了”中国游说团“,像陈纳德的妻子陈香梅女士等人,在50年代,常常进出白宫,为宋美龄出了不少力。”中国游说团“在70年代以前,在阻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方面确实”功勋卓着“。

这个时期的宋美龄可以说是春风得意,看着自己的努力结出”硕果“,她喜不自禁。

可惜”良辰美景不长在“,这种情形持续了近10年左右,风云突变。自1963年以来,许多与台湾当局有”邦交“的国家,转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就连台湾”最要好的朋友“美国,自民主党上台以来,与台湾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国务院远东助理国务卿希尔斯曼倡言对中共”封锁而不孤立“,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团成员艾利诺。罗斯福建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大代表中国,肯尼迪及约翰逊皆不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一时间,风声鹤唳。蒋介石担心美中关系改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影响他在台湾的统治地位,于是想方设法加以反对和阻挠,就将此事交宋美龄亲自督办。

宋美龄从1965年9月抵美,到1966年10月返台,在各种场合讲话达20篇之多。她竭尽贬损中华人民共和国之能事,制造舆论,阻止美中关系改善,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0月上旬,宋美龄在纽约参观了世界博览会。在纽约举行的中美联谊会庆祝”双十节“的宴会上,她暗喻英国是为了40块银币出卖自己、出卖台湾的犹大。

29日,宋美龄在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卫斯里安大学讲话,进一步直接批评美国外交政策态度怯懦,以及用拖拉、侥幸的手法对待中国共产党。

10月21日,在旧金山联邦联谊会上她发表演说,警告美国当局要”小心“,”不要走上耻辱之路“。在美国广播公司《问题与答案》电视节目记者访问她时,她一方面承认台北实际上并不代表中国大陆的大部分中国人民,但又表示不能想像一旦投票,台北便不能在安理会中享有常任席位的情况。

总之,宋美龄此次访美与以往表现截然不同,一改过去委婉、充满溢美之词之常态,不留余地指责美国。由于她的演说内容总是些”反攻大陆“、”不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大席位“等陈词滥调,已经缺乏初始那种引人入胜的魅力了。连宋美龄自己都承认,她现在是一个没有号召力的唠叨的老太婆。

十八、廖承志情义传鸿雁

北京把台湾回归祖国提上议事日程后,负责台港澳事务的廖承志深感责任重大。

他决定利用自己与蒋家的世交,采取各种形式先与台湾当局沟通,为日后两党坐下来商讨统一之事创造条件。1982年7月24日,他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提笔给蒋经国写了一封信。

但是以蒋经国为首的台湾当局,立场顽固,认为这还是中国共产党”统战的诡秘伎俩“,一心一意地推行”三不政策“。廖承志的那封信转到蒋经国手中时,蒋经国看毕扔在地上不理。尽管如此,他还是思考怎样回复,以表明台湾当局对中共”统战阴谋“的态度。于是,台湾当局搬出宋美龄这位长辈,请她以长辈的名义给廖承志回信。

1982年8月17日,宋美龄亲自给廖承志写了一封回信,阐述自己对祖国统一的态度,并借机攻击大陆。

宋美龄在这封信中,首先以长辈的身分回忆她与廖仲恺、何香凝的交往,混淆作为民主革命主义者的廖、何及孙中山同蒋介石的区别,把蒋介石吹捧成孙中山”三民主义“精神的忠实信徒,并掩盖蒋、廖在黄埔时期的矛盾,说蒋介石对廖仲恺怀有深厚的感情。

更为滑稽的是,她把抗战时期扣押廖承志,使之陷于囹圄之苦的蒋介石说成是廖承志的恩人。最后这段话,则以自以为高明的手段,用长辈教训晚辈的口吻,对廖承志极尽嘲弄,甚至侮辱。

宋美龄的这封信代表了国民党内顽固守旧者的主张,仍抱着所谓”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幻想不放,这封信表明宋美龄及其所代表的那些人小聪明过头,根本就无原则、正义、理念,违背历史潮流而动。

中国共产党人对这封信未作详说,继续为祖国统一大业奔走呼号,宋美龄原想放颗”心战“原子弹的想法并没有实现,相反,让世人更看到了她的小肚鸡肠。

1985年,蒋经国已是满身病痛了。当时,由于发生了”江南命案“及”十信案“,台湾的国际形象跌至谷底。而大陆方面,邓小平复出,实行改革开放,并连续两年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年度风云人物“,在台湾民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蒋经国认识到,不能不加快改革的步伐。于是就有了1986年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包括解除”戒严“,开放组党,”国会“全面改造,党务革新,加强社会治安等多项重大决策。

对于台湾当局的政策松动,大陆非常欢迎,希望以此为契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进程。蒋经国晚年的这一开明举措实施没有多长时间,他就忽然病逝。李登辉上台。

当李登辉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和国民党主席时,台湾便进入了”李登辉时代“。

宋美龄是国民党的关键人物。蒋经国去世后,她对祖国统一态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李登辉能否把蒋经国的开禁政策继续贯彻下去,为此,享有很高国际威望,曾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给宋美龄写了一封信。

宋美龄接信不久,就给邓颖超回了一封信,与五年前宋美龄回复廖承志的信中所表达的立尝观点一样,在这封信中,宋美龄并未因台湾当局开放同胞回故里省亲政策而带来的海峡两岸和平气氛的出现,而改变她对大陆高层善意劝告的借机攻击。

宋美龄在信中首先是歪曲历史,表现在:一是对孙中山提出的三大政策的背景避而不谈,掩盖真相。事实上,自苏俄十月革命爆发之时起,孙中山就极力欢迎,并希望中国有朝一日也实现”劳农专政“,对自己的中国国民党的状况甚为不满,”以俄为师“,吸收当时尽管人数不多,但已见其旺盛生命力的中国共产党帮助他改组国民党。三大政策并非孙中山一时突发,而是长期思考的结果。二是当年加入国民党的中共党员对孙中山是极力拥护的,拥护的倒不是孙中山本人,而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因为它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许多一致的地方。后来共产党人脱离国民党是因为蒋介石背叛了新三民主义,并打击、迫害,甚至屠杀共产党人。三是抗战时期,民族统一战线之所以形成,是中共方面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义释蒋介石,到数次谈判,使蒋介石在大敌当前之际,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并不是蒋介石,而是共产党”既往不咎,诚恕相待“,蒋介石倒是”以怨报德,趁火打劫“,在抗战期间数掀”反共高潮“。

宋美龄还在邓颖超给她的信中的称谓上喋喋不休,足见其心胸之窄。

中共方面和邓颖超本人与五年前廖承志对宋美龄的回信所作出的姿态一样,并未作任何评述。

如果说五年前廖承志的那封信,宋美龄作如此回答,人们还会考虑到海峡两岸和平气氛刚刚开启,宋美龄和”官邸派“人士尚不适应,心存疑惑,能谅解她的话,那么时至80年代末,大陆、台湾两岸骨肉团聚,血浓于水已成大势,经贸往来与日俱增。在此大势下,宋美龄如此复信,令人疑窦顿生。

宋美龄在这封回信中仍然以蒋介石时代的”心战“主将自居,殊不知,历史的发展已将”心战“战场移动到它的舞台背后,这发炸弹没有炸到别人,却炸伤了她自己。

十九、”改造“运动

宋美龄在国民党”七全大会“上被其夫蒋介石圈定为”评议委员“,在”十一全大会“上被选为”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成为国民党诸多”评议委员“中的首席评议委员。

”评议委员“,名位甚高,实权无有,敬之以礼,”礼之大本,以防乱也“,古人已把这个问题说透彻了。他们只是常常用来在国民党的重要会议召开期间对某一决议和人事安排做附和性的表态;或在某些重大节日抛头露面,发表些为蒋介石本人歌功颂德的讲话和文章。这还要看蒋介石、蒋经国的态度和心情如何。

宋美龄是”评议委员“的头一名。据台湾有关官方文献解释,”评议委员“相当于外国的”元老院“中的”元老“,由国民党的总裁圈定,不是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如果这位元老失去了蒋介石的信任与好感,那么下一届”评议委员会“中就没他的份儿。而蒋介石把宋美龄列为”评议委员“的头一名,正是为了堵住元老们的口:”你们看,连她也是评议委员!“所以,国民党逃到台湾40多年来,元老们只能老老实实吃”蒋家王朝“的皇粮,拿”蒋家王朝“的长俸。

直到蒋介石撒手而去,宋美龄及诸”评议委员“在国民党内实际上还是没有发言权。蒋介石死去不久,台北曾有传言,说为了党内团结,宋美龄可能会被推举继任国民党的”总裁“,作为元老派与少壮派之间的桥梁。

但是,蒋介石尸骨未寒,蒋经国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由”中常委员会“举行临时全体会议(有”评议委员“出席),”拥护“他为一党之首,并且说”总裁“这两个字要作为追念蒋介石专用,犹如孙中山去世后,党的首脑不再称”总理“而称”总裁“一样,蒋经国当场被选为党的”主席“。

这样,宋美龄出任党的总裁的可能性就没有了,”党主席“已被”经儿“抢去了。为掩盖争斗痕迹,蒋经国发表的《守灵一日记》,不止一次地称宋美龄为”母“。

由此可见,蒋经国玩弄权术,并不比蒋介石差到哪里去。从此,宋美龄就没有老蒋在世时那样炙手可热了。那时,她虽然只是有职无权的”评议委员“,但是因为蒋介石在,她也曾一言九鼎,威风八面。如今,她才感到”评议委员“的头衔一无所用。需要谋求官职,不料”经儿“毫不相让,她只好以”蒋夫人“的身分,接见日渐寥落的”中外“来宾,无事可做,无话可讲。如此尴尬、寂寞、失落,在台湾生活得也了无生趣。

对继承了父业的蒋经国而言,惟一”碍手脚的人“便是有”母后“之尊的宋美龄。虽然元老重臣们也一致拥戴蒋经国,但”夫人“若有不同意见,这批人更乐于听从。蒋经国虽然贵为”主席“,但每有重大决策,如不同宋美龄商量,在情面上也说不过去,而先与宋商量,她同意倒好办,不同意则令蒋经国难以忍受。

不甘寂寞的宋美龄,虽然行走困难,但是回台之初仍有几次前往”妇联总会“,以重温昔日旧梦,后来便很少前往,由”妇联会“总干事王亚权每隔一两天来士林官邸向宋美龄汇报一次。蒋经国病逝前,宋美龄频繁地会见党政军高级首脑,造成台北政界相当大的震撼。宋美龄此举既未得到蒋经国的认同,也不合台湾政治体制。

1984年1月13日,蒋经国因心脏衰竭和内脏大出血突然去世,谁来接班成为朝野瞩目的头等大事。蒋经国生前有所醒悟,彻底断绝了再传子的打算。而对结束”蒋家王朝“,宋美龄是难以接受的。作为蒋介石的夫人,蒋经国的后妈,蒋家最杰出的儿媳妇,不乏有蒋家荣誉感,她留恋”蒋家王朝“。所以,尽管她平时很少露面,但仍关心着”国事“。不到这一步,她是不会放弃争取权力之想的,最明显的例证莫过于1988年1月26日涉足”代理党主席之争“,结果没有成功。

李登辉当上了国民党代理主席,1990年的”总统“大选中,尽管宋美龄亲自在幕后策划,兴师动众,”隆重“推出蒋纬国竞选台湾第八届”副总统“,结果美梦难圆,蒋纬国败北,台湾彻底进入了”李登辉时代“。

据传,为蒋介石病逝14周年祭辰而专程回台的孔令侃、孔令伟兄妹,曾向宋美龄进言,让她回纽约去住,以避免岛内对蒋氏家庭批评性的翻旧账式的指责与攻讦。然而,孔家兄妹的进言未发生效力,宋美龄依然留在士林官邸,丝毫不为所动。

1991年9月2日,台北松山军用机场戒备森严。台湾”永远的第一夫人“在蒋纬国夫妇的扶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