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魏延-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真的是阿熊啊!?”赵成不禁有点事、相信的说道。
“大人,太平教徒已经被属下杀散!”赵成在准备还要说什么的时候,下面的战斗已经结束,黄忠向赵成回答道。
“汉升,已经把太平教徒杀败了?!”真是好事成双,刚才自己虽然被吓得大吃一惊,但是好歹也保住了命。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只是没想到,这“福”来的这么快。赵成听到黄忠的汇报后,有忍不住的重复道。
“是的,大人!”黄忠又确定的说道。
“好、好、好,”赵成听到后,连说三声好。赵成心想,这就是自己的功劳,只要汇报上去,再有自己的堂兄十常侍赵忠在灵帝面前说几句好话,自己之后的奖赏指日可待。
“二弟、三弟,事情准备的怎么样了?”大良贤师张角问道。
“打个放心吧,一切都准备好了。”张宝对张角说道。
“冀州邺城中的士族也联系好了?”张角继续问道。
“都联系好了,不过这邺城的士族太客气了!”张宝说到这,就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在邺城中受到待遇,就不由得恨得牙根痒痒。
“二弟,再忍忍吧,等咱们大事成了以后,你再慢慢收拾他们!”张角劝道。
“大哥放心啊,我都知道的。”张宝相当明白事理的说道。
过了一会儿,张角又不由自主的喃喃道:“也不知道,颍川郡的波才把事情进行的怎么样了?”
“大哥,不要想这些了,就凭波才的能力想必一定会成功的!”在一旁的张梁也说道。
却说此时身在冀州巨鹿太平道教总坛的太平道教大良贤师张角等人,也业已准备完毕,随时就能举事。这天下局势一触即发。
正文 第二卷雏鹰初啼第二十六章大乱伊始
互联网 更新时间:2013118 11:23:02 本章字数:3335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
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由于当时大汉王朝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这几年来大汉王朝全国大旱,很多地方几乎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再加上东汉晚期,宦官与外戚两大集团交替专政,政治腐败,土地兼并加剧,赋税日趋沉重,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阶级矛盾高度激化,小规模的农民战争此落彼起,连绵不断,虽然均遭到东汉王朝的无情镇压,但是这却使当时的人们把暴动当成了家常便饭。
就在这一年二月,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太平道教大良贤师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分别在大汉王朝七州二十八郡发动暴动。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太平道教首领张角、张宝、张梁等人,利用广大民众在东汉王朝暴*政统治下的悲惨境况,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以画符诵咒行医治病,在贫苦农民中宣传原始道教的平等思想,鼓动民众起来反抗暴*政统治。在宣传发动群众的同时,张角还利用宗教从事起义的组织准备工作,派遣骨干信徒到各地聚集力量。经过十余年的秘密宣传和组织,张角已拥有徒众数十万,遍布于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在此基础上,张角又将信徒按地域组织分为36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设“渠帅”,统一节制,为起义做好了必要的组织准备。在起义即将爆发的前夕,张角根据斗争的需要,及时用谶语的形式提出了“苍天(指东汉王朝)已死,黄天(黄太一神,即指太平道)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战斗口号和起义计划。一场在宗教形式掩护下的农民大起义至此已是呼之欲出了。
张角在战略部署方面,吸取了以往起义被统治者各个击破的教训,采取了“内外俱起”、“八州并发”同时出击的计划,即在京师洛阳内外同时起事,在地方各州一起暴动。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计划,张角派遣大方首领马元义往来于洛阳和各州之间,准备调集荆、扬两州的道徒数万人潜赴邺城,并积极联络洛阳皇宫中的宦官信徒充当内应,确定在甲子年甲子月架子日(184年三月五日)在洛阳和各州同时起义。可是正当起义即将发动的关键时刻,十常侍见事不可无,为撇清自己却向灵帝告密。并诬蔑说济南人唐周向朝廷上书告密,使得起义计划全部泄露。
灵帝听说后,当即逮捕马元义等人,并向天下发布捉拿张角的海捕公文。这一突然变故打乱了张角等人的计划,张角为了扭转被动不利局面,当机立断,决定提前举行举事,星夜派人通告各方同时行动,并规定起义军以黄巾缠头为标志。太平道教首领大良贤师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弟弟张宝号称地公将军,张梁自称人公将军,他们率领义军主力,活跃于冀州地区,在北方形成怕暴动中心。张曼成自称“神上使”,带领黄巾军战斗在南阳地区,形成南方地区的暴动中心。波才、彭脱等人率部转战于颍川、汝南、陈国一带,成为东方地区的革命主力。
“陛下,陛下,大事不好了!”这时,十常侍首领张让急匆匆的跑进来说道。无论是在三国志中还是在三国演义中,都把张让描画成一尖嘴猴腮的形象,其实不然。虽然因为突闻张角等人的暴动,急急忙忙的来向灵帝汇报,但从大体形象看到这男子年龄约在知天命(五十岁)左右,身材高大约有一米八左右,身体丰润,面部白净,皮肤红润,只是下颌无须。远远一看也是一俊男子。
“让父,发生什么事了?!”这汉灵帝一见平时无论发生什么事都镇定自如的张让,今天却如此慌张,就连忙问道。
“陛下,陛下,那太平教的贼子谋反了!”张让语出惊人的说道。
“他们真的反了!?”灵帝有点不敢相信的说道。
“他们这的反了!真的反了!”张让一副气急败坏的说道。当然,张让也不是真的被张角等人的谋反气成如此样子,只是在灵帝面前装装样子而已。毕竟,以前十常侍与太平教徒的联系太密切了,虽然在最后时刻反水,但也怕引起灵帝的反感。张让边气急败坏的说边用眼偷偷的观察汉灵帝的面部表情。
这汉灵帝本来就因常年酒色不知节制,被掏空身子,使得面色苍白无血,如今又听到这个消息,面部由苍白变成了惨白。
“这、这、这,不是已经发布捉拿张角的海捕这诏令了吗?!”灵帝这时也想起了自己在前一段时间下诏捉拿张角等人了。
“陛下,看如今的形式恐怕士族党人已经和太平贼子勾结在一起了!否则,这么长的时间都抓不住张角!”此时的张让还不住的对士族党人设陷阱。
“这恐怕不会吧?!”灵帝还没有彻底糊涂,这大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就是士族地主,如果真是士族党人和太平教徒勾结在一起,自己恐怕早完了。
“是部分士族党人!”张让一看自己吹嘘的太过了,就连忙改正道。
“好了,朕知道,让父先下去休息吧。明天咱们在上朝议论。”已经好久没说这么长一段时间话的灵帝感到自己有点疲惫了,就连忙对张让说道。
张让的侯府中。
“吕强啊,没想到你的计策如此管用。”现在已是傍晚了,此时的十常侍和其党羽都集合在张让的侯府中。刚一开始,张让就想起今天自己和灵帝的奏对十分成功,就忍不住的对吕强赞叹道。
“多谢侯爷夸奖,这是奴才应该做的。”这吕强一副谦虚的说道。不过,仔细看起表情就能看到其实吕强心中正十分兴奋不已。
“这是你应该得到的!”张让又对着吕强说道。
“大哥,我刚得到消息说一部分太平教徒冲着洛阳来了。”赵忠一看吕强正在不停的得意,就冷不丁的说道。
“太平教徒冲着洛阳来了?!他们倒好胆!”张让一听有太平教徒要进攻洛阳,先是吃了一惊,不过想到先前灵帝命令外戚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士屯于都亭,整点武器,镇守京师;又自函谷关、大谷、广城、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等各京都关口,设置都尉驻防时,心中大定,又叫嚣道。
“是什么地方的太平贼子?!有多少人?!”张让刚叫嚣完,又不禁问道。
“好像是颍川郡阳关城的太平教徒,大约也就万把人吧。”赵忠见这个消息没有引起张让的注意,再说自己对军事打仗这方面一窍不通,要不是自己的堂弟颍川太守赵成向自己急报自己还不注意,就没耐烦的说道。
“这是什么时候的消息?!”张让这时像是想起了什么,就连忙问道。
“大概有五六天了吧!”赵忠毫不在意的说道。
“坏了!”张让听到后,突然大声说道。
“大哥(侯爷)怎么了?!”其余的中常侍和其党羽听到张让的大叫,就连忙问道。
“诸位想象一下,阳关城中太平贼子骤然造反,集中整个颍川郡的太平贼子的力量一路向西北,攻占阳城,再突破轩辕关,过了河水,下一步会是哪里?”张让向大家边说边问道。这张让也有许些本事,不然,这几年来能狠狠地压住士族党人和外戚的势力。就是这么个阉人,没有相当本事是做不到的。
“是洛阳,是都城洛…阳!”十常侍及其党羽的军师吕强也反应过来了。
“不是陛下已经命令何进率左右羽林五营士屯于都亭,整点武器,镇守京师;又自函谷关、大谷、广城、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等各京都关口,设置都尉驻防了吗?谅他万把太平贼子也起不了什么作用!”赵忠毫不在乎的说道。吕强听到赵忠的话也不住的点头同意。
“但,那阳关城中的太平贼子造反却是五六天前的事!如今在洛阳刚刚得到消息,那说何进他们能得到消息吗?”张让说道。
“恐怕不能!”吕强摇摇头说道。心想如果不是颍川太守赵成正好是赵忠的堂弟,恐怕现在还不能得到消息。
“那也没什么!不过万把人。”赵忠仍是不在乎的说道。毕竟,万把人对整个洛阳来说算不了什么!
“如果阳关城的太平贼子打通到洛阳的通道时,颍川郡的太平贼子和南阳郡的太平贼子结合在一起,趁何进他们还没有防备时进攻洛阳呢?!或者那阳关城的太平贼子潜入洛阳城,到时做颍川郡的太平贼子和南阳郡的太平贼子内应,打开洛阳城门呢?”张让不断的分析道。
“啊!”十常侍及其党羽听到后都大吃一惊,只有赵忠不为所动。
正文 第二十七章朝议黄巾(一)
互联网 更新时间:2013118 11:23:02 本章字数:3189
“张侯爷,这可怎么办啊?!”众人大吃一惊后,十常侍之一郭胜就连忙问道。
“这、这、?这?——”这下,连平时自诩有祖先张良的张让(自封的)也没有办法了。张让看了看足智多谋的吕强,只见这吕强也低着头默不作声。又拿眼神看了众人一眼,只看见赵忠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仿佛毫不担心。
“阿忠,你是不是有什么好办法?!”张让试探的问道。其实张让心里不相信这赵忠有什么办法,只是把死马当活马医。
“大哥放心,你的但心是不会出现的。”赵忠故作神秘的说道。
“阿忠,你就实话实说吧。到底怎么回事?”这时的张让也反应过来了,这有阳关太平教徒的事还是赵忠先说出来的。
“额,大哥真是神机妙算,这么快就想到了。”赵忠一听张让的话,以为张让已经猜出了事情,就拍马屁道。
“快说、快说是怎么回事?”其余几个中常侍见着赵忠直拍马屁,就催促道。
“是这么回事。话说在颍川郡有个颍川书院,这书院中有著名的的‘颍川三友’,分别是‘王佐之才’荀彧、‘小太公’郭嘉和‘小甘罗’‘飞熊’魏延。这三人——”这赵忠讲起故事来滔滔不绝,而且神采飞扬,仿佛就像自己亲眼看到一般。不过,赵中正是凭借这种本事让灵帝心甘情愿的称之为“母”。
“赵侯爷,您还是先捡要紧的说吧。”其余几位中常侍听了老长一段时间,还没有听到正点上,就提醒道。
“好,那咱们就长话短说。恩,这是说来话长——”这赵忠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足足讲了快一个时辰才把魏延是如何提醒颍川太守赵成的,赵成是如何英明果断等等讲个清楚,不过只讲到赵成、黄忠、魏延等人准备突袭阳关城中的太平教徒,没有后面的结果。
“后面呢?到底有没有抓住阳关城中的太平教徒?”刚听到紧要关头,赵忠就停下来了。一向心急的郭胜连忙问道。
“后面?!没有后面了!”赵忠自己也想知道后面的结果,不过这已经是自己得到的最新消息了,听郭声问道就没好气的说道。
“怎么么有后面呢?!”郭胜仍不放弃的问道。
“你问我,我问谁!这已经是五天前传来的最新消息了!”赵忠见郭胜一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问,就不耐烦的说道。
“好了,你们也不要吵了。该来的终究会来,先不要讨论这个了,反正最近几天就会有消息。不过,这些真的是那个魏——什么的小孩儿猜测的?!”张让见两人认识啧啧不休,就打断二人说道。
“是魏延,自比先秦甘罗,人称‘飞熊’。今年才十岁,据说是神童。这些都是我堂弟赵成通过密信传递过来的,绝对真实可靠。”赵忠回答道。
“你说赵成已经把这魏延、黄忠、郭嘉等招入颍川郡守府任职了?”张让继续问道。
“恩,那黄忠任尉曹掾史,郭嘉任门下小吏,魏延任门下书佐。”赵忠如实回答道。
“这三人是什么来历?和士族党人有瓜葛吗?”张让继续问道。
“这黄忠是南阳涅阳人,只认识张仲景。郭嘉是颍川郭氏的旁系,据说与郭氏家族关系不怎没融洽。而魏延是南阳复阳人,应该和士族党人没有瓜葛,只和荀彧是朋友。”这些事情,在赵成把三人招入颍川郡守府任职时都一打听清楚了,并通过密信告知赵忠。所以,赵忠对此也了如指掌。
“那就好!”张让听了之后,放心的说道。
“听说陛下要早朝?!”就在此时洛阳城中的达官显人听说灵帝要在明天开早朝,就纷纷议论道。
“可不是吗?难道陛下已经幡然醒悟了?!”有的大臣惊讶的说道。
“陛下果然是英明的君主,只是这几年被那十常侍带坏了!”某个忠臣说道。其实,不就是很久没有升朝了,突然听到明天要早朝,就以为这灵帝又成了明君了。
很快,第二天就来到了。此时,大汉王朝的一干大臣却早早的来到南宫宣德殿等候。
在这里介绍一下东汉皇宫的布局结构。东汉洛阳的皇宫分为南、北两宫。两宫之间以有屋顶覆盖的复道连接,南北长七里。所谓复道,是并列的三条路,中间一条,是皇帝专用的御道,两侧是臣僚、侍者走的道。每隔十步还设一卫士,侧立两厢,十分威武。南宫的北门与北宫的南门两阙相对,即《文选?古诗》所说的“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整个宫城平面清楚地显示出一个“吕”字形。
南宫在东汉以前其实就存在,最初为新成周城,秦始皇灭周统一中国后,将此城封给吕不韦,吕不韦精心经营,使此城规模雄伟,宏丽壮观。西汉刘邦初都洛阳,继续沿用此城,并不断地修葺,使其保持着繁华的景象。到东汉则进行了全面整修,正式作为皇宫。具体位置在今偃师龙虎滩村西北,这里地势隆起,当地群众称为“西岗”。
南、北宫城均有四座同向同名的阙门,门两侧有望楼为朱雀门,东为苍龙门,北为玄武门,西为白虎门。南宫的玄武门与北宫的朱雀门经复道相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