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侯-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保温问题,锅炉就直接放置在泥砖结构的平台上。此时已有一名锅炉工已开始摇动了鼓风机,锅炉中的煤炭烧得通红。
不一会儿锅炉中的水便已烧开了。这时,另一名锅炉工又将锅炉盖拧紧,再将锅炉的总阀门关闭,只见压力计上的指示杆被慢慢地顶了起来,显然锅炉内已达到了一定的压力。为了安全起见,李从年与众工匠都退到了车间之内。
又过了一会儿,众人听得锅炉房内的安全排气阀已传来‘咝咝’的声音,显然锅炉的保护装置已起作用了。瓦特命人将蒸汽机的放汽阀打开,同时又将锅炉的总阀门也慢慢打开,只听得排汽阀中又传来一阵‘咝咝’声,显然此时排出的正是管道中的空气。又过了片刻,已有蒸汽从的放汽阀中喷出,此时早已有人上前将放汽阀关闭。
由于蒸汽机汽缸与管路的安全系数要远远高于锅炉,因此即使发生爆炸事故也不会从蒸汽机开始,此时众人都凑到了蒸汽机跟前,目不转睛地盯着这台意义重大的机器,只见它仍然一动不动,而此时活塞刚好处在中间位置,这正是最容易被蒸汽推动的状态。
过了一会,只见蒸汽机的缸体与连杆处冒出了一丝白汽,紧接着就见连杆轻微地动了一下,旁边早已有人将飞轮朝着一个方向轻轻一转,便见这个飞轮已慢慢开始转动起来。众人眼睛也不敢眨一下,直勾勾地盯着眼前这台机器。
李从年此时激动难奈,毕竟这台蒸汽机第一次试制便已成功,虽说有了自己来自后世的知识,但更多功劳却要归于那台车床,以及工厂中的众工匠了,现在可以说已经走到了科技的最前沿。
这次李从年来山东不仅是想看看军械的车床运行情况,而且也像参观一下军火的制造,现在大明军队改革,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对于火枪的需求也不断增大,在李从年想来,虽然蒸汽机已经出现了,可是要投入实际运用却还需要很长得时间。
、第一百九十七章 蒸汽机(2)
而且李从年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他记得蒸汽机可是在一百多年后才被人制造出来,可是现在却有一个同名同姓的瓦特把蒸汽机给制造了出来,莫不是李从年来到底饿是一个平行空间,因为他的出现把历史都搞乱了?
对于这些想不通的事情,李从年想想也放弃了。正当李从年来到军械司望着军火制造的过程,军械司和去年来的时候没什么不一样,不同的是军械周围又新建许多的厂房和仓库i,工人比以前多了一倍多。这可是花了李从年好几百万两银子砸出来的啊!
正当他还在感慨的时候,孙元化却是连忙跑了过来,抓着李从年的一支胳膊,就把往他们工作的地方拖,丝毫没有顾忌到李从年的身份,就是旁边的李默也是满脸诧异,莫不是这个孙老头制造火器搞傻了吧!
李从年可不习惯这种阵势,只见他微微扭动身子,脱出了孙元化的控制,沉着脸责问道:“孙老,你什么事情可以好好说嘛,何必要拉拉扯扯的啊!”要不是对孙元化对大明来说太过重要了,李从年早就让人把他拖出去爆打一顿了。
孙元化他可不管自己的举动,是不是惹李从年生气,只见他有些微黑的脸上写满了兴奋,嘴里大声喊叫着:“成了,成了,□□终于被我研制成功了。”望着孙元化面若癫狂的摸样,李从年越发感到莫名其妙的。成了,难道这家伙研究成功了?看着着面若癫狂的孙元化,李从年带着里孙元华来到射击的靶场。“难道他们俩也对打枪感兴趣了?”李从年心里猜测。
可是孙元化抱着一个盒子里,跑到李从年的面前,从里面拿着几颗箭形弹,递给李从年,面上激动地说道:“侯爷,你看。”
李从年接过来一看,却发现这些箭形弹和以前的不太一样,弹托把小铁箭中下部全部包裹起来,只露出锋利的箭头,原来固定小铁箭的石蜡不见了,弹托和铁箭结合得天衣无缝,呈现出枣核般的外形,与李从年前世用过的那些步枪弹的弹头十分相似。
李从年心里疑惑道:“这样的弹头是很漂亮,可是射击时弹托和弹头怎么分离呢?”
旁边的李默仿佛知道李从年在想什么,说道:“侯爷,要不你用这种枪弹打几发试一试。”
李从年上好弹药,采用立姿瞄准不远的一个靶子,开枪射击,“嘭!”熟悉的枪声响过,对面的木靶晃动了一下,李从年走到近前一看,木靶上一个小洞清晰可见。
“咦,”李从年十分惊奇,射击的结果表明弹托和弹芯分离十分顺利,“难道他们找到了新的制造箭形弹的方法?”
李从年走回刚才射击的位置,找到了散落在地面的三片被火药烧灼成黄黑色的木片,又拿起一发箭形弹仔细观察,这一次他看出来了,新式箭形弹是由三个薄木片组成的,似乎用了某种胶水粘合成了一个整体,呈现出漂亮的流线型。
、第一百九十七章 蒸汽机(3)
李从年将手里的箭形弹往地上一摔,箭形弹并没有裂开,看起来强度还不错,于是问道:“难道孙老你们配置出了新的胶水吗?”
孙元化和那个瓦特一起点头,然后孙元化向李从年介绍了新箭形弹诞生的过程。
跟随李从年这么长时间,李从年对他们极为尊重,给的待遇很高,每次有新发明新工艺出现的时候,总是有许多奖励,这种办法可是刺激工匠们良方,李从年也不会懂什么专业的知识,可是李从年有银子,有超越这个时代的眼光。他就不相信几百万银子砸不出新的科技。所以,尽管实验室的工作十分枯燥,他们也没什么怨言,毕竟谁和愿意和银子过不去。
按照原先的设计,木质弹托作为一个整体,加工精度要求极高,只有像他们这样经过数十年锻炼出来的手艺才能保证质量,别人无法替代。
孙元化都明白了他们的工作对李从年的重要性,也知道弹药的消耗极其巨大,可是他们内心绝不甘心一辈子就是加工一个又一个木质弹托,所以一直以来实验室就像一个取之不尽的宝库,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些的发明冒出来,他们渴望亲身参与这些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
李从年听完之后,高兴得跳了起来,木质弹托加工难度高,产量少,这个问题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没想到最后还是被孙元化和吴青山俩人攻破了这道难关,从此以后,弹药的瓶颈就不存在了。
部队的射击训练强度可以加大了,装备火枪的数量也不会受到弹药不足的困扰,自己手里的军事力量可以增加好几倍,其中的意义怎么形容都不过分。李从年惊喜之余也感到万分庆幸,幸亏自己当时想办法把这两人留在了身边,否则这个难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破解。
李从年立即召集实验室所有人员,当众宣布重奖孙元化和瓦特各五百两银子,封大匠师称号,并且奖励为国勋章,每月的薪水翻两番,并允许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和研究。
通过这次□□,李从年要向所有人员传达一个强烈的信息:只要是为大明做出了贡献的功臣,他绝不吝啬奖励,而且奖励的力度会出乎大家的意料,李从年的发言在军械司诸人中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巨额的金钱奖励超高的地位和待遇让他们羡慕不已,许多人暗下决心,也要向他们俩一样,创造出有价值的发明,只要自己努力,他们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
而在晚上和工人们的聚会当中,李从年举起酒杯朝军械司所有工人说道:“国家的繁荣是靠你们这些工人辛苦劳动换来的,在这里本侯在代皇上和朝廷感谢你们了。”李从年举起手里的酒杯,对着燃烧的木材堆望着在旷野中所有的工人说道,大明的繁荣昌盛靠得其实就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如果没有这些人大明复兴根本就是一局空话而已。
晚宴上摆放着许多工匠们都一辈子都没见过的佳肴,更不会出现酒不够喝的情况,可是镇北侯今天晚上说的话,却是让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忘怀,他们找回了自尊心,找回了心理的那丝感动。从这以后,军械司的工人们,发挥着他们的能力,为着大明的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这一夜李从年不知道自己喝了多少的酒,说了多少的话,可是他却记得这些为了大明任劳任怨的工人,为大明的富强,牺牲了一切的人。
、第一百九十八章 人口普查(1)
第一百九十八章 人口普查
明朝的户籍管理有一个严重的弊端,那就是明代的户籍制,分民户军户匠户三等,只要你被划了其中的一个身份那可就是世代承袭,不能随意变更的。但由于在大明的军户匠户的地位较低,根本不可能进入科举入仕为官,又有着沉重的徭役负担,使得逃户隐匿很是普遍。
明代的匠户制,源自元代,较元代管制已是较为宽松,洪武年开始实行轮班制,匠户分住坐存留轮班三种,轮班匠每三年前往京城服役,尽管每次役期仅三个月,但加上来回路程就要半年左右了;若再加上官吏与作头的勒索,匠户们往往要借高利贷,甚至典卖田地儿女了。
直到成化年间,近百年的轮班制才被废除,改为征“匠班银”。由于匠户受剥削严重,早就大量逃亡,至嘉靖年,匠班银不过能征六万多两。而皇家与官府工程多由住坐存留匠供役,这种服役在匠户中的不平衡,匠户的逃亡隐匿更趋严重,到天启崇祯年时,匠班银更是征收寥寥,皇宫劳役越来越依靠市场供给了,这也就是崇祯将乾清宫东暖阁装修为藏书室时,太监竟上报需几万两银子的原因,如按明初的匠户制度,崇祯只需出点木料钱即可,工匠的劳役是无偿提供的。
如今的匠户制,早已败坏不堪,事实上早就无法运转,匠户制的废除,也只剩下最后一层窗户纸需要捅破了。至于军户制,同样败坏已极,如若没有粮饷发放,根本就别想能调动得了这些卫所官兵,如辽东采取的兵制,已与军户制大不相同,基本同募兵制没什么区别了,但军户制的废除却不是匠户制那么简单,一是涉及的户口过多,占各州府户口两成多,二是天下乱象频仍,正是需要军队保障稳定的时候。
而李从年自从入朝之后就曾经考虑过户籍改革,可是诸事繁杂,再加上海禁开放之后,人口流动一定很大,所以根据镇北侯李从年提议,内阁大臣进行讨论之后,认为此次户口普查已是势在必行,人口普查是变法措施的制定与实施,都离不开准确的户口黄册。
而这次人口普查的背景是陕甘移民四川,陕甘两省本就是边穷之地,土地贫瘠再加上连年大旱,百姓早就过不下去四处逃荒了,但毕竟有着明朝的户籍制管制,大量的农民还是被束缚着,这次大举移民四川,既有良田住宅,官府还免税五年,更又提供一些迁移所耗费,这些身无片瓦的农民那还不积极响应,而陕北各府县的官吏,早就被乱民闹怕了,朝廷能把这些“穷鬼”迁走,正好了却心头烦忧,难再加上各地都察院和监察司官员的督查下,这次移民十分顺利。
然而户口普查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在陕甘两省移民登记户引的试行过程中,这种技术性的问题还是很好解决的,但是仍有那么多的波折,就与户口隐匿严重有着相当大的关系,镇北侯李从年趁机提出身份牌制度,也就是每一个居民在成年之后,可以凭着这个身份牌外出务工和游历,而这种身份牌就成为了个人身份的证明,这个庞大的计划,却因为身份牌的防伪而不得不在很的地方进行实验。
、第一百九十八章 人口普查(2)
移民计划是根据黄册记载的陕甘当地户口而制定,尽管户部也想到这点,却不好向皇帝明说,而崇祯虽对黄册记载有所怀疑,却也未想到这点。由于崇祯制定的政策,确实对陕甘百姓是雪中送炭,许多隐匿中的户口逐渐浮出水面,最后需要移民的数量远超最初计划。也正因此,崇祯的移民计划不断修改,但在有限的财政支持下,却总也赶不上移民的需求,这也可说是叛乱不断的原因之一。
“如何让隐匿户口浮出水面”却是崇祯和李从年满是头疼,户部尚书曾经隐晦地向崇祯提出过,这个历史遗留的严重问题,不是户部能够自行解决的,因为它涉及到大明的赋役制度。因为每个在册人户都要缴赋税出徭役,和缴纳人头税,而当百姓不堪重负税收的时候,地方必然想方设法隐瞒人口,逃避税收。要想举行人口普查,清查人口,前途下就要进行赋税改革。
但是,税制的变革,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大明的税赋制度的在户部尚书的解释下,崇祯皇帝和李从年这才明白,这里面对饿利益纠葛,根本就不是短时内能,除非崇祯和李从年能快刀斩乱麻,可实现在开放海禁在即,崇祯和李从年也不想节外生枝。
李从年越是了解深入,越感觉税制改革不容易,大明立国已二百四十余年,田赋徭役制度已经数度变革,每次赋役制度的变革,目的都很正确“均赋役,减轻百姓负担”,无不是与权贵富商们博弈的结,然而幸福的理由各有不同,失败的原因却只有一个“政治□□,权贵勾结”。
赋役制度执行起来,被那些□□官吏不断地扭曲,以至需要再度变革;赋役制度再变革后,在吏治仍不清明的情况下,权贵富商相互勾结,再度扭曲了税改本意,反而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再度引发下轮税改的动力,这也是前朝名相张居下变法时,“考成法”先行,“一条鞭法”随后,也正是两手抓两手都硬的原因,在根本上触及了权贵富商们的利益。张居正死后,十年变法即被终止,本人也落得个家破名裂。
“一条鞭法”尽管在张居正的强力压制下,也只在部分省府真正得以施行,即使这样一个效果,仍挽大明狂澜于既倒,并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得“百姓安居乐业,朝廷钱粮满仓”,万历帝可以完成“三大征”,再二十余年不临朝,但是到了崇祯朝时,张居正变法的成果已消耗殆尽。历史上,也正因再未能出个百年一遇的“张居正”,终于在内忧外患的交困中,大明朝终走到了尽头。
明税制的合理与不合理,主要在于权贵富户有各种手段可以避税,最终普通百姓成为纳税的主体,如此税负岂不沉重。贫民百姓当被逼到绝境时,只能是卖田地卖儿女,最后落得逃亡为流民,才能躲避了那些沉重的赋税。只是,普通百姓被逼为流民,也就是朝代走到末世的象征,离天下大乱就不远了。
田赋役税,在有明两百多年中,每逢百姓负担极不合理,赋役已不合时宜时,即出现许多有识有志之士启动税制变革,以明朝的徭役为例,从明初的“均工夫”,到徭役制度化后的正役与杂役,正役不断变迁,先后出现“里甲银均平银纲银会银”等的变革试验,其趋势是:徭役定额征出,徭役依人丁田地多寡,均平征派。徭役可折银钱改征,裁撤里甲支应征派的权利。
杂役,则先后出现均徭法十段册法的变革试验,仅役法的变革就如此繁杂,而每次变革的原由,都是役法从最初的适应社会,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明朝的官僚机构,有科举取仕的规模限制,官员的编制膨胀有限。但在明代中后期,政治□□,各地官府的吏役却是无限制的膨胀,尤其是万历帝不上朝的二十多年中,各地官府为着私利膨胀更加无度,徭役征发更趋增加,征输的名目方式繁多。
李从年看到每当广大百姓怨声载道的时候,大明统治面临危机,即有有志之士冲破重重阻力,开始了均平徭役的探索和试验。税赋的变革多从南方发起,南方的经济繁荣发达,权贵豪门的势力较北方为弱,因而变革措施更加积极,在徭役货币化的同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