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风尘叹-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飘灯笔下,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每一个人物的尊重,要么不写,写就写成真正的人,而不是符号。我想这是需要作者的胸襟与对人性的成熟体察的。其实网络写作比纸媒体写作,尤其是以出版为目标的纸媒体写作自由得多,作者尽可以采取一种任性的态度,把人物完全按照自己的好恶揉捏一番的。这要看作者对自己的要求。飘灯显然选择了认真而不是任性。所以我在《风尘叹》中看到了一种传统的、认真的小说作者的情怀,认真地体察生命,认真地体察不同人物的思想和行为逻辑,认真地体察人性。我想这种认真,应该是《风尘叹》中的人物个个生动鲜活的重要原因。  
三、作者的主角和读者的主角  
我是京冥的FANS,是以京冥为绝对主角的。然而下线(本要写成“掩卷”的)细想,作者的本意可能并非如此。飘灯起笔直到终篇,都是要写几位乱世儿女的:火鹰身为忠臣之后,以颠覆现实之志卷入乱世;澜沧以义帮帮主的女儿,因父命与责任而卷入乱世;海外孤儿京冥因痴爱卷入乱世;杜镕钧夫妇以覆巢之卵卷入乱世,右手以被严家收养为奴之身卷入乱世。。。。。。一群乱世儿女,在红尘乱世中翻滚,演绎出命运悲欢。应该说,如果作者的目的正在于此的话,那么此文已经是很成功了。  
不过读者的解读,可能超出了作者的预想。连飘灯自己都说,京冥这个人物,是自己跳出来的,以至于结文后不得不回头修改首章以保全文线索的流畅。为何如此?我想还是源于读者的期待,或者说读者对每一篇武侠小说中的“英雄”的期待。这位英雄,不是萧峰,不是郭靖,而是杨过或者令狐冲。读着不要完美,而要个性;不要钟情,而要痴情,不要家国天下,而要儿女情长;不偏爱英武,而偏爱俊美或潇洒。所以京冥在读者这里战胜了火鹰。  
我个人也是不喜欢火鹰的,不喜欢那种阴沉之气。大约在作者那里,家国天下的感叹也在和小儿女的梦中情怀的无形较量中,略输了一筹,所以作者慢慢也对以睿智平和的小和尚出场的京冥多了些偏爱怜惜,而对以王者之态出场的火鹰多了些怀疑与冷淡。  
四、作者刻画人物的笔力  
说了这么多,没读过此文的读者可能以为作者枝枝蔓蔓地花费无数笔墨去写那些无关紧要的人物。其实完全不然。这也正是我对飘灯功力的又一个惊异之处。每一个人物都是在合理的人物关系中自然出场的,完全没有为写群像、逞才情而刻意增添的痕迹,而且每一个人物的故事,都没有太过着墨,寥寥数语,或仅是闲闲带过,即生动起来。  
举一个例子,京冥在金陵城郊小店中那窘迫的一餐中,出现了一个小姑娘。一般的写法,是不会写到的,偏飘灯看到了那个小姑娘,而且以平等之心,认真地写了闲闲几笔,不过是脸红、用帕子包东西给京冥,却让我们看到温暖的小女儿情态,看到了乱世中那些尚未被波及的平民的平静安定的生活。再深想一下,金陵城外的这个安详女孩,和台州道上那些被饥饿到极点的父兄丈夫视为食物的女子,遥遥构成了一个多么惊心的对照!如果不是读者这边厢的生硬附会,作者的笔力真是太让人叹服了!  
人物就说到这。如果没有大块板砖拍过来,过几天再写《风尘叹笔下的节制》和《风尘叹的悲悯情怀》。  
风尘叹笔下的克制 
上一篇说到《风尘叹》的人物设计,这一回谈此文的另一特质——克制。要说明我对这个词的理解,不妨举个例子:  
如果一个人面对宠辱,都能自然地保质良好风度和格调,而且完全不萦于心,我会说他淡泊;如果一个人面对宠辱,都能理性地让自己保持良好的风度和格调,而且能够让自己内心安定,我会说他克制;如果一个人面对宠辱,能够刻意地保持良好的风度和格调,内心却在意得要命,我会说他压抑。而如果一个人面对宠辱,都毫无顾忌地宣泄自己的情绪,我会说他任性。  
淡泊的人很难见到了,淡泊的网文也不多,毕竟做到淡泊并不容易,五柳先生向往采菊东篱的田园之乐,也还要靠《归去来辞》说服自己,我以为是克制,而非淡泊。能做到克制,不冲动,不任性,不随心所欲,不妄言、不妄念,已经殊为不易。在晋江,很是看到了几篇懂得克制的好文,《风尘叹》无疑是其中较出色的一篇。淡泊和克制之外,就是另外两种风格了,压抑,或任性。不少文和文中的人物,都是先苦苦地压抑着,压抑不住了,就索性毫无节制地任性起来。说实话,作为读者,我是不太希望看到作者和人物失控到如此的。  
我以为克制是一种基于理性的行动,也是为人为文的一种成熟。做不到不见得不好,做得好,却极让人钦佩。所以此番要把我在《风尘叹》中看到的克制好好分析一番。  
一、笔墨的克制  
作者飘灯的驾驭文字的功力让人叹服,更难得的是,虽才气纵横,笔墨却极克制。全文纯用白描,极少浓墨重彩的修饰、绵密的细致刻画,然而场景、氛围、人物,却无不鲜明,这一点有点像古代水墨山水,疏落浓淡中气魄风骨自然呈现,在我看来,较密不透风的金碧山水在气质上要更胜一筹。  
比如霍澜沧读京冥绝笔《归去来辞》读倒最后,“最后一行却是鲜血书就的异国文字,霍澜沧一惊,没想到京冥极幼时的事情却时刻牢记在心。这本书是送给杜镕钧,最后自然文墨一番,但这一行字,写的脱拔超逸,痛快淋漓,那才是心中最痛之处,偏偏她又不识得——”仅几十字,道出了京冥写时的心境和澜沧“一惊”之下“偏偏又不识得”的无奈。读者细细思量,又不难悟出京冥的细密心思:正是因知道澜沧不识,才敢放任自己流露心中最痛。换一位惯用渲染手法的的作者,单是这一段,怕是一千字都不够用的。  
二、笔下节奏的控制  
飘灯的文字,克制而不拘谨,大开大阖中时见婉转,宁静平淡中蕴蓄惊涛骇浪。起承转合中对于节奏的控制,实在是非常娴熟。比如首章《娇花巧笑久寂寥》,以荒山野庙中杜镕钧初遇京冥起笔,展开杜镕钧的回忆,整章都极为舒缓,仿佛“娇花”一句的轻吟低唱,接着第二章,随着杜镕钧重回乱世漩涡,遭窃、擒贼、被识破身份、遇救,一连串的情节也紧锣密鼓地展开,其节奏也仿佛第二章主题“乱世碎琼瑶”一般紧凑。  
窃以为整篇的布局,飘灯似乎已经在做为标题的两阕词中,精细地谋划好了。而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又很可能的得益于中国古代诗词的熏染。无论是数字的小令,还是长篇排律、好的诗词在平仄音律、起承转合、吟诵节奏、意境营造上都是无懈可击的。不平淡,不沉闷,不压抑,也不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飘灯似乎深得此中真意。  
三、情节布局和剪裁的克制  
这一点,在一处表现得最为鲜明:作者以很长的篇幅写到了京冥在台州道上的折折返返,又以很长的篇幅记述了霍澜沧和火鹰的决战,而完全略去这中间京冥倾尽全力毁去火鹰全盘计划的过程。  
有读者不满为什么没写。我想这是作者的刻意为之。以作者设计线索、情节的功力,记述惊心动魄的大战的笔力,因为疏忽或者写到最后笔力不继放弃这一重要情节,这种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唯一的解释是不必要写。  
前面与左手的两场大战和被逐后假手杜镕钧为铁肩帮所做的谋划,已经让读者充分领略了京冥以生命护佑所爱的决绝和他无论面临如何的绝境仍旧能审时度势、一击成功的胆识、谋略,在洞察火鹰计划后也能竭尽全力摧毁,已经是读者意料之中的事,再写一遍,不过是徒增枝蔓。  
现在作者选择完全略去,只写“京冥赶到了,京冥终于活着赶到了,京冥终于在霍澜沧活着的时候赶到了”,已经足够。最后读者看到了京冥完成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代价——生命。我以为这样的安排,远比把交待过程,再来结果更能动人心魄。无论如何做的,京冥做到了,而且以生命为代价做到了。现在的味道,是回味悠长的酒,再写一遍,就成白开水了。  
四、人物情感的克制  
《风尘叹》的另一成功之处,是让文中的几位主要人物,在情感上都保持了相当程度的克制。无奈的乱世,乖离的命运,如此背景下,是极容易写出歇斯底里型的人物的。飘灯没有这样写。  
京冥幼年时的不幸命运,追随了他一生,但作者并没有让京冥沉溺其中,而只把它们变成最脆弱时刻的梦境和偶尔的沉郁悲凉;京冥的一腔痴爱,作者也并没有着力刻画得苦不堪言,而仅化作被理性化去的苦笑、眼角风干的湿润,和最后的一声长叹,即便是生离死别的时刻,京冥所求也不过是颊上一吻和一句幼时听惯了的“冥哥哥”。和京冥相比,火鹰因少年时的遭遇而变得阴沉了、愤懑了,而作者也只是让这种阴沉愤懑的感觉,淡淡地流露出来,并没有写给读者一个阴郁得让人头不过气来的人物。如此人物,焉能不动人?如果像某些网文一样,动辄让人物情感一泻千里,定然不会让如此多跟帖写评的读者感叹人物的魅力。  
五、作者情感的克制  
能让人物保持克制的魅力,还在于作者首先克制了自己对人物的情感。这一点,从作者在两个关键情节上的布局和落笔就能看出。  
一是京冥被逐。这是将故事推向高潮的一个情节,京冥被澜沧狠心地逐出他付出无数心血并且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铁肩帮,其内心恐怕是痛到极点的,让京冥受到如此待遇,恐怕作者也是痛惜不已,然而飘灯在此却仍旧是淡淡的白描,只写京冥表情,不写京冥内心,而只将情感流露在京冥放弃解药和霍澜沧一句话——“终究是异族人哪”上。细细品味,不正面写京冥之痛,却让这痛变得更深、更重、更加不可言说。  
二是京冥归去。追文的读者,大概不少都和我一样期待着结局惊心动魄的情感体验的,而作者却选择了淡到极致的笔墨,没有惊,没有痛,没有血,没有泪,没有生离死别的撕心裂肺,点了穴道让澜沧睡去,深深一揖拜托右手,向小林借木筏飘然远去。而将霍澜沧的见到京冥绝笔的惊、失去京冥的痛完全写到现场之外。如此收稍,大出读者意料,却让读者不得不叹服作者的功力。如果作者选择另一种写法,只怕读者的情感,在看到结局的一刻就会被挥霍殆尽,再无余力久久低回叹惋了。  
我想正是飘灯的认真不任性,让《风尘谈》下笔有了如此的克制,让《风尘叹》具有了仿如醇酒一般的味道,入口不烈,回味却长。  
风尘叹的悲悯情怀 
上一篇说到《风尘叹》笔下的克制,这一回谈作者的悲悯情怀,算是这组评论的收梢。  
悲是慈悲,悯是体恤、同情。悲悯是一种博大的情怀。我们可以在佛家看到,佛陀“以身饲虎”是悲悯,弘一法师“悲辛交集”是悲悯。我们也可以在许多文学作品中看到,曹雪芹《红楼梦》中看得到悲悯,白先勇《游园惊梦》中看得到悲悯,沈从文《边城》中看得到悲悯。而从张爱玲的作品中我没看到悲悯。  
悲悯似乎有点居高临下的味道。我以为不然。悲悯不是姿态高低的问题,而先是置身内外的差异,然后是心胸宽狭的差异。要做到悲悯,先要自己跳出槛外,不要把自己和人物纠缠到一起;然后取一种平和的心态,以慈悲心观照人物和故事。做到不易,说到底还是看作者的境界。  
做到悲悯,就跳出了悲痛、愤激、偏狭、刻薄。悲痛的文常见到,毕竟青春年少的人们,没有几个逃得过一两次刻骨铭心之痛的,逃不过,文字就是个避难所,可以躲在其中尽情宣泄;愤激的文常见到,现实总有让自己不满之处、不满之人,气不过了,用文字痛扁一顿也痛快;偏狭的文常见到,爱某人则令其所有弱点皆为“个性”,厌某人则令其无一可取之处;刻薄的文也常见到,悲痛了、愤激了、偏狭了,笔下心存厚道也难。  
说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我欣赏飘灯此文的又一个理由。飘灯是悲悯的。《风尘叹》也是悲悯的。  
悲悯之一:飘灯看历史  
和很多架空历史的武侠不同,作者选择了历史上一个缺少光明和激情的年代,明嘉靖年间。回望那个年代,我们首先会想到武侠中已经出现过不少的两个形象:宦官和锦衣卫。前者被标注成不男不女、权欲滔天的丑陋人物,后者被标注成没有面目的杀人机器。正面的两个形象就是杨继盛和戚继光。前者被解读为士大夫典范,后者被解读成“精忠报国”式的英雄。没有滚滚风尘中的老百姓。飘灯看到的是一段特定历史中的普通人,《风尘叹》是普通人命运的一叹。做不成名臣的读书人(方父与杜父),做不得夫妻的夫妻(方与杜),纵是无亲无家也难以主宰自己命运的杀手(右手、小楠、京冥——京迷别骂我,京冥是自认杀手的),无不无奈,无不可叹。至于火鹰和澜沧,两个英雄主义的人物,在奋力承担自己赋予的使命之后,也只是落得黯然神伤的结局,又一可叹之处。作者回望的一叹,不是以现代人眼光的品评,不是基于道德正义的批判。没有悲痛,没有愤激,一叹之中,尽现悲悯。  
其实我以为最直接流露作者悲悯的,是作者在台州道上位京冥安排的几个遭遇:那对善良的母女,逃过演武堂追杀,逃过群狼猎食,却逃不过同为乱世百姓的福建流民农民式的虐杀。那些逃难的流民,软弱无能到烹食妻儿,却强悍愚勇到滥杀无辜。可恨,还是可悲?见到最深重的苦,是佛的慈悲。  
悲悯之二:飘灯看人物  
每一个读者,都可能从风尘叹中找到几个喜欢或厌恶的人物,飘灯对每一个人物却都是慈悲、体恤、同情的。如女主角澜沧,身为一帮之主,自认家国使命,视京冥痴情为无物,其个性不是没有扭曲的,作者每每在其现出冷漠、自我一面的时候,经京冥之口、之心,表达出宽容与理解。如第二男主角火鹰,身兼铁肩帮的对手和指导者,又试图以最血腥阴险的方式实现宏大的社会理想,完全对立的两面,其扭曲程度较澜沧更甚,作者却在终篇之际,经杜镕钧的谅解和小女孩的健康成长,赋予他解脱与救赎。至于男主京冥身上体现的作者的悲悯情怀,下面还要专门分析。  
悲悯之三:京冥的悲悯  
男主京冥,是集中寄托和表达作者悲悯情怀的人物。在这部书所有的人物中,京冥也可以说是具有悲悯情怀的唯一一个,而其他的每一个人,则无不纠缠于自己的命运和救赎。他的出场——一个其貌不扬却有着睿智眼神的小和尚,救了家破人亡的贵公子,然后不着痕迹地点拨世情,似乎已经预示了这个人物的悲悯基调。接下去的血雨腥风、惊涛骇浪中,京冥的悲悯也成了读者不时地宽慰。对杜镕钧,京冥的点拨,虽大多是冷言冷语,又何尝不是这位初涉江湖的书生公子所遇不多的理解和温暖?对碧岫,虽不能报以同样的感情,却付出高度的尊重、纯正的友情和悉心的关照,乃至最后以为碧岫报仇为己任,这样的际遇,何尝不是碧岫风尘人生中明媚的阳光?对曾经舍命厮杀的对手右手,相逢一笑泯恩仇,是江湖儿女的豪气,又何尝不是佛家的慈悲心?对方诺颜这样一个毫无交集的女子,当她的丈夫忙于与“情敌”对峙的时候,偏偏是京冥看到了她身处尴尬境况的难堪,是对人情的体察,又何尝不是深切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