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虽远必诛-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信原本是匈奴的一个小王,因此归降汉朝后也被封为侯爵。因为于单与赵信都被伊稚斜单于追杀,所以汉政府才敢于大胆起用赵信作为汉军的兵团指挥。

赵信的加入,使得汉军在北地复杂的地形与恶劣气候下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特别是赵信作为前匈奴小王,对匈奴军队的作战风格特点了如指掌,并且了解匈奴人的活动规律与出没之处,这对于屡屡捕捉不到匈奴主力的汉军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

果然,在赵信的指引下,汉军捕捉到了一支匈奴骑兵部队。

以众击寡,卫青胜券在握。

赵信急着要立功,一马当先,率军冲锋,汉军主力公孙敖岂想错失建功良机,迅速跟进;公孙贺与苏建两路骑兵从两翼包抄,而李广这么多年没有打过硬仗了,更是兴奋得不得了,纵马引弓,冲在部队前头。李沮的强弩兵团可不是徒有虚名,密集的箭雨,令匈奴人纷纷落马。

匈奴人一看大势不好,忙灰溜溜地窜逃了,只在战场上留下数千具尸体。

初战告捷!

然而,也许是过早到来的雨季,使得大地泥泞不堪,也许是军中粮草转运出现了困难,汉军没有继续深入作战,而是返回国内进行休整。

至此,卫青五次出征,五战五捷。

汉军分批返回国内,分别驻扎在定襄、云中和雁门。

两个月过去了,转眼到初夏的季节。

经过两个月的休整,汉军兵强马肥,又补充了许多武器与战马。战士们都跃跃欲试,渴望早日投入到战斗中,而李广将军更是按捺不住,天天往大将军处打听何时出征。

卫青上书武帝刘彻,要求再一次深入匈奴境内。

很快刘彻就答复了。

皇帝的使者持着符节到达定襄,入大将军的营帐,向卫青传达圣喻。使节除了带来皇帝的答复之外,还带来了一个人,大将军卫青的外甥霍去病。

见到刚年满十八岁,却长得精壮剽悍、一表人才的外甥,卫青满心欢喜。卫青非常喜欢他这位外甥,除了霍去病的英武矫健与他相似之外,还有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霍去病与卫青一样,都是私生子!所以在某些性格上,两人出奇的相似。

比起卫青早年的坎坷生涯,霍去病要幸运多了。

霍去病就出生在汉武帝继位的第二年,即建元元年(公元前一四零年)。他的父亲叫霍仲孺,霍仲孺也是平阳县县衙中的一名小职员,跟卫青的父亲郑季一样,他也被派往平阳侯家中打杂。以平阳公主,皇帝亲姐姐的身份,哪个县太爷不极力巴结呢?有趣的是,平阳侯府内这些低级奴婢,大约是受了平阳公主比较开明的观念影响吧,红杏出墙之事时有发生,这次又落在卫家。

卫青的母亲卫大妈已经年老了,这次女主角是卫青的二姐卫少儿。霍仲孺一次不小心,使得他成为名载史册的人物,因为他让卫少儿怀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后来令匈奴人胆战心惊的霍去病。

同是私生子,霍去病却比卫青幸运多了。因为霍去病出生第二年,刘彻就光临平阳侯家,这是卫家命运的转折点,卫子夫被刘彻看上了,带回宫内,之后,卫家开始飞黄腾达。作为卫子夫的二姐卫少儿,有着妹妹的皇帝情郎撑腰,使得新出生的小霍去病,从小日子就比较滋润,没有象他的舅舅那么苦命,过了十几年的奴仆生涯。

卫少儿带着小霍去病上了京城,有着卫子夫的照应,卫少儿也成了抢手货,最后抱得美人归的是陈平的曾孙陈掌,作为天子姨夫的陈掌后来被武帝授予詹事的职位。卫子夫的大姐卫君孺也是鸡犬升天,嫁给了公孙贺,后来公孙贺成为卫青手下的干将。

霍去病就是这样幸运地成为帝国最有权势家族中的一员。

他没有象卫青那样改了父姓,他还是姓霍。

这个姓氏向天下暴露了他私生子的身份。

私生子就私生子,你看不起吗?

你不服就来比试比试,比骑马,还是射剑,或者格斗?我统统奉陪。

霍去病与卫青一样,性格无比的坚韧不拔,虽然生长在贵胄之家,但他极为严苛地要求自己。当然,这与卫青的教导有关系:我们卫家虽然蒙皇上恩宠,但是绝不可把家族的命运寄托在皇后身上,身为卫家的人,必须要做得比别人更好,必须要有功于国家社稷,只有如此,才可以使家族的命运长盛不衰。

皇帝刘彻也十分欣赏霍去病。霍去病十八岁这一年,刘彻把他召进宫中,当了侍中,追随在皇帝的身边。这可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职位,可是霍去病却不想干,十八岁了,已经从一个男陔变成一个男子汉,男子汉就应该要胸怀天下,要建功立业。他请求皇帝,让他追随舅父大将军卫青,前去征战沙场,一展拳脚。

初夏的塞外,草原上野花芬芳,羊儿、牛儿正享受着丰盛的水草,对它们而言,这是一年最美好的季节。

但无论是汉军还是匈奴,谁也不会被初夏的草原美景所迷惑,一场大战迫在眉睫了。

农历四月,汉军在云中、雁门的驻军再度向定襄集结,卫青即将开始他的第六次出征。

旌旗猎猎,战马萧萧,铁甲闪闪,阵容肃肃。公孙敖、公孙贺、赵信、苏建、李广、李沮六路大军跨过边境,浩浩荡荡,向匈奴腹地挺进。这将是一场恶战,因为正面正是匈奴单于伊稚斜直辖的统区,拥有最精锐的骑兵兵团。

霍去病第一次来到塞外,即将奔赴战场令他心潮澎湃,他身上流淌着古代武士的鲜血,渴望着在战场上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体验。卫青很关照这位外甥,任命他为票姚校尉,拔了八百名勇士,组成了票姚营。但几乎没有人预料到,霍去病会如此快的那展露锋芒。

大军深入匈奴境内百余里,汉军已经与几股匈奴小部队交手,屡战屡胜,已经斩杀匈奴骑兵数千人。但是伊稚斜单于的主力却仍然不见踪影。

伊稚斜单于在草原上与汉军玩起捉迷藏的游戏,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汉军,他很聪明地避开主力决战,因为匈奴无论在人力还是物力上,与强大的汉帝国都有很大的差距,只有依靠骑兵的机动性与对地形的熟悉,才可以侍机出击。

从草原进入荒漠,恶劣的地理环境成为汉军的首要敌人。

十万大军遇到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进入荒漠之后,找不到水源了!

没有水源,匈奴人不必费一兵一卒,就可以轻易击败卫青的十万大军。如果不迅速找到水源,用不了几天的时间,汉军将会全线崩溃!卫青感觉到了一种战场之外的巨大的压力,必须要派人寻找到水源,派谁去呢?

还有比张骞更合适的人吗?

这位勇闯西域的传奇英雄,在西北茫茫沙漠与戈壁之间穿行时,遇到过无数的艰难险阻,也使他学到了在恶劣条件下生存的高超本领,包括在荒漠地带寻找到水源。

张骞不负使命,凭着他丰富的经验与判断能力,终于为汉军寻找到大量的水源,解决了汉军的后顾之忧。

卫青在水源地附近设立了临时大本营。

汉军分道搜索匈奴主力,各位将领分别率领一支部队进行威力搜索,卫青统领大军坐镇临时大本营。

前将军赵信本是匈奴小王,自恃对地形颇为熟悉,自告奋勇,与右将军苏建率领三千多人,前往寻觅匈奴军队的踪迹。

赵信过于自信了。

一路轻骑疾进,最后果然与匈奴人相遇了。与其说赵信发现了匈奴人,不如说匈奴人设计了陷阱等着赵信与苏建的兵团落入圈套。汉军只有三千人马,但匈奴有数万人马,十几倍于汉军。

一场艰苦的战斗打响了。

匈奴骑兵从两翼包抄了汉军,汉军拼死抵抗,且战且退。匈奴人不得不佩服汉军战斗之顽强,因为以十几倍压倒性的优势兵力,仍然无法在短时间内消灭汉军,汉军的强弓劲弩令匈奴军队为之胆寒。

这场血战进行了一昼夜,汉军人数损失过半。

伊稚斜单于派人在阵前策反赵信,高声喊到:“将军本是匈奴人,怎么反替起汉军卖命了?残杀自己的兄弟,将军就不愧疚吗?单于不计前嫌,倘若将军归顺,必定封王裂土,否则将军只剩下不足千人的残兵,岂可以抵挡数万骑兵?”

赵信听了怦然心动,心里琢磨:“只剩下数百人马,铁定是逃不过这一劫了,倘若战死在此,匈奴人以我叛徒,汉人也未必认我为忠义。罢罢罢,不如就投奔单于。”

苏建见赵信神情恍惚,知道他心生降意,心中不禁愦叹道:“唉,我苏建也算是屡建战功的战将,今日却全军覆没,赵信本是匈奴人,到这种地步,叛降是不可避免了。我还是乘夜逃回大本营,以免遭赵信毒手。”

果然,赵信率剩余的八百人马投降匈奴。

苏建弃军而逃。

赵信与苏建的兵团全军覆没,这是卫青六度出征以来,第一次重大挫折。

苏建只骑逃回汉军临时大本营,踉踉跄跄奔入卫青的营帐中,见到大将军,“扑通”就跪了下来,泪流满面说:“末将不才,遇匈奴重兵围困,苦战一日,赵信阵前叛变,致使全军覆没,只有末将一人逃了回来。末将深知罪该万死,请大将军严惩。”

众将领愕然,看看了涕泣满面的苏建,又看了看面色铁青的卫大将军。

此时,只见闪出一人,却是议郎周霸。周霸高声说道:“自大将军出征以来,从来没有处决过一员偏见,而今苏建弃军而逃,应该斩首,这样才可以展示大将军的威信。”

闳长史与安军正(长史和军正均中军中官职,军正负责执行军法)两人赶紧站了出来,替苏建说话:“大将军,不可以啊。兵法上说: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苏建以三千人马对抗数万名匈奴骑兵,浴血奋斗一昼夜,伤亡殆尽,苏建不敢与赵信一样怀有二心,所以逃回大本营。大将军如果斩杀苏建,那么以后凡是战败的将领,有谁敢返回汉军阵营呢?这岂不是鼓励败将投降匈奴人吗?”

苏建应该感到幸运,因为坐在大将军位置的是卫青,而不是那个咄咄逼人的周霸。

卫青扫视各位将领,徐徐地说:“卫某有幸成为皇上的肺腑之臣,统领大军,从来不担心没有威信。周霸却教我要斩偏将,以立威信,真是让我非常的失望。我身为大将军,以我今日尊崇的地位与皇上的恩宠,固然有权力可以判决生死,但我决不敢滥用权力,擅自诛杀大将。苏建战败所应受的惩罚,我将上报皇帝,由皇帝亲自裁决。”

帐前的诸位将领对卫青宽大与妥善的处理,无不拍手称快。当然除了一个人,就是那位气势汹汹的议郎周霸,被卫青说得脸上一阵青,一阵白,悻悻而退。

后来苏建被押解回京,皇帝刘彻赦免了他的死罪,但交了一笔赎金。苏建有一个儿子,就是以民族气节名垂青史的苏武,苏武的故事,后面再说。

卫青在处置苏建一事上,再度表现出其人格的高尚,决不滥用自己的权势。卫青的帅才,不仅是他的军事机谋与成就,也在于他人格上非凡的魅力。

各路分头搜索打击匈奴的部队陆续返回,除了霍去病的票姚营之外。

在返回的各路部队中,斩获最多的是上谷太守郝贤,斩杀匈奴数百人。郝贤追随卫青四次出征,如今他的功名薄下,已经斩获了二千多名匈奴骑兵。卫青很是高兴,又记大功一次。

可是外甥霍去病呢?

卫青有点后悔了。霍去病才第一次上战场,只带了八百人马,自己却让他去搜索追击匈奴人,万一遇上匈奴主力,会不会象苏建那样全军覆没呢?要是霍去病有什么三长两短的,自己可怎么去向姐姐卫少儿说呢?卫青心头掠过一丝不祥的阴影。

然而,年轻的霍去病吉星高照!

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注定要让世人为之震惊。在他面前,强悍的匈奴军队永远是不堪一击。这是怎么回事?这是个永远的谜,因为我们至今不知道霍去病究竟是怎么用兵,不知道他有什么克敌之胜的法宝,太史公只为我们记下霍去病的赫赫战绩,却没有留下一个线索,让我们去了解他的天才兵略。也许,这在当时是属于国家顶级机密。我们只知道他的剽悍、勇猛、无所畏惧。

笔者有幸去瞻仰过霍去病的陵墓,历经二千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然巍然耸立,气势雄伟,令人心生豪迈之情,那尊“马踏匈奴”的著名雕像,至今依然完好无损。两千年的中国大地上,无数的战火硝烟,兵戈铁马,但霍去病陵却安然无恙,这是为什么?这是块神圣之地哪,因为这里埋葬的是一位震古烁今的战神。你说他是个凡人,是个贵族,是个将军,不错,那是在他生前,可在他身后,他是一个战神,他是一个象征,他是一段永远流传的神话,他是一簇不灭的精神烈焰。当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在遭遇侵辱、沉沦之时,他是一个希望,因为当你远眺着祁连山状的陵墓时,就会想起那段开拓、进取、激情与热血沸腾、光荣与梦想交织的伟大时代。

十八岁的票姚校尉霍去病带着八百名勇士,开始了他的光荣之旅。

初生牛犊不怕虎!

孤军深入,一路上穷追猛打!离汉军大本营越来越远。

八百人哪,竟然横穿匈奴腹地数百里,如入无人之境。

霍去病遇上一支匈奴军队,是匈奴相国所率领的骑兵。

霍去病抑制不住激动,拔出宝剑,向前一挥,高喝道:“众弟兄,跟我冲——”一手拉动缰绳,两腿往马肚子一夹,策马向前直冲过去。众位战士不敢示后,拼命冲向敌阵,甚至也不看看匈奴究竟有多少人。

八百人的票骑营冲向匈奴骑兵阵,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霍去病精挑细选出来的八百勇士,个个武艺高强,生龙活虎,以一当十,兵锋所至之处,一道道血柱喷涌而出。战马嘶叫,兵戈交错,一阵掩杀之后,战场上留下累累的匈奴人尸体。匈奴人大骇,这支人数不多的汉军竟然如此的骁勇,心生胆怯,纷纷逃遁。

究竟遇到了多少匈奴军队,史料不载,不得而知,只知道霍去病的票姚营斩杀与俘虏的匈奴人的数量是二千零二十八人,非常精确的记载,光这个数量,就是票姚营八百人的二点五倍。要知道八百骑兵要全歼敌军是很困难的,因为匈奴人被击溃与逃散的人数,肯定还不止二千人,如果这样推测合理的话,霍去病最少遇到超过他兵力五倍的匈奴骑兵。

霍去病的战果还不止如此,在击斩与俘虏的匈奴人中,并不全是无名之辈,有几个是很有来头的人物,被霍去病击斩的人当中,有匈奴单于伊稚斜的爷爷一辈的(估计是伊稚斜单于的叔公),被封为藉若侯的栾提产;被霍去病所俘虏的人当中,有匈奴的相国(宰相),当户(匈奴高级军官),还有伊稚斜单于的叔父罗姑比。

匈奴相国与当户是在战斗过程中被汉军生擒的,而罗姑比则是在逃跑过程中,被霍去病的骑兵追捕而入网的。

按道理说,这些有头有脸的大人物,手下的兵不会太弱,也不会太少,但在霍票姚面前,统统是不堪一击,似乎霍去病就是匈奴人的天然克星。可以这么说,在霍去病身上,集李广的勇猛与卫青的智慧于一身,他的勇与李广的勇又有所不同,他有邈视一切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是一种极度的自信力。如果说霍去病是运气好,那种这种运气的根源,是他创造出来的。

霍去病又威力搜索一番,找不到敌人的影子了,这才收兵返回大本营。

终于,霍去病的票姚营出现在大本营汉军的视线中。

霍去病安然无恙,卫青搁在心中的石头落地了。紧接着,当霍去病亮出他漂亮无比的成绩单时,包括卫青在内的所有将领都惊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