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反特反谍奇战写真-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编列的改革、权力的行使、 布建方式的改变等,均做了重大的调整,从此奠定“警总”对外行使职权的模式。
陈大庆任内,适逢台湾度过了危险的十年,政治、经济局面均面临起步 的阶段,台湾一切尚属承平, 50 年代大整肃甫告结束,政治分歧分子于雷 震案后个个噤若寒蝉;因此,陈大庆在其任内的工作重点,即是大肆修缮“牢 房”、整顿职训总队的管理,并加强对内的钳制,将“警总”权力的触须广 泛地伸入校园、学术界、文化界、娱乐界。
陈大庆为“隔绝中共对台的渗透”,他非常重视出入境管制的工作,他 曾多次“上山下海”,到台湾各地海防、山防检查哨巡视,对于机场、港口 的管制作业,均有详细的规划。
他藉行使职权之便,对校园、文教界、学术界、新闻界、娱乐界展开史 无前例的“严厉控制”,使台湾的学术界从此进入了黑暗年代,使一般知识 分子对政治视为可怕的“黑箱”。这期间,对徐复观的监视,对许倬云的管 束,对“中研院”的钳制、对彭明敏看管等,均由陈大庆一手制造。尤其在 “彭明敏事件”发生后,所受株连的学者不计其数。
在他“刀剑之下”的手段下,先后威迫殷海光、徐复观、许倬云、郭廷 以、李万居等人的手段,至今仍令人难忘。尤其是在他默许下,“警总”的 政战势力,涉足了民间政治和文人的活动,造成社会与台湾当局的怨隙逐渐 加深,使台湾的外在形象与学术发展蒙受许多不利的伤害。追本溯源,这些 怨隙的存在,固然国民党需要负责,但陈大庆也难辞其咎。
当陈大庆一手挑起“彭明敏事件”后,引起美国的严重关切,故陈大庆 为表示对“彭案”的负责,不得不去职,转任台湾“陆军总司令”,结束他 长达 20 多年的情治生涯。随后,他又接替黄杰先后出任台湾省主席、“国防 部长”、并晋升“一级上将”,就任台湾“国防部长”未及一年溘然长逝。第四任“总司令”刘玉章:“警总”萧规曹随时代 陈大庆之后,蒋介石拔擢忠贞战将刘玉章接掌“警总”。刘玉章,号称“刘光头”,出身黄埔四期,征战南北。他出任“总司令”,出乎许多将领的预料。一般认为,刘玉章所训练出来的 52 军,虽称“情治军”,但刘玉章 本人井非是“警备总司令”的适当人选。故而,刘玉章上台后,一切秉承陈 大庆时代的“旧制”,使“警总”进入了“萧规曹随”的时代。
刘五章虽秉承旧制行使职权,但“警总”依据“意识形态,,处理问题的心态,颇有欲罢不能的趋势。在刘玉章任内因文学而入狱的事件层出不穷。 如“民主台湾联盟事件”、1969 年的“柏杨案”、 1970 年的“彭明敏潜逃 事件”等,均在此时期发生。
以“柏杨事件”而言,柏杨翻译《大力水手》,行诸报刊后,“警总”
竟以“影射方式、攻讦政策、侮辱元首、动摇国本”等莫须有罪名将柏杨系 狱,关了 9 年多。 1970 年 1 月,彭明敏在“有心人士”的协助下潜逃出台;2 月台东“泰源监狱”又发生暴动;刘玉章为这些事,曾向蒋介石“自请处分”,但为当局不予议处,并加官晋爵,直升“陆军一级上将”,成为国民 党的第一位“四星上将”的“总司令”。然刘玉章为对彭案负责,一再重申 “前议”,终为蒋介石接受,结束他的戎马一生。
刘玉章之后,台陆军将领皆认为陆战队司令罗友伦将是“警备总司令” 的最佳人选。不料,命令发布后,竟是“陆军副总司令”尹俊接掌“警总”。 据了解:蒋介石之所以舍罗友伦而就尹俊,与罗友伦做事独断的个性有关。第五任“总司令”尹俊:“警总”胡混保守时代 尹俊出身黄埔六期,是所谓“古宁头战役”的英雄。 1957 年“五·二四事件”后,接替刘炜出任“宪兵司令”,尔后调任“军团司令”、“陆军副总司令”,他与蒋氏父子都有交情,也是一位典型的旧式军人。
尹俊在 1970 年担任“警备总司令”,上任后,正逢国民党外交局势逆境, 进而影响内部的稳定。同时,蒋介石年事已高,卧病在床,所有的“军国” 大计,均交由蒋经国处理。蒋经国主政锐意革新,以图改善外在的形象;尹 俊在此时期,对“警总”权势的行使亦谨守分际,不敢有所逾矩,所以,“警 总”在尹俊任内,可称得上是“胡混保守时代”。
虽说承平无事,可是,从“保钓”运动、台湾被逐联合国、《大学杂志》 事件亦相继而来,情治人员严密注视台湾社会动态及学术界的言行也“与时 俱进”。据一位吴姓教授说:“从参加《大学杂志》后,我的生活即受有关单位 的注意。甚至连写学术论文,只要涉及中国现代史的问题,必须事先送审, 我不了解,以他们(按:指“总警”)的学术素养,有什么资格审查我的著 作。北洋军阀作风不论如何的霸道,可是还容许北大教授有著作的自由。以 当局锐意革新的意志,他们该给予学者若干的尊重吧!”这位吴姓教授因发 表的《西山会议与中国》一文,语涉蒋介石,竟难逃“警总”拘押,幸赖沈 刚伯、黄季陆、傅乐成等人力保,始判交付感化 3 年,以“保护管束”为由 开释。因吴教授无法忍受台湾的政治气氛,终至远走国外。尹俊重用政战势力的后果,其结果不同可知。1975 年 4 月 5 日蒋介石病逝时,执掌“京畿”卫戍安全重任的尹俊,竟未随侍在侧,深为当局不满, 终于尴尬下台。第六任“总司令”郑为元:“警总”政治纷扰时代 尹俊下台后,接任者是郑为元。郑为元出身黄埔八期,历任驻意大利“使馆武官”、师长、“陆战队司令”、“副参谋长”、“陆军副总司令”, 1975年 4 月 8 日出任“警总”第六任“总司令。”
郑为元任内,正逢 70 年代中期,台湾整个政治剧烈的变化、政治争攘不 断,党内外的冲突,也日益升高。故郑为元上台后,为防范事故的发生,将 “警总”的权限做了大幅度的调整。
郑为元虽在国民党多方协助下,彻底整顿了“警总”,但他在 3 年多的任期中,所发生的事故都十分棘手,也饱受外界不少的抨击。尤其是“中场 事件”发生后,他与前“调查局局长”沈之岳两人,受到党内元老的责难, 因此,不得不黯然去职。
郑为元这一任“总司令”做得十分辛苦,对内,他须受制于政战势力, 尤其王升做了“总政战部”主任后,政战系统气焰更形嚣张,而出身军统的 “警总”老干部,也在这一时期相继退役,转入“警总”“文职部门”,与 政战系统分庭抗礼,因此,“警总”内部职权的纷争,耗费了郑为元不少的 心血。第七任“总司令”汪敬煦:“警总”多事之秋时代 汪敬照出身黄埔十四期,是何应钦的侄女婿,早年靠搞“情治”发迹,却没有一般情治人员“强烈保守”的心态。由于他本人有文才,能力也比较强,故此一度职权甚大。
汪敬煦担任过台湾“驻外武官”、“宪兵司令”、“情报局长”, 1978年 6 月,他一上台,就制定了“台湾警备总司令部组织规程”,以明定“警 总”的权责和“法定”地位。其次,他要求“警备研究委员会”将“警总” 适用的“法律”,提出完整的报告,以确定“警总”执法的“法定”职掌。 据悉:汪敬煦布建在各阶层的线民比郑为元任内要多出一倍,它的触须 可延伸至文教界、学术界、新闻界、影剧界,甚至连党外“主要人物”身边的朋友,都是他亲自布的线。 可是他也是历任麻烦最多的“总司令”。因为,从他上任后,党内外的冲突,就不断的发生。从“中山堂事件”、“余登发案”、“许信良事件” 到“美丽岛事件”都是在他任内发生。汪敬煦做事勤快,搜集“情报”十分积极,他广泛布建,几乎无孔不入, 令人心惊。可惜的是,他能控制事件的发展。却无法阻止事件的发生。从林 宅灭门血案、陈文成命案至今悬而未破的过程看来,汪敬煦作为最高负责人, 实在难辞其咎。
第八任“总司令”陈守山:合籍将领出掌“警总”时代
1981 年 11 月 25 日,由于陈文成命案等影响,蒋经国为改善“警总”的 形象,特意拔擢台籍将领陈守山出任“警备总司令”。所以,陈守山上台后, 喊出“大家的警总”的口号,可是,时间证明“大家的警总”,却成为“查 禁的警总”,这是陈守山“力不从心”还是有违诺言呢?陈守山的女儿,嫁给台湾大富豪王永庆的儿子,因而与王家归姻亲,但陈守山的儿子因倒闭而卷进债务丑闻。陈守山能有今天的地位,他心知肚明。 所以,他上任后,只能无为而治——“对上负责、对下服务”,造成“政战 势力”与“科员政治”再度崛起,而当局有意剥夺“警总”的权势,将原先 “警总”承办的业务,尽予分割给其他单位,使陈守山难以插手过问。事实上,从陈守山上任后,“警总”成员多半是听命于“副司令”刘弋仑指令行事;或一切以政战部主任马首是瞻。如 1932 年 3 月,陈守山上任不 久频频与外界的沟通之际,“警总”政六处却邀集部分右翼人士及线民,发 动围剿陶百川的计划,此事件经王宠钧披露后,舆论大哗;事后陈守山查办 有关人员,并向陶百川道歉了事。从这事件可看出,陈守山在“警总”内部 的地位是相当的脆弱。
陈守山 5 年的任期,可谓是“警总”挑战不断的时代。在他任内,“小案”不断,如查禁杂志风波,取缔结社风波,拘捕党外人士等问题时常波折 迭起,当局心目中,虽能肯定他在军方的”地位”,却无法让他放手一搏, 尤其在李亚苹事件处置不当,又被美国“将军”后,他似乎从公开场合中消 失了,有人说他善于“明哲保身”,也有人说他在“韬光养晦”以待晋升, 可是以陈守山所处地位而言,“有职无权”,正是具体写照。
附录二
神秘的“军事情报局”
据台湾有关资料披露,现制的“国防部军事情报局”,是个新机构,它是 1985 年 7 月 1 日成立——由原来的国民党“国防部情报局”及“国防部特 种情报室”合并而成。这两个机构合并时的“情报局”局长是汪希苓,中将 衔,而“国防部特情室”主任是张健人少将。合并后,第一任的“国防部军 事情报局”局长由汪希苓担任,张健人为副局长。不久,汪希苓因“江南案” 受囚,张健人则退休,继任局长是黄世忠中将。
“国防部情报局”乃是由“军统”系统演变面来,它的前身为“军统局” 和“保密局”,至于“国防部特种情报室”,则是赖名汤当“参谋总长”时 所成立。据说,曾任“警备总司令”、“参军长”的汪敬熙是第一任“国防 部特情室”主任。“情报局”与“特情室”这两个单位的工作内容完全相同, 都是“敌后情报作战”,分为两个机构的原因乃是以往情报特务“双轨制” 的传统所致,俾使其内部竞争,达到内部的制衡。但自两者合并之后,“军 事情报局”的权力已开始集中于“参谋总长”手上。
作战单位分为 9 处 目前的“国防部军事情报局”所在地仍是芝山岩老“国防部情报局”的旧址,其内部组织架构如下:(一)作战单位:主管均为少将衔。
(1)一处:政策规划以及总体情报作战计划。
(2) 处:情报研整与指导:研整之情报资料分别发送及呈阅“总统”、 “总长”、各军种。(3)三处:主管海外地区基地的发展、人事、作为、指导等。
(4)四处:“敌后”情报人员的发展与派遣。
(5)五处:主管“敌后武力”组织之发展。
(6)六处:主管心战策反及谋略。
(7)电子作战处:主管电波侦测、通讯截听、防制“匪波”、破解密码 等。“电子作战处”在台湾许多地方都设有军事情报专门电台。(8)交通中心:主管与“敌后”及海外基地的联络事项,包括联络办法的制定、通讯材料的送达、情报人员的进出等。
(9)情报研究室:主管专门作战计划之研究、情报资料之研整与汇编等。(二)行政支援单位:主管亦均为少将衔。
①人事室。
②军法处。
③后勤处。
④主计室。
⑤军事情报学校:由原“情报局干部训练班”扩大而成,校址在阳明山 碧湖农场附近。“军事情报局”的局长为中将衔,有两名副局长,分管政战及后勤支援。 除此之外,从 1988 开始,各军种强化作战业务,所有情治系统(包括安全、情报、治安警政)均纳入政战范围,因而各机构原来的“督察室”相继改隶, “军事情报局”的督察室也改名为“政战部”,其人员由“国防部总政战部” 统一调派,亦为少将衔。
在“国军”的军种分科里,有所谓“步”、“炮”、“装甲”、“政战”! 等兵科,但“军事情报”却没有专科,而是纳入“通讯”兵科,因此,“军 事情报局”的人如果穿军服,佩戴的军科徽章均为“通讯”。专业的军事情 报人员来源则有下列几类:①“情报局”时代的各期“干部训练班”,招考高中毕业生,受训期间 为一年半至两年半不等。②“国防部特情室”时代的“基干班”。
③“情报局”时代以迄目前的“军事情报学校”,为大学毕业生所办的 “文职班”、“军官班”、“特别班”等。④“情报学校”成立后所办的各种班次,基本干部受训两年,有专科毕 业学历。军事情报工作,由于接近权力核心,加以传统深远,各种班次种类杂多, 这个系统多年来一直有几个特色:①内部斗争剧烈,历任局长几乎都是干到局长之后即仕途结束,主因即 是被斗垮台。②军事情报工作由于机密度甚高,因而父子相承、夫妻相随等情况特别明显,据称,“军事情报局”内的“父子档”、“夫妻档”、“兄弟档”为 国民党一切机构之冠。③“军事情报局”在台湾的“权力等级”上排名极高,因而蒋介石和蒋经国对这个机构都甚为重视,局长任命均由他们自行选择,除此之外,他们 更是经常巡视这个单位。与美情报合作极多 六、七十年代初期,是“情报局”的黄金时代,当时仍是冷战时代,“敌我对峙”严重,台湾军队突袭活动亦经常进行,这些活动并非正面的军事作战,而是试探对方防务并藉机从事情报支援的情报作战的一部分,因此,这 些突袭,差不多都由情报局策划兼执行;除此之外,当时美国与中国关系尚 未解冻,美国的“中情局”、“国家情报局”等军事情报机构也都需要以台 湾作为军事情报搜集的重心,因而情报局与美国的情报合作极多,除了 U—2 高空侦察机的合作之外,尚有广泛的情报合作、人员代训、情报交换等。台 湾当局也曾意欲在大陆发展所谓的“敌后武力”。根据原则自行布建 不过,由于中国本身的稳定,以及后来美国与中国关系的解冻,上述的许多工作都逐渐有了改变。据透露, 80 年代以来,“军事情报局”的工作,主要的内容已变为:(1)由于两岸关系已趋向缓和,台湾军方已奉命不得挑起紧张,因而“军 事情报局”几乎已不再派遣自己的专业人员进入大陆,以免这种被称为“基 本同志”的自己人失风被捕,造成两岸关系重现紧张。
(2)由于“直遣”停止,对大陆的情报工作,主要是依赖电子作战,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