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剑仙荒辰传-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者:蚕舞壬道
第一章
神州。
唐朝。
一个充满法术、武侠、战争、浪漫的时代。
一个豪侠冒险,英雄美人的时代。
一个敢于决战和远征异域的时代。
一个对生命哲理奥妙更多探索的时代。
在那个时代里,奇人奇迹比比皆是,他们其中的一些人我们称作,侠。
有一个人,他由正入邪,再回归正道,经历世间种种,黄庭遗卷,古剑一柄,是福是祸,会把它引向何方。这一切还要从武当山说起……
——《小序》。
武当山下,方圆十里,仅有的一户人家,几间茅草房,炊烟袅袅,柴扉紧闭,院中倒也整齐有致,篱笆圈成的鸡笼里,成鸡三五只,幼仔成群跟在一只母鸡后面,突然一只蜈蚣向幼仔偷袭而来,只见母鸡大翅一张将一群小鸡罩入其中,利嘴一啄将蜈蚣截成两段,小命玩完。
院中一名男子大约四五十岁的样子,在用竹篾编织筐子,手法娴熟,筐子做工精细,很是好看。一名妇女向鸡笼里撒了些鸡食,群鸡狂挣,院中一片祥和气氛,又岂能料到一场灾难即将来临。。。。。。
群山抱翠,白云出岫,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间或,雄鹰展翅,白鹤清鸣,一切尽显武当的清静深幽,主峰天柱峰,犹如金铸玉琢的玉柱,雄歭苍穹,屹立于群峰之巅,环绕其周围的群山从四面八方向主峰倾斜,真可谓:“自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如此的环境使的武当拥有作为清修之地得天独厚的氛围,远的不说,当年,阴长生,晋谢允等人都到此修道,终得正果,羽化飞升,有史以来修道者对于武当就趋之若鹜,前来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盛极一时,数千人不在话下。有缘的参破玄机,位列仙班;次者修身养性,益寿延年;再不济的,习得一身功夫,强身健体。
武当有八宫二观,但至今都没有成门成派,宫观也都由前人所造,来学道的都以“武当”称之。有道是,群龙不能无首。八宫二观都有得道高人坐镇,再从其中选出一位“掌门”来,如今的掌门道号“道武真君”,主修玉虚宫,余下七宫有净乐、迎恩、遇真、紫霄、五龙、南岩、太和,二观为元和,复真。
且说这道武真君修为了得,早已突破大三关,再度过最后一次天劫便能荣登仙榜,而风动一时却是紫霄宫前任宫主吕洞宾,此人极其潇洒,又极有道缘,年纪轻轻便悟透玄理,位列地仙,云游四海,颇负盛名,和张果老等七人合称八仙。曾几何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战四海龙王,何等威武。
此后又有陈抟老祖,张三丰等人到武当修炼,奈何张三丰没有道缘,修仙不成,到愣是把武术一支发扬了光大,创出一套太极拳,闻名于世,神门十三剑也是上乘武学,开武当派之始,自此武当便有了门派之说,皆是后话,不提。
玉虚宫,后山竹林。
一阵刀光剑影过后,纷纷竹叶中一少年盘坐于石凳之上,木剑归鞘,穿上道袍,此人姓李名易,道号易玄,拜在道武真君座下。且说李易练习过大师兄早上教的招式,又把“太乙玄门剑”演练了一番,从石几上端了杯茶,呷了几口,便盘腿坐于石凳上,想要入定静修,突然一阵风过,把从香炉里飘出的熏烟吹个尽散。
李易刚刚入定,猛地一惊,全身不禁打了个冷颤,再想入定总是心绪不宁,二次三番,不免有些烦躁,纳闷之时,只听有人叫自己,看去,见一道童跑了过来,“易……易玄……师兄…”,道童急奔而来,上气不接下气的说道,“师兄,师父叫你去,说有急事相告”。
李易听说有要事,又见道童跑的如此之急,恐事不小,不敢耽误,匆忙收拾收拾便赶了过去,刚走两步,想起忘了问师父身在何处,又来追问,只见道童坐在石凳上还在那喘着呢,听见问话方才回道,“在玉虚大殿”,李易提了口气,运起乘风之术,片刻就消失了身影。
不消半盏茶的功夫,李易便落在了玉虚大殿前的通灵桥上,这通灵桥是到玉虚大殿的必经之地,桥面宽阔,三辆马车并驾齐驱也不在话下,护栏上雕着各种各样的瑞兽,此桥建造时采集了地气之灵,每至清晨或是傍晚,桥身就会被云雾缭绕,若隐若现,大有仙境的感觉。这时节正值鸟语花香,一片姹紫嫣红,但现在李易却没心情欣赏观看。由此到大殿要上“归真阶”,就是有八十一级的石阶,这取自道家九九归真之意,李易这才体会到小道童的辛苦,想当年自己是道童的时候还曾发过誓要学会轻功,免受这上下台阶之苦,不想后来才知道,除了众宫主之外,其余所有人都不得运用轻功飞到玉虚大殿上。
规矩自是不能破,李易正为需要一步一步上这归真阶烦恼时,大殿传出师父的声音,“事关紧急,我徒不必受小节之束,速速上殿来”,李易听罢亦喜亦忧,喜的是师父善解人意,特为破例,但同时也说明真有急事,“弟子得旨”,李易回道,提气三步两点飞上了归真阶,这乘风的速度真非步行能比得了,异常轻松方便。
玉虚宫的大殿建的气势磅礴,殿高十几丈,里面装饰的俨然一副道家氛围,古色古香,稳重大气,殿中供奉着“真武大帝”,其真人大小的金身塑像威气逼人,眉目间又显几分和蔼可亲,旁边站列着道童侍者,香案上供奉着香火蜡烛道器什么的。
李易见了师父正欲行礼,却听道武真君一口气的说道,“徒儿免礼,我算得今日你那双亲有难,你可速速下山,前去搭救,也算尽了孝道,且记安顿之后,速速回山,为师另有吩咐”。
李易一时半会好似还没有反应过来,怎么突然间自己竟有了父母,打小就长在武当山上,受师父照顾,还以为自己是没人要的孤儿,这些年都过去了,也就接受了这个结局,没想到,现在得知自己还有双亲存在,还真有些顺不过来,迟迟的道,“是,请师父点明徒儿双亲住在何处,什么模样,以便徒儿好寻”。
“他们就在武当脚下,下山便能寻见,徒儿速去”。
且说李易回了礼,拜别了师父,退了出来,暂不管什么孤儿双亲的,就算路见不平,也还拔刀相助,更何况是受师父之命,便施展乘风之术,急速向山下赶来。
第二章
不知不觉,李易行了半柱香的时间,回头一看,武当已抛在身后,一片翠绿,百云缭绕,这些年来还是第一次如此看这个自己长大的地方,不觉平添了一丝离愁别绪。
爹娘遇到了什么不测?当年他们为什么要把自己托与武当,不尽抚养之责?一连串的问题不停的在李易的脑海中闪过,不过现在也不容多想,事急如水火。
又行了一段,只见附近仅有一户人家,依师父所说,想必那就是双亲的住所,李易收了乘风之术,落下来,扣了扣柴门,不见有人应答,突然一股肃杀之气袭来,也便顾不上什么礼数,破门而入,眼前的景象竟让人不能接受。
院内躺着一个男人,背上中了数刀,奄奄一息,李易扶起他缓缓的输了股真气过去,男人微微睁开眼,见到李易,眼神中透出一丝惊喜,张着嘴,断断续续的说了一句“易。。。。。。易儿。。。。。。”便咽了气。
眼前的这个男人就是自己的爹吗?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李易一时不知所措,顿时一股热泪夺出眼眶,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是情不自禁吗?“爹。。。。。。爹。。。。。。”,这时,又有啊的一声从屋内传出,听罢,李易急速奔进屋去,伴着那声惨叫,一妇人倒在地上,同是一个黑影破窗而出,李易纵身一跃,追了出去,却不见了凶手的身影,折回来,见那妇人还有一丝微弱的脉搏,李易掏出一粒“续命丸”给妇人服下,又输了股真气在夫人体内运行了一周,那妇人这才有了一口气,看见李易,同样的眼神,让李易肯定这便是自己的娘亲,不由的叫了一声“娘。。。。。。娘。。。。。。”。
那妇人露出欣慰的笑,“易儿长大了,让为娘好好看看你”,李易禁不住眼睛在流泪,“易儿,娘在临死前还能见你一面,咳。。。。。。咳。。。。。。”妇人咳得说不上话来。
“娘,你别说了,是孩儿来晚了,我这就带你上山,求师父救你,他一定有办法的”,李易说着又缓缓的输了一些真气过去,妇人这才平息下来。
“我儿不用,娘亲知道自己不行了,有些话我必须说,不然就没有机会了,咳咳。。。”妇人咳了两声,继续说道,“易儿,其实我们不是你的生身父母,二十年前的一天,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里,一位老先生把你和一包东西交给了我们,请求我们将你养大,交代完他便死了,想必他才是你至亲的人,我们把他葬在了后院,你可去祭拜祭拜。因为老先生说那包东西很重要,我们恐怕没有能力保管,便将其和你一起托付给了武当的道武真君,你可到他那里查看”。
妇人的一席话听的李易目瞪口呆,看来也只有问师父才能真相大白,“易儿。。。。。。”,妇人的话将李易从思绪中拉了回来,“如今你还愿意叫我一声娘吗?”她殷切的看着李易,四目相对,几行浊泪。
“娘。。。。。。。”这一声发自肺腑又声嘶力竭的喊叫,只可惜那妇人早也听不到,她含笑而去,好像死得其所一般。
李易把二老葬在后院,旁边是那位老先生的坟,木板做的墓碑上刻着“先生之墓”,再无其他,李易突然有一种亲切之感,犹如游子见到慈母一般,十分的怒火不觉间在心头熊熊燃烧起来,坟内之人也必定死于非命,必须要弄清自己的生世之谜,报仇雪恨。莫大的悲哀涌上心间,伤痛不已。
“事已至此,我徒切莫太过悲伤”,正在这时,师父的声音凌空传来,师父?李易看去,却见师父如影如幻的站在半空之中,不免惊奇道,“师父你来了!怎么这般模样?”。
“徒儿莫惊,你看到的是我用元神幻化的幻影,如我亲述,不要悲伤,有损心神,你安顿好,便可立刻返回,为师知道你有很多疑问,我自会给你答案”。
“是,弟子得旨”,道武真君的幻影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要说道家仙法也真好使,比起什么千里传音更加形象生动。
不想李易第一次下山便受如此伤痛,怎不伤心,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日后定要查出真凶,血债血偿,眼下,当回武当,再作打算,本想烧了房屋,最终还是下不了手,这便起身赶回武当,不在话下。
残阳西照,将那些缭绕的云映的粉红,一群白鹤穿梭在云间,不时的传来几声清鸣,一柱擎天的山峰如眉黛色。
将近暮色,李易才回到山上,大抵因为心情伤痛罢了,穿过通灵桥,本欲到玉虚大殿上找师父,却见大师兄陆荀迎面赶来,陆荀大概也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再看到李易的神情,不觉对这个平日里一幅乐天派的师弟心生怜惜,上去安慰道,“易玄师弟,你还好吧,节哀”。
“我没事,多谢大师兄关心,师父呢?”。
“噢,师父正和各宫宫主在大殿上商讨事宜,让我转告你,晚上用过斋之后再去找他”。
来的不是时候,李易也只好和大师兄下来,距晚斋还有一段时间,陆荀担心李易一个人又会想起悲伤之事,便和他去找其他师弟,且说李易本就是一个乐观之人,在一帮师兄的开导说笑之下情绪也有所好转,不提。
晚斋过后,咚咚的传来镇灵钟的声音,钟声过后,武当山上的一切生灵便不得再放纵作乱,滋扰四方。
李易按照大师兄的代述,估计时间合适了,才去往师父寝处,房里灯还亮着,看来师父在等自己,李易站在门外迟疑了片刻没有叩门,明明很想知道答案,却又害怕真相所隐藏的一切。
“徒儿即来,为何迟迟不进“,听到师父的声音,李易回了声“是”,这才推门进去,道武真君见他进来也便放下了手中的书卷,招手叫李易坐下,又指了指案上的茶盏,示意他喝茶,看来师父早有准备。
“师。。。。。。”,李易的话刚到嘴边却看到真君的眼神,那是一种不怒而威的眼神,是一种慈祥又不可抗拒的眼神,所以李易只好呷了一口茶,还别说,这一口茶下肚,倒还真有息事宁神之效,至少不感觉那么急躁了。
第三章
“师父”李易见道武真君没有打断他的意思又接着说道,“请您告诉我真相”。“你真的想知道吗?真相对你来说就那么重要吗?你是个修道之人,何为道?”。“我没忘,道可道,非常道。但是我必须知道,不然我一天也不得安宁”。“那你有没有想过,真相会给你带来更大的不安呢?徒儿,莫执念,你现在正处在修道的筑基阶段,受情绪左右很容易走火入魔,你可想仔细了”“我。。。。。。”,片刻的静,屋子里只听得到道武真君喝茶和火苗燃烧的声音,片刻之后,李易终于开口道“师父,请你告诉我真相,我必须知道”。“你知道自己名中易字由何而来么?”道武真君似乎要开始讲述,因为他也看到了李易的眼神,一样的坚定,不可动摇。设问,显然那是个设问,因为下一刻道武真君就开始道出答案,而他首先做的是从一个古朴的盒子里拿出一样东西放在桌子靠李易的那边,玉。对,那是个玉,而且还是半块,看上去像个令牌什么的,上面有个“易”字,李易拿起在手中转来转去看了半天,没有再发问,他知道师父会给他答案。果不其然。“这玉是临终托孤的那人放在襁褓中的,你的父母,不,是养父母。。。。。。”,李易突然打断他,说了个不字,道武真君微微一顿,不觉笑了笑,“嗯,是为师多虑了,你父母便以‘易’字给你作了名”。李易的表情表示这个解释还没有那半块玉带给他的震撼大,明显这不是重点,重点至所以叫重点,是因为它的分量不似千斤万吨之重,却可以导致千斤万吨所达不到的效果,当然,下一刻,重点来了。重点是道武真君想变戏法的一样从异度空间里取出的一包东西,说到异度空间是要达到一定的修为,才有能力开辟的空间,存取自如,但往往都需要法诀。道武真君把这包东西存放在自己的异度空间里,足以说明它的重要,“这就是你要的真相,我还要问一遍你确定要看吗?”李易没有回答,原因有二,其一他怀疑是不是人越老就越啰嗦;第二是他用动作回答了,拿过那包东西,打开来只见一封信,信封上写着“吾儿亲启”,李易迟疑了一会,真的要亲启吗?真相会是怎样?有些时候;有些事是必须要面对的,躲不得,就像面对生老病死,或许结果如同白纸一样惨白,但求问心无愧,无怨无悔也就罢了。所以迟疑归迟疑,李易吹了口气还是把信拆开了,屏住呼吸,仿佛屋子里静的一点声音都没有,时光倒流到二十年前。吾儿若拙,当你看到此信时,想必为父与你已阴阳相隔,只恨没有看着你一天一天的长大,此乃为父痛心之事。为父乃是隋朝将军,在我年轻时,边疆出现动乱,我奉皇命出兵平乱,或许是天意,其间,我有缘得到一本残卷,由于残缺,无法通晓其全意,略览一遍,此篇不上不下,可能还有头尾,大致讲述的是道家学说,但凭为一个习武之人的真觉,我隐约感觉其中含有一些调息之道,而且这残卷的不凡之处是它似乎有一种魔力,很是吸引人,于是一个半月后,我部凯旋而归,无人知道我将残卷带入家中。归朝后,正奉杨广和太子杨勇争位,两年后,杨广登上王位,也就是隋炀帝,不想他竟是昏君一个,整日沉迷于酒色,荒废朝政,听信奸臣宇文化及等人,几年之内,国库空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