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异世之铁血枭雄-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宗拿起桌上的情报仔细看了半晌,这才缓缓道:“父亲大人,这个匪首不能小瞧,看来革兰人这次中计了,但是结果却不好说,毕竟只是一群匪徒罢了,与革兰精锐交战胜少败多,但如这时我军能派出一员上将绕过革兰大军主力,直指北望城,北望城必下,到时烧毁革兰大军的辎重,到了那时就算革兰再是绕勇善战,只怕也只得退兵了。”

李纬用赞赏的目光看了一眼自己的儿子,接着道:“平王殿下前些时日送来书信,说是烟云山中有这样一支奇兵,教我好好利用,只是不想还没等我派人联系,这些土匪竟是开始有了动作,既然这样的话,我们就再等些时日,看看革兰人有什么动作,再做定夺。”

时间又过了十日,这时张弃已然攻下北望城,但是消息却还没有传到宋革两军的统帅的耳朵里,在这期间,宋军又向后退兵十里,革兰人依然不为所动,两军还是遥遥对峙于大流河两岸。

时间又过了八日,而这时张弃早已经带着自己的部队在草原上开始制造一起起杀戮的时候,李纬得到了他一直关注的战报。

战报是潦草的,不时有墨迹和因为手指颤抖而使本来写的不怎么样的字迹走形难以辨认,可见细作在写这封战报时是怀有怎样激动的心情。

这时以李纬常年统领三军而形成的镇定自若的心志,也不禁有些失态,当他将这封重若千斤的战报有些颤抖的交给儿子的时候,李宗的眼睛立时瞪的溜圆,紧接着脸上就露出欣喜若狂之色。

“北望城被烟云山大军攻陷,五万革兰铁骑全军覆没,革兰王子阿里查,阿合台被阵斩当场。”

寥寥数语,掀起了一场惊涛骇浪。

“传令诸将到大帐议事。鼓响三通,而不到者,斩。”

“诸位将军,之前由于革兰攻势正紧,本帅无暇与各位将军深谈,我只有先在这里谢过诸位忠心王事,能及时带大军来援,只此一事,我必定上奏皇上,朝廷必不吝高官厚爵,不过…………………………。。”

说到这里,用鹰隼一般锐利的目光环视帐下众将,众将无有敢正视者,纷纷低下头来。李纬满意的扬了杨手中的纸张,接着道“据报,革兰大军辎重已为他人所得,北望城更是被大军攻陷,再过些时日,革兰大军必定因缺粮而撤军,到时就是我等报国之时。值此关头,方是我辈建功立业,封妻荫子之时,望诸位能与我戮力同心,共击胡蛮。”

这时帐下却是一片哗然,众人也顾不得李纬军法森严,因为刚听到的消息太过震撼,难道这位大宋名将真象民间传说的一样,这有通天彻地之能,在大军于大流河畔与革兰大军展开对峙之时就另派大军袭取了革兰人的后路?

革兰大军的退路必有革兰重兵把守,如要如所想一般,必是得派遣不下十万之众才能功成,如此规模的大军调动,自己竟然毫无所觉,这真真不可思议。

不提众将在大帐之中议论纷纷,革兰军中又是一番光景。

脱脱这些时日的日子着实不怎么好过,宋军又退十里,近卫在军中已是听到了一些流言,说大汗老了,再不复当年之勇,胆子也变得小了,面对宋军如此轻蔑之举,竟然畏缩不前,当真失了革兰人的威风。

这却不是脱脱所忧虑的,这些流言无非就是一些军中的贵族在后面煽风点火,这些人的胆子就像羔羊一般,在自己的面前大气也不敢喘上一口,却贪婪的象豺狼一般,在自己的威严面前,他们根本不敢有什么别的举动。

但是,运粮之期已经过了两天了,后方的运粮的队伍却是还不见踪影,自己的两个儿子绝不敢如此怠慢军机,莫不是后方有变?

两个儿子手握五万重兵,两人又曾经过战阵,就是遇上一些挫折,也应该不会将北望城丢了吧?看来只有等自己派出的斥候回来再说了。

看来此次伐宋之举还是有些失之草率了,没有想到,大宋在内生变乱,两州之地糜烂之时,还是能调动如此之多的大军将自己的大军阻在此处,之前制定的计划有些一相情愿了,也怪自己报仇心切,想凭借四十余万的百战铁骑,攻入宋境还不是如摧枯拉朽一般,初期到也真是如此,但是一旦等大宋反应过来,就占不了什么便宜了。

这时寒冬将至,不利征战,看来退兵之举势在必行,只是便宜了对面的李纬,脱脱想到这里,心中颇有不甘。

第四十六章战报

更新时间2006…12…119:43:00字数:0

(对不起各位书友,网络全面升级,我们这一天都上不了网,这不刚能上,就给各位报到来了,还请大家多支持河边草。)

正在宋军准备发起攻势,将将要撤退的革兰大军击溃,再次创造一场象二十年前北望城之战一样的大捷之时。大宋的后方,却已经是烽火遍地,盗贼蜂起,章州叛逆首领段铁山在被北疆二十万大军击退之后,因为革兰人的入侵,北疆大军北反,这样一来却是给了段铁山喘息之机,大败之余,段铁山深感自己实力不足,于是听从军师黄深之见与泉州义军首领黄取进行接触。

两支义军一拍即合,一个往东一个往西攻城陷阵,在不到一月的时间里,竟然打通了从泉州到歧州的一条通路,自此两支队伍越发的势大难制,各地的小股义军纷纷往投,到了十月底,两军竟然趁着夏河北岸的各路军队被革兰大军牵制在大流河畔之时,尽起百万大军向西攻入京师西路凯州境内,一路之上势如破竹,直到守卫京师的上三军之一“龙卫军”全军十五万人赶到京师西路的大散关,才将义军的攻势挡住,但是却是频频告急。

一时之间,大宋朝野振动。

大宋京师,永安城,皇宫所在地,金銮殿上。

作为大宋最高统治者的宋景帝高坐于大殿之上,身为帝王,虽然景帝过于宽仁,但是自幼生于皇家,如今又已是帝王之尊,一身威严却也不是寻常之人能够具有的。

看着大殿之下吵作一团的文武大臣,景帝心中的怒火再也控制不住,用手用力一拍御座的扶手,竟然站起身来,指着下面已经被吓得呆了的群臣。

“叛贼已经距离京师不足数百里,你等还在朕的面前如此吵闹,朕可以给你们荣华富贵,但朕手中却还有钢刀,值此危难之际,你们不思报效君恩,还在这里争权夺利,朕要是成了亡国之君,必先将你们这些…………。。你们这些国之栋梁杀个干净。”

这时朝堂之上已是安静的掉上一根针都能听到声音的地步,大殿之上回荡着景帝李弘的斥责之声,说到后来,这位并不算是什么贤明之君,但可以说是宽仁之主的皇上语气中已经带上了森寒的杀气。

当最后一个字从李弘的牙缝中蹦了出来,殿下的群臣已是一个个汗流浃背,纷纷跪了下去,帝王一怒,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皇上发如此雷霆之怒,如果哪个稍微有些言辞不当,就是抄家灭门之祸,他们都还记得三年之前,权势滔天的韩家在这位皇上一句轻飘飘的“如此逆臣,夷其九族。”之后。数千人头立时落地,数万人被流放千里。

左丞相李黎这时战战兢兢的说道:“皇上息怒,都是臣等无能,累陛下发此雷霆之怒,还请陛下保重龙体,我大宋自太祖皇帝起兵以来,以历四百余年光景,小小匪患岂能动我大宋根基?只是陛下身系社稷之安危,还是保重身体为要。”

这番话说完,群臣不禁在心里骂了一声“老狐狸”

这番话虽是听着动听,但是其中却是一分的实质见解也没有,不愧是宦海沉浮数十年的两朝之臣。

果然,这时李弘的脸色缓和了不少。

这时大殿之上又一个声音响起,“陛下,臣有本奏。”

李弘向下看去,见是自己的弟弟平王,不禁心中又是一喜,自己的这个弟弟自从三年前从北疆回来之后象换了一个人一般,开始实心任事,每有难事,与其商量总能让自己满意,不知这次有什么妙策。

“讲。”

“陛下如信得过臣弟,臣弟愿率领二十万京师禁卫军赴援,到时,臣弟必定死战,不让这些叛逆再进一步。”

“不可,陛下,如今京师有御林军,禁卫军共三十余万,如让平王殿下带走二十万大军,如能击败叛匪当然是好,但一旦事有不协,平王殿下将陛下的安危至于何地?”

这时殿外却有声音响起,“报,北疆急报,来人已在宫外等候。”

李弘刚刚好了一些的脸色不禁又难看了起来,心下更是暗暗嘀咕,不是革兰人打过来了吧,这可如何是好呀,悔不该当初听信李黎之言,将李纬调回京师呀。想到这,狠狠的看了一眼左丞相李黎,看得李黎出了一身的冷汗,心下暗自琢磨是不是什么地方得罪了陛下。

“快宣。”

不一会儿功夫,一个兵部郎官已经跪倒在大殿之上,头一次如此近距离的觑见天颜,这个感觉在一上殿就开始全身哆嗦的小官,将大殿的石板磕的怦怦直响。

“我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弘不耐烦的挥了挥手,“平身,北疆战报怎么说?快快念来。”

大宋这时军中的通信手段已是非常快捷,军中利用一种叫“蓝斑”的类似于鸽子的鸟类来相互通信,这种鸟类身材细小,但是双翼奇长,最耐长途飞行,又极是恋家,简直是最好的传信工具,只是这种鸟类训练极是不易,所以只是配属军中等一些紧要部门。

这封战报却只是三天之前写就的。

“陛下洪福,革兰大军后路被断,粮草辎重损失殆尽,不日将撤军北返,如陛下能赋予臣处置之权,臣必不负陛下之恩,让革兰大军匹马不还。”

念到这里,这个小官已是语不成声。

李弘也顾不得什么失态,疾步走下大殿,一把将战报从他手里夺了过来,凑到眼前细看。

“另奏陛下得知,有烟云山匪首张弃字寒山,虽出身草莽,又陷身匪类,但观其人实是我大宋栋梁之才,领数万乌合之众,阵斩敌酋脱脱之子阿里查,阿合台于前,陷北望坚城于后,居功至伟,望陛下能够善加安抚。此子详细来历还请陛下垂询平王殿下。”

看到此处,李弘不禁哈哈大笑,真天佑大宋,值此生死关头竟然传来如此捷报。

第四十七章封赏

更新时间2006…12…120:09:00字数:0

接着给众臣传阅了战报,于是大殿之上嘈杂之声又起,歌功颂德者有之,手舞足蹈欢呼雀跃者有之。

这时李弘高兴之余,也不再计较这些人君前失礼之罪了,李弘转脸面带微笑说道:“李烨,张弃此人你如何认识?他这次可是立功非小啊。”

平王不敢怠慢,“三年前,臣弟去北疆请侯爷回京养病,也是臣弟贪恋北疆景色,微服出去游玩,不想却遇到北疆韩家一个远支子弟,着实生了一些事端,幸为张弃所救,后来臣弟到了他的山寨盘恒了几天,此人性情虽是冷酷暴虐了些,到也不失为一个草莽英雄,臣弟与其甚是投缘,臣弟回京之后怕御史参我结交匪类,也就没有向皇上禀报,还请皇上恕我欺君之罪。”

说到这里,一张普通但是带着莫名威严的脸庞浮现在了眼前,心中更是想道:“这个莫名其妙认下的哥哥可不是个能被轻易驾驭的主儿,他目光之长远,见解之精到可不是常人所能及。就更别说他那杀人如麻的性情了。如此样人一个掌握不好,可不是小小匪患可以比拟的。”

经过这些年身居要职,处理实务,平王已不是当年那个走马章台,恣意妄为的王孙公子了,神态端庄之中带着不可冒犯的威严,每有所想都是从大局出发,思虑周详,行事果断,是大宋皇家不可多得的人才。

再加上又是当今皇上的亲弟弟,李弘对他信任有加,现下在朝中已是自成一系。对待张弃派来京师的使者,已不和以前一样事事相帮,推心置腹了。

这时见皇上象是要厚赏张弃,心下不禁疑虑,自己多次要张弃到京,都被张弃拒绝,三年时间,这个当初只带领着数百人的草莽,竟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在烟云山中风声水起,更是建成了如此一支强军,一战而成名,先不说其在其他方面如何了得,就是这统军之能,大宋就少有人能及,此人又不服管束,一个不好让其扎下根基,必是一代奸雄,非是大宋之褔,想到这里心中不禁一动,这次革兰退兵到是一个消弱张弃军力的好机会。

想到这里却听龙椅之上的李弘笑道:“好,平王慧眼如炬,识此英雄,下旨,赏平王玉璧一双,锦帛千匹,以后兼掌兵部,可任意任免六品以下官员。”

朝堂之上的群臣大惊,自开国以来,哪个亲王有此殊遇,职权如此之重,但是在这个关头却每有什么人敢站出来触皇帝的霉头。

李弘意犹未尽,也不待平王谢恩,接着大声道:“张弃虽出身草莽,又陷身为匪,但是能在社稷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建殊功于北疆,又是平王故交,不赏不足以犒其功,特下旨赦其为匪之过,赏黄金万两,进子爵爵位,正五品定远将军,准其在北疆便宜行事,北望城方圆二十里为其封地,钦此。”

此语一出,朝堂又是一片哗然,以一毫无根基之草民,一步之间登此高位,真真是……………………。好运气。

话音未落,却从群臣中站出一人,须发皆白,身形沉稳,大声道:“陛下不可。”

李弘一看,心中说不出的厌烦,这人正是当朝御史大夫孙清,此人为三朝元老。

自夏代确立监察制度以来,监察体系就初具规模,夏在中央设立了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其长官是御史大夫。在御史大夫之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察史等各级监察官员,而以监察史负责地方各郡的监察事务。

宋承夏制,这孙清是宋昭宗七年的进士,满腹才学,宋昭宗以其刚直不阿,直言敢谏在昭宗十四年任其为侍御史,后升迁至从二品的御史大夫,出掌御史台,对大宋如今的官员贪墨之举深恶痛绝,落在他手里的官员无不是消官罢爵,抄家流放,是当今大宋朝堂之上少有的直臣。为官数十载的孙清在这朝堂之上得罪的官员可不在少数,之所以能为官至今,与历代皇帝都对他荣宠备至有关。此人的为官之路倒可说是一个异数。

李弘一看是他,心中就是一堵,这个老家伙怎么又站出来了?这人已经七十有四的年纪了,却是老而弥坚,一遇到什么高兴事这人就出来搅局,让你兴致皆无,要不是父皇临终之际对自己说朝堂之上谁都能少,就是不能少了这孙清,自己早找个由头让他回家养老去了。

“陛下,张弃此人虽说有些功劳,但是此人到底出身匪类,陛下如此草率委其重任,实是有些欠妥。”

“奥,以卿之见当如何?”

“不如委其独领一军之职,北望城为北疆第一坚城,革兰入侵大宋,必先攻下北望城,如此人日后怀有二心,或才不足以守此要地,则大宋危矣,李德远前车不远,望陛下三思。”

李弘听到这里觉得孙清说的到是有些道理,但是自己帝王之尊,说出的话却不好立时改口,不由又望向群臣道:“众卿家以为孙大人所说如何?”

平王这时心中一叹,这位皇兄什么都好,就是缺乏决断,刚决定的事情经旁人一说,就会狐疑不定,于是上前一步道:“陛下,臣弟到是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快快奏来。”

“现下大散关频频告急,不如将大流河畔的四十万大军调回三十万,让其南下平叛,这些都是百战之师,叛匪虽然称有百万大军,其实能战之军必定不足五十万众,其余都是老弱妇孺尔,以三十万百战之师攻五十万乌合之众,此战必胜。”

“再传旨于张弃,叫其配合十万大军死死纠缠住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