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超级鉴定师-第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所有的瓷器种类中,动辄几万甚至上千万的拍卖价,唯有青花瓷莫属。

青花瓷是中华瓷器中相当独特的一个门类,它是以氧化钴为原料在白瓷素胎上描绘图案,再用透明釉覆盖,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釉下彩瓷器。其白底蓝彩,千年如新,一直是历代瓷器收藏家首选的珍品。

我国的青花瓷器创烧于唐朝,成熟于元朝,辉煌于明清两代,而从元朝开始,青花瓷便作为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销往中东欧亚等地区和国家。而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青花瓷最具升值潜力,比如一件普通的康熙青花瓷器,几年前仅花五千就能买到,但是三年之后却能够升到十万之价,正是这其中的利润让人对于青花瓷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

其实,不止是现代人对于青花瓷如此痴迷,就连古人也是如此。

据说在明朝正统年间,皇帝设宴招待外国使者,100多桌酒席的餐具全都用青花瓷,那清新雅致的花色,使这些外国人惊叹不已,有些使节及夫人竟悄悄地把酒盅、碟子装进宽大的礼服口袋。宴席结束后,清点餐具,被“拿”走的青花瓷竟然有580件之多,足见青花瓷的魅力已经到了让人爱不释手的地步。

所以,如今在国内外拍卖市场上,往往为拥有一件青花瓷而不惜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竞投。

比起明清时代数量众多,如今价格独占熬头的青花瓷而言,唐代和宋代的青花瓷在价格上也可谓是毫不逊色,然而,唐代青花瓷的数量十分稀少,如今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及收藏家手里的完整器总存量不超过50件,其稀少和珍贵的程度更是其它朝代的瓷器所无法比拟的。

眼前这一件唐青花,乃是山河如意枕。瓷枕在唐朝时期十分盛行,本来刚开始是用于陪葬的冥器,以后又作寝具和诊脉之用。

这件瓷枕上用青花勾勒出了一片大好山河的景象,笔法细腻流畅,又带着一种气势磅礴的气势,二者合二为一,又配合得恰倒好处,让人不由啧啧惊奇。

瓷枕的造型也颇为独特,高有20来厘米,宽也近20厘米,青花发色绽兰优雅,保存得也颇为完整。

纪小帆啧啧称奇完后,便不由叹道:“方右铭的手腕真够可以的,存量如此少的唐青花都能够弄到手。”

赵卓淡淡一笑,并未多说什么,方家既然黑白两道通吃,手段自然高明,能弄到唐青花也并无不可能,只是不知道又是从哪座墓里挖出来的。

罕见的唐青花面世,顿时让评委也都震惊不已,纷纷走上台来,对这件瓷枕进行鉴定,其认真程度丝毫不压于刚才那件虎斑釉火炉。

好一阵子之后,评委们才达成了统一的意见,一直认为是唐朝越窑的精品之作,最终估价为1100万。

又一件1100万的瓷器诞生,全场顿时沸腾不已,方右铭嘴角也勾出一抹笑意来。

参赛者继续上台,两件一千一百万的瓷器可谓是各领风骚,尔后上台的瓷器中也终于出现了超过九百多万的瓷器,这便是来自陈才远所展出的邢窑精品瓷瓶。

由于唐人尚玉,所以一直以来,都以类玉的越窑青瓷被定为唐代瓷器的最上品,而邢窑的白瓷则显得更逊色一些。

不过,陈才远所展出的这件瓷罐乃是制作难度颇高的葫芦瓶,而且葫芦瓶在唐朝并不多见,葫芦瓶的外面还绘制着颇为不俗的侍女图,而这几样都完全符合了高价瓷器的标准。

瓷器的价格,按器型来分,厅室的陈设器是最贵的,葫芦瓶便属于其中一种,按照制作难易分,成功率低的葫芦瓶、四方瓶六方瓶等收藏价格就高,按照色彩来分,青花斗彩最贵,青花粉彩次之,按照纹饰来分,人物画尤以侍女画贵重,动物次之,花鸟再次之。所以这样来一组合,这件葫芦瓶获得九百多万的高价也就理所当然了。

陈才远下台后没过多久,便终于轮到了赵卓上台,赵卓的名字一喊出来,全场本来沸腾的声音立刻就减了下去,一时间场内可谓是鸦雀无声,无论是童费宇、童其州、方右铭或者是任何一个老收藏家,实力非凡的鉴定师,出场都未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

似乎赵卓的名字一出来,便能够立刻将众人震住一般,所有人的目光全都聚集在这个相貌平平的年轻人身上。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赵卓三场下来的藏品总价值虽然远不及位列第一的童冬阳,不过他每次一出场,所拿出来的东西总会让人大吃一惊,第一场的仿珐琅彩瓷器,就连评委们也差点糊弄过去,认为可能是古月轩真品。

第二场的阳羡青瓷粗看上去也是普通得不能太普通,可能扔在个角落里都没人会发现,然而谁知道却是极为罕见的阳羡青瓷。

第三场拿上来的青瓷莲花尊,让人真假难辨,更是引起了评委之间的冲突,所以说,大家都在想着,究竟他第四场所拿出来的又是件什么东西?

第七十六章千峰翠色

赵卓将木箱子慢慢打开来,众人便见到了一件青碧色的小罐。

罐子不过十几厘米,器身刻划着莲瓣纹,罐盖为圆钮型,通体釉色青青碧绿,晶莹润泽。

一见到这罐子,普通观众顿时便是一脸失望起来,本以为赵卓又要弄出一件让人拍案叫绝的精品来,但是这罐子造型并不惊艳,在莲瓣纹流行的年代,这样的罐子可能随处都能找到,只是因为其器型中透着几分尊贵感,所以可能价格上稍高一点罢了。

除此之外,实在找不出有任何让人狐疑的地方,所以观众们都窃窃私语着,不少人已经给这个小罐子下了定论,价格到顶也就四五百万罢了。

在如今已经有两件达到1100万高价瓷器的赛场上,四五百万只能算得上是中等货色了。

不过,有一部分人却又心头起了疑惑,赵卓这连着三场所拿出来的东西都不是普通玩意,总会让人看走眼,那这一次会不会也是如此呢?

联想起上一场阳羡青瓷出现,大家还不是以为只是一件平凡无奇的东西罢了,谁知道一上手才知道那胎竟然是紫砂。

于是,这疑惑便象个涟漪一样渐渐的少数人心头扩散,逐渐影响到了会场里大部分人,待到众人这仔细一看,很快便有人发现了一些蹊跷的地方。

邢瓷类银,越窑类玉,因为似玉文化的影响,越窑青瓷的青色都呈现出碧玉般的质地来,为了达到类玉的色彩,越窑的瓷器颜色也在一直的改进着,最开始为糖黄色,后来才渐渐向绿色过渡,形成了青中带绿的茶青之色。

有着茶青色的青瓷便在越窑中堪称上品,然而,这个小罐子所呈现出来的绿色,竟然比茶青色更绿几分。

这种绿荡荡漾漾,宛如倒映在湖水中的山林之色一般,绿得似乎要挤出水来。

众所周知,水头越足的玉器价格也就越高,而这瓷器若是有了类似水头的感觉,那便几乎和玉相提并论了。

评委们也不由得被这片绿釉之色所吸引,纷纷站了起来,其中一个一拿起这小罐脸上便立刻呈现出一丝异样,只因为这胎体出乎预料的薄。

唐朝以前的青瓷一般都是胎厚釉薄,釉色青黄不一,光感很差,到了唐朝后,越窑选料很精,胎体也渐薄,并且加厚釉层,所以才使得成品瓷器在观感上葱翠莹澈。

不过,这种薄胎体也只是相对于厚胎而言,然而这一个小罐的胎质却比普通越瓷还要薄上一层,但是仔细一分辨,这胎质又细腻致密,绝不象是一件赝品。

几个评委分辨了好一会儿,其中一个资历较老的突然想起了什么一般,握着瓷器的手都猛地颤抖了一下,然后使劲揉了揉眼睛,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了一阵,最后吐出了三个字:“秘色瓷”

这三个字一出,前排的参赛者几乎是一下子弹起了一大片,全都按捺不住了,尤其是一些老收藏家,眼睛更是瞪得浑圆浑圆的。

唐朝青瓷,越窑代表着最高的工艺水准,其中类玉的青瓷为最上品,但是,在这最上品之上还有着另一种瓷器的存在,那就是传说中的秘色瓷。

秘色瓷被誉为“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有着千峰翠色的美誉,更代表着唐五代十国时期瓷器的最高水平,其存世量不超过三十枚。

而且,由于其极高难度的外表雕饰工艺和严格的釉面退火技术,使得秘色瓷成品率既低、加工时间又长,虽成为世上最为稀少珍贵的宫廷专门御用品,并严格规定:臣子和庶民皆不可用

秘色瓷的产生,也正代表着官窑雏形的兴起,一件秘色瓷足已价值连城。

评委一经鉴定为秘色瓷,这个小罐子顿时从乌鸡变成了凤凰,就连刚才器身上那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莲瓣纹也变得非比寻常了一般。

童冬阳等人都不由愣了愣,没料到赵卓居然还能淘到这样的稀罕宝贝来。

在评委们啧啧称奇的赞赏声中,开始了漫长的评估过程,几乎耗费了半个小时的时间,评委们才得出一致意见,这件小罐为秘色瓷真品,估价为1300万。

赵卓微微一笑,这样一来,便直接将童冬阳拉上的差距减少了两百万了。

全场顿时沸腾无比,场中不乏传出尖叫惊嘘之声,对观众而言,虽然秘色瓷并非是自己的,但是却全然当成自己是发现者一般,兴奋不已。

秘色瓷一现,第四场的比赛已然没了悬念,无论从工艺、釉色还是价值上来看,秘色瓷都代表着唐五代时期的最高水准,其地位是无法撼动的。

更何况,它的存世量可谓稀罕,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能够超过汝窑之器。

第四场结束之后,赵卓和纪小帆驱车赶往了西平村旧址,在半路上,纪小帆则将比赛中的事情告诉给了纪渊等人。

一到了发掘现场,纪渊等人便纷纷迎了上来,除了纪渊、崔世烟和景瑶外,还有博物馆里几位老鉴定师。

纪渊也忍不住急迫的道:“小卓,快把那秘色瓷器拿来瞧一瞧。”

待到将秘色小罐拿出来,纪渊拿到手上,只见这瓷罐上的翠色果如千峰之上的松翠一般,难以用语言来形容,众人也都是鉴定瓷器的行家,在其他博物馆里也算是见过这秘色瓷,但是任何一件新秘色瓷的出现都足以让众人再次震撼。

大家凑着头看着,不时发出啧啧惊艳之声来,纪渊不由赞道:“小卓你这关子卖得可够大的,我要是知道有件秘色瓷在我宅子里呆了这么久,还真会忍不住偷偷打开来看呢。”

众人便都哈哈笑了起来,崔世烟脸上的笑意则更浓一些,因为比起纪渊等人来,他更知道赵卓手里还有着另一样杀手锏。

纪渊笑罢,清了清嗓子道:“小卓,这秘色瓷是你的吗?”

赵卓摇摇头道:“这倒不是,不过这件瓷器的处理权现在我的手上,因为这瓷器的主人也需要钱,所以大概是要进行拍卖的。”

纪渊顿时大喜道:“小卓啊,你看要不然这样,这件瓷器拍卖的时候你通知我一声,咱们馆若是能够有这样一件秘色瓷,那可是件大喜事啊。”

老鉴定师们连连点头,赵卓答应道:“纪爷爷放心,等拍卖的时候我会第一个通知你。”

景瑶当然知道纪渊是打的什么主意,便问道:“不过若是定向拍卖给博物馆的话,这价格方面可就会少很多了,不知道你那个买家会不会有意见?”

赵卓微微一笑道:“价格方面我想我们可以认真商量一下,只要在一个合适范围内应该就没问题。”

纪渊赞同的点点头,却又朝着崔世烟希奇道:“崔馆长,你这也太安静了吧,可别说你对这秘色瓷不感兴趣啊?”

崔世烟呵呵笑道:“我对秘色瓷当然感兴趣,不过纪老你是长辈,你们白城市博物馆又财大气粗,我哪敢和你争啊?而且,我们馆的镇馆之宝可不是秘色瓷能比的呢。”

“你们不是最近挖掘了清朝的墓葬群么?莫非是出土了什么好东西?”纪渊见他连秘色瓷都不放在眼里,一副难得争夺的样子,大为希奇的问道。

崔世烟高深莫测的一笑道:“纪老,这事情我就先保保密,等到你见到的时候定然大开眼界。”

纪渊便不由笑起来道:“好好,你和小卓真不愧是师兄弟,都喜欢卖关子,行,那我就等着开眼界的时候。”

说着,他便将这秘色瓷还了赵卓,众人的话题便又回到了这西平村的挖掘事情上来。

此时,在元家大屋的周围空地上都已经摆满了从地窖里搬出来的东西,而且搭起了棚架,对这些东西做好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不过,虽然工作人员都很细心的寻找着这些古物,却都没有找到任何的相关物件,甚至连一张纸片都没有发现。

没过一会儿,地窖也已经被清空了,赵卓等人再次来到地窖中,地窖修建得四四方方的,由很大的青砖砌在四周,颇为牢固,地面上也铺起了一块块的青砖,整个地窖可谓是一目了然。

赵卓的目光在地窖里扫了过去,突而问道:“会不会东西不是藏在那些物资里,而是藏在这些砖头里的?”

纪渊等人顿时眼一亮,也觉得极有这个可能,于是,众人便在地窖里细细的寻找起来,一个占据一角,仔细查看是否有青砖是松动的。

因为青砖肯定是在修建地窖时便一起砌成的,所以若是有松动的迹象,那便很可能是后来动过的。

不过,崔世烟等人找了一遍,甚至于每一块砖头都敲动了一下,看看是不是有空心砖,但是最终却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地方。

赵卓的目力比众人都好上数倍,每一块也都仔细查看过,也没有发现异常之处,不过,没道理线索到这里就断掉了,他的目光顺着四壁的砖头朝上移动,落在了窖顶上。


第七十七章雾山

窖顶的青砖排列得十分整齐,在窖子里还有着好几根木柱子撑着,显得颇为牢固,用手摸上去,除了能够摸到那粗糙的质感外,还有和一指头的灰尘。

赵卓的目光在窑顶上慢慢移动着,陡然间,他突然有所发现,然后大步走了过去,走到一块青砖之下时,便露出笑容来道:“你们快来看,我发现了点东西。”

众人立刻兴奋起来,连忙快步走过去,看到赵卓所指的那一块青砖时,一个个眼睛顿时瞪得直了。

景瑶更是脱口而出道:“这不是红叉吗?”

原来在那块青砖上,有着一个淡淡的红色叉印,这红叉显然是用涂料之物画上去的,因为地窖里灯光颇暗,所以不容易看清楚,而且过了这么多年,色泽已经相当黯淡了。

若不是因为赵卓目光异于常人,就凭纪渊等人,估计在这里找个一年半载都不会发现这道痕迹。

崔世烟则是刹那间醒悟过来道:“那个红叉原来指的根本不是地窖,而是地窖里的这块砖头”

纪小帆伸手碰了碰砖头,发现有些松动的痕迹,立刻掏出一把小刀子,在将青砖两边的泥浆敲掉后,这块大青砖便落到了手中。

感觉到青砖的重量,纪小帆眉头一皱道:“这东西不是空心的,好重。”

众人连忙抬头朝着青砖被挖空的地方看去,发现并没有什么异常的地方,被挖空后的凹陷处也都是一片泥土和四面泥浆。

众人便顿时狐疑起来,这青砖不是空心的,凹陷处又没有藏东西的地方,那这块砖还能够在哪里藏着线索呢?

赵卓稍稍一想,将青砖接过来,将上面的泥土慢慢拂去,感觉到泥土上的凹凸不平,面色一喜道:“砖上有东西。”

众人立刻又兴奋起来,纪小帆打开矿泉水瓶子,待到赵卓将砖上泥土清理干净之后,众人豁然发现,这砖头的背面上竟然刻画着一副地图

这块砖显然是单独烧制的,砖面上的地图也非常简单,一个四四方方的屋子,显然就是元家大屋,在大屋旁边有着几座大山,在屋子右边画着一条道路,蜿蜒的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