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工业之动力帝国-第3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铁岭试车场场地和内蒙大草原那种无边无际撒欢跑的大型试车场没有可比性,但应该有的水坑,沼泽,水泥台,陡坡,沙地,战壕啥的都挺全的,如果不考虑火力试射,测试主战坦克的新型车体完全可以满足。
当然,如果没有梁远扳弯历史,铁岭坦克试车场在新世纪之后基本被共和国军方放弃,只有附近的越野爱好者偶尔开着自家坐骑过来撒欢。
当初,爽快的梁土豪直接支援了开发团队六个宝石动力包用来做地面测试,以目前的共和国汇率计算这笔物资价值千万人民币,在梁远的记忆里隐约记得,共和国99式主战坦克的第一批次研发资金好像才三千万多一点。
到是共和国下一代主战坦克总工程师朱雨生节俭惯了,六个动力包只用了三个,一个作为单独动力核心改装在59坦克上负责长时间全地形试跑,用来检验调整宝石动力包的性能,一个和59坦克原本装配的b2系列v型12缸水冷柴油机联装,采用柴燃交替的方式驱动车体进行测试。
唯一那辆z1224型车体则拆掉了原本搭载的西德8v331民用柴油机,同样将宝石动力包和b2柴油机联装,采用国际流行的柴燃联合方式驱动车体进行测试。
除了那两辆注定无名的59测试车体外,采用柴燃联合驱动的这辆测试车体,得到了s90这个暂时性质的共和国陆军编号。
既然后天就要去参观共和国下一代主战坦克了,梁远打算先看看资料,了解下近一年来宝石动力包在陆地装甲领域到底有没有发展前景。
两个丫头还在深入学习那篇三体时空度规,梁远一个人沿着湖边马路晃悠到了燃机实验室。
李远玲没在车间,而是去了燃机实验室在河对面的新车间,据说一款发动机上的新风扇马上定型现在正在做最后一次长期疲劳测试,梁远就是听了那么一耳朵也没往心里去,直接进了李远玲等核心研发人员在车间内专用的小型资料室。
按目录索引找到宝石动力包一年来在主战坦克上的测试数据,梁远发现才一年的时间,所有资料摞起来至少能有半人高,车间内的小型资料室只能放少部分核心的材料,看起来燃气轮机上坦克所遇到的问题还真不少。
大略的查看了一下关于宝石动力包在陆地装甲车辆上的应用,全部的目录和节略,梁远发现眼下整个项目被坑爹的柴燃联合驱动卡住了。
第二十八章 难以抉择的四选一()
一 一般来说,军工行业惯用柴燃交替,柴燃联合,燃燃交替,燃燃联合,柴柴联合这五个词组作为现代海军动力核心的简介。
这五组简短的动力驱动名词,代表了二战之后,全球各国海军主力舰艇动力装置进入内燃化的标识性词汇。
二战之后各国所组建的现代海军动力,基本都会脱出这五种方式之外。
如果没有梁远撬动历史,被大美利坚坑得飞起的共和国海军即将打破一项世界纪录,开创了二战以后,在新建海军主力舰艇上第一个采用蒸汽轮机的记录。
当然,如果换个自嘲自乐的角度看,共和国也算是在某种程度上补上了大炮巨舰时代所缺席的一课,毕竟当年能称得起牛X的战列舰都是蒸汽轮机驱动的嘛。
千亿炮塔、千亿光芒,多铆蒸钢、无限辉煌。
从共和国海军原本的发展史看,多炮塔神教是本宇宙位面永恒无敌的真理,作为这个星球上人口最多的大国该补的课怎么都逃不掉,就算不造炮塔也得造个蒸汽动力的圣物补上。
目前,距离共和国第二条新大驱的开工还有些时日,共和国海军正和外交部门配合,争取把通用电气的采购合同继续下去。
有鉴于此,共和国海军内部国内采购的声音越来越大,海军装备部有人推动向华晨动力下第二条大驱的动力核心订单,一来做两手准备,二来给美国人施压,别以为没了张屠户就得吃带毛的猪。
不过眼下梁远的注意力都在水面平顶船和水下运输艇上,暂时没精力关注别的,李远玲更是一头扎进一款据说快要实用化的改型风扇里,燃气轮机那摊子事儿,都按惯例局限在电力和铁路领域,共和国海军暂时还处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态。
如果把舰艇的环境换做陆地,把动力装置的功率缩小,应用于海军的五组动力组合方式依旧可以成立。
比如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组合成立的燃蒸联合循环高洁净发电厂,从运行理论和部分设备上看,同海军五组动力组合方式没有本质区别。
不过鉴于大部分陆地单位所需的动力功率不高,不采用联合手段就能满足使用要求,因次除了少数特殊用途,陆上装备很少有联合驱动的例子。
因此,共和国下一代主战坦克无论采用柴燃联合驱动,还是采用柴燃交替驱动都算是某种意义上的特立独行。
顾名思义,柴燃交替驱动是负责输出动力的指柴油机和燃气轮机分别做工,如果以坦克为例,平时训练或是战时执行非行进战斗任务时,坦克只开启省油的柴油机即可,只有在执行追击,突进,撤退等特殊任务时才启动大马力的燃气轮机,以获得比同马力柴油机更高的性能。
不过柴燃交替这种驱动方式,注定会导致部分动力闲置,在有限的坦克车体空间上属于浪费巨大的行为,因此空间和能源效率利用率更高的柴燃联合驱动就是更好的选择。
柴燃联合驱动除了具备柴燃交替驱动的所有优点之外,在紧急时刻两种动力装置可以共同运行,使坦克获得比柴燃交替驱动更好的性能。
问题在于采用柴燃联合驱动时,燃气轮机每分钟上万次的高转速和柴油发动机每分钟两三千的低转数所产生的严重不一致。
协调这两者共同做功驱动时,除了针对燃气轮机的减速器必不可少之外,两者都必须具备一定范围的电子调速功能,只有在计算机的协调下两者才能以同样的转数协同输出。
现在问题来了,宝石发动机已经具备了数字控制系统,电子调速自然是小菜一碟,可共和国59式坦克所装备的B2系列水冷柴油主机,设计于二战的苏德战争时期,那个时代的柴油机在设计上根本就不可能考虑过电子化改装什么的。
如果强行改装共和国B2系列水冷柴油机,还不如重新设计一款全新的坦克水冷柴油发动机来得方便。
至于其他的什么精密齿轮减速器制造,双动力并车装置,全新的坦克自动变速箱,全新的坦克空调压缩机等等,相对于重新设计一款具备电子调速功能的水冷柴油发动机都是小问题。
哪怕进了新世纪,共和国的柴油发动机设计,依旧依赖博世、康明斯等海外动力巨头,而在九十年代具备电子调速功能的直列多缸水冷柴油机妥妥是世界顶尖的动力设备,无论军工还是民用都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当然,开发难度也是世界顶尖。
去哪才能找到这种世界顶尖的大型柴油发动机设计团队,成了横亘在朱雨生面前的一道难关。
华晨动力的研发实力别说在国内在亚洲也算得上顶尖,但那是透平类平台,面对往复式运动的内燃机开发,李远玲也是一片懵懂。
从各式的文件节略中可以看出,如果单独从燃气轮机上坦克这个角度观察,整个项目进行得十分顺利。
在一年的时间里,朱雨生联合华晨动力解决了车体共振,高温尾气排放,进气道除尘,低温启动,沙漠区域高温运行,宝石发动机进气道位移,进气风扇磨损等上百个大小问题。
源自长征三号的宝石动力包,早已被李远玲修改得面目全非,长征三的宝石动力包属于略带着一点椭圆的竖起长方形,坦克上的宝石动力包如果除掉可快速拆卸的进气防尘装置,则变成了很紧实看起来像是一块标准正方体被压扁了的模样。
由于整份材料按问题解决的时间顺序排列,梁远翻到最后发现这个多灾多难的共和国下一代主战坦克研发项目,又出现了几个无法协调的研究方向。
一,放弃耗油量巨大的燃气轮机,回归大马力柴油发动机,国内无法研发可以从联邦德国或是苏联引进。
二,彻底放弃柴油机,采用单独的燃气轮机作为动力核心,除了符合国际装甲突击力量燃机化这个趋势之外,以华晨动力的技术实力宝石系列发动机突破1000KW顶天是五年时间的事儿,一千千瓦的动力就算达不到国际新一代主战坦克1500马力的标准也差之不远了。
三,绝对不能放弃柴燃联合这个方向,装甲车辆全电化是大势所趋,可能在半个世纪后就会实现,燃气轮机在可以预计的将来注定是装甲车辆的唯一动力核心,不管多么优秀的柴油机,被淘汰只是早晚而已。
当然,目前限于全电技术不成熟,柴燃联合就是当下最好的选择,具备电子调速的先进柴油机可以从联邦德国引进专利结合自主开发,功率小的总比功率大的花钱少。
四,现阶段柴燃交替技术具备实用性,满足我军采用小步快跑方式进行技术更新的战略,小心好高骛远一口吃个胖子的心理,脚踏实地的保证新装备符合节点的按时入役,才是当下的重点。
这四个方向,无论哪个都有着充分的理由和实际数据的支撑,哪怕梁远把时间拉长至十年,除了第四个方向可以划掉之外,另外三个方向看起来依旧是理由充分。
半人高的资料就算只看标题和节略,也足够花掉梁远余下的下午时间。
放下手中最后一份文件,梁远发觉外边的天色已经擦黑,把文件归于原处,随手关掉桌面上的台灯,梁远晃了晃因长时间阅读有些僵硬的脖颈和肩膀走出了资料室。
很可能是因为李远玲带着大部队去了河对岸试验新风扇,小半个下午也没人去小资料室打扰梁远,而此时的燃机车间相比往日也寂静了许多。
明黄色灯光从车间顶棚均匀的洒落在浅绿色的防滑地板上,目光越过半人高的磨砂玻璃隔断,梁远发觉偌大的车间里视线所及只有七八个穿着白大褂的身影。
抬手看了一眼腕表,已到了科技园食堂的晚餐开放时间,梁远一边心里琢磨着自己老娘到底在研究什么样的新型风扇居然动用了几乎所有的人手,一边从一个办公隔断里找个部电话约两个丫头出来吃饭。
电话接通后,两个丫头先是小小的抱怨了几句某人下午到底去了哪里,刚刚打了三四个电话都没人看到人影。
梁远十分爽利的和两个丫头坦白了燃机车间的荒凉状况,又发牢骚说自己看了一下午关于一千所项目的文件,不但没解决问题反而被文件带歪了方向选不出怎么整才对,两个丫头和梁远在电话里讨论了几句也不得要领,三人决定不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儿先一起去科技园的食堂吃饭。
坐落于浑河南岸的燃气轮机新车间在农历年过后的两个月正式投入了使用,由于借鉴了少部分的高洁净晶圆生产车间的技术,燃机新车间同北岸老车间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新车间拥有漂亮的透明顶棚。
当新车间内部的多层遮阳板收起后,白天的阳光可以穿过车间的顶棚直射而下,搭配着车间里密布的各色植物,很有几分大型室内植物园的模样。
在连绵不断的尖锐嗯滋声中,李远玲站在新车间一组由满天星和牵牛花搭配而起的植物隔断下,紧紧的盯着眼前二十余米处,一束自航空发动机尾喉处怒喷的炽热射流。
第二十九章 全新的测试中心()
一 顾海云脚步匆匆的转过放满了电脑的测试数据中心的区域,又绕过一处由三张布艺沙发组成的休息区后,眼前豁然开朗了起来。
除了身侧数组用作区域隔断的植物或磨砂玻璃矮墙,顾海云前方是一大片空旷空间。
在大片空间的最远端角落处,是一个由银色金属墙壁和各种管线所围成巨大金属盒子,金属盒子的另一侧凹陷空间,被改造成敞开式零备件库房,一直延伸到植物隔断区域的数排橙色货架上放着不少类似泵,管线,阀门,叶片等航空发动机专用配件。
在金属盒子面对顾海云的一侧,镶嵌着两块3M*3M的防弹玻璃,顾海云知道,这两大块充当观察窗的防弹玻璃足有5厘米厚,不但可以抵御RPG的直射,更能抗住75mm口径以下的炮弹破片,应付区区发动机起火爆炸自然不在话下。
这个装在燃机新车间里的巨大金属盒子,就是华晨动力全力建设了两年时间的航空发动机台架测试系统。
由于航空发动机测试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缘故,一般来说各大动力厂都会建设一间独立的厂房,作为航空发动机台架测试的专用车间。
不过这事在华晨这边遇到了一点问题。
由于梁远竭尽全力的推进微电子芯片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应用,建立一个以高速网络为核心可以实时分析处理大量数据的新型航空发动机测试数据中心,成了华晨动力建立以来全力建设的目标。
这种测试中心的核心理念就是采用后世流行的大数据概念,争取用五至七年时间,达到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时,国际顶尖航空发动机所具备的在线诊断功能。
所谓在线诊断就是在航空发动机故障出现之前,控制发动机运转的主芯片将实时运行数据同大数据库进行筛选对比,进而防微杜渐提前警示故障发生。
这种在线数据诊断,也是后世航发采用视情维护的核心技术之一,新世纪之后,国际顶尖航空发动机使用寿命已经向着十万小时的数量级前进,所谓定时中修大修之类的概念处于淘汰边缘,在某一部件到寿之前,诊断系统会自动发出信息,提示维护人员更换。
这种智能化的诊断系统,除了航空发动机在设计之初就从便于维护的角度考虑之外,由各种发动机详细运行数据所构成的超大型数据库才是整个系统的存在基石。
这套诊断技术的发展严格的说其实是依赖电子领域的技术进步,在远嘉彻底整明白坑爹的单晶合金和同样坑爹的无数种高难度航空材料之前,可以别具蹊径的和国际主流航空发动机竞争。
换句话说,这才是真正的硬件不够软件凑,靠技术实现弯道超车。
九十年代初的国际主流动力厂商刚刚试图把计算机引入到航空发动机设计领域,至于网络,大数据什么的更是连概念都没产生呢,梁远哪能不抓着优点彻底放大。
问题在于此时电子产业同样方兴未艾,能满足实时处理航空发动机大量数据的除了吞吐大量数据的超级计算机之外,大容量光纤网络也是核心。
华晨动力的测试数据中心虽然受益于港基集电超算项目的开发,解决了这两点难关,但由于采用了分布式结构的超级计算机之故,所有的数据来源必须在六十米范围之内,一旦超过六十米数据进入分布式超算系统各个处理节点所产生的时间差,会产生冲突进而导致超算系统死机甚至崩溃。
一般来说六十米大小的范围怎么都够超算系统内各个计算节点折腾了,可华晨动力测试中心要求的是对航空发动机运行数据进行实时处理,这导致了整个测试数据中心只能建设在产生数据的航空发动机测试台架附近。
最终,这个巨大结实足以抵御炮击的金属盒子建在了植物园一般的燃机新车间的内部。
当然,随着软硬件技术的进步,未来分布式超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