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红五军团传奇-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严图阁则奉命留下坚持敌后斗争,1935年秋任湘鄂赣军区司令员,领导着湘鄂赣边艰苦的游击战争,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党保留了一支武装力量。1936年,他带伤率部转战于浏阳、平江一带,后因伤势恶化,缺医少药,于同年六月在湖南平江黄金洞病逝。一同被保留下来的干部还有原七十四旅卫生队长姖鹏飞;建国后曾任外交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政训处少校干事黄镇;建国后曾任外交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
由董振堂率领的十三军在改造过程中,一直走在全军团的最前列。这支部队是由七十三旅为主编成的,董振堂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非常尊重党中央派到十三军工作的政工干部,不但注重向他们学习,并带头纠正旧军队中的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作风和领导方法,带头拥护党对这支部队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一系列改造,积极协助党组织做好起义官兵的思想工作,并经常深入到部队基层,与下级官兵同甘共苦。
受左倾思想“只要兵,不要官”的影响,十三军也有一些起义过来的团、营、连级干部将被打发回家。对此,董振堂极力克制自己的情感,耐心地与这部分军官交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同时,又积极向上级党组织推荐和担保,保留了不少优秀的军事干部,这里面有:徐达月、邓友毅、孙步霞、杨统升、李连祥等。这些同志以后都迅速成长为我军中、高级指挥人员,在艰苦的革命战争中,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九、赤胆忠心
三、赤胆忠心
经过一段时间整编,起义部队渐渐朝着一支真正的革命军队靠齐,面对队伍翻天覆地的变化,季振同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曾对赵博生、董振堂等人感慨地说道:“红军当中有能人啊!党中央给咱们部队派来的政工同志真有一套。肖政委那么年轻,却文韬武略,刘主任更不要说啦!毛主席博学多才,简直是诸葛亮的化身。”赵博生感叹道:“我投身军旅十七年,先是在皖系,又到奉系,23年转入冯先生的西北军,这么多军队当中,只有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才是真正救国为民的,咱们当初走的道是正确的!”董振堂也讲道:“中原大战;西北军失败;那时候醒悟过来;不是条正道啊。我这几日参观了红一、三军团的几支兄弟部队,说实话,论装备,比我们差远了,论单兵军事素质,也要比我们的士兵低一些。可就是这样的一支部队,却屡屡打败老蒋的正规军。我们刚过来时,八十一旅不就是被红军一个突袭,打掉了大半个旅呀。这里面有原因啊,兄弟部队官兵的政治思想比我们要高,他们的打法也有一套,光这两点,就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啊!”
不久,季振同郑重地向政委肖劲光提出了入党的要求,他快言快语地说道:“进了共产党的门,我就是共产党的人……。”肖劲光为他有如此进步感到高兴,但又有点为难。说实话,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他还有不小的差距。可回绝了他,像他这般火爆性子,能否正确看待?如果他因此情绪一落千丈,或者拂袖而去,对刚刚开始改造的部队来说,无疑是不利的。肖劲光耐心地向季振同解释道:“总指挥,我很高兴你在思想上有这样的进步,不过,作为高级将领,你的入党要求必须经过中央审批。我会将你的要求向上级组织汇报的。”
很快,经中革军委批准,由朱德、周恩来做介绍人,季振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同时,担任军团副总指挥、十三军军长的董振堂也被批准入党。当天,他激动地找到十三军政委何长工,说:“何政委,我已是共产党员了,共产党人不能有私产,我在旧军队中还有一点积蓄,存在军需官那里,我想把它拿出来,交给组织!”何长工十分感动,连忙劝道:“你辛辛苦苦搞了半辈子嘛,这点积蓄,是不是留下一部分,你家里还有老人、妻子、孩子呀!”
董振堂摇摇头,坚持要全部作为党费上交,他说:“革命啦,个人的一切都交给党,还要钱干什么!”
何长工解释说:“不错!你是党员,但入党不久,即使全部交党费,党也不会全部要你的。你还是留下一部分给家人吧!这样吧,你交三分之二,留三分之一。”
二人就这样争来劝去,最后商量的结果是:董振堂只同意留下五分之一,大概是三百块银元。而这留下的银元董又原封不动的让警卫员高志中保存,他自己一个也未动。遇到生病的干部战士,他就让小高拿出一点,给予补养身体,直到长征路上才用完那三百块银元。
在捐献自己积蓄的同时,董振堂把自己一条紫红底带白色图案的俄国军毯,赠送给了朱德总司令。朱总司令对这条军毯非常珍视。从江西苏区一直带到陕北根据地。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西安事变时,总司令将毛毯转赠给周恩来副主席作御寒之用。不久,董振堂在高台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噩耗传到延安,广大指战员无不为之悲痛。周恩来更是睹物思人,常常用手轻抚这条毛毯,教导身边的同志:“革命不易啊,将来胜利了,我们一定要把这些烈士的遗物陈列起来,供子孙后代好好瞻仰。。。。。。”
“七七”事变后,在朱德即将奔赴抗日前线的时刻,周副主席又把毛毯回赠给了朱德。朱德带着它,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直至全国解放,最后把它献给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至今,这条毛毯仍静静地躺在那里,它记载着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是董振堂将军对革命赤胆忠心的历史见证。
十、一场风波
四、一场风波
在民主改造和整编起义部队的过程中,也曾发生过一场意外风波。那就是十五军几十名连以上军官大闹军团部的事件。事件发生时,肖劲光和季振同等都不在军团部,等他们快马加鞭地赶回来,只见军团部门前的大树下坐满了十五军连以上军官。十五军主要由原74旅改编而成,看着这群不争气的属下,季振同怒目圆睁地吼道:“怎么回事?”下面顿时嚷嚷开了。
“总指挥,你可回来啦。我们在这就等你一句话,我们都要走,这儿实在呆不下去啦!”
“我们来这儿吃苦受累,可人家还是把咱们当外人,老子受不了这窝囊气,不干啦!”
“他娘的!眼下这当兵的倒吃香了,还有权管起我们了,真是翻了天了!”
“这样的改造我们受不了,放个屁都成了思想问题!”
人群中咒骂声不绝,肖劲光沉住气走上前去,和颜悦色地说道:“同志们!你们都是红军干部了,应该有个组织纪律,有什么问题提出来解决,围在这儿也不是解决的办法,还是先回去吧!”
没有人回应,也没有人动弹,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势。
季振同气得对身边的警卫员吼到:“给我把黄中岳叫过来!”
于是,就在五军团军团部内,肖劲光、季振同、黄中岳、左权、高自立、苏进等开着会,屋外那些吵闹的军官则坐到地上等结果。
会议在紧张的气氛中进行着。
十五军四十三师政治委员高自立首先站起来,怒气冲冲说到:“发展到打我们的政工干部,真是太不像话了,门外那些军官要走就走吧,想走你也留不住!”
“话不能那么说,你们一些政工干部做得也太过分了,搞什么士兵控诉军官。常言说树要皮,人要脸,你们这么一搞,让人家还怎么干得下去?”一个起义将领马上站起来表示了不同意见。
肖劲光没吱声,他也清楚,十五军里一位工农出身的指导员做得比较过火,在连队里进行“红军和白军有什么不同”的对比活动,发动士兵控诉军官对他们的压迫,引起了起义军官的不满。但这只是事件爆发的导火索,问题的实质还不在这里。
“肖政委!有人说红军要兵不要官,我们这些人迟早要被彻底清理的,有没有这回事?如果真是这样,晚走还不如早走哩!”又一名起义将领向肖劲光问道。
“我们听说红四军要来缴我们的械,与其这样,还不如我们自动离开……。”
“混帐!”季振同的牛脾气上来了,站起来把马鞭往桌上使劲一拍道:“什么乱七八糟的!”转而面对肖劲光质问道:“政治委员,咱们可是拎着脑袋带部队起义的,现在事情闹成这样,你给大伙儿说说清楚,不然,这事没法处理!”
肖劲光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性地说说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把党的政策交给大家。但他知道在对待这些问题上,中央领导层中有不同意见,究竟怎么处理为妥,他拿不准。因此,他迅速站起来,十分冷静地说道:“大家都不要冲动,这里面肯定有误会,也有人在故意捣乱制造谣言,我们不能凭一时之气,做出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来。这样吧,大家在这等一等,我马上去请示中央!”随后,肖劲光宣布暂时休会,立即备鞍上马,先到总政治部,又到中央局和中革军委,把五军团发生的问题原原本本作了汇报。他没想到,有的领导见风就是雨,认定这是红五军团一些上层将领要带兵反水,主张立即调集部队武力解决。肖劲光情急之下提出自己的看法,即武力解决是迫不得已的下策,还是等做些工作看看再说。可用什么办法才能解决当务之急呢?肖劲光想到了毛主席,于是又拍马赶到了毛主席那里。毛主席听完肖劲光的叙述后,便反问肖:“你觉得如何处理呢?”
肖劲光说:“我不同意用武力解决,那样恐怕会越弄越糟!”
毛主席和蔼地说道:“对!不能使用武力,只能通过教育改造的方式争取他们革命,只能用‘剥笋’的办法,而不能简单地采取‘割韭菜’的办法。”毛主席生动而形象地继续说道:“要准确地清除部队中残留的反动分子,而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的搞一刀切。你马上回去,对他们说是我讲的:第一,宁都起义参加革命是你们自觉自愿来的,我们表示欢迎。红军里缺人缺枪,尤其是军事干部,希望他们能留下来,与我们共同战斗。第二,如果你们认为这儿不好,愿意回去,我们也表示欢送。捆绑不能成夫妻嘛,来去都自由,今后如果想通了,要回到这里来,我们还欢迎。第三,是我毛泽东送他们的两句话:跟着国民党是没有前途的,中国的前途在共产党这边。信不信,历史会作出答复!”
“好,我明白了!”肖劲光心里豁然开朗。带着主席的指示,他立马赶回九堡,重新召集会议。
在肖劲光把毛主席的意见在会上传达后,季振同情不自禁地一拍手,说道:“好!主席的话我拥护,赞成!大家按毛主席说的分头去做部队工作。一句话,走上了这条路,就要坚决革命到底!”
在场的高级军官们也深受鼓舞,季振同走到门口,面对那些还等在门外的军官们说到:“要革命的留下,一定要回去的,我们欢送。”说完回屋拿出自己的钱袋,“铛”的一声扔在桌上:“没路费的,到我这儿来领!”
一场眼看就要发生的内杠就这样平息了。季振同、董振堂、赵博生等军团领导人为成功改造这支部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以他们为核心,团结了一大批进步军官,成为这次整训的中坚力量。经过一段艰苦的思想工作,部队稳定下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部队除政治课外,还有军事课,结合红军的战略战术,着重训练部队的山地运动战、游击战等。此外,还组织了军人俱乐部,教唱红军歌曲,开展文体活动。按照红军的生活制度要求部队,使各项工作逐渐走上了正轨。一九三二年二月,红五军团按照中革军委的训令,打破建制在全军团进行混编。由于思想工作做得细,部队官兵情绪很好,只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顺利完成了混编任务。
时红五军团的编制序列和任职人员如下:
总指挥季振同,政治委员肖劲光,副总指挥董振堂,参谋长赵博生,政治部主任刘伯坚。
第十三军军长董振堂兼,政治委员邝朱权,参谋长刘辉曾,政治部主任何长工,下辖第三十七师,师长邓友毅,政治委员李涛。第三十八师,师长李教泽,政治委员刘型;
第十四军军长赵博生兼,政治委员黄火青,参谋长牛冠甫,政治部主任黄火青兼。下辖第四十师,师长边章伍,政治委员程子华。第四十一师,师长李锦亭,政治委员李翔梧;
第十五军军长黄中岳,政治委员左权,副军长张少宜,参谋长萧世俊,政治部主任左权兼。辖第四十三师,师长卢寿椿,政治委员高自立。第四十四师,师长苏进,政治委员唐天际。
十一、伟大的宁都起义
五、伟大的宁都起义
宁都起义胜利,一支崭新的人民军队-----红五军团诞生,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它是由共产党领导的诸多起义中最具影响的起义之一。南昌起义打响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但最后起义还是以失败告终;秋收起义所剩下的队伍也不多,但却开创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重要革命理念。而宁都起义是成建制的原国民党军队一万七千余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集体起义,参加红军。不仅规模最大,代价最小,而且是取得完全胜利的一次起义。
二:它给了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以沉重一击,极大地动摇了“围剿”苏区的国民党军队的军心。
三:它对苏区军民和全国革命产生了巨大鼓舞,使人们坚定了国民党必败,红军必胜的信心。
四:它解除了对当时红都瑞金的严重威胁,使中央苏区进一步得到了巩固。
五:它使中央红军增添了一个战斗力很强的17000余人的主力军团,为红军输入了大批杰出的军事指挥干部,迅速壮大了红军的力量,使中央苏区主力红军骤增至近6万人。
六:它将大量精良的武器和装备带到了苏区,仅八部完整的电台和四十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就比当时苏区红军全部的电台还多。此外,大量专业医疗、医护人才进入苏区,提高了中央红军的战地医疗水平,为苏区的卫生医疗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七:它为中共开展兵运工作,将整军整师成建制的起义部队改造成真正的人民军队积累了成功经验。
以宁都起义部队改编而成的红五军团,在巩固、发展和保卫中央苏区的斗争中,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以及在同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中,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宁都起义的卓越领导人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以及成千上万的起义官兵,先后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而血洒疆场。为数不多的幸存者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考验,不少人建国后成为各级党、政、军机关的重要领导人。他们中有一人被授予上将,5人被授予中将、23人被授予少将,有的还成为我国著名的外交家、艺术家等。
1937年,毛泽东和肖劲光、王稼祥在延安与参加宁都起义的部分同志合影,毛泽东在合影照片中题词:“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这是对宁都起义的高度评价。
十二、红土地上的大刀进行曲
第三章:劲旅
一、红土地上的大刀进行曲
一九三二年一月九日,中共临时中央发布了《关于争取革命在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决议指出:“扩大苏区,将零星的苏区联系成整个的苏区,利用目前顺利的政治与军事的条件,占取一二个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开始革命在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是放到党的全部工作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