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雪浴长风-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下如何用兵,扬我之长,击敌之短,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甚至具体到如何格斗,如何摸鬼子的岗哨、袭击炮楼,都讲得头头是道。有时候,边讲边给大家示范。梁万禄听课总是听得非常仔细,讨论的时候,提的问题也最深刻具体。
演绎挑盔推桩刀法
有一次讨论会上,梁万禄提出如何摸敌人岗哨的问题。梁万禄说:“鬼子驻地总有人在门外站岗,有没有好办法,神不知鬼不觉地杀了岗哨,得到枪支子弹。我设想过,用刀子捅,或用绳子勒脖子,在鬼子挣扎的瞬间,可能喊出声,或者开枪报警。因此这两招都不是最好的办法。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李任民让大家讨论想办法。大家出了不少主意。有的说,找点穴高手,学习点哑穴和瘫穴,这样鬼子立刻就喊不出来,也不能放枪了,然后再一刀结果鬼子的性命。参加训练班的人中有会武术的,说,那说说而已,动真格的,不行。点哑穴,只是把下巴摘掉,说不了话,但是还可以哇啦。点瘫穴,实际是把身体的某一部分脱臼,例如把胳膊脱臼,那样,只能使鬼子的身体一部分不好用,其他部分还照常,还可以跑,可以喊。
梁万禄说,还是想办法,让鬼子立刻死掉,来不及喊也来不及反抗。
李任民用大刀杀过无数国民党、汉奸和鬼子,还真没有想过如何才能这样干脆利索地把敌人杀掉。李任民说:“十八号同志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现实有用,可不好解决。还是大家集思广益,想办法。晚上,大家睡不着觉,都想想,谁想出好招数,明天讨论会上提出来。”
第二天,那个会武术的同志说:“要想让鬼子不声不响立刻死掉,只有在脖子上想办法,让鬼子的人头立刻掉下来。在瞬间,气嗓管一断,鬼子就没声了,血一喷,全身立刻不能动弹了。可是用刀劈,不一定劈的那么准,劈偏了,鬼子还能挣扎。再说,鬼子经常戴着钢盔,如果劈到钢盔上,一刀劈不死鬼子,麻烦可就大了。用大刀横着砍脖子也不行。横着抡刀,刀必须离脖子老远就使劲抡,这样到脖子跟前才能喀喳一下把脖子砍断。可是这样,刀过来的时候有风声,鬼子会发觉的。”
梁万禄说:“我也是这么想的,怎么样在鬼子的脖子上打主意。横砍不行,从抡刀到砍掉鬼子的脑袋,鬼子会发觉的,没准听到刀过来的风声就躲了。我想不用砍而用抹。抹,刀不带风声,等鬼子察觉到的时候,刀刃已经切开脖子了。”说着,从旁边拿起一个木板,反握在右手里,木板的一边当作刀背贴到胳膊肘上。梁万禄边说边比划,“从后边上去,胳膊端平,这刀横着正好对准脖子,唰的一抹,胳膊一使劲,鬼子的脑袋就落地了。”梁万禄小时候在煤窑做工的时候,跟常师父学过简单的武艺。刀术只是学过几下基本招数,现在真后悔,那时没有多向师父学一些。
旁边的一人看着说:“这不行。你那刀,先抹到的地方是后脖筋和脖腔骨,气嗓没断,后边一疼,他能不喊?你还得想办法从前边抹。”
梁万禄笑着说:“从前边,那不早叫鬼子看见了。”
另一个人说:“你从后边喊他一声,他突然一回头,这刀就抹下去了。”
梁万禄说:“你喊一声,你这不是给其他鬼子报警吗?不行,不行。”
那人说:“你先别说不行。我的意思是想办法突然让鬼子回头。好把脖子的前边敞给你,让你抹呀。”
李任民说:“这个同志说的有道理。必须想办法让他回头。我倒注意过。你从后边轻轻拍一下肩膀,这人立刻就回头,而且是拍哪边肩膀向哪边回头。只要轻轻很友善地拍肩膀,人都不喊。”
梁万禄说:“对,对。人们是都有这么的习惯。这样鬼子一回头,还不等鬼子看清是怎么回事,这刀已经把他的气嗓管抹开了,再一使劲,这鬼子头就下来了。”大伙都说这一招行。梁万禄想了一下说:“还有个问题。这鬼子的脑袋落地了,这一腔子的鬼血还不喷一身哪,那多恶心。再说,身上沾上血,也容易被人发现哪。”
那个会武术的人一直看着梁万禄比划,琢磨着。这时候说话了:“我看这一招还真行。自己身上不溅血的事好办。练家讲究这个,叫做杀人不溅血。按照十八号同志和一号老师的动作,我再给你们比划比划,看看怎么不溅血。”说着,叫过一个人来,“你过来,装作站岗的鬼子。你可以走动,也可以站着。我这样横握着刀,从后边悄默声地走到他跟前。这样用左手轻轻拍一下他的右肩膀头。”说着真的拍了一下,装鬼子的人明知道是假装的,还是下意识的把头转到右边。会武术的人说:“你看,他的头自然就转过来了,脖子右前边敞给你了。这刀从手腕子部分立刻抹进去,气嗓也就立刻断了。刀刃抹到脖腔骨的时候,也正好是胳膊肘部位。人的胳膊肘最有劲。用胳膊一挺,这脖腔骨就断了,整个脑袋就掉了。这时候刀的位置是刀尖。你们看,这时候用刀尖把鬼子头往外一挑,与此同时,用左手推鬼子的身子,这身子随着向外倒去。整个动作瞬间完成,右手的刀抹、挑,左手拍、推,紧密配合,做到稳、准、狠。保证这鬼子一声不吭,乖乖倒在地上,你的身上不溅一滴血。然后,你就拾起枪,解下子弹带,走你的。”
大家看着这人干脆利索的动作,连连拍手叫好。
李任民向大伙说:“大家光叫好还不行,都来比划比划,练习练习。到时候,有了机会,就用这一招去摸鬼子的岗哨呀。”
大家说着笑着,互相比划起来。
梁万禄说:“大伙比划是比划,可是那木板边不光滑,小心扎刺。”
一个人说:“小鬼子脑袋都掉了,还怕扎刺?”
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大家互相练习着,会武术的人,给每个人纠正动作和姿势。
梁万禄说:“武术的一招一式都有个名呀,咱们磋商出来的这一招也得起个名字。”
有人说叫‘鬼子断魂’,有的说叫‘鬼子头落地’,有的说叫‘断头催魂刀’。梁万禄向会武术的人说:“你武术好,知道的多,你给起个名。”那人说:“要说武术,我可以比划两下,要说起名字,我可不行,我肚子里没有墨水。”
梁万禄转过身来,对李任民说:“一号老师,你给起个名字吧。”
李任民想了想说:“这武术招式名字讲究‘达’、‘雅’。‘达’者,名与动作相符,‘雅’者,名字有意境,感觉不俗。所以我想叫做‘挑盔推桩’。一挑一推两个动作,把这个招式主要动作表达出来了。用盔字表示头,头盔头盔嘛。用桩表示鬼子的身体。那没有头的身体,还不像个木桩似的。”
会武术的人说:“老师这个名字起的好。我赞成。”大家都说赞成。梁万禄说:“我也觉得这个名字好。大家都同意,咱们就给这个杀鬼子的招式,定名为‘挑盔推桩’”。
纵谈兵法(1)
训练班要结束了。梁万禄同李任民说起三十六计的事。梁万禄说:“我对‘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一直有疑问,这次一讲才真的明白了。以前我总想,其他三十五计也都非常重要,为什么偏偏说‘走’这一计算做上策,而其他计不算做上策?这次一讲我才明白,我是把两个问题搞错了。一是,这里说的‘三十六计’是指第三十六计,而不是三十六个计策;‘上策’是指这一计面临的三种可能中,走是上策。”
李任民说:“这样理解就对了。说走为上策,不是同其他计策比较,而是同敌强我弱,三种对策三种可能结果的比较。三种对策三种结果就是打则必败,全部损失;投降,将来虽然可能东山再起,但是很难,因而说损失一半;走,则实力完全保存,没有损失。比较这三种对策,三种结果,走为上策。现在同日本鬼子打仗,在整体上,在很多局部上,都是敌强我弱。那我们就走,保存实力,寻找时机,遇到我强敌弱的局部时机,就吃掉他们。我们游击战还常用的一计就是第十二计‘顺手牵羊’,有机会就打他一下,偷袭一下,取得一个小小的胜利。不要小看这小小的胜利,对我们可以鼓舞士气,对鬼子可让他们胆战心惊,昼夜不得安宁。我们提出‘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走’就包含这两条计策的意思。其他计策,例如‘调虎离山’、‘声东击西’、‘以逸待劳’、‘擒贼擒王’、‘金蝉脱壳’、‘反间计’等都是在游击战中常用的计策。”
梁万禄说:“同日本鬼子打仗,敌强我弱,还真得好好研究这些计策,运用这些计策。这样才能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李任民说:“咱们不少人,只知道侠肝义胆,不怕死,动不动就把衣服一脱,高喊‘老子跟你拼了’,挥舞着大刀光着膀子去拼命。结果还没有到鬼子跟前,就让人家一枪打倒了。这种有勇无谋的做法万万要不得。还说,谁要不去这样拼命,就说你胆子小,怕死。这种认识和想法,一定要扭转。要多做说服工作。我们不能做鲁莽的武夫,要做智勇双全的抗日战士。因为我们不是青红帮,两肋插尖刀的哥们弟兄,我们是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肩负解救民族危亡大业的抗日队伍。”李任民说到这里,有些激动了。
梁万禄也感觉热血在奔流,说道:“老师的话我牢牢记住了。民族存亡的重任如今就落到我们这些平民百姓的肩上。只要全国千千万万爱国的平民百姓团结一心,跟着共产党八路军,共同战斗,日本鬼子一定会打垮的。”
梁万禄平静了一下心情,思绪又回到三十六计的问题上来,说道:“以前我看过三十六计,那只是凭兴趣读的,体会不深。一号老师,你有三十六计这本书吗?让我再看看。”梁万禄总是有机会就想多学一些。
李任民说:“您比我年龄大多了,而且听说又饱读四书,不要叫我老师。有别人的时候,就叫我一号同志,没有别人的时候就叫我李任民好了。这三十六计,我一直带在身边,有时候就看看,就琢磨琢磨。我可以借给你。不过有几点要求。”
梁万禄说:“什么要求,请讲,我保证全部做到。”
李任民说:“最多借给你三天;书不能损坏一点,更不准丢失;还有,书上我做了一些标记,你不能有任何涂改,更不能添加任何其他标记。”
梁万禄说:“我全部答应。三天以内我把全书抄下来,原书完好奉还。”
李任民:“那感情好。三天以内能抄完吗?”李任民说话也用唐山老呔儿话中的‘感情’这个词了。
“三天以内,保证抄完。不信,咱俩立军令状。”梁万禄半开玩笑地说。
李任民说:“我相信,我相信。不过,可要直接交给我哟。不要让别人转,否则,别人再借我又不好意思不借给。说心里话,若不是你这么认真,我还不会借给你呢。”说着,从一个包裹里把一个手抄本《三十六计》小心翼翼地拿出来,交到梁万禄手里。又嘱咐道:“这书的纸可有些脆了,要多加小心。”
梁万禄总是车把式打扮,腰里总是扎着腰带。其实这腰带就是一段五尺长的布。梁万禄接过书,解开腰带,展开,把书包起来。“敬请放心,到时候,必定完璧归赵。”梁万禄想了一下又说,“我真有点不知足了。如今遇到您这样的好老师,就得多讨教,不然,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李任民说:“有话随便说。”
梁万禄说:“请老师再推荐几本军事书籍。我记住书名,以后能借到时,好有目标借着看。”
李任民说:“您的学习精神真是令人佩服。我把知道的书名告诉你,不过有些书,我也是没有看过。”李任民想了想,“我想第一本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是毛主席前年写的,是我见过的最好最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的军事著作。不过我也是从一位领导手中借着看的,只看了一天。这本书,以后你能借到,一定要借来看看。”
梁万禄说:“只要有机会,我一定借来拜读。如果时间够,我就先抄下来,慢慢读。”稍停了一下,“重要古代军事著作呢?”
李任民说:“著名的古代军事书籍有好多。我知道的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兵法》、姜子牙的《六韬》。这些古书都比较难懂。不过,对您来说,读懂这些古文问题可能不会很大。”
梁万禄说:“《六韬》这书名我听说过,但是没有见过一眼,怎么个六韬,一点也不知道。甚至连姜子牙写的也不知道。”
李任民说:“这《六韬》,我也是粗略浏览一下。六韬指‘文韬’十二篇、‘武韬’五篇、‘龙韬’十三篇、‘虎韬’十二篇、‘豹韬’八篇、‘犬韬’十篇,总共六十篇。这六十篇文章都是通过周文王和周武王同姜太公对话的方式写出来的。据说,当年诸葛亮和刘备都特别重视这部书,他们一直把《六韬》带在身边,昼读夜思。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受《六韬》影响很大。”
梁万禄插话问道:“对了,我先打断一下。人们常说的‘文韬武略’这句成语,我知道其意思是指文有计谋,武有韬略,指人智勇双全。但是这成语与‘六韬’是不是有关?”
纵谈兵法(2)
李任民说:“说到文韬武略,这个成语来源于《六韬》和《三略》。《三略》也是姜子牙的著作。这部书,我也只是借着粗略读了一下。据说,这部书由姜太公写出来之后广为流传。后来由黄石公整理修订,因此这部书也叫做《太公兵法》、《黄石公三略》、《黄石公兵法》。此外这部书还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做《圮上老人兵法》。据说黄石公把《三略》修订之后,在下邳的圮桥上,把此书传授给张良张子房。张良机敏过人,精读此书,心领神会,胸怀大略,辅佐汉高祖刘邦,灭楚亡秦,建立汉朝,安邦定国。张良时刻不忘记黄石公这位老人在圮桥上传书的大恩大德,于是把这书起名叫做《圮上老人兵法》。这却是有此一说,究竟是不是这么一回事,我也说不清。不过这部书通过张良的运用对建立汉朝起了不小的作用倒是真的,从而也可以证明这部书是非常重要的安邦定国的政治与军事著作了。”
梁万禄笑了:“这书还是真挺神的。以后有机会能得到,一定要好好读读。这《三略》,指哪三略?”
李任民说:“三略是书分为三卷,分别称为上略、中略和下略。《三略》同《六韬》在写作方法上不一样,不是采用对话的形式,而是引用以前《军谶》和《军势》的论点进行论述,集儒、兵、法各家之所长,系统论述政治和军事的谋略思想。三略的略就是指谋略。在战略上主张随机应变,‘正奇’结合,争取优势;政治上主张法无道、用贤人、揽人心、举义战,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治军,主张慎选将,善用兵。《上略》主要论述君主要知人善任、礼贤下士,任贤识奸,安帮定国平天下;论述了战争胜败国家兴亡的道理。《中略》主要论述君主要重德行、悉权变,驾驭将领;威德相济,成就功业,保全身家。《下略》论述人和政的关系及其重要性,国家的兴衰在于法纪和社会的秩序,强调‘人’重圣贤,重道德;‘政’重礼乐,重教育,这些是治国安帮的根本。上略主要引用《军谶》中的话并加以论述,中略主要引用《军势》上的话并加以论述,而下略主要是本书作者姜太公的论述。《军谶》和《军势》是两部很重要的军事与政治著作,可惜都失传了。不过它们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三略中了解到,也是难能可贵的。”
李任民说到这里,稍稍停了一下,看看梁万禄还问什么不。梁万禄像学生听老师讲课一样,聚精会神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