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括苍山恩仇记-第2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出将入相,官居当朝一品;哪儿想到不出三五代,家道就会式微中落呢?至于卢勋的真坟所在,则绘制在一幅白绢上,由长房长子一代代传了下去。
坟茔图传到了卢敬的手上,他就把图毁了,决心不再传给后代,而打算在适当的时候,把祖先埋进土中的金银财宝挖出来,用作反清复明大业的行动经费。可惜壮志未酬,身入囹圄,这个“适当的时候”,很可能永远不会再来了。为了不让这批金银财宝永远埋没在地下,他根据记忆在牢房里重新画了一张图,要谢三儿的祖师爷出去以后把图送到处州府交给沈训导的女儿沈萍。他曾经给她说卢勋真坟的地点,她只要一看图纸自然就会明白的。他还要求谢三儿的祖师爷帮助沈萍把这些财物挖出来,到时候一定会分给他一部分作为报酬的。
谢三儿的祖师爷为卢敬的精诚所感动,出狱以后,果然立即就去找沈萍。到了丽水,才知道沈萍和沈训导都是红花会会徒,整个红花会处州府香堂被剿,他们父女俩也都已经为反清复明大业献出了生命,连沈师母都下落不明了。等他回到缙云县,卢敬也已经被处决。从此,这张图纸就一直在他手中保存着。他手里攥着一笔数量不明的巨金,又没有名正言顺的人可以托付,自己不去取出来,难道就让它永远不见天日不成?
他本来就是个盗墓贼,如果知道确切的地点,施展他打地洞的独特本领,满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把这一票财物取出来的。难的是,卢敬并不完全相信他,没有把卢勋的真坟所在地说出来;唯一知道大概地点的沈萍又已经不在人世了。照他想,卢勋既然是白竹乡人,他故布迷阵的十八圹疑冢既然都在白竹左近,他的真坟一定也离白竹不会太远。于是十几年来,一直就在白竹附近转,走遍了每座山、每条岭,对照手中的图纸,竟没有一个地方相似的。因此,这笔财富,始终像一只在天上飞的鸟,没有落下来脚踏实地的时候。
直到祖师爷临终之前不久卧床不起了,才意识到自己跟这一笔财富无缘,只好长叹一口气儿,把他最亲信最喜欢的徒弟悄悄儿叫到床前来,讲明了经过,交出了图纸,这才瞑目长逝。
从此,这张图纸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了下来,终于传到了谢三儿手上。
谢三儿听师傅说,历代祖师已经在白竹附近包括壶镇、仙居、永康、武义等好几个县转了一百多年之久,相信祖师和师傅们的眼睛不揉沙子,不会看错了眼,就不再在这些地方寻找,而把目光转向了缙云县甚至处州府之外。他是个专门在外地作案的采蘑菇能手,对于浙南十几个县的山川地理相当熟悉。 再说, 他这一辈子盗过的墓也不知道有多多少少了,对于什么样的地形算是“风水宝地”,不用请教阴阳先生,也说得出个子午卯酉来。
谢三儿是个对钱财看得非常淡薄的人。他一生爱的是赌博、醇酒和妇人,但是要求都不太高,赌博只是小打小闹而已,输赢不会超过十两银子,绝不豪赌,要的只是那个兴头,赢了钱不稀罕,输了钱也不心疼;喝酒他只认绍兴花雕,生平不喝甚么名酒,没有花雕,家酿的黄酒也能尽兴,图的只是酒后那种醺醺然、飘飘然的感觉;对女人他既不挑年轻,也不图美貌,只要模样儿还整齐,看上去不可怕可怖就行,图的是晚上睡觉有个伴儿,喝酒有人烫,赌钱有人帮着收付,不显得冷清孤单就可以。因此,他一生既不狂嫖烂赌,也不酗酒,只要做一两笔好买卖,就够他一两年花费的。按照他们祖师爷传下来的规矩,不管发了多么大的财,既不许开店做买卖,也不许买田盖房子,左不过还是替天行道,俵散给那些没有收入的寡妇们和揭不开锅的穷人们。因此他并不急于要去寻找这注宝藏,而是抱着有一搭没一搭的心情,每到一个地方,只是稍加留意,看看有甚么地方跟手中的图纸地形相似,如此而已。
谢三儿手中的这张图纸,其实并不是卢敬当年所画。据祖师爷传下来的话说:卢勋传给长房子孙的图,是画在一块绢上的,画得相当工整细致。这块绢被卢敬烧掉以后,他在牢房里画的是一張十分潦草的示意图。画面的左上角,是一个调皮的牧猪奴,伸开两腿,踞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手把着小鸡鸡,居高临下地在撒尿,画面的正中,共有大小十三头猪,那尿就直淋在猪的身上──据卢勋传下来的话说,这十三头猪,主卢氏后代要出十三个进士的──画面的右方,隐隐约约还有几点白帆和波浪,像是江河湖海的样子。
缙云县的恶溪水浅滩多,连小船都没有,更不要说是通帆船了;加上卢敬和沈萍是在丽水相识的,因此历代师爷爷们在白竹附近找不出名堂来之后,都把眼光转向丽水以南的瓯江下游。而十三头猪,则被理解成十三块巨大的猪形石头。可是他们走遍了丽水、青田、永嘉等县,与图纸相似的地方,根本就没有。
古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谢三儿的师傅、师祖、师爷、师爷爷们心心念念想寻找的东西,毕其一生没有找到,谢三儿不把它放在心上,淡然处之,倒让他无意中发现了线索,有可能找到了。
尽管他的前辈们早就否定了卢勋在家乡营葬的可能性,但是他觉得卢勋的故乡既然在白竹,有关他的真坟所在,哪怕是不可靠的传说,总也是在白竹为最多,因此他打扮成小商小贩,在白竹特别是旸村一带瞎转悠,有意无意地查考卢勋的生平历史。经与当地人特别是卢家的后人广泛接触,从口头传说和宗谱记载中,证实其经历大致是这样:
卢勋于明弘治六年在缙云县白竹乡的旸村出生,入学虽然不晚,但直到嘉靖十一年他都三十九岁了,才考取壬辰科进士,先任太常寺博士①,接着升礼科给事中②,后又历任礼科左给事中、吏科都给事中、南京太常寺少卿、通政司右通政③、太仆寺卿④等职。嘉靖二十九年,任右佥都御史⑤,提督南赣汀(州)漳(州)军务。嘉靖三十一年,任南京大理寺卿①。后历任南京刑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南京右都御史。嘉靖四十年,升南京刑部尚书。卢勋刚刚出仕的时候,倒也敢说敢为,大胆弹劾过权奸,为此受到了朝廷的嘉勉,当时有“真给事”之称;但是到了后期,他攀附严嵩,与严嵩荣辱与共。嘉靖四十一年,严嵩倒台,次年卢勋也受到弹劾,总算念他也曾经办过一些好事,没有查处。当时他已经七十岁整,就上表告老,以尚书致仕,回到缙云白竹乡旸村,虽然建起了豪华的宅第,却闭门谢客,不再与官宦显贵往来,一直活到万历元年,享年八十岁。
……………………
① 太常寺博士──掌管礼乐郊庙社稷祭祀的官署,正副主管称正卿、少卿。博士是专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属官。
② 礼科给事中──给事中是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察违误及弹劾官吏的官员,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的主管官员称都给事中。六科给事中与各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同有建言及进谏的职责。
③ 通政司右通政──通政司是通政使司的简称,俗称“银台”,掌管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文件的转递。正副主管称左右通政使,简称通政。
④ 太仆寺卿──太仆寺是掌管皇家舆马的官署,其正副主管官员称正卿、少卿。
⑤ 右佥都御史──明代的都察院是监察机关,设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及十三道监察御史共一百一十人。
① 南京大理寺卿──明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改南京为留都。南京除了没有皇帝之外,其他各种机构衙门完全和北京一样,但是没有实权。大理寺是专管平反冤案的机构,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重大案件都要由“三法司”会审。大理寺的正副主管称正卿、少卿。
据说卢勋告老还乡回到白竹以后,十年中只在白竹附近寻找风水宝地,足迹几乎没有越出缙云县,但也有一次到过临海,而且是带着大批子孙族人坐着大轿浩浩荡荡地来回的。时间则在他致仕回家后不久。
他去临海干什么?据说是去祝贺戚继光抗倭大捷,并参与部署抗倭防务事宜云云。
卢勋本是个文官,嘉靖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期间,曾经提督过闽赣军务,俗称“赣南巡抚”,也算是个“知兵”的文人,而且与戚继光早有交往。
戚继光出生在军人家庭。其始祖戚成详,元末时避乱安徽定远,从朱元璋起义,屡立战功,后征云南阵亡。朱元璋封其子戚斌世袭登州卫指挥,传四世到了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是一个治军严明、精通军事的武将,后升任都指挥,总领山东备倭②的一切军事事务。
……………………
② 备倭──明嘉靖年间的一种特设机构。由于倭寇经常在沿海一带出没掳掠,朝廷指定专人管理与抗倭有直接关系的一切事务,一般由省的都指挥总理其事。
戚继光从小就刻苦读书,尤其是受他父亲的教导,学到许多
军事知识和经验。嘉靖二十三年,戚景通去世,戚继光袭官指挥佥事。三十年,升任都指挥佥事,与其父一样总领山东备倭军事事宜,统率三营二十四卫,日日操练营伍,整饬卫所,军纪大见整肃。当时江南沿海同时告警,只有山东沿海因防备巩固,故海上肃然,倭寇不敢来犯。
两年后,戚继光升任参将,调至浙江,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及所辖各县,这是海盗侵扰的中心地带,防卫任务十分艰巨。
江南地多丘陵江湖,不像塞北那样广袤千里,一片平原可以列阵驰驱。为此,戚继光精密地研究如何战胜倭寇以倭刀、长枪、重矢为主的战术,因地制宜地创制了特别的阵法──鸳鸯阵,这几乎是一种战无不胜的阵法!
鸳鸯阵以火器(鸟铳)、弓箭作掩护,每当作战,倭寇进至一百步以内,军士听号令放火器。再进至六十步以内,弓箭手放箭。敌人若再进,方以鸳鸯阵冲杀。由此可见鸳鸯阵是与敌人短兵相接的阵地战战法。
据史书记载:鸳鸯阵以十二人为一队,首一人居前为队长,次两人持盾牌,圆、长各一;次二人持狼筅,次四人持火枪,次二人持短兵,末一人为火兵,专事樵苏①。
……………………
① 樵苏──采薪割草。
作战的时候,二牌平列,狼筅各跟… 牌,两支长枪,分管一牌一筅。短兵等长枪进入敌阵,即便杀上。以筅救牌,长抢救筅,短兵救长枪。这种阵法的最大功效在于长短迭用,前后呼应,左右关联,互克互救,连环共进。
藤牌在江南田塍泥雨中,可代甲胄,极为便利,是防御倭寇重矢、长枪,掩护本队前进的利器。每一藤牌手有标枪二支、腰刀一把,敌人近前,即掷标枪刺之,不论中与不中,敌人必用长枪格拨,这时候牌手乘势急速滚进,挥腰刀砍杀。
狼筅用长竹竿制成,枝稍茂盛,尖如利刃,既能进而刺人,又是防御遮蔽本队的工具。
戚家军所用长枪不但比倭刀长,而且比倭寇用的长枪长。长枪先发制人,敌人兵器,不能及身。佐以短兵,长枪进刺不中,短兵杀上救护。长短相卫,彼此相倚。
鸳鸯阵的妙处在于变化无穷。这种阵法可根据敌情、地势等条件,随时变化。一队分为两伍,叫“两仪阵”:牌一、筅一、长枪二、短兵一,两仪阵还可以变成“三方阵”:正中两筅两短兵(队长在正中),左右两翼各一牌、二长枪。
这种变化阵形的阵法常使敌人如入虎口之中,进则不得出,必死而后已。戚继光还让不同年龄不同体格的兵士使用不同的兵器:胆勇有力、年少便捷的使藤牌,体壮力大者用狼筅,三十岁上下者用长枪。这样,人尽其力,物尽其用,阵法用得更为灵活、实用。
嘉靖三十六年,倭寇犯乐清、瑞安、临海,戚继光因道路所阻,救援不及,几乎罢官,改戍台(州)金(华)严(州)三郡。
戚继光初到浙江,发现各卫所的世袭军士大都全家驻守屯垦,只知种田,很少操练,几乎不懂阵法,于是经过沙汰,在金华、义乌招了三千强悍的新兵,配备长短兵器,加紧操练鸳鸯阵法,又按照万里长城的规模重新修建了台州府的城墙,首创双层敌楼,并根据地形制定了攻守之法,又置备了战舰火器,威力大增,号称“戚家军”,名声远播。
嘉靖四十年,倭寇侵犯临海桃洙卫,戚继光率军出击,大小九战,连战连捷,斩杀俘虏倭寇一千多人,烧死在船上、溺斃在水中的不计其数。其后倭寇虽然连年来时有侵犯,但是戚家军英勇善战,森严壁垒,倭寇在浙江沿海不能得逞,转而侵犯福建。
卢勋就是在“赣南巡抚”的任上结识戚继光的。当时戚继光还是个副总兵,官衔比卢勋低得多,受卢勋节制提调。卢勋致仕回家以后,因为他有过“提督军务”的经历,素有“知兵”的名声,所以刚刚到家,就被推举为缙云东乡团防局总团练。并应戚继光的邀请,到台州府的所在地临海去住了一些日子。他们接受嘉靖三十六年倭寇上岸以后窜犯仙居等地烧杀抢掠的教训,共同策划了抗倭的第三道防线,在缙云与仙居两县交界的苍岭上设置了烽火台,并派团勇在险隘东平寨日夜据险而守。万一倭寇再次侵犯,即便进入了仙居,也无法越过苍岭,可确保缙云全县平安。
这以后,倭寇气焰稍有收敛,即便偶有来犯,海防卫所也立即给以迎头痛击,因此倭寇窜犯内地的情事,倒是再没有发生过。
卢勋为桑梓立此功勋以后,就杜门谢客,直到临终再也没有离开过缙云县一步。
正是因为卢勋致仕回家之后只到过临海一个地方,没有去过他处,倒使谢三儿想到了卢勋会不会把他的真坟做到了临海去。因为从道理上说,不论是哪个一流的堪舆家看中了的风水宝地,哪怕地图画得非常详尽,作为入葬者本人,于情于理都要亲自去看过,才能放心,除非是已经卧床不起,无法行动了。卢勋既然致仕归来以后只到过临海,不正说明他已经点定了龙穴,心中安然了吗?至于他在缙云县的多次勘踏龙脉,那就不过是虚张声势,演戏给傻瓜看而已了。
为此,谢三儿借一次到仙居去之便,顺脚到临海去走了一趟,目的是要进行实地考察,看看那里究竟有什么样的风水宝地,能叫卢勋动心,再与手中的图纸参照,可有哪处地方与图纸相似。
要说风水好,这临海县本身就是一块大大的风水宝地。台州府府治就设在临海县城内。县境西部是高山,浙南第一高峰①括苍山主峰米筛浪峰就坐落在这里,沿海一带,又是一马平川,东面有绵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海域,还有一条可通舟楫的灵江东西横贯全县,并在府治外面环绕半周。因此这个县同时拥有高山、平原、海洋,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民智开通,民风淳朴。浙南的府治和县治,建有城墙的极少,临海县同时也是台州府府治的所在地,因为时时有倭寇来犯,所以戚继光戍守台州的时候,仿长城形式修建了又高又大的环城城墙,既可以用来防洪,也可以用来防寇。城内街道纵横,市井繁华,商业发达,居民辐辏,是浙南除温州之外最大的一座城市。
……………………
① 我国古代对山高的测量不以海平面为基准,因此大都不太准确。现经实测,浙南龙泉县东南的黄茅尖海拔1921米,应该是浙南第一高峰。此外,龙泉与庆元之间的百山祖海拔1857米,龙泉西面的披云山海拔1675米,都比括苍山的米筛浪高。
明代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