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逝水东流不复还-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或者黑色的帛带,每条披由两位送丧者执持,在柩车晃动时用力拉住,以保持其平衡。披的多少,表示不同的身份,天子一边六披,两边为十二披;大夫一边四披,两边为八披;士一边两披,两边为四披。所以,士的丧礼出殡时,一共有八位士在车两旁执披,以保持灵柩的平稳。

    柩车出发后,丧主与亲属跟在后面号哭踊。出宫门时,丧主想到亲人的遗体离家越来越远,悲从中来,顿足而哭。送葬的途中,柩车一般不能停在路,只有国君派人前来赠助丧之物时,才能例外。这一仪节安排在柩车到达邦国的城门时进行。国君派宰夫前往赠送黑色和浅黄色的帛一束。宰夫致国君之命后,丧主号哭,拜了又叩首。宰夫登柩车,将帛放在灵柩的帷盖内。丧主拜送宰夫后,柩车及送葬者继续行进。

    十、窆和执綍

    送葬的队伍来到墓穴前,乘车、道车、稾车以及随葬的明器陈设在墓道的两侧,众主人面朝西排列在墓道之东,妇人面朝东站在墓道之西。为了保持安静,确保下棺时万无一失,此时男女都不得哭泣。

    下棺称为“窆bin”。为了防潮,先要在墓穴的底部垫称为“茵”的布。茵是夹层的,中间塞进了茅秀和香草等有芳香气味的草本类植物。茵一共有五块:下面三块横向放置,面两块纵向放置。

    接着将灵柩抬下车,除去棺饰,然后在棺系“綍”。綍,文献中又往往与前面提到的“引”混称为“绋”。綍是指下棺用的绳索。当初在殡宫将灵柩从坎穴中托起来时用的绳索就是它,此时用它将灵柩托起时,助丧者都要执挽綍,然后将灵柩徐徐降入墓圹。古代丧葬用綍的数量有严格的等级,据礼记载,天子六綍、诸侯四綍、大夫二綍。据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解释,天子六綍,挽者约千人;诸侯四綍,挽者五百人;大夫二綍,挽者三百人;可见场面相当盛大。士的执綍人数,文献没有记载,当是在场的所有送丧者,人数当然不会超过大夫的三百人。灵柩落葬后,丧主哭踊,并将黑色和浅黄色的五匹帛献给死者,然后向灵柩跪拜叩首,起立后又哭踊。献毕,丧主和丧主之妇分别礼拜前来参加葬礼的宾客,然后各就其位哭踊。

    有司将随葬的用器、兵器、乐器等放在灵柩的旁边;接着将柳、墙等棺饰摆放在灵柩的面;再将盛有牲肉的“苞”和盛有黍、稷、麦的“筲”等放置在棺、椁之间。摆设完毕,先在棺架“折”。折是一块大木板,中间凿有若干方孔,形状略如窗格,纵向三条,横向五条。折的作用,是支撑面的填土,防止棺柩被压坏。折架好后,面铺抗席,以防灰土落入墓室。抗席再加抗木,抗木的作用也是方知填土下压,其结构与棺底部的茵一样,也是横三、竖二,这是象征天数三、地数二,人长眠于天与地之中的意思。最后往墓穴中填土、夯实。

    顺便要提及的是,古时代“墓而不坟”,墓地没有隆起的封土,即后人所说的坟头。据《礼记·檀弓》记载,最早在坟堆土为冢的是孔子。孔子早年丧父,许多年之后母亲去世,于是孔子将父母合葬在一个叫“防”的地方。孔子终年在列国之间奔走,是所谓“东南西北人也”,为了准确标记墓的位置,以便不时来凭吊,便在墓地堆起了四尺高的封土。这是文献所见的最早的坟头。

    灵柩落葬之后,将乘车、道车、稾车的衣服等集中到柩车带回。葬毕而归时,不驱赶车子,似乎觉得死者的精魂还要回家。

    十一、反哭

    葬事完毕,丧家男女从墓圹返回祖庙和殡宫号哭的礼节,称为“反哭”。祖庙是死者生前带领家人进行各种礼仪活动的场所,如今堂室依然,而人已化去,内心哀伤无比。《礼记·问丧》非常生动地描述了此时丧家的心情:“其往送也,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其反哭也,皇皇然若有求而弗得也。故其往送也如慕,其反也如疑。求而无所得之也,入门而弗见也,堂又弗见也,入室又弗见也。亡矣丧矣!不可复见矣!故哭泣辟踊,尽哀而止矣。”丧主进入庙门后,从西阶堂,面朝东而立。众主人在堂下西阶前面朝东而立。妇人入门时,男子们哭踊,妇人从阼阶堂。丧主之妇登堂后入室,顿足而哭,然后出室,在阼阶即位,与男子们轮流号哭、辟踊,尽哀而止。

    前来吊唁的宾客来到堂下,其中的一位长者从西阶堂,安慰丧主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丧主不忍心马即主人之位,于是在主人之位的东面答拜。长者下堂,与其他宾客一起出庙门,丧主送到门外,再拜叩首,感谢他们前来送葬,并且亲临反哭之礼。

    接着,丧家男女前往殡宫,这里是死者生前的居处,又是葬前的停殡之处,如今殡起人葬,空空如也,大家触景生情,彼此又是号哭、辟踊,哀尽而止。

    礼毕,先是同族兄弟出门,丧主拜送。接着是众主人出门时。丧主合殡宫的门,向众主人拱手行礼,于是大家分别回到自己的丧居。



………【第九十九章 送葬(二)】………

    送葬船行进在通往火葬场的河道里——送葬的是两条敞篷挂桨机船,前头一条船是爷爷的灵柩和他的直系亲属儿孙辈,还有吹唢呐的“吹匠”,后面一条船装载的是亲戚和本家。

    太阳还没有出来,初春的早晨依然感到寒冷,特别是当敞篷船开动起来的时候,会产生一股不小的“河风”,船送葬的人纷纷用衣袖掩面,遮挡寒冷。

    春天的河水不是最美的,但绝对是一年四季最纯净的。经过一个萧杀的冬天,水草的残枝枯叶早已消失,碧绿的水面倒映蓝蓝的天。

    白色的浪花在船头两边跳跃、翻滚,挂桨机船劈波斩浪,推开平静的河水,波浪由河心沿水面向两岸荡漾;机器的轰鸣声和“吹匠”的唢呐声连成一片……到火葬场有近二十里水路,两个多小时后,挂桨机船才在“呜啦呜啦”的唢呐声中停靠在火葬场码头边。

    午通常是火葬场最忙的时候,等了有一个多小时才轮到爷爷。

    殡仪馆设有遗体告别的临时灵堂。灵堂正中是一副通用挽联:

    “陇犹留劳迹,堂前共仰遗容。”

    挽联横批为:“音容宛在。”

    遗体火化前,在殡仪馆临时灵堂里进行简单的遗体告别。

    爷爷的遗体停放在临时灵堂中间,哀乐响起,所有送葬的家人和亲缓缓绕遗体一周,最后一次瞻仰爷爷的遗容。

    在姑母悲痛欲绝的哭声中爷爷被推进火化间,火化间随即“咣当”一声关大门,在扶柩人的指引下,一众儿孙纷纷跑出火葬场大门,站在火葬场大院里,一个个仰着头朝焚化炉高烟囱最高处望。

    一会儿,高烟囱冒出缕缕青烟,正在萍目送“爷爷青天”时,姑母突然大叫道:

    “爸——,你走好啊——!”

    姑母的声音极其悲惨。

    萍仰着头,感到泪水模糊了视线,并迅速充盈眼眶,夺眶而出。

    送葬回来,父亲和叔叔们下午就在老宅地为爷爷修了墓。

    虽说爷爷是寿终正寝,如今又已入土为安,但萍心里更加空荡荡的,萍只有一个念头:“这个世最爱自己的走了!”

    人生充满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尤是人之常情,但人生的悲哀莫大于生离和死别。

    萍要写一篇祭文悼念爷爷。

    未完待续

    附:殓葬程序和吊丧礼仪

    一、入殓

    入殓是指把逝者装裹入棺。现在的入殓是把逝者穿戴好了以后放入卫生盒。

    1、装棺。旧时对装棺十分重视,入殓时将死者包裹好后放入棺材。达官显贵则选贵重木材做成棺材,棺内放置金银珠宝,有地位的人还要在棺材外面套椁,显示不平常的身份。装棺时孝子们要守在棺旁大哭,作最后的诀别。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做法早已被摒弃了。现在追悼会结束后,遗体将运往火葬场进行火化。

    为了运输时的安全、卫生和文明,也为了避免遗体暴露在外引起病菌的扩散而影响环境,有关部门规定,要将遗体放入一次性的卫生盒中。这与旧时的做法有本质的不同。

    2.随葬品。旧时称放在棺材内随棺材一同埋葬的物品为随葬品。随葬品多为死者生前常用之物。

    现在人们在卫生盒内也放置一些死者身前喜爱的小物件或常用的生活用品,如木梳、手帕、扇子、小礼品等,希望他到另一个世界使用,以表示对死者的关心。由于随葬品和遗体一起火化,特别要注意不能放入金属、塑料制品,这类物品燃烧时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造成环境污染,还会损坏火化设备、污染骨灰。

    二、签署火化证

    追悼会仪式结束后,遗体将送往火葬场火化。这时有一项重要的手续必需由家属办理,即在殡仪馆指定的火化证签字。火化证是同意遗体火化的重要凭证,它必须由死者的直系亲属签字,火葬场依据家属的签字开炉火化。

    三、吊丧的礼仪

    如果你得知亲朋好去世的消息,理应前往吊丧,吊丧的方式是可以去逝者的灵堂吊唁,也可以去参加追悼会。一般来说,死者家属总是欢迎尽量多的人参加追悼会。

    尤其是交情较好的亲、师长、长辈、朋去世,不去吊丧是十分失礼的。

    吊丧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不论是去灵堂还是去参加追悼会,都应怀着沉痛的心情,带着严肃的表情,认真履行每一项仪式。着装打扮以清淡、素雅为宜;言谈举止以端庄沉静为宜,应与场合的气氛相协调。切忌三五成群、谈笑风生、漫不经心或中途退场。有些人浓装艳抹、披红戴绿也是不应该的。凡此种种,都是对死者的大不敬,对丧家的不礼貌,是吊丧的大忌。

    附:报丧、吊唁、追悼会等丧俗

    1.报丧

    人死之后,子女要随即向亲报告死讯及丧期、葬期等有关事宜。报丧亦称“告丧”、“赴告”、“讣告”,其形式有写讣文信画报告亲的,有子女着孝跟前去报告的,现在有在报登“讣告”的。孝子前往多是口头的,间具讣文,旧时讣文与现代的讣告内容大同小异,格式则有所不同。

    2.奔丧

    是指出门在外的子女及亲接到讣告后,及时奔丧、吊丧。子女接到讣闻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等,不顾一切地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一路哭着走来的。到家后先到灵前跪叩、哭掉,直到有人劝慰才止。因变病、生产等原因而不能奔丧者,要寄物以吊。否则要被世人讥为不孝。亲接讣文后,要携礼来吊丧,所带礼是果品点心、挽联等。秦晋北部及内蒙西部吊丧携“大点心”,即大个的馍馍,至亲带整份的,较疏的则带半份,整份十二个。

    3.吊丧

    旧时丧礼之一,是由死者家属进行报丧,死者晚辈到亲族家门“叩报丧头”,通知死讯后,亲族穿丧服,按辈分等级设灵堂,孝男孝女守灵举哀,每当宾至都要哭灵。吊丧期间家属亲禁忌很多,通常是非丧不谈,面垢不洗,女人忌脂粉,食米粥淡饭,不能吃菜果,以示哀悼。

    亲来吊,孝子要迎接、陪同。有的地区,孝子要临门跪叩迎亲,还要跪送孝帽。孝帽的层数、形制不同,可以分出亲疏、尊卑,这是乡里人十分注重的,一有不合,便要争吵,故有‘吵孝帽”之说。

    孝子贤孙要穿孝衣,孝服不锁边,断处外露,但“五服”之外不那么严格,腰系麻丝一类充当腰带,这就是“披麻戴孝”。前来吊丧的人,也要戴孝哭丧,这是中国民间丧礼的特色。根据远近亲疏,长幼顺序,身份性别,不同地区约定俗成。对死者若没人哭丧或者人少或哭得不卖劲,外人则认为他的人缘不好,或者子孙不孝。该哭的人不哭,被认为不知礼、不孝顺,会受到讥讽。

    哭的种类也很多,男子多不出声,“泣”出声也不成调,妇女要哭出声来,还要泪涕满面,哭出调和词来。哭词多是称颂死者的贤良能干及对死者家人带来的不幸、哭声大的为“嚎丧”,没有哭丧任务的亲,其责任是烧纸。一般灵柩之下放有瓦盆,旁边有纸钱,火柴,吊丧者进门要跪叩,烧纸,长者可不跪叩。

    4.吊唁

    也称“吊祭”,即哀悼、祭悼死者,慰问死者的家属。旧时吊唁有一套繁琐的礼节。死者家属在室中“哭”,对吊唁者予以欢迎;吊唁者须向死者赠送衣被等。现在主要是通过向死者家属致唁函或唁电、敬献花圈,或者赴灵堂参加追悼会等方式进行悼念和慰问活动。

    5.瞻仰遗容

    是一种告别遗体的仪式,即看望死者的遗体容貌。向遗体告别,是现代丧葬礼仪之一。在遗体火此之前,死者家属和亲朋好向遗体告别。这是随着火葬的推行在中国出现的一种新的丧葬仪式,一般是在殡仪馆举行。

    6.献花圈

    花圈是用花扎成的圆环,是悼念死者的礼仪用品,常用于葬礼或祭祀扫墓仪式中。一般是用纸花、纱花、塑料花或者是鲜花在支架扎制而成的。将其置于死者的遗体、遗像、灵柩或坟墓前,花圈左右附两联飘带,联写死者姓名、称谓,下联写献花圈者的姓名或单位的名称。献花圈原是西方的礼俗,清朝末年传入中国,现在已普通采用。

    7.唁电

    是用以对死者表示悼念、对丧家表示慰问的电报。由死者亲朋好或者有关单位发给死者家属或死者所在单位。其形式简便,传递迅速,是现代人普遍采用的吊唁方式。

    .追悼会

    是人们对死者追念哀悼的殡仪形式,由死者所在单位与亲组织举办,一般在殡仪馆、礼堂等地举行。会场正前方中央放置遗体或骨灰,两旁放置花篮、花圈,前方挂着遗像,追悼会的程序一般是:首先全体参加追悼会的人员在哀乐中默哀三分钟,然后单位领导或有一定地位和声望的人宣读悼词,死者家属致答词,向遗像鞠躬,向遗体告别,最后向死者家属表示慰问。

    追悼会不是治丧的必须形式,可根据死者的遗愿或者丧家的意愿从简或者从免。



………【第一百章 悼念诗词与祭文(一)】………

    悼祖父四首

    之一

    一个活着

    不为自己的人

    死了!

    留给活着

    只为自己的人

    什么呢?

    您是那样默默无闻与微不足道,

    像萤火虫的光芒

    像大海里的一滴水

    像划过天际的流星。!。!超。速!更。新

    哦,我不知该说些什么,

    我的平凡

    土地一般质朴的祖父。

    之二

    武汉接电,

    祖父病危,

    惊若木鸡,

    魂飞魄散。

    晴天霹雳,

    天旋地转,

    眼中流泪,

    心里泣血。

    之三

    千里遥遥奔丧归,

    祖父亦已成新鬼;

    闻讯恰似冬雷贯耳,

    恶噩犹如六月飞雪。

    生前未能尽孝道,

    临终盼把孙儿见;

    此生最遗憾:

    生不能长跪祖父膝下,

    更有悔恨:

    任性不肯结婚,

    未能圆老人家“重孙梦”。

    愧对祖父,

    辜负承欢!

    之四

    含辛茹苦多,

    谆谆教导在心头;

    而今仙逝天国去,

    丢下悲痛欲绝孙,

    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