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逝水东流不复还-第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爷爷是无疾而终。仿佛燃尽油的灯自然熄灭,事先没有任何征兆。爷爷最大的心愿是希望能在有身之年看到自己的长孙媳妇,抱重孙子。而如今爷爷永远地去了,这一定成了爷爷一生最后的遗憾!而这些年,萍为了逃避婚姻,逃避相亲,常常借出差为由,躲在外面不肯回来!
萍早已泪流满面,母亲打来洗脸水,萍洗了把脸,头脑稍微清醒了些。然后按照丧礼程序给爷爷磕头行礼,可是当他再次长跪在爷爷的灵前时,想到爷爷的心愿,想起由于自己的躲避和赌气,以致爷爷临终前未能见到他最宠爱的长头孙子农村有“长头孙子老儿子”的说法结婚生子,萍愧悔交加,禁不住再一次痛哭流涕……
萍内心怀着一种愧疚心理,暗暗决定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虽然最宠爱他的爷爷活着未能见到孙媳妇,抱重孙子,但是他要为为爷爷还愿,替爷爷圆梦!
之前,萍对婚姻,对相亲,总是犹豫,总是矛盾,甚至反感、排斥与拒绝。觉得自己还小,远远没有到着急的地步。不过事实也确实如此,萍当时才二十二周岁还不到!
可以说,爷爷的突然病故最终改变了萍的恋爱观,婚姻观。
未完待续
………【第九十七章 香火戏】………
江南的本家也回来了。大爷爷的四个儿子在苏州一带做皮匠手艺,据说现在子女都发财了!四个伯伯提出,要在爷爷丧事期间,顺便为大爷爷和大奶奶超度亡灵。今年正好是大爷爷和大奶奶去世六十周年!
虽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但又都大同小异。比如红白喜事中,老人归天,是丧事当做喜事来操办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尤其是岁数大的老人,除了“临走”断气之时,亲人有些不舍,之后便没有太多的悲伤。该喝的酒照喝,不仅要喝酒,还要搭台,请戏班子唱戏,这种戏引江一带过去叫香火戏。
香火神会旧时广泛流行于江苏省北部地区长江以北及邻省安徽的天长、来安等县,并随船民、渔民流传到江南太湖流域。现在在南通和金湖地区农村尚有活动,在大部分地区已绝迹。
旧时,引江一带百姓有在厅堂陈放香柜的习俗,香柜是专门用来烧香敬神祭祖的。清代初期,原本祭祀酬神,摆案烧香火的风俗逐渐发展成为兼有表演娱乐的做香火会。如,祈求五谷丰登的“青苗会”,消灾灭祸的“火星会”,捕捞丰收的“渔船会”,阖家安定的“太平会”。不过,主持这种活动的不是和尚和道士,而是民间的巫——香火。当他们的表演发展到以唱、念、做、打等功夫来演绎完整故事的时候,就成了戏剧——香火戏。
又因为用大锣大鼓伴奏,当地人们又称它为“大开口”,其剧目大多数是由神改编,曲调有三四十种之多,乾隆、嘉庆年间,引江一带建有三十多个专供演香火戏的万年台。清末民初,香火戏班遍布引江名乡镇,他们以家庭为单位,少则数人,多则十余人,名居一方,范围小则数村,大则数十村。活动地域北至高邮,东至泰州,西至仪征,南濒长江。
引江的历史沿革,文化传承与扬州一脉相承,同一渊源。清代文人李斗在《扬州画坊录》中说:“郡城花部,皆系土人,谓之本地乱弹。”“本地乱弹为土班,不与外来各班并列。”土人指当地郊外农民,具体说来,即指引江一带的农民。他们自发组建,自娱自乐的戏班,被称之为土班。扬州著名学者在《乡土文化拾萃》中写道:“扬州香火戏的产生,来源于由来已久的香火设坛做会。而专操巫傩之业的世袭香火神坛遍布江都农村,他们各有划定的坛方,互不凌犯,世代相传,源远流长。据有些家谱可考的香火世家,可追溯到八至十代以。”
旧时,香火会同民间道教有密切的关系,它吸收道教的某些科仪和宗教资料,比如做会迎请“三界”神的分法,大致就是按照道教神系天神、地祗、人鬼的分类划定;以符籙驱邪、医病与道教相同。在香火会迎请的神中也有佛教的神,如观世音。但香火童子的活动与伙居道士和野和尚有严格分工:香火“做生不做死”,即为活人做会消灾、祈福、延寿等;死人则由道士和和尚作道场、放焰口超度。
虽然引江一带的戏剧源于香火戏,不过现在已经演变得和过去的香火完全不同。香火“做生不做死”,而现在则恰恰相反,只有老人归天,人们才会请戏班唱戏。
丧事大操大办,历来被国人视为逝者儿孙满堂的福气与体面,也是下人尽孝心的具体表现。搭台唱戏,吹吹打打,办丧事比结婚办喜事还热闹。以至于现在人们办喜事反而不敢请吹匠和戏班。如果有人结婚“不小心”吹吹打打,不知道情况的一定会问:“谁家又死人啦?!”简直是自讨晦气!
所以,在萍的家乡,现在结婚反而没有死人热闹。
过去的香火尚且“做生不做死”,现在的的戏剧已经沦落到和假道士、假和尚一样。
未完待续
附:
香火戏:古代傩戏的遗存
香火戏是古代“乡人傩”之流亚,实为一种粗犷的歌舞和武术。扬州的香火戏就是古代的傩与巫。扬州民间有好祭祀的风习,所以巫和优常常合而为一。清人黄惺庵《望江南百调》咏道:“扬州好,古礼有乡傩。面目乔装神鬼态,衣裙跳唱女娘歌。逐疫竟如何?”所谓“面目乔装神鬼态,衣裙跳唱女娘歌”,表明“乡傩”的祭祀活动已具有戏曲化的特征。自乾隆以来,扬州香火戏艺人一直在活动,并保持着巫和优的双重身份。据薛福成《庸庵笔记》记载,道光末年,扬州盐商有家婢为魅所扰,设法驱之,皆不灵验。于是有人献计,用名优伶四人扮成王灵官、温元帅、赵元坛、周将军,环坐于婢床,从此魅不复至。
扬州香火戏剧目很多,其剧本称为“神”。《江流认母》是扬州香火戏神《陈光蕊》中的一折,为清初在神坛传唱的早期神。关于唐僧,自元代开始,就有各种戏曲作品敷演其故事。其中不少篇幅写唐僧出世,谓海洲陈光蕊携妻殷氏,赴洪州知府任,为强人刘洪推落江中,其妻亦为霸占。时殷氏已怀孕,后生一子,恐为刘洪所害,乃写血,将儿置木匣中,放于江面,任其漂流。后为金山寺丹霞扬州香火戏为默法长老收留,取名江流。
扬州香火神《陈光蕊》的精彩之处,是《江流认母》一折,演玄奘寻母的故事,最能体现神风格。例如,其中母子有一段对唱:
江流唱:
小和尚命运乖舛生来受苦,
天地间竟无我容身之处。
刚生下娘将我装进木匣,
留血抛长江随风漂浮。
幸遇我师父大恩大德,
收留我在金山剃度为徒。
前日里他说我有大仇要报,
速速去寻娘亲莫再踌躇。
他要我跪坐在知府后院,
自有人开恩典指我迷途。
想不到刚坐下遇施主,
你定能使江流合浦还珠。
白女施主!你是大善之人,看在佛祖面,请你告诉我,我的母亲在哪里。我不能没有母亲,我要母亲!母亲!你在哪里?我的母亲!
殷凤英激动不已:啊!
唱听得他口口声声唤母亲,
叫得我殷凤英如箭穿心。
抬起头从头到脚仔细看,
只见他五官端正眉目清。
前看看面貌宛如陈光蕊,
后看看身材恰似我夫君。
天哪天!
莫非是抛入江心的娇儿今重见?
莫非是梦中了却母子情?
殷凤英一时茫时无主见,
只觉得眼前一片黑浮云。
扬州香火戏虽属民间宗教色彩的傩戏,其中也充满了人情味。江流与母亲之间的对唱,感人至深。
香火神会的渊源和性质
一香火神会旧时广泛流行于江苏省北部地区长江以北及邻省安徽的天长、来安等县,并随船民、渔民流传到江南太湖流域。现在在南通和金湖地区农村尚有活动,在大部分地区已绝迹。
香火神会一般按做会的目的和内容称“××会”。旧时所做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由集镇、村落、社会职业集团集体做的会,如牛栏会、青苗会、蝗虫会、花棚会、丰收会以是由村落举办的“社会”,大王会又称“龙王会”,船帮、渔民、汤神会澡堂业、财神会商人、鱼栏会又称“耿七公会”,渔民、张鲁班会木工、瓦工,观音会、城隍会以为传统庙会,等等。这些会多有固定的会期,由会首、都管等人员主办,请香火童子主持或参与敬神祭祀活动。另一类是由家族或家庭做的会,除“家谱会”外,都是以祈福、消灾、驱病为目的,如“消灾会”或称“驱邪会”,有的地方也称“烧纸”、“烧猪”、“叫魂”、“安土会”新房落成、“长生会”祝寿、“娘娘会”求子等,这类会多无固定的会期,安排在农闲时;一般一天一夜完成,称“日行会”。有的会要做三天三夜,旧时有钱人家为摆排场,偶有做七天七夜的大会。
香火神会的从业人员称“香火童子”,简称“香火”、“童子”。香火童子自称“神门”、“巫人”或“香童”等。香火童子不论世袭或师徒传授,均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并经过“考试”;拜师学作童子时,尚须订“合同”和“卖身”。卖身即将自身卖与“神”,始可通神。童子均为男性当代出现一些女童子,做会时穿女裙。他们同巫婆俗称“香奶奶”合作,由巫婆为人诊祟,病家许愿,请童子做会消灾。
二香火神会的渊源是古代的“乡人傩”,它是原始巫文化的一部份,是由巫觋扮演鬼神唱歌跳舞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唐宋时期,在中原地区,这种民间傩仪已经吸收了民间社赛祭祀敬神活动的一些内容和形式。
江苏历史属吴、楚文化区,巫风、“淫祀”盛行,也一直盛行这种乡人傩。其形成为近现代香火神会形式的时间,文献中没有确据可查。大致在宋代以后,明代以前。香火童子除了以巫术为人祛病消灾外,同时也参与或主持民间的社会和庙会的祭祀活动,使这类社会和庙会带巫文化的色彩。
三香火神会、香火童子与宗教的关系。现代香火童子的组织活动方式接近民间帮会或宗教组织。苏北各地香火童子虽无统一的组织;但各地童子均在一定的范围中活动;这种活动范围称做方”的香火称为“谯首”;设“香火堂”;主持为本方内集镇、村落、社会职业集团和民众做会。谯首做会如感人力不足;也可请方外的香火童子协助;被邀请者称“客师”。各地的香火童子均自称信奉“洪山教”、“巫教”或“神门”;有松散的联系。近现代活动于苏北地区的道会门“红三教”;就是在此基础建立起来的。“红三”或系“洪山”的谐音。它是以“香主”或称“堂主”“马皮”“香童”为道首;“香火童子”“香火奶奶”巫婆;又称“仙姑娘”“后堂”为活动骨干组成的民间教团。以香主为首,按地区、宗族、或社会职业集团建立“帮”或“方”,开设“堂门”,发展“香众”“会众”,以做香火会为主要活动形式,主要在内河湖渔民、船民中发展组织。香主对一般香众有严格的控制,并在经济勒索。由于这一道会门破坏民众生产,扰乱社会治安,五十年代便被政府取缔。
香火会同民间道教有密切的关系,它吸收道教的某些科仪和宗教资料,比如做会迎请“三界”神的分法,大致就是按照道教神系天神、地祗、人鬼的分类划定;以符籙驱邪、医病与道教相同。在香火会迎请的神中也有佛教的神,如观世音。但香火童子的活动与伙居道士和野和尚有严格分工:香火“做生不做死”,即为活人做会消灾、祈福、延寿等;死人则由道士和和尚作道场、放焰口超度。
………【第九十八章 送葬(一)(重新修改)】………
有一句歇后语“哑巴报丧——仰在地蹬”,不知道朋们家乡有没有人说?
在萍的家乡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就是:“死老子好死,死妈妈难……,小。说。网”意思是说父亲的丧事好“打发”,母亲的丧事操办起来比较难,弄不好常常会有大“麻烦”,引起母亲的娘家人“抗议”。
旧时,娘家人为“大”,母亲去世后头一件大事,孝子要赶紧向母亲的娘家人报丧。这报丧很有讲究,孝子手持哭丧棒,来到舅舅家门,不仅痛哭流涕,还要跪拜“叩报丧头”,恳求舅舅参与“料理”丧事。与其说是请舅舅老人家来“料理”丧事,不如说是请他来“监督”。要是平时甥舅关系不好,心胸狭窄的舅舅会在丧事操办中借题发挥、借机发作,故意为难外甥。不过,如今这种与外甥过不去,刁难的舅舅已经不多见。一方面是如今的舅舅地位低了,素质高了,另一方面和现在的女性地位提高有关。旧时的女性常受“小媳妇气”,娘家人平时没有办法,逮住最后的机会,算总帐来了!而现如今一般是婆婆受儿媳妇的气,基本和过去是反的!
--------------------------------------闲话少叙。
萍的爷爷应该算“寿终正寝”,属于长寿之人,老寿星,又儿孙满堂,更是有福之人。
除了萍的叔爷爷,前来吊孝的都是爷爷的晚辈,至于爷爷的“生前好”,恐怕没有一个在人世了。所以说,人越老越孤独!
爷爷的丧事和大爷爷、大奶奶六十周年亡灵超度两桩事情同时操办,显得格外隆重。
在萍的家乡,萍作为长孙,又是爷爷生前最宠爱的孙子,自然要比别人多行许多礼,多磕许多的头。萍虽然是无神论者,但给爷爷磕头,不管磕多少,他都心甘情愿。因为萍的心中始终不能释然,不能原谅自己。
其实,萍平时对乡村的这些“迷信活动”深恶痛绝,一概视之为愚昧落后的象征,常常讥笑说“活人做给活人看”。特别是有一些人,父母活着的时候,他们并不孝敬,不肯花一分钱,死后却铺张浪费。
在农村,萍亲眼目睹,很多老人晚景凄凉。他们为儿女操劳一辈子,花光所有的积蓄,可以说是一无所有,有的甚至还欠一屁股债,到死也还不完。他们不像城里的老人,纵然被女子啃得净光,自己每月固定还有一些微薄的退休金,衣食无忧;还有医疗保险,基本达到老有所养,能够病有所医。而农村老人则由于没有任何社会养老与医疗保障,如果儿子再不孝敬,他们的晚年生活真的很可怜,很艰难。
他们活着的时候,活得没有一点尊严;他们死后,他们的子女突然变得孝敬起来,变得大方起来,舍得大把大把地花“银子”,纵然没有钱,他们借,也要大操大办、吹吹打打,把老人的丧死办得风风光光、体体面面。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于是有人惊呼,如今死人也死不起!
“这是什么世道啊!是不是完全反了?”萍常常莫名其妙地问自己,“难道真的是,人来到这个世,人活着的时候就该受苦,就是受罪?只有死去才是解脱,才配享福?!”
这些丑陋习俗,如今死灰复燃,令人深思。扪心自问,当我们年老之后,如果我们的子女也这样对待我们呢?我们愿意吗?我们快乐吗?我们一定会心寒!
养老送终,先要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