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逝水东流不复还-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后来想到娣,萍又在日记写一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视之。”虽然,他们从未相见,但娣早已存在于萍的生命和灵魂里。

    爱情就是这么奇怪,萍明明知道自己是在“单相思”,但是无法制止自己不去想她。萍情愿为她孤独,为她寂寞,为她痛苦,为她奉献自己的一切……

    爱情不是占有,同样是奉献。萍希望能够每天“快乐着她的快乐,幸福着她的幸福”。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表面是“天增岁月人增寿”,实则是人生的倒计时,而每一部文学作品又都是人生的倒叙。

    童年只有一个目的,盼望着快快长大。正像一首世纪八十年代在大陆流行的台湾校园歌曲《童年》里唱的:“盼望着长大的童年。”而长大成熟,以致老去,离死亡越来越近。

    长大,不仅意味着死亡,还带来烦恼。

    童年生活虽然艰苦,但精神是快乐的。

    少年的欢乐没有童年多。童年无忧无虑,少年开始有烦恼。

    青年的烦恼又比少年多。“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中年以后的快乐呢,恐怕只能到回忆中去寻找。

    所以说,年龄与快乐是成反比的!

    ……

    萍很快迷迷糊糊睡着了。也别说,这两年很少动手,这两天在家帮助做了点事,还真有点累。萍这一夜睡得还挺香。

    一日劳作,可得一夜安眠;一生勤劳,可得终身幸福。

    谁说的,萍记不清了……

    未完待续



………【第七十九章 “唱凤凰”(重新修改)】………

    :207:10124大年初一,萍一直睡到自然醒——

    新年第一天是个好天气,灿烂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床,萍伸了个大大的懒腰,还是不想起。

    外面是滴水成冰的数九寒天,“三九四九冰走”,现在是四九尾,正处于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

    “真舒适!”躺在热被窝里,萍心里想,冬天里睡懒觉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幸福。其实,有时幸福也很简单。

    “哐、哐、哐、哐、哐、哐,咚锵、咚锵,咚咚锵……”传来锣鼓声,由远及近,越来越响,萍知道,“唱凤凰”的来了。

    “唱凤凰”是地方传统说唱文化,走家串户“说好话,唱喜词”,它源于古老的乞讨文化。“文革”“破四旧”期间,作为“糟粕”被禁止过。改革开放后,又自然恢复。

    “唱凤凰”要能说会唱,特别是领唱者要具备相当的“口才”与“急才”,要能张口就来,现编现唱。可以说,在文化生活匮乏的农村,过去“唱凤凰”非常受追捧,男女老少,都很喜欢。“凤凰”唱到哪里,哪里都是一片欢声笑语。

    萍自然也不例外,只要听到锣鼓的“咚咚锵”声,心里就会涌起一股热流,那锣声鼓点,就像敲在萍的心坎。

    萍赶紧起床,准备迎接“凤凰”。再不起母亲就会说了,“凤凰”来了是不作兴还睡在床的。

    “凤凰”到了屋后头,父亲先放了一串“小鞭”迎接“凤凰”。

    “锣鼓一打格排排,

    小小凤凰到府来,

    凤凰来到珍宝地,

    千年富贵万年财。”

    “锣鼓一打响堂堂,

    新彻的瓦房真漂亮,

    今年要把媳妇娶,

    明年又把孙子抱。”

    萍的母亲听到这一这段唱,心里特别开心,笑得合不拢嘴,连忙吩咐儿子先散一圈烟,让凤凰接着唱。

    萍拿出不带过滤嘴的红牡丹香烟海产,给“唱凤凰”的每人散了一支。这还是萍在武汉找人买的一条,专门带回来过年用的。

    当是香烟刚开始带过滤嘴,不过,人们还是喜欢抽不带过滤嘴的,“有劲”。6年前后,这种不带过滤嘴的红牡丹香烟海产,黑市高价卖到40块钱一条,相当于现在红中华的“价格”。它之所以“高贵”,还不完全是因为价格高的原因。当时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渡,你有钱也买不到,特别是节日期间。

    改革开放后,香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从几分钱一包的低档劣质烟向中高档次发展,品牌也变得越来越丰富。

    香烟是什么?用当时最通俗、最流行的说法,是“介绍信”。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商业活动中,是用来打招呼的“见面礼”。与人见面不敬烟,普遍被视为“不懂礼”行为,请人办事常常会碰“钉子”。萍虽然不抽烟,但自从进入小季电机厂供销科后,身从来没有离开过香烟。可是说,萍亲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香烟“发展史”。

    刚开始流行“大前门”。“大前门”,萍的家乡叫“二面分”,取大写“門”的字形看去像两扇敞开的门之意。“大前门”的档次相当于现在的玉溪牌香烟。但“大前门”也有好几处产地——海、青岛、郑州,海“大前门”最好当时所有商品,几乎都是海的好,青岛次之。红牡丹香烟也有北京生产的,同样不如海产的好卖。

    随后云烟、贵烟渐渐占据市场,像“大重九”、“红塔山”等等,也是各领“风骚三五年”。当然,各地人的喜好不尽相同,各地也会有自己生产的品牌。别的地方就不一一叙说。**前后,萍的家乡一度外烟非常流行,像“三五”、“万宝路”、“希尔顿”等等。不过,这也是后话。暂且不提。

    “唱凤凰”的看到牡丹香烟,心里开心,唱得更加卖力。顺口就来了一个:

    “锣鼓一打格京京,

    看见个同志抽香烟,

    一口香烟吸进嘴,

    两股青龙冒天。”

    “锣鼓一敲放光彩,

    吉庆人家大门开。

    凤凰点头又摆尾,

    财源茂盛滚滚来。”

    这些“唱凤凰”的,“文革”期间并没有闲着,农村成立“文艺宣传队”,他们改唱“革命样板演”。不但没有荒废“技艺”,反而得到更多更好的“锻炼”!

    “唱凤凰”的每年正月初一到初五,大都在本村唱,初五之后,才到邻村去唱。古语说“凤凰不登无宝地”,所以人们认为,凤凰“飞”到哪里,那里就大吉大利,开门见喜。

    “锣鼓一打响当当,

    富贵人家顶兴旺,

    恭喜发财好运到,

    男女老少喜洋洋。”

    “锣子一打响当当,

    在场同志听我唱,

    我唱凤凰有一桩,

    一边唱来一边望,

    一边望来一边唱,

    一边唱来一边想,

    看到什么唱什么,

    看到哪桩唱哪桩,

    越唱心里越高兴,

    唱得你心里乐欢畅。”

    一个“唱凤凰”的班子通常由五人组成。一人举凤凰,一人执大锣领唱,一人执鼓,一人执小锣,一人执钹,一人捧托盘收钱现在一般都是香烟。

    “凤凰”以竹篾为骨架,外面用彩绸或彩纸制成,装在竹竿顶端。他们挨门逐户走,停下来时,首先向主人拜年:

    “恭喜大发财,

    元宝滚进来。

    滚进不滚出,

    多得用箩抬。”

    接着便响起了锣声:“哐,咚咚锵……”举凤凰的开始摇动竹竿,凤凰“摇头摆尾”。

    领唱都放开了噪子:

    “锣鼓一打响当当,

    一家老小喜洋洋,

    今年过年好热闹,

    大家来把凤凰唱。”

    在一旁簇拥着唱和的也跟着唱起来:

    “云淡风清近午天,

    小小凤凰到门前,

    一向主家送凤凰,

    二向主家来拜年。”

    接着,又响起锣鼓,然后又唱:

    “锣鼓一打响堂堂,

    主家华堂真漂亮。

    向阳门第春常在,

    日后定出状元郎。”

    “锣鼓一打响堂堂,

    主家天井四角方,

    两边长出青竹子,

    中间放的荷花缸。

    荷花开花结莲子,

    莲子头落凤凰。

    凤凰不落无宝地,

    贵人出在你府!”

    唱凤凰的词大多现成的,也有根据见到的人和物即兴编的。领唱的编好后,“哐哐哐”敲响“杀板”锣,继续唱:

    “锣鼓一打响堂堂,

    主家厅堂真漂亮。

    一张桌西边放,

    两张椅子在一旁。

    桌子不把别人用,

    留给孙子读文章。”

    “锣鼓一打真热闹,

    日子更比去年好。

    粮食多得没处放,

    咸鱼咸肉挂得高。”

    有一次,邻居一家人正好都在堂前,男主人手捧茶杯喝茶,女主人抱着小男孩,老太太坐在椅子。“送凤凰”的一到门口,领唱的用目一瞧,即兴发挥,顿时出口成章:

    “敲锣打鼓响堂堂,

    恭喜生了状元郎。

    财神手捧金元宝,

    寿星佬佬坐高堂。”

    这一唱,一家人听得个个眉开眼笑,自然乐于馈赠。

    “锣鼓一打响堂堂,

    豆腐店里好风光,

    人人都说你豆腐好,

    一颗豆子磨三缸。”

    豆腐店老板满脸堆着笑,连忙拿出准备好的香烟和红封子。

    也有的人家,想听凤凰多唱一会,故意不给。这时领唱的的又会这样唱道:

    “锣鼓一敲格喳喳,

    已经送来如意花。

    凤凰跑出一身汗,

    我们还要赶下家。”

    或者:

    “锣鼓一打格喳喳,

    凤凰跑的汗洒洒,

    你问凤凰跑什事,

    天长日短赶下家。”

    主人听了,不好意思再拖延时间,笑着将馈赠物品放进托盘。看热闹的大人孩子也就跟着锣鼓走向另一家。

    萍小时候还听过很多现编的,不过现在记不全了。像:

    “吆喝喂——

    我把个古人你猜猜,

    猜到是我的好朋,

    猜不到是我家的好乖乖,

    ……”

    未完待续



………【第八十章 “送麒麟”(重新修改)】………

    :252:10125“唱凤凰”作为民间传统口头说唱艺术,和相声、东北二人转一样,常常即景生情,即兴表演,内容大多诙谐风趣,为增强吸引力,也会有黄段子,荤段子。

    唱结束,捧托盘的前连道:“恭喜!恭喜!”

    萍丢了两包牡丹香烟在托盘里,母亲又另外封了个红包。

    “要给少了,这帮人嘴会‘宣’呢,”母亲说。

    “唱凤凰”的有时比较势利,嫌贫爱富,专拣有油水的地方跑。母亲是个要面子的人,有点爱虚荣。

    “唱凤凰”的遇到另一班“唱凤凰”,就要“对凤凰”。

    “对凤凰”最见功底。你唱一段,我唱一段,双方对唱,哪一方对不来就算输。按照惯例,对唱输掉的一方要将自己的“凤凰”踩碎或撕毁。

    萍的家乡地处泰州与扬州交界,泰州地区的“唱凤凰”向西在扬州地区,乃至到安徽东部就变成“送麒麟”,其内容实际差不多。

    “送麒麟”又名宫锣鼓、唱门子,据说源于风阳花鼓,源于明太祖朱元璋。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少时家贫,逃过荒,要过饭,还做过和尚。父母去世,祖父曾将他寄养在**江苏金牛山脚下的舅舅家放牛,“杀牛悬尾”的故事便是出自于此。朱元璋登基后,自感功绩丰硕,便命大臣们为他树碑立传。然而,受命的大臣对朱元璋少年乞讨却不敢直言,遂生计称其为:“送麒麟、送吉祥,非乞讨矣。”长此以往,“送麒麟”便取代了卖艺乞讨的称呼,流传于世,并成为一种深受民众欢迎的表演形式。据说朱元璋非常喜爱它,在其发妻马娘娘病愈的庆贺宴会,酒兴大发的朱元璋扯着嗓门喊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天送来马娘娘。”朱皇帝语惊四座,博得众臣们的一片欢呼声。

    有一个成语叫“凤毛麟角”,是用来形容珍贵与稀少的稀世之宝。

    从这个成语我们知道,凤凰和麒麟都是稀世珍宝。

    凤凰和麒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麟凤龙龟“四灵”的重要组成部分。

    凤凰和麒麟都是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一个是幸福的化身,一个是吉祥的象征。

    凤凰是百鸟之王。凤凰的特征是“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神话中说,凤凰每次死后,会周身燃起大火,然后其在烈火中获得重生,并获得较之以前更强大的生命力,称之为“凤凰涅磐”。如此周而复始,凤凰获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鸟”的名称。凤凰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凰。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自古以来,凤凰就是代表幸福的灵物。

    麒麟为“四灵之首”。传说中,麒麟是神的坐骑,长寿,能活两千年。能吐火,声音如雷。其外部形状,糜身、牛尾、狼头、有角。麒麟也和凤凰一样,雄性称麒,雌性称麟,现实中常认为长颈鹿是麒麟的原型,常用来比喻杰出的人。后由于帝王对龙凤的褒扬,麒麟被排挤到民间,成为民间祥瑞的独特代表。

    古人把麒麟当作仁兽﹑瑞兽,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们带来子嗣。相传孔子诞生之前,有麒麟吐玉于其院。写“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意谓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这个典故成为“麒麟送子”的来源。

    民间有“麒麟儿”之称,萍的小名就叫“麟儿”。民间普遍认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通行的木板画《麒麟送子》图,刻对联“天麒麟儿,地状元郎”,实际是民间祈麟送子风俗的写照。具体方式是由不育妇女扶着载有小孩的纸扎麒麟在庭院或堂屋里转一圈。

    未完待续

    附:

    相关文献记载

    唐杜甫《徐卿二子歌》:“君不见徐卿二子多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麒麟儿。”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湖南》引《长治新年纪俗诗》:“妇女围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龙不及纸龙好,能作麟麟送子来。”原注:“妇人多年不生育者,每于龙灯到家时,加送封仪,以龙身围绕妇人一次,又将龙身缩短,骑一小孩,在堂前行绕一周,谓之麟麒送子。”按麟麒属于龙族,此乃以龙灯代麒麒者。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十七:麒麟送子

    图案:童子手持莲花、如意,骑在麒麟。

    解题:麒麟,传说中的神兽,如龙、凤、龟称为「四灵」。象征吉祥和瑞。

    据《圣迹图》载:「孔子生,见麟吐玉」。故「麒麟送子」,意指圣明之世,麒麟送来的童子,长大后乃经世良材、辅国贤臣也。

    民间年画:民间年画也画仙女抱一男孩骑于麒麟背,谓「天仙送子」。麒麟与玉、如意组成图案谓「麒麟祥瑞」、「麒麟如意」。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十七:麒麟送子

    《麒麟送子》图多出现在民间艺术作品之中如刺绣、陶瓷器、年画、漆器等等而宫廷用品少见。清代出现较多。

    文物

    名称:麒麟送子

    种类:陶

    制作年代:清

    制作地点:安徽

    尺寸米横米

    收藏者:景德镇陶瓷馆

    介绍

    安徽界首陶器,历史悠久,唐代已有生产,为著名的三彩釉陶,有“唐三彩”的韵味而独具风格,饮誉海内外。“麒麟送子”是昔时民间常见的瑞祥装饰。西汉《礼记。礼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