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逝水东流不复还-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科技之家
和睦家庭
艰苦创业
安定团结
音乐茶座
求实进取
美满幸福
生意兴隆
温暖如春
………【第七十五章 春联趣话(重新修改)】………
:400:1011萍意犹未尽,思绪如脱缰的野马。!!!超!速!首!发想起父亲常说的“养儿不读,不如一圈猪”,还有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手里提着笔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读万卷,行万里路。刘彝
读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声最佳。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进先读。李苦禅
欲读天下之奇,须明天下之大道。蒲松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为本。朱熹
一日学一日功,一日不学十日空。谚语
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腹有诗气自华,读万卷始通神。苏轼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须尽苦功夫。阮元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迟。颜真卿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杜甫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对联集锦》
山寻宝,学海泛舟。《对联集锦》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高。
中自有黄金屋,中自有颜如玉。
到用时方恨少,学富五车不为多。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旧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人家不必论富贵,唯有读声最佳。唐寅
自家慢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张月楼
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中五车。《对联集锦》
除了古人勉励读的名联、名诗,萍还写了很多谚语、格言、警句和名人名句的条幅。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横批: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
学然后知不足。孔子
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刘向
读一本好,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籍是积累世人智慧的不灭的明灯。美国佚名
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好为我们打开一扇窗口,让我们了解世界。
……
萍一写而不可止。他随心所欲,信马由缰,把这些年来从各种看来的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全部抖弄出来。有些可以贴在自己的房门、桌、床头,有来自勉,也可以贴到妹妹们和小弟的房间,勉励他们学习,至于其它一些能不能用,由父亲说了算。
父亲负责把关。萍只负责写,贴还是父亲的事情。最终能不能用,反正还有最后一道关。
其实,萍根本就不管能不能用,他的兴趣只是写。能不能用,对萍来说,无所谓,一点不重要。重要的是,萍通过写对子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醉翁之意不在酒”,这种中国人最传统的文字游戏,暂时排遣了萍心中的郁闷与烦恼!
当然,除了把写对子当作“玩”,也不排除萍炫耀自己的“才华”,企图通过写对子来自己展示的心理成分。
萍有自知之明,自己毛笔字写不好,只能发挥特长,在内容下功夫,也算取长补短。但正屋的对子他是绝对不敢造次,生怕闹出笑话,还是按规矩来。
春联的种类,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横批”贴于门媚的横木;“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墙壁、门楣贴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贴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朱元璋派人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朱元璋听了禀报大怒,命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皇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朱元璋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有出售。
“春联”一词的出现,也是在明初。朱元璋当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会儿,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恭敬地回答:“这副春联是皇亲自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由五代时后蜀国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所写。在这之前据说是“桃符”。“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至于“桃符”是什么东西,只能想像,因为没有,至少萍没有见过,认为没有。因此,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在宋人笔记中,记载了文人喜欢写春联的风气。如张邦基《墨庄漫录》述苏东坡在黄州,于近岁除时,访王文甫,见其方治桃符,遂戏一联于其云:“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元代初年,著名画家赵松雪一次过扬州迎月楼,主人求赵松雪为其春联,赵松雪题曰:“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春联的内容与酒楼非发,主人大喜,以紫金壶奉酬。像赵松雪写的这种春联已被当作交际的礼品来看待了。
萍还看过一个“王羲之妙春联”的故事。
东晋法家王羲之喜欢写春联。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写了一幅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可不料因为王羲之法盖世,为世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着夜色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幅,让家人再贴出去。这幅写的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可这天已经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都挂了春联,唯独自己家门口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幅,写完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半截先张贴于门口。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只见对联写着:“祸不单行,福无双至。”尽管王羲之是法名家,可这幅对联写得却不怎么样,内容充斥着凶险的预兆,简直大不吉利。纵然取走,也无法张挂。来人不敢冒险,置全家生命安危于不顾,只好叹口气,扫心而去。
初一早晨天未亮,王羲之即起来亲自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对联已然变成:“祸不单行昨夜行,福无双至今朝至。”前来拜年的乡邻们看到后,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福建莆田的原兴化府城地区,据说还流传着贴白头春联的习俗。
白头春联也叫“白额春联”。正常春联都是大红纸、浓墨黑字,但在兴化府城地区贴春联用的大红纸,方有约十厘米长的白纸额头,当地群众叫“联头”,该俗起于清初。
十七世纪中叶,清军入侵福建时,当时的莆田在南明大学士朱继祚的组织下,各路义兵遍布山区、平原、沿海,并联络郑成功海主力,和清兵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抗争此起彼伏,拉锯战形势延续了好几年。
164年明永历二年,朱继祚军队克复兴化府城,但同年七月又在清兵大举反攻下丢失。清兵在明军手里第二次夺下兴化府城后屠城,城内被杀民众甚众。等到清军“封刀”后,幸存的人又受到清兵剃发令的威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结果每家每户都有人被杀,家家都办丧事贴白联。
新年到来,清兵强迫人们贴红联给“新朝贺岁”,若不听从,又是杀头的罪名。按老习惯,丧家未到除服是不能贴红联的。人们在不得已贴红联时,巧妙地在对联头留出一段原来白联的白纸以示抗议。以后,当地民众为纪念这一惨痛事件,每年于春联大红纸边特制一段白头。
一直到现在,贴白头春联成为福建莆田原兴化府城地区代代相传的习俗。
未完待续
附:古代经典对联
古有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原对:“南通州、北通洲,南北通州通南北。”后有一学校教员应下联:“男教员、女教员,男女教员教男女。”可以说开口不离本行。又有一位先生将对联改动几字,使其更加妙解人意。联云:“东典当、西典当,东西典当当东西;男学生、女学生,男女学生生男女。”
联:好读不好读。
下联:好读不好读。
此联为明徐渭所作。联指年少时好ǎ读却不爱好à读,年老时爱好读不好读。
联:闲人免进贤人进。
原对:盗者休来道者来。
新联:捞者莫来劳者来。
此联为明担山和尚所作。
联:理想莫享醴。
下联:前途弗图钱。
联:独览梅花扫腊雪;
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
此联的妙处在于联急读如音阶:‘多来米发索拉西’。下联为方言读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
联:暑鼠凉梁,提笔描猫惊暑鼠。
原对:饥鸡盗稻,呼童拾石打饥鸡。
古对:渴鹤汲漈,令奴响枪击渴鹤。
此联又作‘暑鼠量梁’。
联:暑鼠凉梁,笔璧描猫暑鼠惊竟沿檐,撞桩斯死,老猫食尸。
下联:饥鸡盗稻,同童拾石饥鸡逸亦飞扉,碰棚彼毙,矢石落箩。
联:鸡饥争豆斗。
下联:鼠暑梁凉。
联:溪西犀喜戏。
下联:囿右鼬悠游。
联:今宵消夏。
下联:明晌赏花。
联:士农工宫商角徴羽。
下联:寒热温凉良恭俭让。
此联也是一奇联。联分两部分:士农工商;宫商角徴羽。前为四业,后为五音,而有一个字重复,一个字谐音。下联寒热温凉为四觉,温良恭俭让为君子的五种德行。
联:游西湖,提锡壶,锡壶落西湖,惜乎锡壶。
下联:做边幅,捉蝙蝠,蝙蝠撞边幅,贬负蝙蝠。
联:泥肥禾尚瘦。
下联:晷短夜差长。
此联谐音‘尼肥和尚瘦’;‘鬼短夜叉长’。
联:削发又犯法。
下联:出家却带枷。
此联为嘲一和尚犯法所作。
联:禾花何如荷花美。
下联:莓子每比梅子酸。
联:画庙庙画妙化庙。
下联:名园园名圆明园。
联:玛瑙原非马脑。
下联:琅皇抢歉巍
此联为明王洪所对。
联:玛瑙原非马脑。
下联:琅皇抢歉巍N丫洹
联:下大雨,恐中泥,鸡蛋、豆腐留女婿,子莫言回。
此联相传为清代钟耘舫之岳父下雨时挽留女婿的话,看似平常,实则用心良苦,绝妙异常。因为它巧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全联皆是古代人名。为:夏大禹:夏王名;孔仲尼:孔子字仲尼;姬旦:周武王之名;杜甫、刘禹锡:唐诗人;子莫、颜回:孔子的弟子。因难度太大,据说至今无人能对。
联:下大雨麦子灌种。
下联:旱高地田禾必干。
此联谐音夏大禹;墨子春秋诸子麦、墨古同音;管仲:春秋人物;汉高帝:汉高祖刘邦;田何:汉初《易》学大师;比干:商纣的大臣。
联:思南女子铜仁去。
下联:蔡厨师会理来。
此联为清吴进三所对。其出此联指一位思南地方的女子到铜仁那里去,谐音:思男女子同人去;进三指着菜的厨师而对,原来此厨师祖籍蔡,后住会理,经常在两地来往,谐音:菜厨师烩鲤来。
联:近世进士尽是近视,京师禁试进士,进士襟湿,巾拭。
下联:是时肆市始失史诗;仕识世失时势,实似石狮,誓蚀。
联:狗啃河骨
下联:水漂东坡诗
此联为一日东坡和佛印乘船游玩,看见一条狗在啃河岸的骨头,东坡出此联,谐音:狗啃和尚骨。佛印立刻把东坡写的诗丢进水里,对此下联,谐音:水漂东坡尸。
联:佛印水边寻蚌吃。
下联:东坡河带家来。
此联为一日东坡带家眷出去游玩,遇到佛印在水边挖蚌吃,于是出此联。谐音:佛印水边寻‘棒’吃。佛印一听,以东坡带家眷而来而对,谐音:东坡河带‘枷’来。
联:扬子江头渡杨子。
下联:焦山洞里住椒山。
此联为明杨继盛字椒山题镇江焦山联。
联:空中一朵白莲花,风捧奉佛。
下联:峡里几枝黄栗树,月远怨猿。
联:玉澜堂,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