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逝水东流不复还-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儿子立马回嘴反驳:“人是衣裳马是鞍。你的那套大道理包包扎扎收起来,听得我耳朵都生老茧了,一点用处也没有。如今商品还讲包装呢,不要说人。这世数人的眼睛最浅,只重衣裳不看人。就是要会做表面文章,不然吃不开,不信我们打个赌。”
“赌就赌。”老子也想用事实教育儿子。
“早皮包水,晚水包皮”是淮扬饮食休闲文化的精华。父子俩约好,第二天茶馆见。
老子起的早,先进的茶馆。跑堂的见一个穿着洗得发白工作服的老头进来,不冷不热地问:“吃点什么子?”老头说:“来碗光面。”跑堂的指着角落一张小桌子呶了呶嘴,就不再搭理他。
一会儿,从门外进来一个油头粉面、西装革履的小青年,嘴巴里哼的是古老的淮扬名谣:“早起来日已高,只觉心里闹潮潮,茶馆里头走一遭。拌干丝,风味高;蟹壳黄,千层糕;翡翠烧卖三丁包;清汤面,脆火烧,龙井茶叶香气飘。”
跑堂的飞奔迎前去,指着店中央铺设最豪华的桌子,满脸堆笑、点头哈腰道:“小老板,这边请。”
“请问,吃点什么子?”跑堂的小心地把桌子重新收拾了一遍,接着说,“小店汤包有重蟹、加蟹、鲍鱼汤包,素小汤包,虾籽小汤包,麻辣鸡汁汤包;包子有重蟹、加蟹、荠菜、干菜、青菜、萝卜、豆沙、三丁、什锦、笋肉、虾肉包,杂色小笼,千层年糕;蒸饺有鱼翅、鲍鱼、重蟹、加蟹、五味、荠菜、虾肉、笋肉、虾籽、鲜肉、菜肉、什锦、青菜、麻辣鸡饺;烧卖有鸡丁、松籽、荠菜、什锦、糯米、药芹、萝卜烧卖;干丝有蟹黄、虾仁、三鲜、什锦……”
“好了好了,不要碎嘴,拣好的。”小青年边说边打了个响指。
很快,各种各具特色的淮扬知名早点摆了满满一桌。小青年享用得差不多的时候,看到老头还一个人干坐着。毕竟是父子,于心不忍,对跑堂的说:“小二,端一笼给老头送去。”
跑堂的好奇,问“好心的小老板”:“老板认识他?”
“邻居。”儿子搪塞道,怕跑堂的不相信,又补充了一句,“我和他儿媳妇是相好。”
哪知道这跑堂的是个好多嘴的,他把小笼包子端过去,忍不住对老头说:“知道那位老板为什么给您老小笼包子?”
“为什么?”老头气冲冲地说,“他不给我给谁!”
“您老知道?”
“知道什么?”
跑堂的附到老头耳朵低声说:“我告诉您老,您老可千万别生气,更不能说是我说的。小老板说,他和你儿媳妇是相好。”
想不到老头一听,“卟哧”一声笑了起来:“小子,你去告诉他,就说我和他妈己经好了几十年了!”
“我这个故事就叫《父子打赌》。”最后滕科长说。
未完待续
………【第三章 老安的故事(重新修改)】………
《原创文学盛大起点独家首发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三个科长讲完故事,大家进行了评点。一致公认,滕科长的故事最好。
大家七嘴八舌。
有人说,故事本身就精彩。
有人说,滕科长编的最“圆”。
有人说,哈哈,连相好的都拿出来赌了!
公平地说,三个科长讲故事的水平不相下。但如果一定要评个高低,也确实是老滕科长的故事略胜一筹。不但幽默到家,而且生活气息浓郁。
姜还是老的辣。不得不佩服滕科长的老辣。说他是“老奸巨猾”“老滑头”也无不可!
滕科长他从不拉帮结派,也不参与朱科长和杨科长的“明争暗斗”。
与其说滕科长的故事好,不如说滕科长人缘好,得人心。
“得人心者,得天下”嘛,何况一个小小故事!
“下面请老安给我们来一个。”这时有人提议。
大家异口同声附和:“好!”
安在供销科威信高。
安为供销科出过很多主意,而且总能取得预期效果。他的“点子”,简直就是“金点子”。
在供应和销售遇难困难时,厂长、记不找科长先找他,先听听他的建议,请他出谋划策。
安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头脑非常好使,公关能力特强。厂里“外交”遇到疑难问题,需要“攻关”;也都交给他疏通。
安工作能力强,成绩大,但并不居功自傲。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安“人气旺”还有重要一点,就是为人豪爽义气,爱憎分明,个性十足。敢于仗义执言,口直心快,敢说敢为,敢做敢当。
安是供销科第一有威信的人。他的“人气”“拥泵”“粉丝”远远超过“猪窝羊窝”。
他虽然不是供销科长,却是记、厂长的第一号“红人”。在提拔朱担任供销科长之前,厂长、记曾找过安谈话,可是安坚决不干。说自己是做事的命,不是当官的料。
朱同样是一个优秀的供销员,但不是一个好科长。是一个将才,不是帅才。只能做士兵,不能做元帅。
朱科长性格懦弱,有点婆婆妈妈。处理问题不果断,不干脆,不能当机立断,快刀斩乱麻,不敢于拍板。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比如,杨科长进供销科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和杨之间是“一山容不得二虎”,关系已经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但是当初他完全可以不让杨踏进供销科。
杨是从一个小厂的副厂长位置调过来的。朱事先也知道,此人有工作能力,但个性强,不好相处。好揽权,独断专行——就是因为这一点和小厂厂长关系闹僵才被调离的。而且口碑也不好。当初厂部找他谈话,朱完全可以一口拒绝,不和他搭班子,不把他进供销科!
可是由于他的犹豫,他的“失误”,以致铸成大错。如今经常要看杨的脸色,弄成工作十分被动,很难开展。真是“引狼入室”,“养虎遗患”啊!
朱科长优柔寡断,不适合独当一面,做一把手!
安也是萍的“恩人”。后来把“最有油水”的关系无偿转让奉送给了萍,希望他能干一番“事情”出来。可是萍最终却辜负了恩公。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那我就讲一个《笑掉牙的故事》,故事是小时候听来的。”
从前,有兄弟俩,老大在城里做生意,老二在家带着伙计种田。
一年夏天,老大从城里回来见老二已经收工,就问:“今天收工怎么这么早?”
老二不睬老大。
老大毕竟是老大,也不计较,见兄弟脸色不对,又问:“生谁的气呢?”
老二恶声恶气地说:“生你的气!”
“生我什么气?”老大更加莫名其妙。
“人家个个说,凭什么你这么快活,我这么苦?”
原来,这老二十分能吃苦,每天早天不亮就带着伙计下田干活,晚不到天黑绝不收工,中午也不歇。主人翁不歇,伙计怎么好意思歇!大夏天,一帮伙计只喊吃不消。其中有个聪明的伙计心生一计,挑拨老二道:“怪不得人家叫你呆老二,原来只会跟我们伙计一样死做。看看你们家老大多快活,整天东游西逛,吃香的、喝辣的!”
老大知道自家兄弟缺心眼,听了人家挑拨,想了想说:“这样,从明天起你去城里做生意,我在家种田。”
老大不放心,再三交待老二,进城后找什么人,办什么事,并给了他三十两银子。
老大没有早起的习惯,第二天睡到太阳八丈高才起来带着伙计下田,平常又没干过活,笨手笨脚的,很快就累得吃不消;太阳一晒,更感到浑身没劲,扔下锄头,倒在田埂就睡着了。伙伴们见状,都纷纷放下锄头歇起来。
花开两朵,各表一支。按下老大不提。
话说老二第一回进城新鲜,夜里睡不着,天不亮就赶到城门口,城门还没开。好不容易等到天麻麻亮的时候,城门一打开,老二便一头往里冲。这一冲不要紧,麻烦来了,把一个大早起来散步的老太爷撞倒在地。要是懂事的、会说话的,扶起来,打一声招呼也就没事了。可是这老二笨嘴笨舌,撞了人心里害怕就想溜。城里人一看,这还得了,撞倒人不打招呼就溜,一点规矩都不懂,真是乡巴佬!齐声喊:“抓住他,抓住他!”老二吓得不敢再跑,被众人团团围住,其中有人欺他乡下人没有见识,吓唬他,说要拉他去见县官大老爷。没见过世面的老二怕见官,连忙说:“闯了祸我赔银子就是了。”连忙拿出十两银子。众人暗暗窃笑。
老二来到市场。老大关照他逮两条小猪回来养,他见十几条小猪趴在老母猪身吃奶,不管三七二十一,伸手就抓,被抓的小猪“嗷”的一声叫,吓得别的小猪一哄而散,手的小猪没抓牢,也跟着逃得无踪无影。卖小猪的一把揪住他衣领,说:“还我小猪。”老二心想,是啊,把人家十几条小猪全吓没了,当然要赔。老二无可奈何地说:“赔你十两银子。”等他走后,卖小猪的一声唤,十几条小猪又回到老母猪身吃起奶来。
老二漫无目的地在街走着,走到一座庙前,见庙门外两边的哼哈二将恶狠狠看着他,老二心里越想越来气:“人欺人,鬼也欺人。”嘴里说着,顺手操起庙门外的柴火棍,瞬间把哼哈二将砸得粉碎。打砸声惊动了庙里念经的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徒儿,出去看看哪来的这么大动静。”小和尚走到庙门口一看,原来是个乡巴佬把两位门神砸了。便指着老二大声叫道:“呔!放肆!大胆!乡巴佬,快跟我去见师父,看我师父不要你的命!”老二吓得不轻,心想,自己还有老大给的最后十两银子,拿出来换自己一条性命。连忙说:“小师父,放我一马,我赔你十两银子。”说完捧出银子送给小和尚,转身拔腿就跑。小和尚见他走远,进去回师父:“不知何人把庙门外两边的门神砸了!”
小和尚独吞了十两银子。
老二回到街,来到一人多的地方,挤前去一看,原来这些人在围观江湖郎中拔牙,地摊写着“一颗牙一两银子”。老二摸了摸自己满嘴的牙齿,数了数正好三十颗,正好可以换回化掉的、老大昨天给的三十两银子。于是前对牙医说:“取牙。”牙医问:“取哪一颗?”老二说:“全取。”牙医非常高兴,心想,来了大生意。不再多问,就动起手来,三下五除二,很快把老二一嘴的好牙全拔光。然后说:“一颗牙一两银子,正好三十两。”
老二说:“对!正好三十两。”
俩人几乎同时伸手向对方要钱。一个说:“我帮你取牙,当然你给钱!”
一个说:“你把我一嘴的好牙全拔光,还跟我要钱?”
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都说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奇事。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乡巴佬真可笑,取牙还跟郎中要钱。”也有为老二抱打不平、说公道话的:“郎中只顾赚钱,也不问一问,就把人家一嘴好牙全拔掉,太缺德。”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各执一词,不能说都没有道理。有人建议,你们这样吵不出名堂来,还是去见官。
俩人在众人的簇拥下,吵吵闹闹来到大堂,县官大老爷纵然英明,一时也难以决断,一个毕竟是一嘴好牙全被拔掉,傻得可怜;一个帮人取牙收费,天经地义,也说得过去。最后只好和稀泥:“郎中,你拔牙起码要先问清楚,哪是病牙、哪是好牙。为了银子竟把人家一嘴好牙全拔光,该当何罪?乡下人,你请郎中拔牙居然还跟人家要钱,太荒唐,咎由自取。左右,给我各打五十大板,把他们轰了出去!”
老二磨磨蹭蹭,一直到天要黑才回到家。老大早就收了工,洗过澡,躺在藤椅纳凉,见兄弟空着手回来,便摇着扇子走过去问:“事情办得怎么样?”老二捂着嘴,开始把这一天进城的经历从头说给老大听。老大听老二说到把最后的十两银子给了小和尚时,气得大叫“你还把人牙笑掉呢!”
老二立马松开捂着嘴的手,指着自己张开的嘴说:“唉,老大你看;我的一嘴好牙全没啦!”
未完待续
………【第四章 钱厂长讲故事(重新修改)】………
《原创文学盛大起点独家首发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会议室里哄堂大笑,大家照旧要对老安的故事进行点评。
“呵呵,幸好牙还在。”
“好笑,真是笑掉大牙!”
有人评论,说老二真不知天高地厚。
有人发表感慨,人的能力有大小,工作分工也有不同。不同的人,不同的用武之地,有时候角色还真不能互换!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则百事兴!
还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说这个故事有贬低我们农村人的倾向!
大家仔仔细细想想,还真有那么回事。
这个故事确实有城里人歧视乡下人的成分。
而且不是一点点,很明显!但大家笑的时候,没有人提出来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
这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百个人读《哈姆雷特》,就能读出一百个哈姆雷特。读出更多的含义,更多的新意。
这真是出乎意料,安也没有想到的事。
大家还在七嘴八舌品评、回味,这时会议室的门被推开。
一屋子烟雾,缭绕着向大门外弥散开去。
大家一看,原来是钱厂长。
钱厂长刚从工业公司散会回来,顺便过来看看。
钱厂长探进头,笑道:“大家讨论什么呢,这么热烈,这么开心!”
朱科长一面给钱厂长递烟,一面说:“老安给大家讲故事呢。”
“哦?”钱厂长愣了一下,仍然笑着说:“那带不带我?我也凑个热闹。”
“那就请钱厂长给我们来一个。”朱科长第一个鼓起掌来。
钱厂长是前任供销科长,刚做厂长时还兼过一段时间科长。就是现在还分管供销,是朱科长的顶头司。
钱厂长大名叫钱生。天生就是一个和钱有缘的人。
他是钱生的,还是他生的钱,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现在管着钱,或者说正管着一大帮能赚钱的人。
钱厂长不仅有着人格魅力,而且也是语言天才。
钱厂长说:“我不会编故事。不过,小的时候喜欢听人讲故事,听的多了,也欢喜讲故事给人听。后来离开学校,跟着师傅学手艺,吃百家饭,走南闯北,在外到处跑,也常听到见多识广,一起做手艺的同行讲一些笑话,荤的素的都有。大家要听荤的,还是素的?”
“荤的。”刘镇长的小连襟富第一个举手强烈要求,跟着还有几个大声起訇。
“不过新年头的,还是不讲荤的好。”钱厂长依然不紧不慢,微笑着说。
“下面这个笑话是一个老师傅讲的——”
从前有师徒两个厨子,专门为办大事的人家门烧菜。
这一天又有人来请,师徒俩人随同前往。
老远看到这户人家,前后有头二十进大瓦房,老厨子心里乐滋滋的:“乖乖,又是户大家人家,又是个有钱的主儿。”马关照小厨子:“徒弟哎,我一说‘刮刮叫’,你就‘搭手’。”
原来这师徒俩个,虽然手艺不错,但有样坏毛病不好,手不稳,专偷主家菜。
“师傅,晓得!”小厨子随即点头,心领神会。
老厨子拿勺,站红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