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时代之穿越1983-第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羊城晚报》,《羊城晚报》又是不同。
他的副总编、副刊的总编林萨与戈文的关系相当的不一般,当初的社论事件让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虽然《羊城晚报》也经常刊登一些反对戈文的文章,可这只是新闻媒体的独立xìng和客观xìng,两人之间的情谊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半点破坏。
这次戈文给林萨打电话说想要在《羊城晚报》上发表几篇科幻小说时,林萨当即毫不犹豫的答应。别人不知道,林萨还不知道戈文吗?他可是对戈文的文章抱有强烈的信心的——
戈文怎么会写出达不到刊发的作品呢?
《解放军文艺》,好吧,这家杂志确实是一个不确定的变数,就连戈文都不敢保证这篇小说会被刊发。
记得当初他在考虑将这些科幻小说投给哪家杂志社的时候,林一铭就在一边出谋划策。
对于戈文的这些科幻作品,林一铭最喜欢的就是这篇《全频带阻塞干扰》。
大气恢弘而不缺少专业军事描写的战争场面,与时代贴近的战争背景和一种怀旧的忧愁纠缠在一起……
我觉得这篇小说应该给我们的军人们看看,我想他们一定会喜欢的
林一铭一边回味着小说带给他的快感和享受,一边脱口而出。
于是在林一铭的建议下,《全频带阻塞干扰》就投给了《解放军文艺》。而这家杂志社也确实有军人果决的特sè,丝毫没有顾忌外界的压力,在收到稿件后很快的就将这篇小说刊登了出来。
至于《解放日报》——
其实戈文将《朝闻道》寄给《解放日报》,那是有更深层次的意义的
因为钱学森老先生的出现,《解放日报》俨然成为了科学界攻击科幻界的一个主要战场,各个科学界的科研工作者们纷纷在这家报纸上发表文章,表达他们对于科幻小说的不屑,以及他们对科幻小说的看。
而《朝闻道》正是写给科学界的
这篇小说虽然无反驳钱学森口中科幻小说是坏东西的看,也无证明科幻小说其实对科学界是有益处的,可是戈文认为这篇小说一定会打动这些理xìng的、逻辑的、严谨的科研工作者们,这篇小说足以让他们明白——
科幻小说或许与科普界有着联系,可是它依然是文学作品形式的一种,是最最纯正的文学小说
如果说这一系列的科幻小说是针对评论界的逆袭,是戈文向他们证明科幻小说是文学作品的话,那这部《朝闻道》在证明这点的同时,更重要的目的是同样向科学界的科研工作者们表明科幻小说并不是他们所认为的科普作品
至于科幻界坚持认定科幻小说是坏东西,这个只能通过更多的作品来改变了。通过更多的科幻作品来向他们证明,科幻不仅可以提高读者的综合素质、进行科学知识普及、jī发创新与开拓意识,更可以推动社会科学技术的普及与发展。
……
生命和真理的jiāo换开始了。
第一批八位数学家沿着长长的坡道向真理祭坛上走去。这时,沙漠上没有一丝风,仿佛大自然屏住了呼吸,寂静庞罩着一切,刚刚升起的太阳把他们的影子长长地投在沙漠上,那几条长影是这个凝固的世界中唯一能动的东西。
数学家们的身影消失在真理祭坛上,下面的人们看不到他们了。所有的人都凝神听着,他们首先听到祭坛上传来的排险者的声音,在死一般的寂静中这声音很清晰:
“请提出问题。”
接着是一位数学家的声音:“我们想看到费尔玛和哥德巴赫两个猜想的最后证明。”
“好的,但证明很长,时间只够你们看关键的部分,其余用文字说明。”
排险者是如何向科学家们传授知识的,以后对人类一直是个谜。在远处的监视飞机上拍下的图像中,科学家们都在仰起头看着天空,而他们看的方向上空无一物,一个普遍被接受的说是:外星人用某种思维bō把信息直接输入到他们的大脑中。但实际情况比那要简单的多:排险者把信息投shè在天空上,在真理祭坛上的人看来,整个地球的天空变成了一个显示屏,而在祭坛之外的角度什么都看不到。
一个小时过去了,真理祭坛上有个声音打破了寂静,有人说:“我们看完了。”
接着是排险者平静的回答:“你们还有十分钟的时间。”
真理祭坛上隐隐传来了多个人的jiāo谈声,只能听清只言片语,但能清楚地感受到那些人的兴奋和喜悦,像是一群在黑暗的隧道中跋涉了一年的人突然看到了dòng口的光亮。
“……这完全是全新的……”,“……怎么可能……”,“……我以前在直觉上……”,“……天啊,真是……”
当十分钟就要结束时间,真理祭坛上响起了一个清晰的声音:“请接受我们八个人真诚的谢意。”
真理祭坛上闪起一片强光,强光消失后,下面的人们看到八个等离子体火球从祭坛上升起,轻盈地向高处飘升,它们的光度渐渐减弱,由明亮的黄sè变成柔和的桔红sè,最后一个接一个地消失在蓝sè的天空中,整个过程悄无声息。从监视飞机上看,真理祭坛上只剩下排险者站在圆心。
……
……
早在戈文的《伤心者》在《文汇报》上刊登后,就有相当一部分科研工作者们被小说中所描写的数学家工作中所生产的巨大的孤独和寂寞所征服,那种感同身受的情感让一部分科研工作者一下子就像是被雷击中一般,颤动到了他们心灵的深处,jī起了他们巨大的苦涩。
也就是在那时,一些科研工作者们不再坚持他们的观点,他们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了自己认识的错误,科幻小说或许真的是文学作品呢。
而《解放日报》上的这篇《朝闻道》无疑更加确定了他们的想。
戈文在《朝闻道》中讲述了一批为了得到“宇宙大一统方程式”的科学家,面对世俗的阻碍,宁可放弃家庭和生命也在所不惜的故事。
这种追求真理最求知识的思想观念不就是他们这些科研工作者们所一直坚持的理想吗?
就像小说中以丁仪为首的科学家们一样,现实生活中的他们同样忽视甚至放弃了自身一切,包括家庭、包括爱情、包括荣誉、包括自己的生命,所为的只是真理,所为的只是科学,所为的正是自己的祖国繁荣和昌盛
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标榜的价值观念在这一刻让所有的看了戈文这篇科幻小说的科研工作者们感慨和振奋
小说表达的是“对宇宙奥秘的探索yù望是所有智慧生命的本xìng”,可是不管是宇宙也好,科学也罢,对真理的追求,这都是他们共同的追求。
多少人前赴后继永无休止,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他们这些科学家们所执着的所在啊
还有小说中所描写的理论物理学家主角丁仪——
谁说科学家没有家庭了,谁说科学家就不懂得làng漫了?
小说中主角丁仪虽然没有真实的全家环球旅行,但显然他还是珍爱家人的,他可以在粒子加速器的车里跟孩子如是说——
“如果你睁开了想像力的眼睛,那这次旅行就足够了,你已经在管子中看到了你想看的一切,甚至更多”
“孩子,蓝sè的海洋红sè的huā朵绿sè的森林都不是最美的东西,真正的美眼睛是看不到的,只有想像力才能看到它,与海洋huā朵森林不同,它没有sè彩和形状,只有当你用想像力和数学把整个宇宙在手中捏成一团儿,使它变成你的一个心爱的玩具,你才能看到这种美……”
……
所有的这些描述都让一众科研工作者们会心一笑。
是,他们是科学家,可是科学家也是普通人啊,他们同样懂得生活,他们同样爱着家人,他们同样做过这样的事情啊
这些日常生活中他们讨好老婆、讨好孩子的小心思小动作竟然被戈文描述的这么真实、这么引人入胜
好吧,你把我们说服了,我们是错的
许许多多的科研工作者们终于忍不住摇着头看向报纸上“朝闻道”下面的名字——戈文。
………【第170章 他就是我们的罗伯特?海因莱茵!】………
随着戈文的这一系列科幻小说的见报,随着评论界的目瞪口呆,随着科学界的自甘俯首,原本对科幻小说批判的热火朝天的景象突然一下子消失在了公众的面前。
现在的报纸杂志上虽然还有针对科幻小说的批判,可是这些批判大都只是零零碎碎的散布在各种报纸杂志之上,和先前沸腾的舆论一比,简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现在的舆论讨论的焦点已经由科幻小说的文科之争转变成了戈文这些科幻小说中到底哪一篇才是最最优秀、最最动人的了。
就是这样。
报纸上关于戈文这些小说的讨论越来越多,不仅那些文坛的作家们纷纷在报纸上发表自己的看,读者们更是踊跃的抒发自己的感动,就连评论界都有一些评论者放下了文学批评理论是否需要改变的争论,专mén撰写了相关的评论文章。
“我最喜欢的作品是《朝闻道》,这部作品带给我的震撼是空前的,它颠覆和再造了我的价值观。宇宙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目的又是什么?正是在这般终极追问的感召之下,我生平第一次严肃而真诚地立下了自己的理想——我要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去探索宇宙那至高至美的真理所以今年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会选这个专业……”
——《羊城晚报》副刊的读者来信选登中一个读者这样写道。
“科幻不是空中楼阁,戈文的每一篇科幻小说都以缜密的各类学科原理为奠基,加以平实的语言与丰富到要溢满而出的各种情感而写就的。所以他的作品总令读者在看了之后大叹痛快之余,有时则是揪心揪肺不说还要外加给他流些眼泪……”
——《羊城晚报》的另一个读者,号称自己是最资深的科幻mí同样对戈文佩服的五体投地。
“戈文的科幻小说就是生活,科幻故事里面不是没有真爱,普通人对亲情友情爱情的小心呵护,科学家在研究领域中的如痴如醉。平日里,这两种人总是若即若离,但只要有那么一个触发,立刻就会变成永不相jiāo的平行线,故事也就此跳出了生活得到升华。生命、ròu体、感情,若是为了全人类最终的利益,这一切皆可抛弃,唯有追求真理的坚持和理念矢志不渝。”
——一个因《伤心者》而开始喜欢上科幻小说的读者在阅读过《全频带阻塞干扰》后,写下了生平第一份读后感。
戈文以绚丽的想象、宏大的叙事、强烈的技术崇拜营造了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sè的科幻世界。他从科学的角度审视人文,用人文的形式诠释科学,他的作品自始至终都贯穿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切思考。
——这是《文汇报》的副刊“百家园地”栏目对戈文作品的官方评价。他们组织了一次关于戈文的科幻小说的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人员包括文学界的一些作家、评论界的中立评论家以及一些《文汇报》的忠实读者。
在这场研讨会上大家对戈文的文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探讨,并从行文结构、艺术xìng、思想xìng等角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研究。
这场热烈的讨论最后以报告的形式刊登在最新一期的《文汇报》上,在形成的文字记录中,这样写道——
戈文的科幻小说总是带有一种宿命的感觉,让人感觉不是在看未来,而是在回顾历史,这使的他的小说总有一种史诗的味道。从《乡村教师》开始到《伤心者》再到《中国太阳》都如同史诗一样震动着读者的心弦。
他的小说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特点——那就是他的小说中,好像从来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公。不论是《伤心者》的“我”或何夕,又或《全频道阻塞》的林云,他们都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一个个龙套演员,而故事的真正主角是感人至深的故事、宏大的构思和那一种种令人震惊的科技。
只要是看过他作品的读者都应该记得:丁仪、林云、庄宇,那一个个龙套演员给我们带来的那一种种莫名的悸动,那些就如同在《朝闻道》中那些科学家为了探求知识而化为火球升上天际的场景,都深深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不时的引发我们的共鸣。
……
……
报纸上如此热烈的讨论着戈文的小说,而且几乎都是一致的赞同声,这样的场面让那些科幻作家以及科幻mí们惊喜若狂。
那曾经竖立在每一个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就这么消失了?
每一个人都有些难以置信的感觉。
可是看着报纸上那关于戈文这一系列科幻小说的讨论,每个人的脸上终于泛起了轻松的笑意。
大家开始jīng神放松的投入到这场阅读的盛宴当中。
相比普通的读者,戈文的这些文章无疑对科幻mí们更加的有吸引力。
他们疯狂的收集着所有刊登有戈文小说的报纸杂志。
他们相互间热烈的讨论着戈文这些科幻小说中究竟哪一篇才是最优秀的,他们各说各的,最后却在对方的反驳和分析中动摇了自己的选择……
而那些科幻作家则更加的理智,从戈文的这些小说中,他们发现了巨大的差距——
在对科学的认知上他们不如戈文,在对科幻小说的理解上他们不如戈文,在对科幻小说的文学描写上他们更是不如戈文。
要努力赶上呀科幻界可不能光靠他一个人呢
这些科幻小说的创作者们开始从戈文的小说中汲取着营养——
原来像数学这样的基础科学也可以写成科幻小说……
看来现实题材的科幻小说更能吸引读者啊……
随着研究和学习的深入,几乎所有的科幻作家都对戈文的才华佩服得五体投地,这小子究竟长了个什么样的脑袋呀
科幻界有这样的人真是幸运
第一个在公开的媒体上赞扬戈文的是《科学文艺》的社长兼总编辑杨潇同志。这本《科学文艺》正是后世那本全球销量最大的科幻杂志《科幻世界》的前身,而杨潇以后更是科幻世界的第一任社长。
杨潇在阅读过戈文的这数十篇科幻小说之后,在自己的杂志上洋洋洒洒的写下了近三万字的长评来专mén分析戈文的科幻小说的艺术特点。
在这篇名字叫做《那投向星空和宇宙的深邃目光———浅析戈文科幻小说的艺术特点》的文章中,杨潇这样写道:
不同的文学领域有着不同的能方式,科幻文学的关键就在于想象,科幻小说的想象是一种审美驱动力。科幻文学作品的魅力意味着独创、特异、新鲜,永不重复已有的经验,思人所未思,想人所未想,才有科幻作品的成。戈文的小说中,处处涌现出了这种汪洋恣肆的想象。
科幻小说的生命力在于小说中的科幻成分应该成为一种艺术想象力的出发点,一种贯穿在主题中并大胆超越它的自由jīng神,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它在文学创作中的潜在威力。戈文正是用他奔流不息的想象力,赋予了作品震人心脾的生命力。
……
杨潇的声音就像是一声号角一般,jī起了科幻界的巨大反响。
很多科幻作家开始将他们对于戈文科幻小说的理解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