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时代之穿越1983-第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獠牙——
除了经济的繁荣,政治的稳定以及人文思想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崛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英国成为大国的过程中,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科学家牛顿的力学定律开启了英国工业**的大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他们的名字,全都十分醒目地写在英国走过的大国之路上。
而在法兰西思想与精神的圣地先贤祠,正门上铭刻着这样一句话:“献给伟人,祖国感谢他们”。就在这座先贤祠里,安葬了72位法国历史人物,其中只有11名政治家,其余大多是思想家、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
……
一个国家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人文思想和文化传统呢?
在戈文看来,文化就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线,一个经济崛起的大国如果没有与之相衬的文化实力,那绝对是一个畸形的帝国。
而戈文对于目前中国文化所受到的种种限制乃至后世中国的文化的落寞都是深深的痛惜的。
因为这,他毫不犹豫的写出了《崛起的诗群》,因为这,他明知可能发表不了,可依然义无反顾的写下了《乡村教师》……
戈文坚持一个原则,当诸如朦胧诗、科幻小说等新生事物处于萌芽状态而处处受阻时,应该呼之鼓之呐喊之。有一天当它如日中天,或许它真的会泥沙俱下,或许它真的会出现了许多弊端,到了那时,对它加以批判也时犹未晚。
之所以有这一切,都只是因为他那远大的理想,都是只因为他对于这块土地爱得深沉
所以戈文就是要做别人眼中的不安分者,所以戈文就是要屡次三番的冒出头去惹火烧身,所以戈文就是要将这摊虽然有着涟漪却依旧显得有些死沉的湖水搅得更加的bō澜所以戈文就是要在大国崛起的系列文章中抒发他对于中国发展的忧思
他就是要给以后的改革开放打一记预防针
哪怕喉咙再怎么嘶哑,哪怕连羽máo腐烂在泥土里,都义无反顾
至于是否真的能够让一些人醒悟,至于是否真的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期望——
戈文不知道。
他只知道,如果他不去做的话,那就真的永远也不可能成功。
这大国崛起的第三篇文章就如同标题“走向现代”一般,确实让更多的读者涌起了兴趣。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的历史太过久远,虽然有兴趣,却也有着距离感。只有鸦片战争的英国,只有中国近现代的悲惨历史才能让更多的中国人感同身受,才能让更多的人同仇敌忾。
所以这篇介绍英国的崛起文章,无疑更加的凝聚起了读者的目光和讨论。
而实际上真正的讨论并不仅仅的局限于《读者》这一本杂志之上。
同样是在这一天,也有一本杂志的创刊号面市了。
这本叫做《阅读》的杂志原本是少有人问津的,可是就在读者们在前往各大书店、各种书摊去购买自己喜欢的杂志的时候,就在他们的目光无意间扫过这本洁白的杂志的封面的时候,很多人注意到了在“阅读”这个大大的刊名的旁边,一个墨绿sè的方框中圈着几行浓墨重彩的字体——
“阅读无禁区”“李洪林”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
“乡村教师”“戈文”
“科学与民主的赞歌”“郑文光”
……
那“阅读无禁区”五个字和“戈文”两个字,被放的大大的,似乎生怕被人忽略掉一般。
而“戈文”两个字更是占据了两行的位置,最是显目。
……
……
阅读无禁区?好大的口气
一些已经拿到自己想要的杂志,就要打算到柜台前付款的读者心中涌起了一阵不屑。
可是当他们看完这篇《阅读无禁区》的文章之后,就不得不惊叹起来了,这竟然是一篇雄文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原则问题——人民有没有读书的自由?
要知道此时中国已经掀起了一阵“清理精神污染”的热cháo,穿衣打扮、娱乐活动甚至听歌看书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规范,民间已经出现了像文革时候的收书运动,这让渴求知识、渴求书籍的普通读者们如何能受得了。
而这篇《阅读无禁区》像是一面读书人的旗帜一般,发出了人民有读书自由的权利,这样简洁而又坚定的文章不是雄文是什么?
好文章啊
再草草的翻开杂志看了看其他的文章后,一些原本没有打算买这本杂志的读者们意犹未尽的砸吧砸吧嘴chún,然后又从口袋里掏出钱来,将这本有点与众不同的杂志一边买了下来。
……
……
阅读无禁区?戈文?
大多数读者一看到这几个字之后就都浮起了一个念头——戈文又写了新的文章?
好奇心之下,很多读者就从书架抑或书摊上将这本《阅读》杂志拿了起来。
可是等他们仔细看时,却发现这“阅读无禁区”和“戈文”并没有半máo钱关系。
然后他们就看看清楚了一件事——这本杂志在也刊登有戈文的大国崛起系列文章之余,竟然还有戈文的一篇新文章。
天大的惊喜
要知道现在在民间关于大国崛起的讨论已经越来越盛了,几乎成为了一个全民参与的话题,只要是经常看书看报的,就没有不讨论这个话题的。毫不夸张的说,现在这个大国崛起的系列文章已经和几个月前中央电视台播放纪录片《话说长江》时引起的轰动几乎一般无二了。
希望也是关于大国崛起的文章啊
读者们怀着这样的期盼,翻开了那篇《乡村教师》。
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他们如果想要看戈文的大国崛起文章的话,那脑海中浮起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去找《读者文摘》,哦,应该叫《读者》了,而不是《阅读》。所以他们翻开这本《阅读》杂志之后的第一个动作,不是去看《走进现代》,而是直接翻到了《乡村教师》那一页。
唔,竟然是一篇小说?不过这篇小说似乎很好看啊
大多数人按着惯性,依然顺着小说的情节发展继续看了下去。
嘶……竟然有外星文明?这是什么小说了?
很多人倒吸着凉气抬起了头。
其实科幻界的动luàn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是很遥远的,大多数读者或许在往日的阅读中零散的看过一些科幻、科普作品,不过这并不代表着他们喜欢或者说是关注此类的作品。
当然也有喜欢或者是知道中国科幻界现状的读者们,对于这些读者来说,在一个多月的科幻荒芜中,能够再次看到一篇科幻作品,这真是一种绝佳的享受啊
不过不管是不了解科幻小说的读者,还是喜欢科幻小说的读者,在看这里后,所有的人都已经深深的被这篇与众不同的小说开头中那个乡村教师的经历所深深的打动,他们迫不及待的想要接着看了下去——
然后洁白的纸页上就沾染上了泪痕。
然后这些读者就安静的站在周围汹涌的人cháo中默然无声。
然后这些读者就深深的被这篇小说所征服,被小说中所蕴含的煽情、壮丽所感动
这是我看过的最优秀的小说了
很多读者的心中都涌起了这样的念头。
有些高估自己了,从晚上7点开始写,到现在才写了四千字……这真是个悲剧
问个事——
大家喜不喜欢看高层间的斗争?
请童鞋们在书页的读者调查中填一下自己的意见吧。
大家或许看出来了,最近两三章开始铺垫了一点小伏笔,虽然不擅长,可是如果大家喜欢看的话,那叛儿就展开了写这一块情节。
不管怎样,这本书是献给你们的
最后继续求月票,求打赏
………【第141章 火爆的销售】………
第141章火爆的销售
1983年的12月28日上午,《阅读》创刊号的样刊被送到了上海市的光华造纸厂,然后这份被《阅读》编辑部寄予厚望的杂志从印刷厂的流水线设备上经过印刷工人们熟练的cào作下蜂拥而出。
28日下午,创刊号被定为五万份的《阅读》杂志整洁的摆放在了印刷厂专门放置成品的车间里,然后一辆早已蓄势待发的大卡车将这五万份杂志运到了上海市邮局。
从29日开始,这些《阅读》杂志开始通过邮政系统按照距离的远近陆续的通过各种交通方式运往全国各地。
1984年的1月1日,创刊号的《阅读》准时的出现在了全国各地的书架和柜台之上。
对于《阅读》杂志社的全体工作人员来说,创刊号能不能完全售出将关系到他们以后的事业,这不仅仅是他们一个编辑部的事情,还关系到三联书店的其他同事,还关系到三联书店的老领导们,关系到三联书店在人民出版社的地位和前提。
所以第一期的《阅读》杂志并没有公开的征集稿件,所有的文章都是编辑们事先精心细选专门邀请了一些作家来写稿的,他们绝对不允许失败的情况出现
这一天的上午,上海市巨鹿路上的《阅读》编辑部内的每一个编辑人员都有些坐立不安,虽然大家的手头上都有工作要做,可是每一个人都显得有些心不在焉,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总编土长申的办公室。
而在大办公室里单独开辟出一个单间的总编办公室的房门此刻并没有关闭着,从敞开的大门处,众人的目光可以看到坐在办公桌前的土长申正伏在书桌上写着什么,而书桌右上角的那个电话寂静无声。
虽然并没有抬头,虽然并没有走出办公室,可是土长申依然知道屋子外面的编辑们此刻的焦急心情。说实话,他的心中也是忐忑的厉害,如果第一期的《阅读》不能一鸣惊人的话,那对于以后杂志的订阅情况是非常严重的。
所以屋子外面的编辑们看到他们的总编正伏在案桌上认真的工作着,可是土长申自己却明白自己到底在做些什么——
在他眼前的空白稿纸上,密密麻麻的写着一大团乌黑八糟的字迹,如果认真的端详这些字的话,那可以勉强的辨认出“阅读”、“五万份”、“销量”等等字。
其实土长申同屋子外面的编辑们一样,都是在等着桌上的电话响起来。
《阅读》编辑部的后台是三联书店,三联书店隶属于人民出版社,这第一期的《阅读》杂志之所以能铺网全国,一个很大的重要性就是因为人民出版社和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的密切联系。
而土长申就是等着销量最大的北京、南京、天津等几个大城市的新华书店的电话。
可惜时间过得实在是太慢了,这种等待的煎熬让一项都稳重的土长申都感到有些不耐。
……
一个《阅读》编辑部的责任编辑时气喘吁吁跌跌撞撞的推开了编辑部的大门的。
结实的木门被哐当一声推跌到了墙上,吸引了编辑部办公室里所有人的注意,就是在单独房间里的土长申也不例外。
这个责任编辑一进到办公室里,就双手托着双膝,喘着粗气,很显然他刚才一定做过剧烈运动。
而编辑部内回过神来的编辑们都眼睛发亮的纷纷从自己的座位上走了出来,围到了这个编辑的身边。
土长申也走了出来,看到众人急切的七嘴八舌的向这个编辑打听消息时,不由的皱了皱眉头,大声说道:“安静”
土长申的威望让众人都安静了下来,然后大家就给走过来的土长申让出一条道来。
来到这个责任编辑的跟前,土长申深吸了一口气沉声问道:“怎么样?你打听的怎么样了?”
这时候,这个气喘吁吁的编辑终于缓过了劲来,听到土长申的话,他勉强直起身子来,然后就大声的嚷嚷道:“卖疯了真的卖疯了”
听到他的话,所有的人都不由的精神一振,jī动了起来。
这个编辑之所以在上班时间不在编辑部内,就是被土长申派出去到上海市最大的新华书店去调查《阅读》的销售情况的。现在他说卖疯了,不就是说《阅读》卖疯了吗?
在场的众人都欢欣鼓舞起来,相互间更是不分男女的相互拥抱,他们成功了
可是土长申却不自禁的皱起了眉头。
怎么可能?今天可是《阅读》上架的第一天啊,总得有个读者们慢慢熟悉的过程吧怎么可能第一天就卖疯了呢?
土长申接着问道:“到底怎么回事,你详细说说。”
“是这样的……”这个编辑喘了一口气,停顿了一下,然后才接着说道,“我是先去了上海虹口区的新华书店,一开始《阅读》基本上没有什么销量,它不像《读者文摘》和《收获》那样被书店的工作人员摆在最明显的位置,它是hún迹在众多的杂志中的。然后有个读者将《阅读》从杂志堆里翻了出来,然后他就站在那里翻看。不知怎么搞得,这个读者竟然哭出来了,他的动作吸引了其他的读者的注意。这个读者回过身来后说是被一篇小说感动的,这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好奇。于是其他人都去翻看《阅读》,被摆在柜台上面的十几本《阅读》一下子都被读者们拿走了,再然后这些读者基本上都把咱们的《阅读》买下了”
这时,一个女编辑给这个编辑搬过来一把椅子,这个编辑到了一声谢后,继续兴致勃勃的解说道:“我看到这种情况后就离开了,离开时我注意到书店的工作人员又从库房搬出一摞子《阅读》,还放在了仅次于《收获》的位置上”
“土编,你不知道我当时心中的jī动啊,所以到了普陀区的新华书店后,我直接进去就喊了一嗓子有没有《阅读》……嘿嘿”
……
这个编辑开始卖nòng他的小聪明,“你不知道啊,我到一个书店,就喊几声,让书店的读者们知道有这么一本《阅读》杂志,而这效果别说还真的很不错呢。好几个书店里摆在外面的《阅读》全都一下子都卖光了还有读者开始抢购的场景出现呢”
听到这个编辑唾沫横飞的说辞,编辑部内所有的人都乐了。
而土长申则把握住了重点——“那你注意到这些购买了咱们杂志的读者们的反应吗?他们的口碑怎么样?”
“口碑好极了,尤其是李洪林的《阅读无禁区》以及戈文的那两篇文章,我在书店外,听到很多读者在讨论呢不过似乎戈文的那两篇文章更能吸引读者啊……对了,我最开始看到的那个看的哭出来的读者看的就是戈文的那篇《乡村教师》。不过,戈文的这篇小说确实很优秀,只可惜是科幻作品……”
土长申摇了摇头说道:“不能这么说,或许我们还真的是歪打正着呢我们《阅读》的读者群其实是面向知识分子层,是面向那些喜欢读书喜欢阅读的读者,所以一般情况下,《阅读》的销量是随着读者们认识到我们这本杂志的价值之后,才慢慢的提升的,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也只有戈文那样雅俗共赏的文字,不落俗套的小说才会吸引不分层次的读者的”
“没想到咱们《阅读》杂志竟然也有井喷的时候?”
土长申自言自语的说着,然后他就看着依然围在身边的众编辑,原本就很严肃的脸上更是一板:“都呆在这里做什么你们都没有事做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