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时代之穿越1983-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见在杂志目录的第三行,有着一个栏目,栏目的标题就是大国崛起,而其后跟着“戈文专栏”四个黑体小字。再往下一行,就是
海洋时代………………………………………………第32页
嘶……竟然是一个专栏?
那个郑元续竟然有这样的魄力他竟然在《读者文摘》中给自己开了一个《大国崛起》的专栏
戈文的心中有些难以置信起来,可是为何郑元续文章都登了,还不给自己回信呢?难道回信在路上丢失了?
随便的一个猜想被戈文越来越肯定起来,郑元续不可能不联系自己的,既然已经开了这个大国崛起的专栏,如果其后几期没有自己的稿子的话,那《读者文摘》岂不是要搭上自己的名誉?
脑海中突然冒出来的杂念并不能打断戈文的动作,他有些急切的翻到了第32页看了起来。
果然是自己的那篇《海洋时代》,只不过在专栏的一开始,《读者文摘》的编辑们将自己写给郑元续回信中关于创作大国崛起这个系列文章的想法和来历编辑了一个总序,放在了最前面。
虽然是自己创作的文章,可是戈文还是把这篇《海洋时代》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虽然现在戈文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作品已经越来越多了,可是只要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刊物上出现,他的心中还是感觉到很jī动,这种心情一直都未曾变过。
而看到《海洋时代》这篇文章时,戈文的感觉就更加的兴奋了,因为这篇文章并不仅仅的代表着他又发表了一篇读者们喜欢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这个题为大国崛起的系列文章中蕴含着戈文更大的野望和期盼,涉及到他的理想,由不得他不紧张不兴奋。
将自己的这篇《海洋时代》看完之后,戈文开始翻回到第一页重新开始看了起来。
然后戈文就注意到在目录之前,在卷首语之后,一则由《读者文摘》编辑部发出的启示。这则启示正是自己建议郑元续更换《读者文摘》刊名的通知。
哈,看来自己在回信中所说的东西都被郑元续他们接受了呢。
戈文的心中有些小得意。
“小戈,小戈。”就在戈文得意的翻着《读者文摘》的时候,不远处的老王头冲着他叫了起来。
戈文抬头一看,原来是散步的时间已经到点了,巴金想要回去继续工作。他把手中的《读者文摘》一合,然后又从摊上拿起《收获》,走到老王头的身边,从身上掏出钱来。
“咦,太阳大葱西边上来了吗?你小子怎么想起来买杂志来了?难道《收获》编辑部还缺这两本杂志吗?”老王头有些奇怪的问道。平时戈文在他这儿买书的话,可都是买一些稀奇古怪的旧书,从来不买杂志。
老王头至今还记得自己一开始向戈文推销杂志时,戈文不仅理直气壮的拒绝了自己,还和自己开玩笑说,他自己是杂志社的编辑,编辑部里的免费杂志不看还自己买,王大爷你觉得我很傻吗……直让他为之气结。
面对着老王头的调戏,戈文脸上微微一笑。老王头虽然自己是个书摊的小老板,可是他自己却从来不看书不看杂志,自然不知道自己买书的原因。而巴金却不同了,他知道这一期的《收获》杂志不仅仅刊登有戈文的作品,还是一种实现了想法的象征,买上一本收藏也不是不可能,不过这个《读者文摘》的话……
难道这个小子一个多月前投给《读者文摘》的作品发表了?这小子的精力可真够充沛的
巴金的脸上浮起了一丝欣赏的笑容。
……
……
1983年11月新上市的杂志很多,而读者们在经历过了这场精神上的盛宴之后,终于发现了一个让他们惊讶更准确的说是惊奇的现象——
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两家刊物《收获》和《读者文摘》同期发表戈文的几篇文章,而且每个刊物上,戈文文章的字数和篇幅都是相当的浩瀚。《收获》杂志发表了他的《崛起的诗群》以及《麦地》等三首诗歌;而《读者文摘》虽然只有一篇《海洋时代》,可要是把这个大国崛起专栏前面的总序也算作是一篇文章的话,那也有两篇文章了。
诗歌忽略不计,这两篇评论的文章题目很有意思,一个叫做《崛起的诗群》,一个叫做《大国的崛起》。这两个崛起的评论不管哪一个,都是文字优美,观点明晰,思想深刻。像这样的文章只要拿出任意一篇,都必须是专业上的大才才有可能写的出来,而戈文这个年龄才25岁的年轻人竟然横跨诗歌和历史两个领域,一个人就创作了出来,不得不说,这个家伙的才华真的是让人嫉妒啊
看来这两个崛起的双黄蛋,不是其他,而是这个家伙的崛起吧
很多看过了戈文刊登在两本杂志上的文章的读者,都在心中这样联想到。
这也创造了另外一个效果,原本很多喜欢看《收获》这样纯文学杂志的读者不一定喜欢看《读者文摘》,而喜欢看《读者文摘》这样的心灵jī汤的读者也未必喜欢看《收获》。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这样有意思的八卦在读者群中口碑的流传,很多好奇的读者都找来了两本杂志,他们想要看看这个神奇的戈文,看看这个似乎要崛起的家伙的文章。
于是在这个月内,两家杂志的订阅单突然一下子凭空多了起来,直乐得高林和郑元续两人没事偷着乐。
其实这样的情况对于《读者文摘》来说更加的有力,因为更换读者文摘刊名的通知一发出去,那必然要引起一部分忠实读者的反抗,而新增加的订单正好可以弥补这一快的损失。另外还有一点就是——
《收获》杂志是一本非常厚实的杂志,戈文那两三万的文字放在里面根本不显山漏水。可是《读者文摘》就不同了,《读者文摘》总共也才六十多页,而戈文的《海洋时代》就足足近六万字,这还是《读者文摘》的编辑压缩了很多他们看来是不必要的段落呢,可就是这样,戈文的这个大国崛起的专栏还是占据了《读者文摘》整整八页的版面,将近一本杂志的八分之一
这样的情况其实早已经过了《读者文摘》编辑部的讨论,他们认为戈文的文章确实不错,应该会吸引住大多数读者的眼球,所以他们值得冒这个险,事实也果真证明了这一点。
《读者文摘》一项是喜欢刊登一些短小精干的小文章的,因为这个还有一部分失望的读者给《读者文摘》写过读者来信,他们极力要求编辑部可以刊登一些长一点的文章,他们很想看到一些能够让他们过瘾的大文章。
现在他们终于满足了,一篇《海洋时代》让每一个读者都在大涨见识的同时被深深的勾住了心思。这个戈文实在是太坏了,竟然在文章的末尾留了一个悬念——
“世界历史舞台上的第一场大戏悲剧性地落幕了。下一场,将会是哪一个国家,身披新世界的霞光登场演出呢?”
感谢童鞋们的月票,多谢大家不离不弃的支持
还请大家继续支持叛儿
这本书不是叛儿一个人的,是大家共同的财产
说起来,咱们这本书的成绩也是不差的。
八千四的收藏上架,然后首定就一千七百多,这可是五比一的收定比啊能有多少新书能够达到这样的成绩呢?
如果不是叛儿现在的工作,没有办法全职码字,更新量无法保证,恐怕我们早已向精品频道冲刺了。
可就是这个问题也会很快就解决的——虽然这个月的收入不是很理想,可管中窥豹,叛儿已经决定在10月中旬先请一个月的长假,到时候每天七八千字真的是稳稳担当的。
所以我相信我们的这本大时代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还请大家多给叛儿一点时间一点信心
叛儿在这里先鞠躬了
最后的两天,不管是月票还是其他,只要大家能想得到的,只要是大家有的,尽管拿出来吧
就算是输,我们也只能站着,而不是趴着
………【第130章 冰火两重天【求月票】】………
第130章冰火两重天【求月票】
1983年11月的这期《收获》被很多人称为朦胧诗专刊,这个说法很快的就在所有相关的圈子里流传开来。
虽然戈文要组织一场朦胧诗诗展的活动早已在十月份时就被很多有心人知道,可是除了那些被戈文的诚信所感召的朦胧诗诗人们,其他诗坛的诗人都是一副看笑话的样子。
很多人不相信《收获》会向戈文所发出的邀请信上写的那样,会刊登一场朦胧诗诗展,毕竟《收获》是全国最知名的纯文学杂志,不可能因为一个小编辑而放弃了其一直以来的高贵,要知道大多数朦胧诗就连那些不知名的小报都不愿意刊登。
更何况,圈子里的很多人都知道艾青、臧克家等诗坛前辈都曾在不同的场合中批评过朦胧诗,也曾讽刺戈文的这一场闹剧。
可是事实就这样突如其来的汹汹而来了。
那些想要看笑话的注定会失望。
那些多次批评戈文的前辈同样如此。
看着那杂志上的朦胧诗诗展,看着那篇《崛起的诗群》,很多人的脸上被燥的发热,他们被朦胧诗、被戈文狠狠的打了一记耳光。
《收获》杂志不仅像戈文邀请信中所保证的那样,举行了朦胧诗的诗展,而且在诗展的最后标明——本次的朦胧诗诗展只是第一期。
这意味着什么?
《崛起的诗群》一文就像是一颗深水炸弹突然在诗坛中轰然作响,让无数人惊讶万分。原本就不平静的诗坛一下子bō涛汹涌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开始有诗坛的保守分子、顽固分子开始在媒体上撰文批评《收获》、批评《崛起的诗群》,整个诗坛顿时陷入了水深火热的状态之中。
反对者破口大骂戈文的狼子野心,称《崛起的诗群》强词夺理,宣扬的是不正之风,是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中的一股逆流,说朦胧诗不是现代诗歌的兴起而是现代诗歌的掘墓人……
而赞成者则称戈文的这篇《崛起的诗群》为朦胧诗提供了理论依据,文中关于朦胧诗以后发展的走向更是真知灼见,这一点在与《崛起的诗群》同期刊登的戈文的朦胧诗作品《麦地》做了个生动的例子……
再然后各种报刊杂志就开始成为双方角力的竞技场——
朦胧诗到新生代诗——“新时期文学”的逆流——《星星》毕书明
以在场者的姿态指点诗坛——关于戈文和朦胧诗——《新周报》罗汉
对诗人来说写散文像在放假——《文汇报》北岛
如果你们写得不比我好;那我们还有什么意义?——《新周报》舒婷
令人气闷的朦胧——《诗刊》杜运燮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当代文艺思cháo》孙绍振
朦胧诗导致了现代诗歌的回流——《诗刊》臧克家
文学转型与“新诗cháo”——《新青年》顾城
……
诗坛争论的热火朝天,可是这并不影响广大诗歌爱好者的热情。
这是一个以诗做饭的年代,青年人对诗歌的热情是无以伦比的。有句玩笑可以让你了解这个疯狂的诗歌爱好者的年代——
只要你往楼下扔一块砖头,就可以砸到几个诗人,所以请不要看不起诗人,除非你想和人民群众为敌。
可是就是有着这么多喜欢诗歌爱好诗歌的年代,绝大多数的年轻诗人们的作品却无法在正式的报刊、杂志、书籍上发表。于是无数诗歌爱好者嗷嗷待rǔ,在然后一场饕餮盛宴一下子出现在了他们的面前。
……
十几年后,一个名字叫做李想的朦胧诗诗歌评论家努力试图还原这一场持续了整整两年之久的大争论。
在研究这段历史整整一年之后,李想出版了一本《朦胧诗论争集》。
李想在自己的书中写道:不管当初批判《崛起的诗群》的人是什么身份,不管他们写过什么有影响力的作品,在这场争论中他们都已经作为失败者,出现在了现代诗歌历史之中。而他们所批判的朦胧诗则已经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庞然大物,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篇曾被大肆批判的《崛起的诗群》更是作为朦胧诗运动的里程碑,被写入大学中文系的课本之中,作为《当代文学史》的重点篇章而广为传诵。
同样是李想的这本书的不完全统计表明,当年诗坛中批评《崛起的诗群》的文章达到数百篇之多,总字数已经达到了几百万字之多……
一般人面对这样的狂轰luàn炸会怎么样?精神压抑?惴惴不安?还是洋洋得意?
戈文心态很平和,他并没有在乎那些反对自己甚至批判自己的诗人、评论家。因为在他看来,他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为朦胧诗张目为朦胧诗诗人引路
至于那些跳梁小丑,他又何必làng费口水呢。
更何况因为《收获》的这场朦胧诗诗歌大展,一个新的诗歌làngcháo已经开始在全国爆发起来了。
现在每天寄往家中的诗歌稿件比在《收获》刊登了朦胧诗诗展之前,多了一倍还多,而且并不仅仅局限在了朦胧诗上。
另外据那些帮忙的诗人们所说,他们在打电话给家里的朋友时,得到了很多消息:现在全中国的诗歌爱好者都开始行动了起来,各种诗歌协会、各种诗歌朗诵会、诗歌讲座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学校、工厂、居民区……
如此看来,正是这场朦胧诗展点燃了现代诗歌在这个年代的火种,那随之而来的就一定是燎原之势了。
一个诗展不仅让朦胧诗在读者中的影响力迅速扩大,还确立了朦胧诗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这次诗展不仅开创了中国大规模诗歌集结的先河,jī活了更多人的诗歌创作热情,让一大批不出名的青年诗人登堂入室。也让诗歌这个古老的文学形式深深的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自己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所以当诗坛吵得热火朝天只差赤膊上阵的时候,戈文的注意力已经放到了另外一件事上——
什么才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什么样的作品才能引起巨大的轰动?
口碑当然是读者的口碑了
不管什么作品,都是要以口碑为证的。
在8月上旬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在晚上的黄金时间段播出了纪录片——《话说长江》,这部长达25集的关于长江沿岸地理及人文的纪录片,一播出就收到了空前热烈的反响,这是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地看到了国家的人文地理。
就是通过这部纪录片,所有的中国人都亲眼看到了自己国家的壮丽山河景象,了解了祖国的广袤和振兴。这对于热切的希望着国家快速富强的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个纪录片让他们感到十分的提神,jī发了他们潜藏在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于是这部《话说长江》的纪录片很快就在央视创下了40的收视率。
然后戈文由此写了几篇文化散文,这两篇文化散文虽然不如《话说长江》那样影音俱全,不过文章中的情感,那种诚挚的浓浓忧国忧民的情感更甚于《话说长江》,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再然后就是同样由看《话说长江》而引起了创作念头的《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这个系列的文章虽然讲的是西方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可是正是这样的文章引起了所有读者的共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