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炮灰养女-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辛长平满不在乎的接了句:“乡下人,识字儿干嘛,我们又不考秀才去。”

    这种思想,辛夷默默鄙视了下,越是落后的地方读书的用处就越大,大字儿不识一个,想做小生意记比账都难。

    果然,辛有财恨铁不成钢的瞪了老大一眼,不赞同的说:“都怪家里太穷了,也没能把你们送到村中学堂里念念书。你看你大伯家吉利,在村塾了学了一年字儿,如今不仅会写名儿还能帮人读个信。”

    讲起侄子来,辛有财骄傲中透着心酸,他们老辛家也就吉利识几个字儿了。

    辛老大家家境稍微宽裕些,能将长子送到学堂念念书,他却没本事拖累着孩子们都成了睁眼瞎。

    气氛一时凝重起来,辛夷童言无忌开口:“爹爹,现在家里有钱了。等到种了麦子,就让大哥二哥也去学堂念几个月书嘛。”

    女儿的建议,让辛有财眼前一亮,他怎么把这一茬儿给忘了。村里学堂分着长学和短学,家里银子不宽绰,念不起长学,可去读两三个月书还是行的。

    村塾里很少有富人子弟,大多数都是村里娃儿,能一直专心在学堂念书的并不多。

    应运而生了短学,时间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

    辛夷所提的就是这种短学,她考虑的是,家里有人识字儿,办起事儿来也方便些。

    “三丫说的对,等忙完下种了,就让大勇和大壮去学堂念月把书。”

    听到要读书,大勇和大壮反应截然不同,大勇脸拉长的跟苦瓜似的,大壮满脸兴奋。

    “嘿,我也能去念书了,爹,你以后得交我长安叫大哥长平,叫三丫辛夷。我们都改名字了,你还叫小名儿。”

    “这熊孩子,跟你爹较起真儿来了。”

    王室笑骂道,辛有财点点头,和气的说:“好好,爹以后叫你们大名,行不行辛长安?”

    大壮嘿嘿一笑不再吱声。

    等到冬小麦播种之时,辛有财伤腿卧床,下地的事儿全搁在了王氏和几个儿女肩上。

    好在长平和长安都到了中用的年纪,有两个半大劳壮力顶着,辛家的两三亩地也不算啥大事儿。

    王氏本以为播麦时,辛夷会提出什么与众不同的方法,让自家地亩产增多。

    哪知,等到了地边,一切与往年无异,都是翻地撒种。仅有的区别就是,辛夷让大家在隆畦时,撇的比往年宽些。

    一畦地稍微宽点儿,两亩多地下来,就比往年稀疏上很多。

    对辛夷的话坚信不疑的王氏,按捺不住心底疑惑问道:“丫头,这麦种撒的比往年少,等来年收成能高么?”

    不问还好,一问,辛夷吐槽的冲动简直停不下来。

    大河村种地的方法,真叫人大开眼界,种个麦子恨不得一点儿空隙都不留。来年青苗发上来后,密密麻麻挤成一片儿。

    辛夷印象中的麦子应该是金黄金黄的,麦穗硕大。可上河村的麦子熟时,挤成一堆麦秸秆儿细脚伶仃的,支着个瘦脑袋。

    作为农科大学生,辛夷真想好好和村民谈一谈优生优育的问题,种子真的不是撒得越多越好。

    太多了,地头营养跟不上,反而会让麦子发育**,长出的麦子良莠不齐。

    “娘,您放心吧,山神娘娘说了,明年春天空隙处可种上棉花。这样,夏天能收麦,等到秋天还可以收棉花。”

    提高土地利用率,这是辛夷拿来解决亩产低的方案之一。

    大华国此时还没有插播的耕种方式,土地里农作物单一,还有秧苗越多收成越好的错误观念。

    麦杂花不是辛夷的发明,等到封建社会发展到后期,老百姓的智慧增长后,耕作方式以及农具都有显著提高。

    “预于秋冬耕熟地穴种麦,来春就于麦陇中穴种棉。但能穴种麦,即漫种棉,亦可刈麦。”这也就是在《木棉谱》中说的“麦杂花”。

    这是辛夷以前翻书时不经意间看到的,由于简单实用,便记了下来。

    王氏存着满心疑惑,将质疑压在心底,安慰自己,山神娘娘已经帮自家赚了三十两银子了。地里收成就算亏些,也没要紧的。

    要是到时真的还能再收一次棉花,家里就要比别人多收一季作物了。

    长平和长安埋着头,一人拿一把锄头翻一畦地,王氏和二丫一人跟一个在后面撒种子。辛家穷,没有耕牛,一切都要靠人力。

    辛夷在田埂上坐着,望着一家人辛苦劳作,她细胳膊细腿儿的,也帮不上忙。

    家里农具也没那么多,小怜在家里照顾辛有财和两个孩子,剩下的人都在地边呆着。

    没人送饭送水,五人晌午时就着凉水,吃着硬干粮。

    九月的天高气爽,辛夷坐在天边吹着风,微微惬意。

    在田间辛苦劳作的长平和长安,累的汗如雨下,最后干脆脱了上衣,光着膀子抡着锄头干活。

    隔壁田地早就完成了下种,犁过的地平平整整,黑色的泥土翻在上面,一看就是用牛犁耕的。

    同样是农户,有耕牛和没耕牛是截然不同的。比起别人家,辛夷家确实太过寒酸,可他们好歹还有两亩地傍身。

    若是农民没有了自耕地,只能去做地主家佃农,年年交了租子之后,剩的粮食还不够糊口,只能向地主借粮。恶性循环后,佃农到最后,和半奴隶地位差不多。

    穿越到这个传说中人吃人的社会,辛夷明白一个道理,站得越低越容易被踩到。

    想要被人尊重的话,不止要有钱还要有身份和地位,这一切不能靠别人。

    前世误将终身托付给渣男,辛夷深痛恶绝,今生哪怕孤独终老,她也不会再嫁类似乔正臣一样的人了。

    有的错不能犯第二次,她已经为此付出过生命的代价了。

    忙着撒种的玉荷,抬头时,不小心瞧见了辛夷脸上怅惘的表情。

    她不知该如何形容,年仅八岁的妹妹,为什么会有如此深的心事。

    从什么时候开始,辛夷不再像个孩子,玉荷茫然了,她似乎从未留意过。

    “发什么呆呢,手快点儿二丫。”

    王氏大嗓门儿一吼,玉荷也不再多想,加快步子专心播种。
第四十章 二憨闯学堂
    播种不比麦收,用不了几天就结束了,送长平和长安上学堂的事儿也提上了周程。

    村塾开学的日子,刚好就在这几天,没什么可准备的。辛家连笔墨纸砚都没买,就买了十条腊肉两壶酒,送到了杨夫子家里,算是在村塾挂上了号。

    村塾唯一的教书先生,便是老秀才杨勤学,上河村公众每年出十两银子做杨夫子的聘金。

    凡是上河村的孩子,只要拿出一定束?,就可以在学堂念书。

    当然,若是极有钱的人家,也会定期给先生一些薪金,希望先生能对自家孩子多加指导。用现代话来解释,就是开小灶。

    不过,凡是家中真的不差钱的,早就搬到镇上去了,镇上的私塾也比村中强些。

    开笔礼以及祭孔老夫子只在正月长学开始时才举行,短学只需向孔老夫子的圣像和夫子各磕一个头就行了。

    在送束?时,长平和长安已经行过礼,杨老夫子一丝不苟的态度,让两人心里打起了小鼓。

    村塾秋后第一天开课,除了前来上学的学子,还有一大群凑热闹的小毛孩儿,与没有上学资格的丫头。

    小怜和玉荷小时也来凑过热闹,年纪大了,到了害臊的年纪,便没跟来。

    辛夷与辛桂香倒是跟着长平二人,来到了二十多里外的学堂,她们一路可是生生用双腿走过来的。

    看到三间瓦房并排的学堂时,辛夷腿都快走断了。

    和辛桂香不同,她对村塾压根儿不感兴趣,可是长平非要让她们一起陪着。辛夷都有点儿哭笑不得了,她才七八岁的年纪,长平为什么老把她当做主心骨。

    她要是能猜到长平打的如意算盘,一定会更加无语。长平非要辛夷跟着的理由很简单,他听说杨夫子对学生十分严厉,动辄打手心还会罚站。

    联想到三妹似乎很得先生欢心,长平才一定求着她过来,若是他表现不佳,也能为他求个情。

    孩子们吵吵闹闹的慢慢聚集,学子们雄赳赳气昂昂的走进学堂,没有机会进去的只能在窗外眼巴巴的瞧着。

    长平和长安望着携带纸墨鱼贯而入的小同窗,羞赧的后退。

    在村里读书的大多是蒙童,年纪从七八岁到十岁不等,他们两个的年纪着实太大了些。

    看出两位兄长的尴尬,辛夷伸出手推了两人一把,笑着说:“长平哥,你们要是再不进去,等先生来了就要打掌心了。”

    一句话,成功让长平和长安慌了神,不再犹豫径直走了进去。

    从窗外看,上河村的学塾麻雀虽小五脏具全,简陋的桌椅整齐的摆放着,有的桌子上还摆放着笔墨和砚台。

    七八岁的孩子们,没人能坐得住,在屋里你追我逐,像撒欢的小鸟。

    个头极大,又显得笨拙的辛家两兄弟,一进门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们憨厚愚笨的样子,让鬼灵精怪的孩子们生出了捉弄的心思。

    长平和长安,不知自己已经成了别人的目标,他们局促的捏着衣角,望见有空位,便朝那个方向走去。

    两个头上挽着两个小发包的男孩,调皮的相视一笑,默默一人抬起一只脚微微外移。

    等长平路过时,两人猛的将脚给伸了出去,堵在路中央。

    没有丝毫防备的长平,被绊了一个踉跄,伸手去扶桌子,没料到桌子也被人往后一拉。

    两重落空之下,他以极其狼狈的姿势摔在地上,屁股朝天胳膊肘撑住地,勉强脸没碰到地面。

    小小的学堂,一下子被笑声充斥,还有人夸张的拍着桌子,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林子,还是你厉害,哈哈。”

    被叫做林子的小男孩儿,得意的抱着胳膊,将脑袋靠在身后人桌子上,鼻子里哼了一声说:“小意思罢了,学堂可不是什么蠢东西都能进的。”

    长安上前扶起脸蛋涨得通红的兄长,两人原本怒气冲冲,在看到搞怪的人是谁后,耸拉下了脑袋,自认倒霉的走到了后边。

    那叫林子的不过**岁年纪,模样俊俏皮肤白皙,两只眼睛胡闪闪的,比女孩儿还秀气。

    长平当然不是因为林子长的好看,才不跟他计较,这林子可是村长家的孙子。

    村长那是什么身份,在上河村他可就是最大的官儿了,要是得罪了村长家孙子,他们两个只能吃不了兜着走了。

    他们两个年纪长了林子那么多,真动起身来,林子根本不是对手。

    可顾虑着村长,只能忍下这口气。

    眼看着入学第一天,两人就沦为了笑话,长平心中不忿只能压下。

    学堂内动静闹的太大,外面人也跟着窃窃私语,还有人指指戳戳,边说变笑。

    辛桂香脸上辣辣的,生怕被人认出,她就是长平的妹妹。哥哥没人嘲笑孬种,她也跟着丢人,瞧了一眼平静的辛夷,她阴阳怪气的说:“三姐,我看到刚才是那个小男孩绊的大哥,都是他害的哥哥出丑。”

    她言语之中,颇有抱不平之意,桂香站的有些偏,并没看出挑衅的小孩是村长家孙子。

    “那是林然。”

    辛夷一句话,让辛桂香哑口无声,林然是谁,村中只有一个人叫林然,不是他们辛家能惹的。

    辛夷只瞧到那孩子侧脸,便认出了,这是上河村有名的神童林然,也是村长林福升的长孙。

    隔了两世,她还能记得如此清楚,实在是因为林然的一生,太过戏剧化了,或者说能称得上清流镇的传奇。

    为什么只是清流镇的传奇,原因很简单,他还来不及惊动全国,就提前挂了。

    林然真的是一个传奇,前世能让辛夷误会他是重生人士的奇葩。三岁便可诵读《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读物,五岁便能做诗,七岁就能出口成章。

    绝对是神童级别的人物,辛夷认真掂量了下,这些事儿对待穿越者肯定是小case,可是他所做的诗并没有她熟悉的。

    从偶尔听到的片段上,也能判断出,这的确是属于少年天才的作品。

    人比人气死人,她这穿越加重生的,比起天纵奇才来还是差了那么一丢丢的。作为村长家孙子,林然不会因为贫穷失学,假以时日,他一定能一飞冲天,成为山窝窝里飞出去的金凤凰。

    命运的转折来的如此之快,当林然刚到镇上投靠姐夫家念书时,尚未来得及大放异彩。便在回村里,和小伙伴在水中嬉戏时,不幸溺水身亡。

    这转折来得太突兀,震惊了所有对林然寄予厚望的人,他的娘亲甚至因此精神失常,捧着他的衣服疯疯癫癫的在河边哭着喊他的名字。
第四十一章 教训学霸的快感
    杨夫子胳膊下夹着一本线装书,踱着步子,手拿戒尺走进了学堂。

    瞬间,喧闹的屋子变得鸦雀无声,所有学童都安安分分坐在自己位置上。

    长平和长安,是学堂中年龄最大的人,局促的坐在最后一排。

    林然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偷偷回头挑衅似的冲他们扬了扬下巴。

    小男孩儿的领地意识是极强的,原本学堂中隐隐以他为首,蓦然来了两个傻大个,让他生出了危机感。

    夫子进来了,长平更不敢有所动作,恭恭敬敬的端正了身子,等着先生的教诲。

    第一天,杨夫子也不忙着讲课,一口开吟咏颂哦般,从孔夫子弟子三千开始老生长谈。反复强调尊师重道的重要性,听的满堂学生昏昏欲睡,还要强撑着挺起脊梁。

    长篇大论,听的窗外看热闹的人都快打瞌睡了,辛桂香神采奕奕的睁着溜圆的眼睛,好奇的窥视着课堂中场景。

    她喜欢读书的感觉,辛桂香极羡慕兄长,如果她也能坐到学堂中多好。

    “三姐,你想读书么?”

    不知不觉,辛桂香将心中的渴望说了出来。

    辛夷摇摇头,很平静的说:“我更喜欢银子多一点儿,赚更多的银子,比识字儿更让人开心。”

    果然是蠢货,这个答案让辛桂香莫名骄傲起来,她果然是特别的。在辛家,除了她,还有谁会有这种思想觉悟。

    他们眼里只能看见银子,可是她觉得读书识字儿,做个文化人受人尊敬,比赚钱强多了。而且,读书人本来就比种地容易赚钱。

    “我好想读书,三姐,钱虽好,可是读书能让人尊敬。”

    辛桂香一闪而过的蔑视,落在了辛夷眼里,她好笑的想。你当然觉得读书比钱重要,天塌下来,还有高个儿顶着。

    前世她辛辛苦苦的赚钱,而辛桂香总是憧憬的跟她说,姐姐我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