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子赐读-第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文瑞这些年虽然权力没有真正下放,但对屈山还是很不错的。
摆明了说,如果屈山当年仍然参加科举考试,即便中了状元,以他那没有出身的背景,能得到好外派的可能也不大。反倒是在睿王府里待了这些年,挣到了相当的社会地位。
因为文瑞给了他足够的权力,所有人都知道这是睿王府里可以说得上话的人,一般只要官职不算太大,即便是个京官儿见了他都要礼让三分。
屈山本来就是个耿直的人,这些年会听文谙话也是承了当年情而已。现在在这样全府整顿的形式下,又被文谙逼迫,终于抗不过自己良心的谴责,主动找文瑞坦白认罪,并请求辞去睿王府总管一职,听凭文瑞发落。
文瑞知道这人本性,深知这种人与其处罚他,不如给他机会改过自新。主仆二人进行了半宿的深入谈话,最后以文瑞成功说服屈山转而真正投靠睿王府结束。
那时候距离睿王府的人出发前往文家庄已经不到三天,原本文瑞是计划让李秀去的,毕竟那是文歆的人,让他去文歆肯定能放心。
不过眼下屈山突然成了自己人,文瑞权衡了一下,认为让这个原本的太子派来跑这一趟,结果会比让李秀来跑更给力,于是临时和文歆支会之后换了人。
文瑞给文十一的信上就是交代了这些事,内容不多,文十一很快看完,再抬头看向屈山的时候,神色又温和了许多。倒是一旁张静,也不知道文瑞给他信里写了什么,看了一会儿面色就不由自主的涨红起来,最终还是没能坚持到看完,就把信纸一合,塞回信封里了。
屈山因为性格耿直,很多方面也跟着没那么敏锐。张静虽然去过睿王府很多次,还有好几次被文瑞以各种借口留宿,但他绝对没想到过这俩人中间会有点什么。
这会儿看张静好像样子不对,而且信也没看完就收起来了,不由担心起来:“张小公子可是身体不适?若公子要休息,在下不过区区管家,不敢令公子劳心。”
张静原本就在腹诽文瑞京里的事情稍微上了轨道就轻骨头了,什么荤话都往信里写,面上还在努力维持正经样子呢,屈山这一问,直接就把他给戳漏了,瞬间控制不住的耳根都红了。
原本还想推脱没关系之类的,现在自己都知道自己这付死样子是完蛋了,只能顺水推舟站起来拱手:“学生得罪了,约莫是早饭用的不当,腹中如今有些不适,还容学生暂离片刻。”
屎遁尿遁什么的,所谓人有三急,这绝对是十分有力的借口。本来文十一还多少有点感觉张静那样子难道是自家爷给他的信里有什么,结果张静这么一说,他都跟着担心起来,怕张静真是憋着了:
“无妨的,公子快些去吧,屈大管家便是自己人,不讲究那些虚套。”
对于张静这种基本上还是好孩子的小青年儿来说,欺骗老实人这种事儿绝大部分情况下是会让他十分羞愧的,于是他的脸皮涨的更厉害。只能拱拱手,拔脚就往屋外跑。背后还隐约听到屈山十分担心的声音:“可要请位大夫给小公子看看?他是我文家庄贵客,可不能怠慢了。”
张静脚下不由跑的更快。






第150章 第 142 章
不过丢脸是一回事,等跑到自己屋里,心里平静下来,张静还是不由拿出刚才没看完的信,接着往下念。
这会儿四周没人了,再看到文瑞那些亲密的话语,终于不会有种当众调情的羞耻感。张静这才定下心来,把文瑞的信好好的看了一遍。
刨开那些充分体现了发信人相思入骨之情的肉麻话不说,文瑞的信里有一个十分明确突出的主题:作为神仙种子的持有者,张静这次也要随队伍入京,而且有可能还会被授予特殊官衔。
虽然张静一直觉得他和文瑞的关系确定的有些莫名其妙,但既然已经明白了彼此在各自心中的地位,作为一个从小被大刘塞了各种现代意识在脑子里的人,他对于这种关系接受的也算是几乎没有疙瘩。
只是也正因为此,在这段关系里,他始终有点担心。他们之间——不说外界情况,只是他们两人之间——的话,似乎过于顺利了一些,这种顺利,让张静总是有种不踏实的感觉。
特别是很多时候,文瑞虽然事情并不瞒他,但却也只是告知,不会让他参与其中。
虽然被人呵护的感觉不错,但作为一个年将及冠的少年,正是豪情满志的时候,听说了很多自己却并没有参与其中,总归是有一点遗憾的。同时也有一种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会觉得是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厉害,所以只能被保护起来。
不过每当他心里升起这种感觉的时候,文瑞总会在信里有意无意的提起他能代替他守在文家庄,代替他守在文祈身边,是多么让他安心的一件事。这些天以来,这样的暗示确实让张静定心了许多。
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京里的情况越来越多变,张静虽然没有说,但心里其实对于自己现在留守文家庄这种仿佛在后方支援前线战斗的丈夫的小妻子的感觉是有一些不满的。
如果文瑞一直坚持这样的做法,张静不会和他闹,但日积月累,对两人的关系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张静没有什么感情经验,但他也隐约感觉得到,一旦真的存在了那种可能,后果绝对不会是他们所期望的。
然后现在,就像是猜到了他的想法,文瑞来和他商量,请他帮忙到底的事情了。
这种感觉很微妙,文瑞的信里其实除了相思之苦,并没有多说什么。但张静就是能从他寥寥数句要请他随队进京的话里看出来,文瑞知道自己在这里憋得有些闷了。
或许是之前自己冲动之下硬要跟着小蚬子回京那次,提醒了文瑞?张静猜不出来。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感觉对于他自己来说感觉相当的熨帖,并且透露出一种夹杂着亲昵的信任。
从来他都觉得文瑞是聪慧绝顶的,但真要说,却又仿佛无迹可寻,因为文瑞的聪明并不外露。确实他的文学和艺术修养相当不一般,但对于一位皇室中人来说,这些也算是必不可少的。
眼下是有不少人意识到这位睿王爷其实很有手段,而且很能忍耐,但曾经,文瑞所有的声名都不过是花名而已。
现在回头再想想,或许文瑞的聪明正体现在这种地方。木秀于林,如果没有保护,往往后果是灾难性的。而文瑞这种韬光晦迹一样的做法,却正是他真正聪明的地方。这之中,又最难得他还保有着一颗细致体贴的心。
张静从来不是耿直过头的性格,会认为这时候文瑞提出这样的请求是要扶植自己,然后认为自尊受到了伤害,一定要严正拒绝之类的。
种子的事情,本来就是由他这里而来,如果有相关需要去做的事情,他有这个责任,也有这个义务。他知道文瑞现在希望他去做的,不仅仅是当官这么简单。这里头必然还包含了其它的深意,比如这个职务绝对不能落入有心人之手。
一想到几天前刚刚来过的秦太守,张静下意识的就是一个哆嗦。如果当官的都跟那老头似的利益当前什么脸面都不要的话,大历只怕都要支持不下去!
而且最要命的是,很明显秦太守这样的人,可能不是很多,但绝对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文瑞希望自己能直接上,也就是打算完全不给那些人可乘之机吧?
官场上那一套张静虽然自己还不曾完全经历过,但钱夫子以往讲的就不少,市井说书也有很多段子,张静还是多少了解一点的。
这些好种子对于未来意味着什么,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既然有这么大的好处,相伴相随的自然是巨大的利益。
所以如果皇帝真的要针对这些种子设立特殊官职,恐怕除了自己这个出品人之外,随便换人来都将是一场互相拆台的年度大戏。
眼下文歆刚刚开始掌握权力,立刻撞上这种争夺战的话,对于稳定大局没任何好的影响。并且由于种子的存在肯定最终是要由文歆来提出,如果因为这事而引发了其它连环问题,也容易被有心人利用来对付文歆。
这种时候,文瑞需要帮文歆找一个能暂时压制住这件事,让所有人起码明面上心服口服的人。这个人,也恰恰是非张静莫属。
既然这样,这事儿他张静自然是不会推脱的。早在他和文瑞确定了关系的时候起,他们就已经是命运共同体了。文瑞现在需要他介入,他自然要全力以赴。
主意已定,张静把文瑞的信收好,平复了下心情,再次回到中院。
文瑞给文十一的信里没多写,只写了临时任命屈山这件事。毕竟他平常给文十一下达的指令很多,有不少事情事先已经做过安排了。所以很多事情,文十一还是要听屈山转达。
张静回到中厅的时候正好俩人把前头的一点事儿都了结了,正谈起这次运粮种进京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张静出现的可谓恰到好处,屈山立刻就把话题转到他身上:
“张小公子现下可好?”
张静点头,脸上不由又有些热辣辣,连忙拱手道谢:“多劳先生牵挂,学生方才失态,让先生见笑了。”
屈山是个爽利人,看张静的样子不像是强撑,觉得他应该也是没事了,也就把话题转回到他们眼下讨论的事情上来,提起要请张静随车队一起进京,有可能会被封官的事。
文十一不清楚文瑞给张静的信上是怎么写的,进京甚至接受封赐什么的之前文瑞也提过,后来又被文瑞自己否决了,所以文十一脑子里一直有的概念就是张静在这事儿里头还是能保持不介入就保持不介入。
现在听到屈山突然提起,下意识的一愣。第一反应就是钱夫子还在这里呢,那位老先生会同意放张静去做这个官么?
这官差,任何人都能看得出里头的巨大油水,抢夺起来必然厉害。可除了油水之外,却又承担着很大的责任,可以说到事情真正公布出来,肯定是全天下都盯着的,一个略微的行差踏错,说不定就会换来个再无挽回可能的结局。
张静是钱夫子亲子一样的存在,钱夫子本身又是个淡泊的人,能同意放人走?可如果张静这里不愿意,他家爷这一开口,难道是打算威逼了不成?
总算张静早就拿定了主意,听到屈山提出,自然顺利的应承下来:“吾辈读书人,一生所求无非为国为民,但有所需,学生断不会推辞。”
大概是他答应的太顺,文十一甚至有些惊诧的看着他,仿佛突然间才发现张静已经不再是曾经那个需要人照顾帮扶的少年,而是开始有了自己明确的主见和担当,是个有自己主意的成年人了。
再回想一下近段时间的事情,文十一甚至都有些恍惚,所谓意气风发,或许真的就是这个年纪才特有的权力。
无论如何,张静答应了,事情就没有什么阻碍。晚点时候赵太守安顿妥当,也出来到中厅,大家见过,基本上也就确定好了未来两天里的计划。
不过张静是没问题了,不代表张妈妈没问题,更不代表钱夫子也没问题。
他刚把这决定跟老娘说,张妈妈就先提出了担心:“小王爷一向待吾们不薄,你那性子,为娘的如何不清楚。这样重要事情,你能干得来?莫要弄的小王爷面上难堪。”
张静从没像现在这样郁闷过自己读不进书,他家老娘的意思,分明就是觉得他能力不足,无法胜任!虽然吧他自己也有点这方面的担心,但是雄心壮志已经有了,热血也已经被激励起来了,现在老娘突然兜头给他来这一盆水,感觉还是相当的复杂。
张妈妈还不是最难摆平的,钱夫子那头才是真正不好糊弄。老先生虽然半生都对仕途无心,但不等于他对那中间的关窍全都不通,恰恰相反,他是太明白了,所以担心的问题更让张静无法随便搪塞。
张静花了足足一下午的时间泡在钱夫子那里,拖着吴方师徒俩一起,给老先生又是解释眼下情势,又是下各种保证,才终于勉强让老先生点了头。
只是到最后张静离开的时候,钱夫子还是不放心的又叮嘱了一句:“若觉不对,立刻回来。老夫好歹也算个告老的二品,保你一个小逃官总还可以。”
说到底,老先生现在所顾虑的问题已经不是张静能不能胜任未来职务之类的,而是怕他被人利用遭人陷害。
对于这样的感情,张静虽然不会因为这个原因而改变自己的计划,但心里要说不感动不领情,自然也不可能。
回想起小时候淘气调皮,没少被夫子训,那时候是满肚子的不以为然;然而到了现在,却全都转化成了深切的尊敬和依赖。这种感情,又因为夫子的教导,如今终于蜕变成为了支持张静正视自己能力的不足,勇往直前的勇气。






第151章 第 143 章
两天的时间不长,按计划进行的话实际上时间还有点紧巴巴的。这次因为连赵太守也一起过来了,虽然不至于每个泰川府下属的县府官员都随行,但跟来的也有一串,要安排这些人更是费手脚。
好在文十一是提前就得到消息的,望镇上本来数量就不多的旅店全都被文家庄包了下来,这才勉强安置下了这数十位官员和他们的随行人员。
头天用来办了最重要的事情:给赵太守展示一下那些神奇的农作物。
催生剂是不能用了,这东西虽然神奇,但用掉一支就少一支,就原先那点量,如果要大范围种植,也不可能支持的起来。
但就算没有催生剂,现在在地里长势良好的作物们也让赵太守和随行的官们都两眼发光。这些作物的状况实在太好,可以说现场的人里,还真的就没人看到过长的这么好的作物的。
下午是核对具体上京种子名册和实物的时间,不过张静被钱夫子宣了过去,没办法继续作陪。
屈山不用说,对此绝对不会发表任何意见;赵太守也是多少有数张静未来的作用,自然也不会没眼色的阻拦;这俩都不说话,底下的官们就算有些小嘀咕也只会放在心里,不会傻了吧唧的往外说。
第二天则是对外的重头戏:采瓜仪式。
鹤来馆已经基本上落成,也会在这一天跟着开馆。四邻八乡都来看热闹,望镇上的人潮创了近十年来的历史最高记录。而且因为旅店已经被包了,无数人找不到落脚点,最后只能求助于镇上的普通百姓。八成的人家都乘此开了一回家庭旅馆,小赚了一笔。
当然,也有有钱人,隔天住在清河镇上,仪式当天一大早的就雇马雇车赶过来。
本来张静他们的计划里,采瓜仪式的时候能进鹤来馆的就只有以赵太守为首的这些父母官们,但赵衡也好屈山也好,都不是思想僵化的人。看到望镇上的人潮,就跟文十一建议仪式当天允许普通百姓入内观看,当然,要收费。
门票是屈山临时定下的,一两银子一位。如此高价门票,张静原本还以为这是屈山用来挡住人流的拒绝技巧。结果大大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对这个价位接受的出人意表的顺利,甚至有人提前就来文家庄打听消息,问能不能早些买票,或者加价能让他们入馆之后尽量站到人群的最前面。
到这时张静才明白过来,麒麟瓜的噱头固然吸引人,但恐怕更吸引人的是这次来的那一群老爷们。远道而来的客人中间多数还是本府里的人,都是各乡各县有头脸的,他们来这里的目的,绝对跟和他们本乡本县的老爷近距离接触有关!
而拜这些人的带动所赐,就连本来不是特别爱凑热闹的人现在也起了兴趣。
因为文家庄的庇护,望镇历年的赋税都比较低,所以镇上本来就不穷。毕竟虽然物产算不上种类丰富,但数量上绝对是充足的。而这也就导致了本地人兜里多半还有几个闲钱,遇到热闹,花钱看个新鲜,还是可以接受的。
结果仪式当天就算鹤来馆内里空间有限,光门票那一项也净收入了二百三十两——估计如果里面空间大些的话,这项起码能给文家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