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俄罗斯名人的那些事儿-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部分当时的学者都认为他死于霍乱,起因是因为喝下受到污染的自来水。但是近几十年来,另外几种理论逐渐流行起来,一般都相信他自杀的可能性很大,有可能是法学院校友会对*的抵制运动导致。

    音乐史学家亚莉珊卓欧洛娃(AleksandraOrlova)在他未的柴可夫斯基点滴(TchaikovskyDaybyDay)一书手稿中,口头证词做为证据来支持柴可夫斯基死于自杀的推论。他认为柴可夫斯基服用砒霜自杀,所以死亡日期和尸体处理才会遮遮掩掩,产生前后不一的说词。然而,欧洛娃的论点缺乏书面上的证据,因此受到多方质疑,至今柴可夫斯基的真正死因还是个未解的谜。

    英国籍作曲家麦克芬尼希(MichaelFinnissy)以柴可夫斯基生前的最后几天与死亡为题,作了一部名为《羞耻罪衍》(ShamefulVice)的歌剧。



………【第三十一章 拉赫玛尼诺夫】………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俄文:СергейВасильевичРахманинов;英文:SergeiVassilievitchRachmaninoff,1873年4月1日…1943年3月28日),是一位出生于俄罗斯的作曲家、指挥家及钢琴演奏家,1943年临终前入美国籍;他的作品甚富有*色彩,充满激情,且旋律优美,其钢琴作品更是以难度见称,纳入于不少钢琴演奏家的表演曲目中;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兼指挥,俄罗斯浪漫主义传统的最后一位伟大倡导者。

    拉赫玛尼诺夫生平

    1873年4月1日,拉赫玛尼诺夫诞生于*的谢苗诺沃(Семёново/Semyonovo),家境富裕,出身于地主的家庭,父母皆为业余钢琴演奏家,其母充当他的第一位钢琴教师。拉赫玛尼诺夫从四岁开始习琴,然而最初并无突出的表现。

    由于家道中落,拉赫玛尼诺夫一家迁往圣彼得堡。1882年,拉赫玛尼诺夫入读当地的音乐学院进修,1885年经介绍往莫斯科拜师尼古拉·兹韦列夫(НиколайЗверев/NikolaiZverev)门下接受严格的钢琴训练。

    10岁时的拉赫玛尼诺夫艰苦的训练,令拉赫玛尼诺夫不久便展露出他的天份:他编写的歌剧《Aleko》获奖;19岁时,编写了著名的《升c小调钢琴前奏曲》,成为他于乐坛上的代表作;同年更完成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1*2年,拉赫玛尼诺夫于莫斯科音乐学院第一荣誉毕业,并开始他的作曲生涯。

    1*7年,拉赫玛尼诺夫《第一交响乐》的首演招来劣评如潮,令他受到很大打击,他亦因而无法集中精神作曲。后来经了解,由于当天的指挥并无充份练习,再加上指挥于演奏时醉酒,以致整个首演表现得一塌糊涂。但拉赫玛尼诺夫并未因而振作起来,往后的数年更因此停产,直至得到心理治疗师尼可莱,达尔的医治,才重拾自信。1900年,拉赫玛尼诺夫完成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并以此献给尼可莱,达尔,他更亲自于首演中担任钢琴独奏。该次演出为大众所接纳,令《第二钢琴协奏曲》成为大众喜爱的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除作曲外,亦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家,他于1904年担任BolshoiTheatre的指挥。在*,他被誉为最杰出的歌剧指挥。1906年,由于*政治上的动荡,拉赫玛尼诺夫举家离开*暂居意大利,后来再迁往德国德累斯顿,期间他编写著名的《第二交响乐》,并于欧洲多国巡回指挥。

    1909年,拉赫玛尼诺夫第一次往美国表演,他为表演更编写了被誉为最困难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令他在美国大受欢迎。回到*后,拉赫玛尼诺夫担任莫斯科爱乐交响乐团的指挥,成为当地乐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1914年,*政治十分动荡,不少剧院为免受暴民破坏而关闭,最初拉赫玛尼诺夫并无离开祖国之意,但由于他出身富裕家庭,由曾是地主,拉赫玛尼诺夫开始意识到周围的危险。1917年,拉赫玛尼诺夫获邀到瑞典演出,他乘此良机举家离开*,最终于1918年移居美国。为谋生计,拉赫玛尼诺夫开始其钢琴演奏生涯,在他人生余下的廿多年里,于美国及欧洲各地演奏,但却再无踏足祖国的机会。

    1931年,拉赫玛尼诺夫于瑞士卢塞恩湖边置业,按照旧居模样布置,并编写了以钢琴及交响乐演奏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拉赫玛尼诺夫曾经说过:“我感到我工作时比闲散时更强,所以我祈求上帝让我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天。”上帝应允了他的祈祷,七十岁时,拉赫玛尼诺夫仍不停四处演出,直至于1943年2月才因身体不适被逼停止下来,然而不久却诊断出患了癌症。同年3月,拉赫玛尼诺夫病情恶化致无法进食,到了3月26日更陷入昏迷状态。一群音乐家联名以电报预祝他的七十岁大寿,可惜他却无缘庆祝自己的诞辰,最终于1943年3月28日辞世。

    在拉赫玛尼诺夫离开*前,曾编写弥撒曲《VesperMass》,这亦是他为自己丧礼编写的作品,当中一句歌词(英译版本)如下:“Lord,nowlettestThouThyservantdepartinpeace。”(“主,现在就让你的仆人在平安中离去。”)

    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历程

    一创作背景

    “身高近六尺,活象流放西伯利亚犯人般的五分头,脸上呈现深沉抑郁的神色,一张憔悴而暗淡的面孔”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二十年俄罗斯音乐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兼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三职于一身的拉赫玛尼诺夫的生动写照。

    拉赫玛尼诺夫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母亲擅长演奏钢琴,祖父也是一位业余钢琴家,可以看到他的体内流动着充沛的音乐家的血液。母亲是他的启蒙老师,音乐才华很快在拉赫玛尼诺夫身上显露,10岁他就*彼得堡音乐学院,18岁时以优异成绩提前一年毕业钢琴系,第二年又在作曲系毕业,并赢得金奖。

    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是在音乐学院毕业那年完成的,这首乐曲发表时,报纸上给予他善意的支持,他顺利地迈出了作曲家成功的第一步。之后是接连不断地发表雄心**的作品,在当时的*音乐界刮起一阵拉氏旋风。但是二十四岁时发表的《第一交响曲》,却遭到各派各家的口诛笔伐,拉赫玛尼诺夫自此丧失了创作**,陷入了严重的神经衰弱之中。

    一连两年的沉默后,是一个名叫达尔的医学博士帮他重新恢复了自信。在意大利修养期间,拉赫玛尼诺夫埋头创作了《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第二、第三乐章。他没等完成此曲,就迫不及待地在莫斯科演出,结果好评如潮。这一成功使拉赫玛尼诺夫为之一振,以后就是一往无前、一气呵成地完成第一乐章。

    1901年10月,由拉赫玛尼诺夫亲自弹奏钢琴的全曲首演大获成功。他就这样奇迹般地获得了新生。他怀着感激之情,将这部作品献给了达尔博士。《第二钢琴协奏曲》成了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重要转折,它也是与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齐名的最伟大的钢琴协奏曲,他将钢琴与乐队的配合,提升到了完美的境界。

    二创作历程

    1873年4月1日,拉赫玛尼诺夫(以下简称拉氏)出生于谢苗诺沃。拉氏曾祖父曾经在圣彼的堡师从著名演奏家菲得尔学习,拉氏的母亲安娜·奥娜斯卡雅是圣彼的堡音乐学院的毕业生。拉氏的最早的钢琴教育就来自母亲。1882年拉氏举家迁往圣彼得堡,入学圣彼的堡音乐学院,师从德米纳斯基学钢琴。但此间拉氏家庭发生了大事,姐姐和父亲先后去世,只有母亲照看他。由此,拉氏的性格也逐渐变得内向孤僻。

    1885年,拉氏在表兄的介绍下,*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茨维列夫,接受到极严格的训练,从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茨维列夫的弟子,拉氏有机会去圈里的聚会,先后见到了鲁宾斯坦,塔涅耶夫,柴科夫斯基等,并对他后世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1887~1888年,拉氏写出了第一批最初的作品。包括《乐队谐谑曲》和一些钢琴小品。

    1*0年的夏天,拉氏来到家乡伊凡诺夫卡,在那里他遇到了日后的妻子同时也是自己表妹的娜塔莉娅·萨蒂娜。坠入情网的拉氏为心上人写了一首六手联弹的圆舞曲和浪漫曲。回到莫斯科后,拉氏动笔创作了管弦乐《曼佛雷德》,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柴科夫斯基的同名交响曲。

    1*1年,拉氏在家乡完成了《第一钢琴协奏曲》。12月回到莫斯科,向自己的老师阿连斯基献上了第一部交响诗《罗斯基斯拉夫王子》。

    1*2年3月,拉氏在音乐学院举办了自己的音乐会,演奏了自己的三重奏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另一方面,拉氏加紧创作毕业作品——根据普希金长篇叙事诗《吉普赛人》改变的歌剧《阿连科》。这一年,拉氏获得金质奖章,以优异成绩从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

    毕业之后的拉氏马上投入到繁忙的音乐会演出之中。期间,拉氏还完成自己最出名的作品之一——《升C小调前奏曲》。暑期,拉氏非常放松,相继完成两套艺术歌曲和一首幻想曲。还有从莱蒙托夫诗歌中获得灵感创作的幻想曲《岩石》。

    1*5年,拉氏完成了费时多日的《d小调第一交响曲》。1*7年3月,由格拉祖诺夫指挥首演。出人意料的是,《第一交响曲》惨遭失败。此后大约三年时间,拉氏一蹶不振,连已经动笔的《佛兰切斯卡·达·里米尼》也被搁置,直到数年后才完成。

    1901年11月,拉氏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完成并首演,拉氏亲自担纲独奏,作品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拉氏也成功地战胜了心理疾痼,重新振作起来。恢复了自信的拉氏*了一个创作的高峰。

    1901年,他完成了《大提琴奏鸣曲》和为双钢琴而作的第二号组曲。次年拉氏又完成了自己第一部比较重要的合唱作品——根据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歌谱写的康塔塔《春》。不久,拉氏宣布了和纳塔丽娅的婚事。

    1903年夏,拉氏在家乡度过。创作歌剧《贪婪骑士》。大女儿伊连娜出世。继续创作搁置以久的歌剧《佛兰切斯卡…达…里米尼》。

    1906年,拉氏亲自指挥《吝啬骑士》与《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的首演。2月,*局势动荡,拉氏前往意大利。后避居得累斯顿。

    在德累斯顿相对安定的环境里,拉氏先后完成了《第二交响曲》(1906~1908年)。《第一钢琴奏鸣曲》(1907年)。交响诗《死岛》(1909年)。1907年5月拉氏第二个女儿塔吉亚娜出生。夏季的伊凡诺夫卡成为拉氏的主要创作地。1908年夏,在此地,拉氏完成了难度惊人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并于次年在美国首演。

    此后几年,日子相对平静,在繁重的巡回演出同时,拉氏相继完成了《十三首前奏曲》(作品32,1910年),《音画练习曲》(作品33,1911年),《第二钢琴奏鸣曲》(1913年)。

    1913年,拉氏辞去了很多合约,想用于很多创作。另一个大动作是辞去帝国音乐协会主席职务。二月,拉氏来到罗马,历史性的凑巧住进柴科夫斯基的弟弟莫德斯特·柴科夫斯基从前住过的房子。

    一天,拉氏收到一封匿名信件,落款只说是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一位大学生,信里附有一首巴尔蒙特翻译的爱伦·坡的名为《钟》的诗歌。建议拉氏以此为题创作一部作品。拉氏仔细阅读了诗歌,马上引起了浓厚的兴趣。并回想起自己童年对教堂隆隆钟声的记忆。巴尔蒙特的译作节选了诗歌的精华,共四章。拉氏根据这四章,充满激情的谱写了交响合唱《钟》。在创作中,拉氏始终认为是柴科夫斯基在激励着自己。冬天的罗马不太冷,拉氏沉浸在前所未有的松弛和激情中。拉氏后来回忆到:每天我都要在钢琴和书桌前呆上好久,直到西沉的落日投进最后一缕阳光才停笔。

    拉氏把《钟》称为他的第三交响曲,后来还把《钟》归入康塔塔,拉氏进一步表示,《钟》是他最优秀的作品!

    充满危机的1914年到来了。战争的爆发使得*动荡不安。此间拉氏一直呆在*南方。9月拉氏突然接到瑞典方面的邀请,希望他到斯德哥尔摩演出,拉氏利用这次机会,携妻带女一起离开了*。也就此告别了*。

    拉氏先到斯德哥尔摩,然后转到哥本哈根。由于没有了固定的收入,拉氏不得不增加场次,但依然入不敷出。

    1918年底,拉氏收到了美国方面的邀请。11月,拉氏举家迁到美国纽约。在经纪人查尔斯·艾利斯的安排下,拉氏成为“斯坦威”公司的签约艺术家。斯坦威在四个月内安排拉氏演出40场,借以推广钢琴。

    尔后的两年,拉氏又于胜利公司签定了录音合同,灌录自己的钢琴作品。1921年的中期,拉氏摆脱了经济危机,在美国买了房子,房子按伊凡诺夫卡老宅的样子建造,雇了*仆人,一切都按拉氏在*的老样子摆设。

    从1923年的演出季开始,拉氏逐渐增加了在欧洲的演出。生活安定之后,拉氏将精力投入到作曲中。至此,拉氏终于完成了《第四钢琴协奏曲》。这首冗长的协奏曲题献给*作曲家梅特涅。拉氏开玩笑说自己这部作品是钢琴协奏曲领域的《尼伯龙根指环》,意思是说,作品的长度惊人。1927年3月,拉氏亲自登场演奏,在费城首演。随后又进行了修改,交给TAIR。

    1931年1月,拉氏突然在《纽约时报》发表一篇抨击苏联政府的文章。3月9日,苏联政府作出了反映,在全苏范围禁演拉氏的作品。(两年后解禁)拉氏一下子成了“人民的敌人”。

    夏天,拉氏重新修订了《第二钢琴奏鸣曲》,还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钢琴独奏作品《柯莱里主题变奏曲》,并于当年10月在蒙特利尔首演。

    1934年,拉氏在瑞士的谢纳尔别墅完成了他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这首钢琴与乐队的作品是拉氏晚年最著名的音乐。作者用帕格尼尼著名的24首随想曲为主题,展开24段变奏,其中第18变奏《如歌的行板》后来更是凭借电影《时光倒流七十年》而闻名遐迩!

    此时的拉氏健康情况已经恶化,但是为了生活他仍需不停的巡演。1939年6月,英国邀请拉氏到伦敦,参加柯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举行的以拉氏音乐为基础创作的芭蕾舞剧,拉氏已无力成行。

    二次世界大战已迫在眉睫,家人觉得继续呆在欧洲有危险,启程美国。秋天,拉氏完成了最后一部作品《交响舞曲》,并在此修订了《第四钢琴协奏曲》。

    经纪人给拉氏1942~1943年的演出季安排了相当多的演出。名声所累,拉氏也只能接受。况且这些演出的收入一部分将捐给他正在饱受战争*的祖国。拉氏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劳。情况到了1943年初变的越发糟糕,拉氏已变的越发虚弱。医生初步诊断是胸膜炎积液严重。要求立即卧床休息。但拉氏坚持演完了2月17日在诺克斯微尔的音乐会,然后才不得不结束巡演,和家人回到洛杉矶贝弗利山的家中休养。

    在洛杉矶,医生诊断为晚期癌症,且完全扩散到肺部和骨头。根据在拉氏最后时刻陪在他身旁的钢琴家霍洛维茨回忆:拉氏的病情恶化的非常快,1943年3月28日早晨,拉氏在家中去世。离自己的生日仅剩几天。70岁。他最后的话是,永别了,永别了,我再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