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风起之时-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即使能题名的也一定与真正的贫苦还有差距,再聪明刻苦的孩子不给他读书,连名字也不会写,他到哪里题名?

    自学成才,那也得有基础,三岁的小孩一个人能自学成才吗?从来没有人教过的小孩不会写字,长大了就能自己学会写字吗?

    一天干上十五六个小时的重体力活,住在二十个人的工棚里,从来没有读过书的人能在深夜里凿壁偷光,悬梁刺骨吗?

    或者有人说什么只要有毅力,无论多么艰苦的逆境只要努力都能如何如何。把说这话的放到方圆百里只能找到《防蝗手册》的地方去过上两年,再让他说说大道理看。

    不管那些自以为是的“逆境成才者”怎样标榜,既然能成才,那他的逆境就只是和更好的环境比较而言,比起真正毫无成才机会的人,他说的都是废话。

    晚上回家,饭桌上,父母又提起出国的事。

    再过一个学期,向北就是高三了,如果要去国外读大学,到了高三就要开始准备,自然是越早决定越好。

    说到最后,还是照例问向北,有没有考虑好。

    向北放下筷子,靠到椅背上,“唉,我真想现在就能工作。”

    “什么!”他爸他妈齐齐看他。

    “开玩笑的。”向北笑道,“不是还有一学期吗?过了寒假再说。”

    向北教张风起读书快一个月了。

    张风起目前的学习成果是三百个汉字。

    教学楼已经盖到最后一层,周末可以封顶。

    刘二说等楼盖好,去帮人家装修房子,挣完这笔钱,就快到腊月了,他要回家过年。

    他跟工程队的包工头说好了,过年的这段时间把张风起托付给他。

    过年时,民工返乡,不停工的工地肯定缺人,张风起不愁找不到活。

    阴了一整天,到了傍晚,大雨倾盆而至。

    工地收了工,吃完饭,工人们围在工棚里打牌。

    张风起看看外面瓢泼的雨,“二叔,我出去一下。”

    “你去哪,这大雨下的。”刘二问。

    “有事情。”张风起把衣服脱下来,顶在头上,跑进雨里。

    远远的,向北就看到人影。

    他连忙跑向他,把伞遮在他头上,“你怎么不带伞?”

    两人进路边的亭子躲雨。

    张风起的上半身都淋湿了。

    向北脱下自己的外衣,替他擦头发和脸。

    张风起平时因为没钱,很少理发,面容总有一半遮在头发里。

    拨开被雨水打湿的发,露出的是一张清俊的脸。

    向北道,“你还长得真不错。”

    张风起坐到条凳上,“我明天就要走了。”

    向北一愣,“楼不是还没盖好吗?”

    张风起道,“就剩下封顶了,上头说不用那么多人,明天就给我们结工资。”

    向北到他近前,“那你去哪?”

    “跟人家去装修。”张风起扭头看看外面,雨势小了。

    “什么地方?”

    “好像靠火车站的。”张风起站起来,“我来就是跟你说一声,以后你不用在这里等我了。”

    向北愣愣的站在那里,没说出话来。

    雨,停了。

    “我回去了。”张风起说。

    向北伸手拉住他的手,“你还留着我给你的电话号码吗?”

    张风起点头。

    “那你打电话给我。”

    “好。”

    往外走,手还被他握着,回头看他。

    向北也低头看他。

    “天要黑了。”张风起说。

    向北放开了手。拿出钱包,把两张电话卡给他。

    张风起收到怀里,“我走了。”

    踏出台阶,被向北从后面抱住,张风起本能的挣扎,“别动,就一下。”向北在他的耳边说。

    在他怀里的身体比他想象的要单薄,还填不满他的胸膛。

    “放手啦,一下已经到了。”张风起说,“不然我要揍你了。”

    向北松开手,张风起没有回头,径直走了。

    向北站在亭子里,张风起的背影越来越远,几乎要消失在路的尽头。

    他忽然想到还没跟张风起说,要他自己好好学汉字。他抓起书包去追。

    一直追出这条公园路,到了街上。

    雨后的城市又活了起来,人潮涌动,车流滚滚。

    然而,哪里还有张风起的影子。


    我

    想快点长大

    拥有一双坚强的臂膀


    张老五和风起他们的排行并不是根据亲兄弟来排的,

    许多小地方保留着过去那种一个家族进行排行的习惯,

    就是说堂兄弟在一起算排行,

    比如兄弟两人各生三个男孩,

    那么这六个男孩就排成老大到老六,

    有些地方把父亲和叔叔叫做爷。
 


风起之时 正文 2

    刘二带着张风起他们几个人去帮忙装修的是一个将要开业的大宾馆。

    因为要赶在春节的旅游旺季前开业,装修队的老板一直在增加人手,刘二以前在他手下干过,所以才找到这个活。

    早上六点开工,晚上九点放工,睡在宾馆的地上。

    不久后的星级大饭店,现在是灰蒙蒙的一团水泥块,屋里屋外挂着工人们洗晒的破衣烂衫,谁又能把它同富丽堂皇联想起来呢。

    这个工作比盖房子好,至少是风吹不着,雨打不到。

    一天也供两顿饭,只是进入十一月份后,豆芽贵了,所以在这里,他们中午吃青菜,晚上吃白菜。

    教学楼那个工地上,张风起挣到六百三十块钱,全部由刘二保管。

    火车站附近有很多流浪儿,他们有的是被拐卖后逃出来的,有的是因为种种问题从家里跑掉的,也有家庭破裂后,被父母“忘记”的。

    漂泊的原因很多,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是被社会遗弃的小孩。顺着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来到这个大城市,聚集在这里,寻求生存。

    这些孩子住在附近荒废的隧道涵洞里,一般会在稍微大点的孩子组织下,趁火车进站减速时,从打开的窗户翻入车厢,收集客人丢下的水果零食盒饭充饥。

    警察曾经进行过多次“围剿”,无奈洞里面太黑,他们比警察熟悉地形,总是在被抓住前就消失的不见踪影。

    其实警察抓到他们也没用,他们中间大多数人早已不知道自己来自何方,姓是名谁了。

    国家很穷,政府似乎没办法养活教育所有失去家庭的孩子。

    但是,一个年收入不满两万元的家庭十八年养大一个孩子,并把他送进大学,很平常。

    而即使是比较贫穷的地区,县里的各级领导至少也有十几部,价值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车,至于市里,省里无数大大小小的官员,无数昂贵豪华的“专车”,根本没法统计。

    为什么政府的税收,不是首先用来养育孩子,而是用来买车呢?

    因为会开得太多了吗?

    这些孩子并非固定的一群,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很快就会被城市里专门利用小孩赚钱的成人“收留”。

    七八岁的女孩用于卖花,同龄或稍大的男孩将成为偷窃的“好手”,三四岁的则被当作乞讨的幌子。

    虽然做的事不同,但他们每天都必须“挣到”规定的数目,否则挨打受罚是免不了的。

    当然还有更加惨无人道,令人发指的事,然而人们已经习惯了淡漠以视。

    刘二不许张风起和他们接触,他非常担心张风起会走上他们的路。

    一早起来,就有人惊喜的说,“下雪了。”

    到窗前一看,果然。

    昨夜下了一场薄薄的细雪,若有似无的在树梢尖和花台边擦过一丝白色。

    远处,灰蓝色的天空静静的伫立在寒瑟瑟的风中。

    “快过年了。”

    “快回家了。”

    雪带来了冬天的消息,也为这些一年来闷头干活,物质和精神都极度贫乏的人带来了回家的希望。

    粗口的擀面杖狠狠打在张风起的背上,他转身一脚踹倒打他的汉堡店伙计。

    另两个人追了上来,拽住张风起的胳膊,张风起大怒,他在家乡从来没有人这样追过他。

    他每次“刨”了人家地什么的,“苦主”追几步,见他远了,顶多到村委会骂几声罢了。

    就算偶尔没跑得及,“苦主”嘴上骂得再狠,手上只做做样子,没有真下过死手打他的。

    即使是贺老九,不依不饶的,却也不曾成心要打他。毕竟张风起不过是个“偷萝卜”的孩子。

    可是这些人拿着棍子铁勺,一直追出小半条街。

    街上人多,不像乡下,没办法跑快,张风起被他们用那些东西打了好几下,背上,肩上火辣辣的疼,“拿来”的“馒头”也掉在地上。

    他再能打,还是被几个身强力壮的伙计按倒在地。

    捂着肚子,上气不接下气赶上来的老板娘骂道,“你们这些‘盲流’胆子不小,敢来偷我的东西,把他给我送到派出所去。”

    四周早就围了满满的人看热闹,有人道,“该给他们一点教训,成天窜东窜西的,社会治安都是被这种人破坏的!”

    被死死抓住的张风起,怒不可遏,伸腿踹在拧他胳膊的人的膝盖上,疼得他抱住腿叫唤。

    
他这一松手,张风起直起了腰,把摁住他头的人掀翻在地,回过身来竟一拳打在老板娘那张精心描画的脸上,她趔趔趄趄,没来得及哼一声,便摔倒在地,几个伙计连忙去扶她。

    看热闹的人群完全被张风起的“野性”惊呆了,霎时间鸦雀无声,眼看着他“突出了重围”,消失在人海里。

    一直跑到车水马龙的火车站外面,张风起在巨幅的洗发水广告前停了下来,回头看了看,没有人追来。

    他坐到台阶上歇息。

    昨夜的雪让气温骤降,阳光仿佛也带着寒意,不怎么暖和。

    这里几乎水泄不通,塞满各种各样的车和形形色色的人。

    随处可以看到扛着大包,出站进站的“民工”,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似乎凝固了的表情。

    他们中间像张风起这样年幼的并不多,但是比他稍大的,读大学的年纪,占据了大部分。

    为了看清楚,向北爬上一辆停在车站大门墙角的货车,没错,是张风起,他理了发,那张脸,却配了一身破旧的衣服,很招人眼。

    向北跳下车,穿过拥挤的人流,来到广告牌前。

    光线被阴影遮挡,张风起抬起头,又低下去。

    “风起,真是你!”向北坐到他旁边。“你怎么不打电话给我,害我在车站找了好几个星期。”

    张风起没跟他搭话,仍然看街景。

    “我先在西站找,后来才到东站来找,可是地方太大了,问人有没有什么地方搞装修,人家都说不清楚。”

    向北说着自己找他的经过,但张风起一直没有什么反应。

    向北停下来,看他。

    张风起还是一动不动的看着街上。

    两人沉默了好一会。

    忽然,张风起说,“你们城里人真坏!”

    说完,站起身就走。

    向北跟在他后面,“风起,你被人家欺负了?”

    张风起不理,直向前走。

    “风起,风起!”向北喊他。

    张风起没有回头,自顾走路。

    向北去拉他的手,他用力甩开。

    走了好一段,向北还跟着他。

    他火大了,猛然转身怒道,“你干嘛跟着我!”

    向北也停下,道,“人家欺负你,我又没有啊。”

    张风起转回身,又向前走。

    两人一前一后,默默的走着。

    现在是中午,虽然过了吃饭的高峰,但是路边的小吃摊和饭馆还是飘散着浓郁的饭菜香。

    张风起午饭吃得一点东西早在刚才逃跑时消耗光了,“拿来”的“馒头”也没吃成,饥肠辘辘。

    向北小心的说,“风起,你……饿不饿,我们买个饼好不好?”

    张风起仍然没有理他。

    路边卖酥油饼的连忙包上两个道,“才出锅的,好吃着呢!”

    向北掏钱的功夫,张风起走远了。

    他接过饼追上道,“很好吃,你尝尝看。”

    张风起瞪他,“我没骗你。”向北说。

    又走了一阵,张风起接过饼,咬了一口。

    “是好吃吧?”向北说。

    大概是某辆火车进站了,一下子涌出巨大的人潮,冲刷着人行道。

    向北怕走散,去牵张风起的手。

    张风起一甩手,“你干嘛!”

    “人这么多,会走散的。”向北说,又去拉张风起的手。

    张风起瞪了他一会儿,没有再挣脱。

    路人都朝他们看。

    男孩子手牵手不常见,特别是他们的衣着打扮反差极大。

    但是,向北和张风起都是稚气未脱的孩子,两人神情动作坦荡自然,不见半点暧昧龌龊,反让偷偷看他们的成年人觉得自己的“别有想法”显得不堪。

    油饼吃得差不多的时候,两人走到了宾馆门前。

    “我要进去了。”张风起说。

    向北从怀里拿面巾纸给两人擦手。

    “原来你在这里装修。”向北说,“你要打电话给我呀,我上次给你的电话卡用完了吗?”

    张风起道,“你真烦,我又不会打。”

    向北道,“为什么?”

    “什么为什么,不会就是不会!”张风起道。

    向北才明白他的意思,他是说他不会打电话。

    “你不认识数字啊!”向北恍然大悟的说,“那你也不会用电话卡了?”

    张风起要进门,向北拉他道,“我教你,几分钟就行了。”

    临分别,向北千叮万嘱要张风起记住打电话。

    张风起快走进门里时,他又在他身后叫道,“一定不能忘啊,你去哪儿要打电话告诉我一声!”

    张风起回头,皱眉道,“你烦死了,不是说知道吗?”

    向北笑了,“电话卡过期就作废了,所以你要记得用啊。”

    到了十二月底,装修完毕,赶上城里人过圣诞节,红帽子,小松树的,张风起和几个头一次来城市打工的人都没见过。

    可是他们没有沾上喜气,工程队的老板说,工资现在发不出,要他们年后再来拿。

    有经验的民工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他们拿不到工钱了,对于流动性极大的民工而言,年后能不能找到老板都是个问题,还拿什么工资。

    原来这个饭店并不是私人投资的,后台是本地的市政府,当然建好后,还是会给私人承包,但所有权属于市里。

    当初开发商投标的时候,把价压得很低,这样不切实际的标书能中的,与目前存在的工程运作不良机制有关。

    是否中标,与参评公司的计划好坏无关,关键在于幕后功夫做得怎么样,开发商的后台硬不硬。

    既然当初标价低,最后不免就会“暂时发不出工钱”,房子盖起来了,装修完成了,民工该回家了。

    解释得更简单一点,就是,市里欠着开发商的钱,开发商欠着盖楼的包工头和装修房子的包工头钱,而这两个包工头又欠着工人的钱。

    
市政府无所谓,欠就欠呗,反正是国家欠,要得烦了,打发一点,就是了。重要的是五年计划里市政建设的头一项工程顺利竣工了,在政府报告里,在各级领导的政治资本上都重重加了一笔筹码。

    
开发商不管收不收得回投资,他们能从市政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