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校里校外-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01
01

  董晓波所在的镇地处川北腹地,镇子虽小但地理位子优越、交通便捷:北经秦岭出川可直入陕西西安市;南下可去成都、重庆,半天车程均可到达。小镇依凤凰山而建,银灰色的柏油马路如敦煌壁画中飞天仙女的飘带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间环绕、飘飞。

  小镇上有唯一的一所初级中学。学校好比独生子,在当时经济落后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秉承“脱贫致富,教育先行”的教导理念,靠勤俭节约,在当时全镇还几乎以平房为主的年代,率先为学校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教学办公大楼,附设图书阅览室、体育活动室、会议室等一应俱全。市教委在参观完这所学校后赞不绝口,当即授予该校“九年制义务教育模范学校”称号。区里当地政府跟着纷纷褒奖。学校门口“先进单位”的牌子如同英模胸前的奖章——荣誉写在脸上激励埋在心底,全镇的男女老幼都为有这样一所学校而骄傲。

  学校前些年也还算争气,走出去的学生好些进了名牌大学。消息传开,小镇如同小品演员小沈阳一夜间成名,许多跨区镇的父母都以能将自己的孩子送来该校就读为荣。一时间,学校成了香饽饽,校领导的面子、身价如同暴涨的股票陡然间升高了好几倍。可没过几年,这位校长就被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调走,留下个空位只得由副校长崔大海补上。崔大海是主管学校教务工作的,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此人沉静而少语,易走极端,从前在小学当校长时因教学方面得些新法被升任到中学当副校长,如今成了一把手,崔大海不知从哪里又弄出一套新教改法来实施。崔大海上任第一年就完全废弃学校以前实施的“优劣互补、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对毕业班采取分班、分流,进行重点培养的教育方针,结果导致学校的升学率不断下滑。崔大海受到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严厉批评,校门口“先进单位”的牌子被摘去大半,全镇的男女老幼不免又惶惑起来。

  董晓波升到这所学校就读正是崔大海上任的第二年。董晓波天资聪颖,骨子里留存着许多“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的倔强因素,什么都敢批判,属初生牛犊不畏虎的那种。小小年纪就具备了近人金圣叹的狂放不羁的脾性,但就是胆子小点儿,常把不满埋在肚里供自己的五脏六腑间的交流。董晓波喜好文学,儿时也写过一两首儿歌发表于报端,于是便造就了他后来埋藏心底的狂妄贪心——欲将来献身文学。

  小镇上与董晓波性格、志趣相投的人要数苏云贵。苏云贵是刚从小学升上来不久的语文老师,苏云贵走到董晓波今天这一步,有着自己坎坷曲折的经历。整整二十五年的光阴被白白地浪费,苏云贵想起来都肠子悔青。苏云贵没上过大学,高中毕业那年靠着父亲的关系留在了镇中心小学教书。教书一年,苏云贵心不能静,弃教外出打工,余闲时偶感奔波劳瘁,生活的艰辛,心里升起几多离校的悔意,欲再回老家教书,遭到学校的拒绝。苏云贵飘零他方,心灵没有了寄托,渐生烦闷之念,牢骚无处发泄时就提笔写写,不想这一写,却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一发而不可收拾。后来不光写随笔,看见什么,想到什么,苏云贵都用语言把它描绘出来。日积月累,苏云贵的笔记记下几大本。笔记记得多了,苏云贵突发奇想,“何不试着去投稿。”苏云贵想到做到,择要挑选、精心整理投往报社。一月之余,报社竟将这些打工文学刊登出来。苏云贵吓一跳,镇中心小学也吓一跳,觉得苏云贵还是个人才,于是将他招回学校教书。苏云贵在外的几年,个头渐长,一米八几的身材,往那一站人人都生敬慕之心。小学上班才几天,镇派出所就看中苏云贵的外部条件,欲挖他过去,苏云贵的心不在小镇的社会治安上,笔耕五六年,最大的心愿就是想集结打工笔记出本书。闲暇时,苏云贵潜心向学,孜孜以求,凭着文章见报的身份如海绵吸水般四处借阅,饱览各方藏书。加之受打工思潮的影响,思想如潜藏的火山,苏云贵觉得万事俱备东风俱足,是到该喷发的时候了,随即将孤芳自赏了好年的笔记心得集结起来,组成散文集《心路拾遗》投往出版社。

  在漫漫的等待中,苏云贵的心情如平地升空的氢气球不断地向上攀升。余暇翻书时看到一条真理,“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苏云贵满不在乎,嗤鼻而过。一个月后,苏云贵不幸被这条真理言中,投出去的稿子胎死腹中,被出版社编辑原样返还,稿子前还加附了一页评语:

  尊敬的苏先生:

  您好,你寄来本社的大作敝人以及同仁均以拜读。大作内容总体上并无不妥之处,只为写作内容本位主义过盛,意不达题,类而不聚,笔锋呆滞,空乏而无生气;散文讲求形散而神聚,形神兼备,尔稿散而不聚无神无韵,恐与今人阅读之口味不符;市场经济,怕无销路,故原样返还,希以谅解。

  ××社现代文学编辑室 

  信写得半文不白,苏云贵凭着读书时还留存下的零星古汉语知识反复研读,数遍之后,稍解其意,顿时脸色煞白,心跌低谷。经此冷遇,苏云贵暗骂编辑部那帮人愚钝不化,满脑铜锈。遭此打击,常人早该信心丧尽,神兴俱废,可苏云贵却如炉灰中潜藏的火星——余兴不死,这也许是他在外打工多年炼化的结果。苏云贵愈加觉得没有轰动小镇的举动,就好比打工过程中没有敲门的文凭,很难在小镇上立足长远,于是仿小说《围城》中方鸿渐做假文凭的方法自费印刷三百本,逢人便送。苏云贵出书再次轰动小镇,托书之福,苏云贵被升任到中学教语文。

  中学原本不缺教师,又特别是语文教师。在前任校长当政期间,学校的教师队伍一贯秉承“责任上岗,优劣分流”的指导思想,凡达不到教学要求,完不成升学指标都将被调离或降级到小学或乡以下教书。因此,那时无论是在职的教师还是有幸分进这所学校的师范生,都胸怀抱负,愿倾其平生所学献身教育,培养学生,那阵势好比小乔配周瑜是一件颜面上有光的事。自从崔大海上任实施新教改法以来,学校局面江河日下。短短二年多,学校流失的教师好比当年蒋介石炸开花园口大坝的洪水,想挡也挡不住。其中,语文教师流失尤为严重,到董晓波入学那年,学校三个年级九个班的语文教师队伍就剩下了三人。无奈之下,学校只好出高薪收编或提拔像苏云贵这样的扎在文字堆里不谙世道的人进入中学的语文教师队伍。

  苏云贵在小学教书时一副地道的文人艺术家形象,头发胡子长得都可以编上马尾辫。自从中学说要提拔他当语文教师后,苏云贵的形象立马大变,他深知中学生眼里老师形象的重要性,因此,到学校报到的头一天,苏云贵开始从头到脚为自己整肃形象改换包装,一脸的自豪感。到校的当天,校长崔大海亲自接见了他,看到昔日的部下出息见长,崔大海心里升起满腔的自豪感。两人屈膝畅谈一个多时辰,足以见得崔大海对苏云贵的器重和对学校语文教师的渴求。

  苏云贵被调到初二担任一个班的语文教师,也凭借自己出书的声望,同时兼任学校“萌芽”文学社社长之职。苏云贵初来乍到,以为还像小学一样,根本没把这帮后生放在眼里,向来轻视学生的阅读水平差,文学修养不高,即便把塞万提斯的名著《唐&;#8226;吉诃德》中的“诃(he)”读成“柯(ke)”也没人知道,于是上课的当天便草草地备课。第一天上课大多数人会心情紧张,这是常理。苏云贵凭着自己小学教书的实力,又见多识广,闯荡多年的心理,思想上没作什么充分的准备。大凡一个学校新去一位老师头一节课都有该专业其他老师必须听课的习惯,其中还夹杂着一两个校领导,苏云贵的课当然也不例外。头一天上课,当他一踏进教室大门面对几十张面孔和前来听课的领导老师时,苏云贵的紧张心情就不由探头探脑地冒将上来。苏云贵一紧张,就浑身的不自在,汗也慢慢地渗出来,讲话的语调开始变得生硬、磕磕绊绊起来。

  一堂语文课,苏云贵的心情紧张导致思路大乱,思路大乱的后果常常是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讲解词组、分析语法时,苏云贵竟能将偏正词组的“木头桌子”分析成“联合词组”,说桌子是木头做的当归属联合词组。甚至“戊、戍”,“竞、竟”不分。讲课失败,苏云贵心下更为着慌。转而去讲杜甫的诗《望岳》,苏云贵将诗自己读一遍,“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山。”苏云贵读完又将诗后四句复诵一遍,说这四句乃全诗的诗眼,希望大家一定背熟记牢。苏云贵两次误将诗后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山。”教室下面有人嗤鼻而笑,苏云贵全然不知,依然一副错上加错的样子。董晓波向来有打抱不平的思想,看到台上老师被人嘲笑后的窘迫样,怕这样下去情况会更糟,以至下不了台,出于解围和怜悯的心理,董晓波举手递话说“诗人站在泰山之巅,看见周围连绵起伏的山峦被自己踩在了脚下,变成个个小土包。当然也喻示了作者自己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决心和信念。”苏云贵心有所悟,低头看书,脸上顿时热浪滚滚,升起晚霞般的颜色。董晓波帮苏云贵回答了剩下的问题,让听课的老师领导无疵可挑心服口服。

  董晓波解了苏云贵的上课之危,让苏云贵心里很感激。事后,苏云贵把董晓波叫到办公室大加褒扬一番。董晓波豪迈地一挥手,说:“小意思,那些都是我四五岁时就背过的东西,难不住我。”苏云贵诧异之余,作进一步深谈,觅出董晓波乃一介神童,又与自己有殊途同归之志。苏云贵欣喜若狂,陡升相见恨晚之意,心说,学校还有这等天才怎会没被人发现、赏识,庆幸自己慧眼识珠,挖到金子,立马破格将董晓波收归自己的文学社门下。

02
02

  川地的居民多以散居见多,散居久了的人骨子里大多有一种不合群的品性,就像城市楼道里的居民,交口不交心,相互间充满着提防与戒备心理。董晓波的童年一半时间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的,广阔的农村生活养成了他自由散漫、倔强顽固的个性。好在那时的董晓波只有三岁,敌不过父亲,被父亲屈在家里背《千字文》、《三字经》。日积月累,才使董晓波的品性有所开化,思想有所进步,也才成就了他至今发展的惟一一件好事——爱读书作文。可那时的董父年轻气盛,眼高心远,又常怀踌躇之志,觉得自己未尽的文学梦想总希望后代代其圆上,因此,多用自己的心理代替孩子的心理,希望董晓波能从小打牢基础像项橐那样成为神童。可那时的董晓波没有深邃父亲的心理,不懂这些,只知道偷玩,稍有余闲就跑出去跟周围的小伙伴“鬼混”:或跳皮筋,或捉猫猫,要不就光屁股下河洗澡。董父看见痛心阵阵,怕董晓波将来成为自己第二,便把他抓回去受罚,重上加重,进一步督促他背《增广贤文》、《弟子规》之类。

  董父才疏学浅,年轻时因家境贫寒,兄弟姐妹七人中就他一块读书的料,好料本想毕业用在重高上将来宏图大展,不想出于经济的考虑,硬被老父逼迫进了中专技校。算起来董父也是家中才子,当然也是当地的才子,才子之父没到才子毕业便撒手人寰,留下个垂垂老母和还在读书的董父。那时家中妯娌兄弟多因父辈的财产常闹不和,将一老一小撇在一边,老母无力供养董父继续完成学业,董父只好弃学外出打工,挣些钱回家,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村里开起个电器维修铺。母子俩生活渐渐好转,董父小时候的嗜书兴趣又回来了。不光看小说,杂文古文啥都看,且每晚掌灯夜读,不到晨鸡报晓不上床睡觉,大有“年少捉襟难圆梦,成年宽裕不算晚”之感。日积月累,董父无才变有才,家中积攒收藏来的书籍少说也有几百册。后来母亲离世,自己结婚生子,被生活所迫,也就逐渐没了这份闲心,书被束置高阁放进了书架,成为外人眼里的一道风景。

  董晓波小的时候,为书所累,常常垫着凳子爬上书架,将好端端的书页撕下来叠纸飞机、响炮玩,还切齿说:“我让你害我!我让你害!”董晓波那时人小没有杀人犯彻底毁灭证据的心理,满屋的纸团纸片、残书废纸乱飞,看得董父痛心疾首,狠狠地将董晓波修理了一顿,说他小小年级就心怀破坏之心,对书如此践踏,有“辱没”文化之嫌,将来如何了得。董晓波那时四岁,不懂“践踏”何物,胆子被吓回去一截,以致日后不敢背地里再做坏事,怕有眼睛盯着自己看。董父经董晓波一折腾,思想产生直接地飞跃,觉得“小树既可育,孺子当可教”,自己不用的东西也不能被儿子无休止地糟蹋,尽可能地变废为宝,为下代阅读之用,于是卡着董晓波继续背《唐诗》、《宋词》里的句子。董晓波迫于父亲的威严,推此即彼,怕再背上个什么“辱没”“污损”“破坏”的罪名,因此,新书到手,就好比乾隆娶回家的香妃,香气四溢处,给人一种怜香惜玉怯怯不肯下手的心理。一日,董父看见董晓波的书仍旧原封不动,批评说:“书是用来翻的不是摆在那里看的。”经父亲的点拨,董晓波一时间翻书声“哗哗”乱响,每天摇头晃脑地背:“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样的诗句。背书一年,竟也记住了几百首诗词,明白了几百条道理,基本上具备了做诗人的条件,剩下的就只差实践了。

  一日,董晓波在村口玩耍,看见路上一头小猪跟在主人身后哼哼乱叫,又看见主人回头给了点吃的,小猪立刻停止了叫声。待吃完之后又追上主人哼哼地叫着。董晓波灵机一动,做出一首诗来: 

  小猪小猪哼哼叫,

  追着主人四处闹。

  鼻子翘来尾巴摇,

  给点吃的就不闹。

  吃完不够还在叫,

  主人不给追着闹。

  跑前跑后哼哼叫,

  直到主人心软了。

  回家后,董晓波背给父亲听。董父大喜过望,当即记下,投往市里的报社,社里不日发表。受董晓波诗歌的启发,董父预见董晓波将来必在文章上有所造诣,当即将董晓波的未来定格在文学上。藉此,天天督促董晓波读书,而且是读好书。董父一段时间事忙,一天出门前略一思索,就书架上抽出四本书作为临时任务,指派给董晓波阅读。闲暇时一翻阅,不觉惊骇阵阵:一本《西厢记》,董父在手头才翻过一半就被弃其一边,发现书中内容多是围绕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展开,有引导董晓波从小对女人产生研究兴趣之嫌,扔弃一边,回过头来追问董晓波看过与否。董晓波不敢说自己已爱不释手地一气翻完,怕像上次落下个乌有罪名,便一口否认。董父确信经过整顿后的董晓波不敢再“谎报军情”,放下心来,再拿起《济公传》来翻,济公活佛的“悠游自得,乐善好施”的品性似曾打动董父,但细细想后,怕董晓波步其后尘,佛道没修成,倒是遂了他不读书的心愿,再次弃去,回头问董晓波这书看过多少?其实董晓波也已翻完,心思被吸引去一半,见父亲有套话之嫌,董晓波当即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