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职场达人校园养成记-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假期回家,我每天下午都会去我们那里一个乒乓馆里打球,这里聚集着我们那个企业一群热爱乒乓球的人,大多数都是退休的职工,他们把乒乓当做自己的主业,也有很多人是下班了来锻炼身体。馆子里的所有人球技都是很高的,虽然不专业,但是很赢球。

  南汇基础学院的体育馆全天开放,而且乒乓球的设备比较好,加之我们没有什么其他的娱乐方式,所以大一时基本上是每天都会打球,而且由于那时我刚学完乒乓球,周围也很多同学愿意让我讲讲动作,所以通过打球结识了非常多的朋友,在大一很大一部分朋友都是球友。

  乒乓梦之队是下学期基础学院体育部搞的一场乒乓球比赛,主要负责人是我的老乡刘同学。刘同学是那种做事情非常投入的同学,对于学校的工作从来都是全身心投入,所以这种干劲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也顺利的在之后几年的学院学生会工作中拔得头筹,成为学院的学生会主席。

  当年的那场乒乓球选拔赛其实是校体育文化节的一个小序曲,不过确实在基础学院有很大的影响力。首先是每个学院内部比赛,组成自己学院的球队,然后各个学院球队进行团体比赛,之后还有个人赛,最后以每个学院的优秀选手成立基础学院梦之队。印象中那时确实比了非常多的比赛,而且很消耗体力。我首先在学院的比赛中获得冠军,成为学院球队的队长,然后是带领医疗学院一路胜利,最终和动力学院进入最后团体的决赛。我们两队的实力非常接近,所以悬念很大。那场决赛采用的通常的团体赛方式,即以排阵的方式确定队内先后顺序,分五场比赛,每次每个球队派一人参赛,胜者记一分,最终看总分。先出场的四个同学发挥都很出色,两队战成2:2平,最后上场的是两个学院的队长,我和姚同学。私底下我和姚的实力接近,其实比的就是心态,乒乓球这个项目是非常考验选手心态的,稍有变化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最终结果是动力冠军,医疗亚军。

  之后的单打我也参加了,顺利进入了梦之队的名单,这个名单好像是贴在了教学楼进门处那个很显眼的板子上面,成为一种荣誉。到此,乒乓球比赛落下帷幕,体育部组织的其他活动也先后结束。而一年一度的校体育文化节即将上演。

9 临时记者
体育文化节是基础学院下学期工作的重点,到南汇快一年的时间了,还没有到过主校区,正好宣传部记者团需要派记者去主校区对体育文化节进行报道,于是广播站站长就带我和另外一个同学我们三个人充当临时记者,协助记者团进行报道。

  那时去参加体育文化节真是非常兴奋,就像以前在中学小学时参加运动会的感觉一样。以前每次开运动会都很开心,一是可以放假,二是妈妈爸爸会给特意给我准备一大堆吃的东西,让我想到动画片里小丸子的那种期待。这次也一样,虽然没带什么吃的东西,不过由于是第一次去主校区,很期待,想看看自己今后生活的环境,也由于这次记者的特殊身份而充满期待。

  记者团是和体育部、参赛运动员、以及表演的演员一起乘坐校车去主校区的。路上大家就在谈论主校区,有些曾经去过的同学都说主校区有一条特别长的林荫道,有一个很大的主席像,印象好像只有这些。车开了将近一个小时,我们就到了主校区。主校区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校门这个历史建筑。那时还没有现在这个比较漂亮体面的校门,当时我们走过的其实是曾经沪江大学的老校门,“沪江大学”,字迹斑驳,而且非常非常窄,感觉过校车都有点困难。

  进入校门就到了同学们所说的林荫道,旁边是非常醒目的动力馆,车笔直前行,我们是在毛像下来的,就这样,短短几分钟就把刚才同学们刚才回忆到的几大景观尽收眼底。

  刚到操场就是运动员入场仪式和节目表演,基础学院也有自己的演出队伍,记得他们演员在操场那个小舞台上面唱啊跳啊,我们其他同学就在操场中心举着“基础学院”的旗帜,列队整齐的完成入场仪式。

  记者们的工作其实挺简单的,记者团的负责人张同学提前准备了很多宣传稿,打印了厚厚的几十页,我们的任务就是时不时的裁剪,选择适合的稿子,送到主席台,或者当有基础学院的选手比赛的时候,现场写一些报道,为选手们的出色表现喝彩。

  体育文化节上男播音员的声音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是动力学院的研究生,好像叫陈万鹏,那种声音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里经常听到的解说的声音,非常专业。现在很遗憾的是当时没有主动去和这位学长交流。后面有一次动力学院找我主持“留今岁月”晚会,同为主持人的学姐一遍遍在我耳边提到这个名字,说上一届他主持的是如何专业。还有一次是学校找我为学校的纪录片配音,宣传部的老师们也是一次次向我谈到这个名字,说他的声音是如何优秀。

  校体育文化节上,基础学院的选手一次次获得冠军,那时我除了是一名记者,更多的是帮我那个老乡刘同学协调运动员。在整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刘是如何努力,如何全身心的投入工作,真的很敬佩,通知所有的运动员她都是手机联系,一连两天光是电话费就打了将近两百块钱,这种工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那几天由于一直高强度的工作,她的嗓子哑了,但是热情一点都不减。

  其实这个工作是没有什么回报的,但是很多时候正是这种不求回报的精神和忘我的投入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成长。在和刘的接触中我了解到其实这个外表很强的女生心里也有很多烦恼,比如处理身边某些人的关系。我感觉她是那种什么事情都很投入,而且都很有信心能够做好的人,那时我发短信和朋友的联络也是比较多的,一般一个月要发几百条短信,可是当时刘的短信是上千条的,也正式这种执着和真诚,让她的周围有很多知心的朋友。我是看着她如何和一个不认识的同学,一步步走到非常要好的朋友的,那种付出而不求回报的精神,正是那天在体育文化节上的缩影。

  体育文化节在两天挥汗如雨的紧张中结束,最后基础学院获得女子冠军,男子亚军,以出色的成绩完成了任务,记者团也凭借投稿数目第一的事实,为基础学院争得荣誉。基础学院来主校区的团队两天的付出,以及运动员们忘我的拼搏,让我看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更让我有了一份久违的感动。。 最好的txt下载网

10 想唱就唱
自从上了大学很少在舞台上唱歌,仅有的几次正式的独唱基本上都是在大一基础学院了,一次是在校园歌手大赛当表演嘉宾,一次是医疗学院的舞会。

  小的时候唱的非常多,认识我的同学都应该记得我那时的歌声。其实我从很小就开始唱歌了,最开始的熏陶来自家庭,父母都很喜欢唱歌,所以从小就会很多歌。我上小学是一年级的时候转学去的,那个时候音乐老师是我们那里一个挺有名的女高音,就是杨同学的妈妈,我叫她张阿姨,很少叫老师。记得开始有一次音乐课,她教我们唱《歌声与微笑》,里面有一句是“飞遍海角天涯”。这句很高,印象中当时只有我一个人唱的上去,开始的自信可能就建立在这里。现在还记得张阿姨那时边弹琴边回头鼓励我唱歌的表情,这就是最初的信心。

  后来上了小学,三年级左右的时候,当时学校里面唱的比较好的是魏同学,那个时候她做领唱,我们还录过很多节目,记忆很深的是她唱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印象中她的音调不是特别高,我一直觉得自己那时能比她唱的更高,就是当时唱的不如她好,所以当时我很多情况下只是陪衬,那时只有仰慕的份。

  后来五六年级的时候,学校里面突然出来个王同学,代表作品是《小背篓》,记得有一次她在主席台上唱给全校学生听,这首歌我从来就没有唱上去过,所以当时觉得王的声音确实很高。

  再往后六年级左右我开始频繁登台,唱了像《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铁臂阿童木》等等歌曲,终于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得到认可。也被老师发现,当时的音乐老师经常给我家打电话,要培养我唱歌,由于他非常频繁的给我们家打电话,实在没办法就去学了。那时一共上了三节课左右,练习的是《跨世纪的新一代》,这首歌是那个年代非常著名的童声作品,也是第一届全国童声歌手大赛的金奖作品。这个老师的一个学生当时也是通过这个歌曲获得全省比赛的奖项,我和那个同学一起上过几次课,感觉我们唱的各有风格,他的声音比我稍微宽一些,他的名字我实在是想不起来了。

  再往后,上初中,我和前面说到的王同学同班,我们两个人经常在放学以后一起唱歌,记得初一的比赛,我们都参加了,我唱的是《黑猫警长》、她唱的《小背篓》;初二的比赛,我们两个人拿前两名,我唱的《跨世纪的新一代》、她唱的是《我是山里小歌手》,两个人都给家里得了一套不锈钢锅具。那时还认识了一个非常厉害的小高手,是高同学,她后来走了声乐专业,前面我们还有过一段交流。

  后来大家都经历变声,童声期我是那种整天大喊大叫的人,变声期很注意保护嗓子,结果音调低了很多。很巧的是,高中我又和魏同学同班,于是我们又开始合作。很有趣的是,女生一般变声不明显,可是魏同学的声音变的比我还低,这个也许也说明了在童声期的频繁用嗓,容易使得变声后的嗓音低沉。感觉这个可能是声带自我保护的一种表现吧。

  高一时我们合作过《只要有你》,那时教室配电视和VCD,每天一下课我们就在教室练习,同学们就在旁边听。高二唱的是《为了谁》,和杨同学唱,这对我来讲是一段非常后悔的经历,那时每天课外活动的时候,我就和她在教学楼里对着操场唱,声音基本上响彻这个校园,由于过度用嗓,我经历了六个月的失声期,不能说话。高三的时候教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全国很有名的一位老师,是嗓音非常洪亮的一个老太太,她在教室大声说一句话,经常是整个楼道都听得清楚。记得她见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孩子咋啦?六个月后,嗓子恢复,但是强度远不如从前。

  高三到大学放假的那段时间,我在网上翻唱歌曲,加入了当时全国很红的一个团体,那时翻唱了好多歌,由于我们团队有专业制作音效的,所以很多歌曲效果还是很不错的。那时,我居然经常和网友用耳麦唱歌到很晚,爸爸就催促我早些休息。那时也和别的地区的网友合做过很多歌曲,每个人分别录自己的一部分,然后合成。当时的那些朋友,后来有好几个签约了,不知现在发展如何。不过可惜的是那个网站被收购,自己辛苦录的十几首歌曲全部没有了,很是遗憾。

  那时录得《水晶》这首歌,大一时我们寝室同学听过后,居然COPY在MP3里经常在寝室公放,说很好听,还有一首我比较满意的翻唱作品给我们两届校园歌手大赛的冠军焦同学和史同学听过,都称赞唱的很好。有一次和他们一起去KTV,他们都让我唱那个歌,结果在KTV里效果大打折扣,事实证明当时给我做音效的兄弟功力太深了。

  大一的两次献声经历其实很简单,一次是校园歌手大赛,我凭着和主办者比较好的个人关系,成为表演嘉宾,演唱的是《新鲜》;还有一次是在医疗的舞会上,学生会让我唱一首,我唱的是《流年》,当时同学们都说台风很好,唱的一般一般,最后得了第三。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