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历史知道点-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历法的主要内容是确定年、月、日的计算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其中“日”和“月”比较容易确定,因为其周期现象有着非常显著的起止标志,而年的长度却不太容易确定。因此各种历法的基础就是确定一年由哪一天开始。在古王国时代(约公元前3100—前2200年),埃及人观察到当尼罗河开始泛滥时,在清晨便可看到天狼星与太阳同时出现在埃及的地平线上(天文学上称为偕日升),于是古埃及人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第一天。但是,天狼星偕日升的周期并不是完全相同,埃及人经过推算证明,天狼星偕日升那天在120年之后,与120年前偕日升那一天正好相差一个月,而到了第1461年,偕日升那天又成了一年的开始。埃及人把这个1460年的周期叫做天狗周,因为他们是用神话中的天狗来称呼天狼星的。古埃及人的计算结果和今天的天文学计算相差无几,以365天为一年,比实际一回归年(365。25天)少了0。25天,120年过去则少了30天,1460年之后就会少365天,正好接近于一年。这样,一年的天数就确定下来了。然后,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再加上五天宗教节日,还把一年分为3季,即“泛滥季”、“长出五谷季”、“收割季”,每季4个月,这样就形成了完整的太阳历。古埃及人制定出了这样精确的历法,与他们长期细致的天文观测密切相关。
上一节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时间就这样开始(2)
作者 : 梁功平
太阳历传入欧洲后,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儒略·恺撒以太阳历为基础编制了儒略历。针对埃及太阳历中每年约四分之一天的误差,儒略历作了这样的调整:设平年和闰年,平年365天,每四年设一闰年,闰年366天,一年12月,单月31天,双月中的2月平年29天,闰年30天,其它双月每月30天。恺撒死后,继承人奥古斯都因为自己生在8月,便从2月中抽出一天加在8月上,使8月也变成大月,即31天,同时相应把9、11月定为小月,10、12两个月定为大月。经过这样的改动,各月的天数与今天使用的公历基本相同了。
公元325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一次宗教会议上,规定儒略历为基督教的历法,但没有规定哪一年是它的起点。公元六世纪时,基督教徒把500多年前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基督诞生的那一天,说成是公元元年。“公元”拉丁文的意思就是‘主的生年’,用英文A。D表示。在这一年以前称为‘公元前’,意思是‘基督以前’,用英文B。C表示。
儒略历虽然比古埃及的太阳历有所进步,但是和太阳运动———周期回归年相比,还是有11分14秒的误差,积128年又要相差一天。儒略历在欧洲通行了1600多年,至16世纪下半叶,历法上的日期比回归年迟了10天。比如,1583年的春分应在3月21日,历法上却是3月11日。此外,教会规定耶稣复活节,应在过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由于春分已相差10天之多,耶稣究竟在哪一天“复活”的,也成了问题。因此,对儒略历作进一步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到了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时,又组织了一批天文学家对儒略历修改,宣布将1582年10月5日到14日之间的10天撤销,继10月4日之后为10月15日,所以1533年的春分又复归于3月21日;过去将4年置1个闰年,400年共计100个闰年,现在改为400年中有97个闰年,以弥补11分14秒的误差。置闰的方法是:把设置闰年的方法改为以公元纪年为标准:凡是逢百年那一年可以用400除尽的就是闰年,除不尽的就不是,如1600是闰年,1700就不是闰年。这样就大体上弥补了每年11分14秒的误差,要3000多年才会比太阳历的时间多一天,这就是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历法,人们称之为公历或格列历。
上一节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两河流域的兴衰(1)
作者 : 梁功平
两河流域的奉献
两河流域的兴衰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下游,被称做美索不达米亚(希腊语意为“两河之间的土地”)平原,这里是古代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两河流域文明的先驱是苏美尔人,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可能是来自伊朗高原上的苏美尔人就已经在两河流域建立了规模较大的村镇和城市,有了先进的灌溉农业,有了神庙。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苏美尔人已经以神庙为中心建立了一些城邦国家。
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最先,这种文字是象形的。假使要表示复杂的意义,就用两个符号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哭”等。后来又发展可以用一个符号代表多种意义,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这就是表意符号。再到后来,一个符号也可以表示一个声音,例如“星”这个楔形字,在苏美尔语里发“嗯”音,如果用来表示发音的话,就与原来的“星”这个词的含义没有关系了,只表示发音,这就是表音符号。为了表示字应该表示什么意思和发什么音,苏美尔人又发明了部首文字。比如,如果一个人名之前加上一个特殊符号,就表示这是一个男人的名字。最早的苏美尔文字刻在石头上,约在公元前3200年,苏美尔人开始采用泥版刻字,即将文字刻在湿润状态的粘土制成的板状物上,然后用火或者阳光烤干。苏美尔人留在泥板上的文字,由于笔画像楔子,所以称为“楔形文字”,又叫“钉头字”或“箭头字”。
公元前3000前后,苏美尔经济繁荣的同时,城邦也战事不断。最后,公元前2371年,来自北方的阿卡德人统一了苏美尔城邦。阿卡德人建立的王朝只存在了一百多年也灭亡了。公元前2200年左右,来自叙利亚草原的另一支闪族阿摩利人攻占这座小城,建立了国家。骁勇善战、争强尚武的阿摩利人以此为中心,南征北讨,四处征战,最终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巴比伦帝国,历史上称之为“古巴比伦王国”。阿摩利人也因此被称为巴比伦人。巴比伦人继承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的文明成果,并发扬光大,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发展到了顶峰。
上一节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两河流域的兴衰(2)
作者 : 梁功平
古巴比伦最杰出的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公元前1792—1750),巴比伦已从微不足道的村落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大城。汉谟拉比登上王位后,即着手统一两河流域。汉谟拉比采取了比较灵活的外交政策,首先与拉尔撒结盟,灭亡伊新;接着又与马里联合,征服拉尔撒;灭亡拉尔撒后,他又掉转枪口,挥兵直逼马里城下,迫使马里俯首称臣。除北部的亚述,基本上统一了两河流域,最后定都巴比伦。
汉谟拉比不仅是个征服者,也是一个有才干的管理者和立法者。汉谟拉比在统一巴比伦的过程中,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奴隶主专政的国家机器。他总揽全国的立法、司法、行政、军事和宗教大权,并把自己加以神化,自称为伟大的天神的后裔。他任命中央各部大臣,委派地方各级官吏。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一系列法庭,不服从法庭判决的人可直接向王上诉;向各阶级征税,包括僧侣在内;征兵令严格执行,违者处死;奖励农商,兴建神庙,在基什和波斯湾之间开凿了一条运河。泥版文书记载,这条运河的开凿,不但使大片荒地变成良田,而且使南部许多城市永绝水患之灾。总之,在汉谟拉比时代,豪华雄伟的宫殿,巍峨壮丽的神庙,横跨幼发拉底河的大桥,跨海运输的商船……这一切都显示了巴比伦的辉煌与兴盛。巴比伦城不仅是强大王国的首都,而且成为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汉谟拉比根据国内新的社会经济关系,在各邦原有奴隶制法典的基础上,结合阿摩利人的氏族部落习惯法,制定了一部新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目前所知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法典旨在保护奴隶主贵族、僧侣、大商人和高利贷者的私有财产,调整自由民内部的关系,并加强对广大奴隶及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和统治。
汉谟拉比以后,巴比伦王国渐趋衰落,先后受到赫梯人、喀西特人的入侵。到公元前729年,古巴比伦王国终于被亚述帝国吞并。
公元前612年,迦勒底人联合米底人推翻了亚述帝国。迦勒底人建立的的帝国也是以巴比伦城为首都,历史上称为“新巴比伦王国”。这个王国在尼布甲尼撒统治时期达到鼎盛。尼布甲尼撒曾两次攻陷耶路撒冷,毁灭犹太王国,把大批犹太人当奴隶押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尼布甲尼撒还下令重建巴比伦城,在城内建造了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重建后的巴比伦城宏伟壮丽,直到100多年后,希腊历史学家,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来到巴比伦城时,仍称它为世界上最壮丽的城市。
上一节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刻在石柱上的法律(1)
作者 : 梁功平
1902年冬季,一支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探险队在波斯湾北部的苏萨,挖掘出三块大黑石头,把它们拼在一起,是一个完整的大石柱,有2。25米高,石柱的上部是65厘米高的浮雕,底部圆周将近2米。在石碑上半段那幅精致的浮雕中,古巴比伦人崇拜的太阳神沙马什,端坐在宝座上,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恭谨地站在他的面前,沙马什正在将一把象征帝王权力标志的权标,授予汉谟拉比。石碑的下半段,刻着汉谟拉比制定的一部法典,是用楔形文字书写的,其中有少数文字已被磨光。这就是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王国在汉谟拉比在位期间(公元前1792—公元前1750年)日渐强盛。汉谟拉比曾经公布历法,指示发展畜牧业,下令清理河道,恢复航运。他还关心税收,处理各种案件。因为汉谟拉比每天要处理的申诉案件太多,无法应付。所以他就让臣下把过去的一些法律条文收集起来,再加上社会上已形成的习惯,编成了法典。
这部法典一共有282条,刻在圆柱上共52栏4000行,约8000字。圆柱挖掘出来的时候,正面7栏(35条)已经损坏,其余的基本完整。上面的字迹优美,是一种只有王室才使用的楔形字体。
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序言宣扬汉谟拉比受命于神;结语颂扬汉谟拉比的功绩;正文共282条,把当时已形成的奴隶制关系、等级关系、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家庭婚姻关系和财产关系用法律条文明确固定下来。整部法典反映了对贵族私有财产的保护精神。这里的私有财产包括奴隶。法典的具体内容主要有:
施行同态复仇法,即奉行以牙还牙的原则。比如,两个自由民打架,一个人被打断了骨头,对方就要同样被打断骨头作为赔偿;被人弄瞎眼睛,也要把对方的眼睛弄瞎;被人打掉牙齿,就要敲掉对方的牙齿。甚至有这样的规定:如果房屋倒塌,压死了房主的儿子。那么,建造这所房屋的人得拿自己的儿子抵命。
上一节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刻在石柱上的法律(2)
作者 : 梁功平
公开维护不平等的阶级制度。汉谟拉比法典对奴隶主、自由民、奴隶有着不同的规定:如果奴隶主把一个自由民的眼睛弄瞎,只要拿出银子1“迈拉”(重量单位)就可了事。如果被弄瞎眼睛的是奴隶,则一点也不用赔偿。法典对奴隶的管制十分严厉,奴隶如果不承认他的主人,而主人又能证明他是自己的奴隶,这个奴隶就要被割去双耳。法典甚至规定奴隶打了自由民的嘴巴也要处割耳之刑。属于自由民的医生给奴隶主治病,也是胆战心惊的。因为,如果奴隶主在开刀的时候死了,医生就要被剁掉双手。
施行严格保护商业财产的规定。法典对商人给予保护和优待,特别是对贩运货物到外地去的小商贩更是这样。它规定,商贩到各地去做买卖的时候,如果遇到强盗,货物和金钱被抢,只要在神的面前发誓没有谎报,他的损失就可以从国王那里得到偿还。如果有人偷了商行的货物,则处以死刑。
此外还颁布了许多类似社会生活保障的法令,包括:确定基本商品的价格,限制利率在20%;调整家庭关系、保证度量衡信誉,城市负责对未侦破的抢劫案或凶杀案的受害者作出赔偿。
较之苏美尔法律,增加了反对国家的罪名。对诸如“游手好闲”和通奸行为,以及窝藏逃亡奴隶,皆可判处死刑。
法典里还有一些保护妇女儿童的条款。比如,男人如果用手任意指一个妇女,就被认为是对妇女的侮辱。如果无法证明被指的妇女有不名誉的行为,这个男人就要在法官面前挨鞭子,还要把他的头发和胡须剃去一半。要是妇女认为丈夫对她不好或者妨碍了她的自由,可以要求离婚。离婚以后,男方负有抚养子女的责任。当然,这里说的被保护的妇女和儿童,都是奴隶主和自由民中的人,奴隶是不在内的。
《汉谟拉比法典》起初刻在石板上,汉谟拉比晚年命人将其刻在石柱上立于巴比伦城,以使后人永远遵循。后来埃兰人入侵巴比伦,把石柱作为战利品运往埃兰首都苏萨,时光流逝,使其长埋地下。
上一节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波斯大流士改革(1)
作者 : 梁功平
波斯帝国兴起于伊朗高原。伊朗高原西起扎格罗斯山,东抵印度河流域,北至里海,南濒波斯湾,境内山多草盛,没有大河,适于放牧,不宜农耕。历史上波斯人曾处于米底人的统治下,公元前550年,波斯王朝取代了米底人的统治。
波斯王居鲁士在位期间南征北战,先征服了腓尼基、巴勒斯坦,后又进行了伊朗高原的统一战争,并灭亡了新巴比伦,建立了庞大的波斯帝国。其子冈比西斯继承乃父的事业,征服了埃及全境,使波斯成为横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然而冈比西斯并不满足,又发兵南犯努比亚,并向西扩张,但均遭败绩。长期的军事行动,使民众不堪重负,国内一些贵族借机发动政变,冈比西斯在回国平变途中暴卒。公元前522年,阿黑门尼德家族的大流士联合一部分波斯权贵,杀死政变领袖高马达,并利用智谋登基为王,史称大流士一世。
大流士刚上台时,政权并不稳固,大流士前后进行了了18次战役,才平定了各地叛乱。公元前520年9月,大流士在从巴比伦到哈马丹的途中,在克尔曼沙以东32公里的贝希斯顿村旁的悬崖峭壁上刻石记功,留下了著名的《贝希斯顿铭文》,用波斯、埃兰、巴比伦三种文字刻于距地面105米高处的悬崖上。
平定内乱之后,大流士很快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公元前517年,大流士远征印度,夺取了印度河流域;约在前515—513年之间,他又远征巴尔干的斯基泰人,虽遭失败,但却征服了色雷斯地区,并使马其顿向其纳贡称臣,从而使波斯帝国成为古代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帝国版图如此辽阔,因而民族成份极其复杂,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而波斯的统治阶级又十分年轻,国家机器和军事组织难以适应形势的需要。为了巩固波斯帝国,大流士参照西亚等地奴隶制专制的经验,采取了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