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古代剩女相亲记-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台下的同学们,个个露出恍然大悟之色。‘干矢木’一见,洋洋得意起来。
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要弄懂这句话是意思,首先要弄懂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人固有一死’中的‘固’字。什么是‘固’?固,就是坚固,就是坚不可摧的意思。第二个是‘泰山’。什么是‘泰山’?泰山,就是太大的山,就是最大的山。因为中国古代‘太泰’是通用的。什么是‘鸿毛’?‘鸿毛’就是‘红毛’,就是公鸡脖子上的毛。中在中国的古代汉语中,叫‘同音假借。
台下的同学们一听,个个眉飞色舞,觉得‘干矢木’到底是省城出来的,虽然字写得像个鬼画符,说话像个鬼叫,多少还是有点货色的。‘干矢木’一见,不免洋洋得意起来。
‘干矢木’继续说道:“这就好了。理解了这三个关键词,这句话就好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是要扎扎实实地死一回的,但是,有的人死得比大山还要沉重,有的人死得比公鸡脖子上的毛还要轻飘。一个人因为做好事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一个人因为做坏事而死,就比鸿毛还轻。”
且不说‘干矢木’信口雌黄,胡说八道,且说窗外有一个家长实在是听不下去了,一头冲进教室,拉了自家的孩子,飞奔二十五。不知这冲进教室又是何人,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未发】。
古代剩女相亲记-------外一篇
第八十回
上回说到,【魔鬼竟然当教师,信口雌黄讲‘史记’】。这回说的是,【魔鬼只上半堂课,无地自容落荒逃】。
前面说过,生出‘干矢木’的那个女人叫‘又一未’。这‘又’家的上上上辈也曾风光一时,只不过是当时衰弱了而已。
原来,这‘又’家的上上上辈,曾经出了一个状元,这个状元后来又做了宰相。哪知道这个‘又’宰相生不逢时,在他当政之时,恰遇外族入侵。由于当时的皇帝很是腐败无能,虽然这个‘又’宰相领导人民奋力抵抗,最终挽救不了失败的命运,‘又’宰相也被外族俘虏。但是,这个‘又’宰相从小就熟读我中华大国的儒家经典,一心为国为民,虽被俘虏,乃坚贞不屈,最后慷慨赴死,以致青史留名,受万众敬仰。因为抗战失败,那就必然改朝换代了。又因为这个‘又’宰相奋力抗战,为新的朝代所不容,其后人只好隐居深山老林,其中有一支后人,就到了口山冲。
当初,‘又’家要与‘干’家结亲之时,那‘又’家的家族中,也是有不同的声音的。有那‘又’家的族人说,虽然这个‘干页土’有一笔不小的家财,但是,那不是正经的来路,不是靠自己的劳动所得,是为非作歹、杀人越货得来的不义之财。得了这样的财富,将来是要报应的。
但是,‘又一未’的亲生父母是个小眼光,看到‘干页土’有一笔财产,心里痒痒的,哪管‘干页土’财产的来路。至于说到‘报应’二字,那‘又一未’的父母认为那不过是个‘劝世文’,哪个亲眼看到过的!因为亲生父母的坚持,族人们也就不好多说了,这们亲事就这样做成了。
却说这冲进教室,拉了自家的孩子往外跑的,不是别人,恰恰是‘又’家的人,名叫‘又虽’。这个‘又虽’,按照辈分来说,应该是‘干矢木’的表哥。想当年,‘又虽’的父亲就是极力反对与‘干’家做亲的人。后来,反对无效,亲还是做成了。俗话说,‘做了亲,换了新’,以前的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也就算了。
等到‘干矢木’从省城毕业回家,又做了老师,那‘又虽’作为娘舅家的人,很自然地就把孩子送到了‘干矢木’的班上,去捧捧场。那‘又虽’送了孩子到‘干矢木’的班上,看见众人在窗外听课,也忍不住好奇,就和众人一起听听。等到‘干矢木’在黑板上写了一行‘鬼画符’的所谓字,心里先是个‘大不兆’。再听到‘干矢木’胡说八道、信口雌黄的讲解,实在是忍不住了,就冲进教室把个孩子拉了出去。
别的家长不知何事,纷纷围拢过来,问是‘怎么回事?’‘又虽’说道,你们没有读过书,哪里知道‘好丑’。这个‘干矢木’哪里是在讲课啊,简直是在胡说八道啊!众人不解。‘又虽’只好细说原委:
原来,这‘又’家后人虽然流落深山老林,但是,因为这‘又’家的上上上辈乃状元出身,家学渊源却是深厚。像‘报任安书’这样的中华大国的经典著作,不知道哪年哪月就烂熟于心了。因此,那‘又虽’说道:
要正确地理解司马迁的话,首先要了解司马迁写这封信的历史背景。这个司马迁,乃是中华大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而首先是历史学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本来就是汉武帝的史官。正因为如此,这个司马迁从小就机会读了很多的历史资料。在读这些历史资料的过程中,司马迁产生一个宏伟的想法:写一部通古达今的大部头的历史书。让历史这面镜子,照耀后人,使人们‘知历史之兴衰,明做人之要义’,这就是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哪知道,司马迁刚刚写了个开头,就遇到一个大的变故。司马迁的好友李陵,因为战争失利,又负了伤,成为俘虏,没有办法,投降了敌人。汉武帝大怒,不仅要遥治李陵的罪,还要株连李陵的家族。司马迁看不下去,就为李陵辩护说,‘胜败乃兵家常事。阵前情况复杂,无奈被俘虏,不应治罪。’汉武帝又大怒,说司马迁为叛徒说话,动摇军心,罪不可恕!好端端的一个青年才俊,竟被汉武帝施了宫刑。所谓‘宫刑’,就是割了男人裤裆里的那玩意儿。这是仅次于砍头的重刑!某种意义上说,比砍头更有侮辱性。正如司马迁所说,‘故祸莫僭(应是竖心旁,电脑中没有这个字)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司马迁说的意思是:‘所以,祸患没有比贪图私利更悲惨的了,悲哀没有比伤害心灵更痛苦的了,行为没有比辱没祖先更丑恶的了,而耻辱没有比遭受宫刑更严重的了!’因此,在当时,很多人因为受了宫刑,无脸再活下去,就自寻短见了。但是,司马迁却没有这样做。这是为什么呢?‘抱任安书’就是司马迁表明心迹的一篇文章。
书者,信也。‘报任安书’,实际上是司马迁写给好友任安的一封信。这封信,就是说明司马迁为什么不去寻短见的。核心思想就是那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与鸿毛’。但是,这句话并不是完整的话,后面还有几个字:‘用之所趋也’。这句话的本义是,‘人本来就是有一死的。(但是),有时候不能轻易去死,不要做无谓的牺牲,要把生命看得比泰山还重;有时候就要慷慨激昂,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把生命看得比大雁的毛还要轻;这些,都是由当时的情况所决定的。’因为我司马迁正在编写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因为我司马迁承担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使命,这时候,我就要把生命看得比泰山还要重;所以,只好忍辱偷生,暂时没有去死。
‘又虽’叹了一口气,又说道:“这个‘干矢木’,白白地浪费了许多的米和盐,还到省城去学习呢,学的什么东西!把孩子交给这样的人,岂不误人子弟!”
那些学生家长们一听,个个恍然大悟,纷纷冲进教室,拉了孩子就走。一下子,那教室中就空空荡荡,只剩下‘干矢木’一个人,那真是呆若木鸡,大汗淋漓,不知所措。
从此以后,‘干矢木’与‘又虽’这对表弟兄,就结下了仇恨。多年以后,‘又虽’报考了‘八用’军校,成为另一个集团中的一员战将,专与‘干矢木’的集团为敌。叫你想不到的是,后来,这个‘又虽’倒成了‘干矢木’的俘虏。因为‘又虽’有在课堂上拿‘干矢木’丢脸的事,这个‘干矢木’一直怀恨在心;所以,在释放战俘时,别人都放了,反倒是‘干矢木’的表哥‘又虽’迟迟不给释放。
又因为‘又虽’在教室外讲那一套话的时候,那个‘干矢木’在教室中,并没有听见,因此,也就没有真正弄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真正的意思。以至于到了后来,这个‘干矢木’在一次猪蛇鬼匪的集会上,又引用了这句话,而且,还是那样的胡说八道。而那些猪蛇鬼匪的成员,竟然没有一个懂的,反认为‘干矢木’的水平太高了。更叫你想不到的是,那‘干矢木’甚至为这段胡说八道的解释洋洋得意,叫手下的人个个去背诵这段话。这样一来,那胡说八道的解释,便在一口国流传开来。后来,‘干矢木’死了,有人提出质疑说,“‘干矢木’把司马迁的那句话解释错了”。叫你想不到的是,那些小猪蛇鬼匪竟然说,“错,可能是错了。但是也可以这么讲,就算是‘干矢木’反其义而用之吧!”按照这些小猪蛇鬼匪的说法,‘吃饭’可以叫做‘拉屎’,‘拉屎’也可以叫做‘吃饭’。反其义而用之吗!真是无耻之极!不过,这都是后话,不必细说。
却说这个‘干矢木’只上了半堂课,那教室中的学生就走个精光,于是就成为当地的一个笑话。那些长舌妇和那些阴阳怪气的人,就给‘干矢木’起了个外号,叫‘半堂课’先生。这样一来,那‘干矢木’哪里还生存得下去,只好打了个辞职报告。而那个学校的校长,也就顺水推舟,辞了‘干矢木’。
再说,这个‘干矢木’丢了脸,而‘半堂课先生’的坏名声又在无限地扩大,人们都斜眼看他,他哪里还生存得下去。于是,在某天某日的一个漆黑的夜晚,‘干矢木’拿了家里的一些钱,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不知这个‘干矢木’后来到了哪里,又做了哪些坏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6;2发】。
古代剩女相亲记-------外一篇
第八十一回
上回说到,【魔鬼只上半堂课,无地自容落荒逃】。这回说的是,【四处碰壁无奈何,魔鬼返回口山冲】。
却说这个‘干矢木’由于在课堂上信口雌黄,胡说八道,望文生义,断章取义,乱解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把个‘固’字当成‘坚固’,又信口雌黄,引申为‘扎扎实实’。只知道‘或’字可当‘有的人’讲,却不知道在这个地方,应该当‘有时候’讲。又把个‘鸿’字理解成‘同音假借’,说是‘红’字的假借字;又胡思乱想,只有公鸡脖子上的毛是红色的,因此又胡说‘鸿毛’就是公鸡脖子上的毛。而司马迁这句话的后后面的部分,‘用之所趋也’,本是与前面的话连在一起的,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哪知道‘干矢木’以为到‘鸿毛’之处就是句号了,所以,句读又搞错了。这样一来,那‘干矢木’真是望文生义、断章取义、信口雌黄、胡说八道了。
但是那些愚昧无知的山沟里的人,几乎都是文盲,哪里读过书的。等到‘干矢木’说出‘同音假借’这个术语时,个个惊呆了,觉得‘干矢木’的水平实在是太高了,连‘同音假借’都懂,真是不得了,到底是从省城学习回来的!
然而,‘干矢木’那些胡说八道的话,在‘又虽’的耳朵里就大大的不同了。因为‘又虽’的父母本来对‘干页土’一家就没有个好感,认为‘干页土’是个土匪出身,‘底子’不好,所以在心底里就不大看得起‘干页土’一家。父母的这些思想观点,自然是要影响‘又虽’的。另一方面,这个‘又虽’熟读我中华大国的古代经典,‘干矢木’的那些胡说八道,胡得了无知的愚民,怎么能够胡弄得了‘又虽’的!更重要的是,人人都有望子成龙的思想。那‘又虽’把儿子送到‘干矢木’的班上,当然是指望儿子学习到真学问的。一听‘干矢木’如此的胡说八道,生怕误了自己的儿子,所以一时冲动,就拉了孩子出去了。那些愚民们一听,也就跟着起哄,拉了孩子,飞奔二十五。
却说这件事情对‘干矢木’一生的影响特别的巨大。等到后来‘干矢木’阴谋得逞,建立了伪政权,特别的痛恨读书人,甚至把个读书人当成敌人看待。另一方面,大肆的实行愚民政策,认为人民群众愚昧无知了,才好胡弄,才好控制。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以后慢慢细说。
再说这个‘干矢木’在口山冲无地自容、没法存身,只好离开口山冲。但是,白天又不敢走,于是就在某个漆黑的夜晚,跌跌撞撞,逃离了口山冲。
等到‘干矢木’逃离了口山冲,突然感到自己像个没头的苍蝇,不知在哪里落脚。想来想去没有办法,只好来到省城短泥市,想去找找原来的老师,能不能介绍介绍找个工作,也好混个饭碗。哪知道‘干矢木’到了原来的‘馆业’学校,老师和同学们见了,个个唯恐避之不及。原来,这个‘干矢木’在学校不仅是个差生,而且匪气十足,几次差点儿被开除。后来,有一个特殊的老师的特别维护,这个‘干矢木’才混了个毕业证书的。
原来,‘干矢木’的父亲在畐聿做土匪时,那土匪集团是有好多人的。再说,这些土匪们打打杀杀,到处抢劫,抢来了不少的财产。这人一多,又抢了那么多的财产,必然要有一个记账和分配的问题。那土匪头子就从那伙土匪中找了个有些文化的土匪去做账房先生。其中,有个账房先生姓‘勿’,叫‘勿曰齐’。后来,土匪集团被遣散了,这个土匪集团的账房先生‘勿曰齐’,也就一同其他土匪一起被遣散了。
但是这个‘勿曰齐’与其他的土匪又有所不同。因为这个‘勿曰齐’是管账的,所以,土匪集团的财产都掌握在‘勿曰齐’的手里。俗话说,‘经手不穷’。因为这个‘勿曰齐’掌握着土匪集团的财产,而这些财产都是不义之财,不拿白不拿,所以这个‘勿曰齐’就利用职务之便,暗暗地黑吃黑,私下积累了不少的个人财产。等到土匪集团被遣散,这个‘勿曰齐’真是个大大的富翁了。
当初,土匪集团被遣散的时候,‘勿曰齐’也被送到了月矢省的某个山沟里的。但是因为‘勿曰齐’是个大大的富翁,而且不是一般的富,只是不敢张扬而已。再加上‘勿曰齐’识得几个字,那情况就大大的不同了。
话说一口国的那个妖女死亡之后,人们认识到国家的贫穷落后,也认识到人民的愚昧无知,那些有识之士就纷纷地办学。话说短泥市有一帮人想办一个‘馆业’学校,打算培养一些教师,然后到各地去开启民智。这个‘勿曰齐’土匪看准机会,就捐了一大笔钱,资助办学。因为‘勿曰齐’捐了一大笔钱,学校里十分的感激,就安排‘勿曰齐’在学校里做了个老师。由于‘勿曰齐’捐钱很多,贡献大,学校里不仅让‘勿曰齐’做了老师,而且还让他负责一个班,就是班主任的意思。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也可能是天意的安排。那‘干矢木’到短泥市馆业学校学习的时候,恰恰就分在‘勿曰齐’的班上。
等到新生报名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