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长翅膀的绵羊-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是,第一天上班,便利店经理就郑重地告诉我,便利店为职员提供的饮料只限于冰和水,不包括其他任何饮品。
在努力克制想喝思乐冰的欲望中,我费尽心思地做一个好店员,一个会令顾客留下深刻印象的店员。
有一次,有两个穿着前卫的男生走进来,其中戴帽子的那个看起来很像是混血儿。他们看起来也不过十六七岁的样子。听他们一口道地的美国腔,大概是在外国长大的。
“CanIhaveaboxofdurax ?”(我可不可以要一盒杜雷斯?)戴着帽子的男生英文说得奇快,每个字都粘在一块儿,好像嘴里含了颗糖,根本无法听清。“Sorry?”
我保持着脸上的笑容。
“CanIhaveaboxofDurax ?”他又稍微大声地重复了一遍,但是声音的大小对他的表达没有丝毫的帮助,只听到牌子是“D ”字打头的。
我马上转过身,从墙上的烟柜里寻找他所要的烟。我一行一行仔细地搜索,寻找类似的名字。哪来“D ”字打头的品牌呢?我不想又被客人说手脚慢,急得额头都快冒汗了。
“No!No!Notthere!ImeanDurax。Hurryup!”(“不!不!不是那里!我说的是杜雷斯。快点啊。”)那个男生急得涨红了脸,一直在那里摇头摆手。
在被客人催的情况下,我更是手忙脚乱,也更努力地寻找这包听不清名字的烟。
“小姐,他说的是杜雷斯。”站在戴帽子旁边的那个男生,突然说了句带着外国腔的中文。
唔……杜雷斯?这名字听起来挺耳熟的。
“对了,你指的是保险套吧?”我大声地说,为自己终于弄懂了客人到底要的是什么而感到如释重负。
我的声音,使在场的人都不自觉地把目光投向我们。戴帽子的男生脸涨得更红了。
“Idon‘twantitanymore。Youdon ’thavetomakeas 鄄cene。 ”(“我现在不要了。你不需要让在场的人都知道。”)戴帽子的男生大声地对我说,一脸气呼呼的样子。
“Iamterriblysorry。IswearIdidn‘tmeanit。Hereyougo。”)“真的很抱歉,我发誓刚才不是故意的。这个给你。”)我依然微笑着,用满怀歉意的口吻,十分友善地说,我拿了一盒杜雷斯,递到他们的面前。
戴帽子的男生听到我十二分诚意的道歉,脸上的表情缓和了许多,但他并没有接过我手上的东西。
“It‘sok。MycousinwasjusttryingtoseeifIhavethegutstobuydurax。Well ,IthinkI ’veprovenmycourage。”(“没关系了。我表哥只是想试试看我敢不敢买杜雷斯。现在,我想我已经证实了我的勇气。”)
哦,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我松了口气,暗自庆幸事情终于解决了。
“Oh,bytheway,”临出门前,戴帽子的男生竟然回过头笑着说:“Thanksforyourpatience。It‘greattoseeasmilingface。 ”(“哦,对了,谢谢你的耐性。真高兴能见到一张微笑的脸。)
霎时间,刚才被搅得乱七八糟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起来。没想到,客人随口说的一句赞美的话竟让我有如此的满足感。原来,客人带着微笑离开就是我们店员最大的幸福。
在努力熟悉各项具体的店务工作的同时,我没有忘记自己的特殊任务:观察客人。
“7…11”的一些常客,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来,买相同的东西。每天早上7 点钟的时候,有一个老伯伯来买啤酒和报纸,然后就边喝酒边看报,边和我们聊天。隔壁珍珠奶茶店的小姐,隔三差五地就会来买一盒维珍尼亚的烟。有一天上早班的时候,我又看到那个老伯。他悠然自得地拿着啤酒和报纸,晃晃悠悠地朝几乎是属于他的角落走去。
他一边走还一边说:“在这里买一瓶啤酒,就像是在家里一样。”
就在那一刻,我被他的话深深地感动着。没错,就是这种感觉。我希望每个走进“7…11”的人都有这种家的感觉,感觉像家一样的熟悉,感觉像在家里一样随心所欲。
于是,我向经理交了一份提高服务素质的新理念:如同家一般的“7…11”。店员除了高效率地为客人们服务的同时,也应该待他们像家人般亲切。除了在任何时候保持笑容和友善的态度外,店员应该尽量记住固定客人每天所需要的商品,并主动地提出,让他们有一种在家中熟悉的感觉。
培训经理对我的报告十分地满意,对我大大赞赏一番之余,还复印给许多员工看。
但是,我在打工时的深刻体会和收获,远远胜过了受到赞扬时兴奋的心情。
在这一个多月里,我碰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十分体谅我们工作的辛苦,,每次都不忘说句“谢谢”;但是,当然也不乏既没有礼貌又很难应付的人,让我们店员在承受站了8 个小时腰酸腿痛的同时,还要对他们的不讲道理忍气吞声。除此之外,每天晚上现金结算的时候,对我而言,也是一大难关。有时,我因为粗心大意而导致收款机打印出的资料和当天的现金收入不符。虽然不至于叫我赔偿,但免不了挨经理的一顿臭骂。
在又累又饿又委屈的时候,我真的想一走了之,反正也不在乎这点零用钱。冲动之余,我还是忍了下来,尽管心里很不舒服。因为,我想起了妈妈的话:打工的意义并不是单单地为了赚零花钱。打工,是一种磨练,一种在学校里、在书本上无法经历的磨练。
了解了这一点之后,我在每一次长假里,以至于在念大学的学期当中,我都主动地寻找打工的机会。在往后的日子里,我在金融公司里当过一阵子白领丽人。也做过一阵子饮食企业里的宴会筹办人。
最有趣的一次,要数在一个电视剧组里担任场记助理和第三副导演的工作。除了真实地目击电视剧的整个拍摄过程,还接触了许多平时没有机会认识的影视圈的人。因为剧情的需要,我还帮忙说服了一些老爸老妈的朋友当临时演员,在他们过过上镜头瘾的同时,也锻炼了我的口才以及和大人交涉的能力。每一次不同的工作,都让我有新的体会,新的收获。
打工,不仅仅是赚零用钱,也不仅仅为我们在申请大学的社会经验一栏里添上几分色彩,而且是我们迈向独立、接触社会的第一步,更是我们在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经历。
第十一章 感受伦敦
伦敦的繁华,与其古老一样,是无所不在的。从皮克迪利广场到索霍区,从牛津街到庞特街,从闪烁的霓虹灯广告牌上,从林立街头的歌剧院、咖啡厅和酒吧中,从琳琅满目的世界名店里,我们都可以感觉到她喧闹繁华的气息。
和妈妈一起旅行,最让我们兴奋的活动莫过于逛街,逛街的意义倒不在于真的买到些什么,而是在闲逛中欣赏到的异国风情和前卫流行的服饰。然而,我们自认为是最狂热的“雪拼”(Shopping)高手,面对这间举世闻名、规模宏大的哈洛德百货(Harrod‘s )却无所适从,不知该从哪里逛起。和许多来伦敦的游客一样,我们觉得如果没有到哈洛德走一趟的话,这次伦敦之行就不算完整。
哈洛德百货有三百个货品部门,分布在七层楼,总面积超过了二十英亩。光工作人员就有四百多名,每天为三万五千名左右的顾客服务,每日的营业额高达一百五十万英镑。最精彩的是,每到傍晚时分,哈洛德会点亮一万一千盏灯泡,照亮整栋建筑,让购物的人分不清昼夜,也让路上的行人感受到它非凡的气派。
走进哈洛德,就如同走入一个全然自给自足的王国,即使呆在这里几天不回家,你也可以找到所有需要的生活用品及食物。当然,前提是你兜里要有钞票或信用卡。
这是名副其实的百货公司,除了我们想象得到的部门像男女服饰、化妆专柜、衣袜鞋帽专柜等,还有美容院、宠物店、新娘礼服店、芬芳的香水厅和哈洛德自己的品牌店。
为了让客人们不会迷路,多数入口都有服务台,提供活动咨询和免费的商店示意图,好让你找得到商店的每一个部门,以及遍布整个百货公司的酒吧和餐厅。就在服务台,发生了一段小插曲。
当时,我和妈妈在男式毛衣部,帮爸爸挑选了一件毛衣。上街前的两三天,Tessa就一再地嘱咐我们,在哈洛德买完东西后要到他们专门的退税部退税。所以,我们付完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退税部。商场太大,还没找到,我就想去洗手间,让妈妈等我两三分钟。没想到,这一去就将近半个钟头,因为里面人多要排队,也因为找不到回来的路。偏偏妈妈没有耐性,见我迟迟不回来,索性操着半生不熟的英文询问服务台小姐。服务小姐听懂了妈妈说的“Tax ”(税),便很有礼貌地把她领到退税部一位日本小姐跟前。原来,服务生把妈妈当成了日本人。因为英国人往往分不清中国人和日本人的面孔,常常把东方人都当成日本人。后来我发现,在每一个旅游景点,所有的翻译机都配有日文,就是没有中文,尽管世界上说中文的人要比说日文的人多得多。经过这一次,妈妈又学会了一句英文:“IamnotJapanese。 (我不是日本人。)”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嘛。
我在哈洛德里,是只有用眼睛购物的份。但是,毫不夸张地说,一天下来,眼睛劳累的感觉和通宵达旦地看书差不了多少。
哈洛德创造了购物的顶峰,也推广着购物的文化。它雄伟地矗立在伦敦城中,向世人炫耀着令人惊心动魄的繁华。
自由的气息,早已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融进了伦敦严谨的空气中。在伦敦,自由的感觉,就像呼吸一般,那么的自然。形形色色的街头弹唱,色彩斑斓的街头装饰画,庞克一族不可思议的前卫服饰,以及他们身上那无孔不入的银色环环,让人有做什么都可以的感觉。这样的自由,在培养淑女绅士的私立学校里,是无法体会的。也许,正因为是英国人长久以来保守的淑女绅士的形象,促使伦敦的自由在压抑中来得更加奔放、更加夸张。
伦敦的自由奔放,仿佛就是从诺丁山开始的。这是我来到诺丁山的第一个感觉。
在哈洛德,我不是没有看到称心如意的东西,只是实在横不下心付上巨额的英镑。因为,对于我来说,里面的价格昂贵得近乎疯狂。所以,Tessa 提议来位于伦敦西区的诺丁山波托贝罗跳蚤市场,这也是欧洲地区最著名的街市之一。
“只要你有耐性,慢慢地挑,一定能买到好东西的。”Tessa 边走边向我介绍她在这里的购物心得。
可是一到这里,我的视线,我的耳朵,我的感觉就被这里某种特殊的东西所吸引了,让我忘记了来这里的初衷。摩肩接踵的行人穿梭在望不到尽头的街边小摊里,耳朵充斥着流行的音乐和讨价还价混杂的声音;街头表演的艺人被肤色各异的人群围得水泄不通;自在地摆弄控制台的快乐的街头DJ,随着音乐浑然忘我地起舞,完全无视于路人好奇的目光;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让我感到新奇,也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
诺丁山是个复杂的文化大熔炉,不管是富到极点还是穷到极限的人都聚集在这里,也是黑、白、黄等各色人种的聚集地。各种各样的异域文化在这个巨大的大熔炉里一点一滴地被熔化,让人再也分不出国与国、种族与种族、富裕与贫穷的界限,从而创造了诺丁山独有的将各个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种族和不同的等级文化融为一体的多元化地带。
我相信,正是这种水乳茭融,让陌生的人们对彼此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因而产生了一种跨越了所有界限、浪漫的诺丁山式的爱情。两年后,看《诺丁山》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完全可以感受到来自两个截然不同世界的人的爱情童话,在诺丁山里会变成现实。
为了让我和妈妈更真切地感受到入夜后的伦敦,Thomas和Tessa 带我们来到了SOHO区。SOHO的晚上,和诺丁山的白天一样,有着说不出的独特,说不出的吸引人。
伦敦的自由气息是不分昼夜的,而SOHO的自由只属于夜晚,因此SOHO的自由也更加的大胆奔放。
SOHO是伦敦极富色彩美丽的多重文化交汇点。从十七世纪后期开始,这里是许多艺术家魂萦梦牵的地方,因为这里的灵气让人有脱离现实的感觉。SOHO是英国爵士乐文化的中心。Frith 街上的RonnieScott ‘s 酒吧从1959年开业,是英国最早的爵士乐发源地。SOHO的四周环绕着一些古老而华丽的剧院,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高雅、有品位的消遣。不可不提的自然是SOHO的风味美食。我们坐在一家不起眼的小餐馆里,不知是因为这里的食物真的风味独特,还是因为SOHO这特殊的氛围,呷在口中的咖啡有一种独一无二的味道,融在嘴里的芝士蛋糕也有一种特有的浓郁。
SOHO是伦敦的红灯区,也是同性恋的中心。环顾四周,不乏暖红色灯光的商店和小旅馆,还有许多Gay 和Lesbian 的酒吧。
“这是什么地方,乱七八糟的。”我们才吃完饭没多久,妈妈就要带我离开,生怕我看到一些不该看到的东西。
临走的时候,我往一间Gay 吧里好仔细地描了一眼。因为乔安娜和汉娜告诉我,同性恋的男生长得可不是一般的帅,而是特别的、超级的帅。虽然只是那么一眼,但已足以证实了她们的说法,让我为我们女生惋惜了好一阵子。
一路上,我们还看到许多比我大不了多少的年轻人站在Pub 外面,一边啜着酒,一边聊天,向路人展示着他们自以为是的酷和时髦。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SOHO和诺丁山是两个不同的世界,然而它们都不约而同地显示了在种族、国籍、文化、性观念上消除歧视。伦敦的自由是包容,就是要让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不同肤色的人,每一个拥有不同信仰和观念的人在同一个地方融洽和谐地相处。
伦敦的浪漫,来自于蜿蜒曲折的泰晤士河,来自于河边散发着浓厚欧陆情怀的路灯洒下来的柔和灯光,来自于泰晤士河畔的一对对年轻的恋人。
英国人常说,没有泰晤士,也就没有伦敦。泰晤士河是英国最长的河流。人们说,如果沿着泰晤士河作一次旅行犹如翻阅了一部大英帝国的兴衰史。二十八座风格迥然的桥梁横跨在河面上,把伦敦市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其中包括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桥、伦敦塔桥,还有滑铁卢桥。由于电影《魂断蓝桥》的风靡全球,不仅使滑铁卢桥蜚声世界,更使它带着几分悲伤的壮丽。
我们从距离伦敦二十英里的温莎堡乘船出发,沿着河流下行,沿途经过隐蔽在绿荫之中的牛津大学,那里不时传来十口铜钟组成的一曲动听的音乐。每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都要在河上举行划船比赛,这是学校历年来的传统,也是全国体育界的盛事。
进入市区,两岸的景色迥然不同。壮观雄伟的皇家宫殿,著名的议会大厦、纳尔逊纪念碑、圣保罗大教堂、伦敦塔等古老建筑,在摩登的现代派建筑中形成强烈而又和谐的反差。
黄昏时分,当我们经过一大片如茵的草地的时候,正巧看见一对年轻人悠闲地坐在上面,为我们视线里美丽的景色平添了一份温馨的真实。男孩子抱着吉他,细长的手指拨弄着琴弦,为躺在他腿上的女孩子唱着歌。隐约中,我仿佛可以感受到男孩子的深情和女孩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