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高兴点,别郁闷-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父亲听了觉得有理,便叫儿子骑上驴,自己跟着走。走了不久,有人议论:”真是不孝子,自己骑着驴让父亲走路!”
  父亲于是叫儿子下来,自己骑上驴背。走了一会儿,又有人说:“这个人真是狠心,自己骑驴,让孩子走路,不怕累着孩子?”父亲连忙叫儿子也骑上驴背,心想这下总该没人议论了吧!谁知又有人说:“那头驴那么瘦,两人骑在驴背上,不怕把它压死吗?”
  最后父子俩把驴子四只脚绑起来,一前一后用棍子扛着。在经过一座桥时,驴子因为不舒服,挣扎了一下,不小心掉到河里淹死了!很多人做人做事就像这故事里面的那个父亲一样,太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人家说什么,他就听什么!结果呢?终于得到了教训。
  一般来说,此类人有以下心理:
  1。得罪任何人,甚至想讨好每一个人,不管是谁提了一个什么意见,他连想都不想,就依着去做。
  2。乏主见,能自己做出有效的判断,所以只能是谁说得有理,就听谁的。
  无论是什么样的心理,你都要明白一点:想面面俱到,讨好每一个人,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你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人的利益,你自以为把事情处置得十分周全,但对其他人来说,他们或许还嫌你做得不够。换句话说,由于每个人的感受和需求都各不相同,所以无论你怎样“周到”,都会有人不满意!
  如果事事都想做到面面俱到,结果肯定会把自己给累死。因为你总是小心翼翼地去揣摩别人的意思,担心别人是不是会满意,这多累啊!想不神经衰弱也难了。
  而当别人看清了你这个弱点,便会得寸进尺地予取予求,因为他们知道你不会生气,于是你就变成吃力不讨好的超级大傻瓜!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我给你的建议是,就做你该做的吧!只要你认为是对的,你就坚定地去做,可以参考其他人的意见,但不必听任别人的指挥,这么做有时确实会让一些人不高兴,但只要你认为是对的,是能为大家谋得最大利益的,那就放手去做吧!我相信,事后你必定可以赢得这些人尊敬。
  也许这么做,一时之间会让部分人觉得满意,让部分人觉得不能谅解,但这肯定是最轻松,也是最对得起良心的做法。如果你想要做到面面俱到的话,结果恐怕会落得一事无成!
  ⊙不快乐的耶稣
  如果说连上帝最宠爱的耶稣都还会受累于太过追求完美的压力,那么我们平凡人为什么就不能放弃对自己过高的要求,活得轻松、快乐些呢?
  说有一天,上帝来到人间,想要帮助一些不快乐的人。
  碰到第一个不快乐的人,叫作少年维特。
  上帝问他为什么不快乐,他说:“我的情人不爱我。”
  上帝一听,便说:“没有关系,我找爱神丘比特来帮你射一支爱心箭。”说罢,维特高高兴兴地回去了。上帝碰到第二个不快乐的人,叫作玛蒂达。上帝问她为什么不快乐,她说:“我的父母不爱我。”上帝一听,便说:“没有关系,我派最美丽、温柔又聪明的老师来照顾你。”就这样,玛蒂达也破涕为笑地回去了。
  上帝碰到第三个不快乐的人,叫作耶稣。
  上帝说:“世人都爱你,上帝也爱你,你为什么伤心?”
  耶稣说:“我爱世人,我也爱上帝,但是我没有办法爱我自己。”
  上帝听完,坐下来跟耶稣一起哭。
  耶稣怎么可能爱自己,他对自己要求那么高,总是认为“神无所不能”。偏偏他所设定的目标,常常没有办法在自己的时间或能力范围内达成,结果老是让自己留在失败与自责的恶性循环中。
  耶稣当然不爱自己,谁叫他是个超级好好先生,因为“神爱世人”,即使原本的工作已经多得忙不完,但只要有人祈祷,他依然要停下来,专注地倾听。
  可是耶稣未免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总是担心如果少了他,“世界末日”就会来临。虽然他让人们一个星期有一次休息机会,却安排大家星期天做礼拜,果然是怎么也没有办法停下来。
完美,不完美(2)
  就是因为耶稣总是这样奋不顾身,很少考虑自己能力的极限,并且用超乎实际的程度来压榨自己,当然连上帝也帮不上忙。试想,连神都难逃追求完美所带来的压力,更何况是平凡的人类呢!
  ⊙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
  花一点点时间,回想一下你今天所做的事,把你的一些失误都记下来,如:“我不敢相信我忘了带钥匙;忘了买火锅的配料;错过足球赛最初的12分钟;忘了去接一个重要的电话;忘了发短信给她,惹她生气了。”等等。
  现在换一个角度,回忆一下这一天当中你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如果你像我所认识的大多数人一样,那么,对自己的自责就会为自己造成一种沉重的负担。但如果你是这么想的:“哦!每个人都一样嘛!这是人之常情,没什么大不了的。”那么你就会用另一种角度看待你的不完美,你的缺陷反而会帮助你活得更轻松。
  生活中难免会出错。我们有太多的事要去做,也有太多的错误需要弥补。为了保持平衡,你应该多给自己一点空间,接受现实中不完美的一面。实际上,如果事事都那样完美,我相信,生活就不会这么有趣了。
  太过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做错的事情上,很容易就让你往牛角尖钻。你会觉得自己真是一无是处,世界也冷酷,你会一直沉浸在懊恼、愤怒与沮丧的情绪中,从而更加紧张,也更加地吹毛求疵。
  当你想起令自己感到骄傲的事时,你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优点上。你会感觉自己才华横溢,而且潜力无穷。你会给自己一些空间,容许自己有发挥及改正错误的机会。
  多去想想令你感到骄傲或快乐的事,能让你变成一个更有自信和耐心的人,不管是对你自己或别人。你会看到人生的积极面,不会再去吹毛求疵;你会知道自己和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尽力而为。只要将心态调整好,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优点而非缺点上,你就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快乐。
患得,还是患失(1)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这是出自《论语·阳货》中的一句话。其含义是:当人们没有得到的时候,拼命地想去追求;等得到了,又时时刻刻担心害怕失去。
  人生处世的一大禁忌,便是患得患失。自古以来,在芸芸众生中,既有超然物外者,也有患得患失者。前者是一种健康而积极的人生态度,奉行这种人生态度的人,往往容易体会到心灵的自由和满足,能够过着悠然洒脱的生活,充分享受人生的尊严和快乐。后者则是一种病态消极的处事心理,这种人往往终日在得与失的罗网里钻来钻去,无法得到内心真正的超脱自在,更无法体悟到人生真正的快乐滋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患得患失常戚戚,超然物外天地宽。”
  著名的“扬州八怪”郑燮,以诗、书、画“三绝”为后人称道。他写的诗歌,自然流畅,大都来自真情实感,不矫揉造作。他的书法融隶、楷、行、草为一体,苍劲有力,自成一家。他的画富于灵性,栩栩如生。他最擅长画兰和竹,所画竹子,挺拔潇洒,疏落有致;所画兰花,含蓄秀气,兰蕊如蝶。在为别人题诗的时候,他常常署上“板桥”二字,因此人们都习惯叫他郑板桥。
  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郑板桥考中进士,做了县令。他刚直不阿、清正廉明,对人民的苦难生活深感同情,并且不满于那些残害人民的官僚,终因得罪达官显贵被罢官。回到扬州后他心静如水,并在心底深深渴望着清静幽雅的生活,企望从中感受大自然赋予自己的惬意和安详,体悟生命的乐趣。这种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不仅表现在他一生的情感和行为中,尤其体现在著名的《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
  “吾弟所买宅,严紧密栗,处家最宜,只是天井太小,见天不大。愚兄心思旷远,不乐居耳。是宅北至鹦鹉桥不过百步,鹦鹉桥至杏花楼不过三十步,其左右颇多隙地,幼时饮酒其旁,见一片荒城,半堤衰柳,断桥流水,破屋丛花,心窃乐之,若得制钱五十千,便可买地一大段,他日结茅有在矣。吾意欲筑一土墙院子,门内多栽竹树草花,用碎砖铺曲径一条,以达二门。其内茅屋二间,一间坐客,一间作房,贮图书史籍笔墨砚瓦酒董茶具其中,为良朋好友后生小子论文赋诗之所。其后住家主屋三间,厨屋二间,奴子屋一间,共八间。俱用草苫,如此足矣。清晨日尚未出,望东海一片红霞,薄暮斜阳满树。立院中高处,便见烟水平桥。家中宴客,墙外人亦望见灯火。南至汝家百三十步,东至小园仅一水,实为恒便。或曰:此等宅居甚适。只是怕盗贼。不知盗贼亦穷民耳,开门延入,商量分惠,有什么便拿什么去;若一无所有,便王献之青毡,亦可携取质百钱救急也。吾弟当留心此地,为狂兄娱老之资,不知可能遂愿否?”
  郑板桥的这一段话,可以说是他心胸旷达、不为物欲所累的最真实写照。看来,他是真正悟透了“不患得,斯无失”的人生真谛,所以,他一生生活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惬意安乐。
  却说《资治通鉴》中“崔光取绢”一文,讲了一个与郑板桥人生态度截然相反者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北魏建国初期十分强盛,东夷、西域各国每年都向其进贡。又特意设立了交易市场,获取了不少南方的货物。到了梁武帝天监年间,国库全都充满了。胡太后有一次临幸储藏绢帛的仓库,当场让一百多位同去的王公、妃嫔、公主凭喜好任意拿绢回去。大家都尽其所能地搬取,最少的也拿了100匹以上。尚书陈留公李崇与章武王元融二人更是因为贪心,扛的绢太重而跌倒在地上,李崇扭伤了腰,元融扭伤了脚。胡太后看了很生气,让人把他们取的绢夺了,两手空空地出来,这件事在当时成为那些达官贵人茶余饭后的笑料。而侍中崔光只拿了两匹绢,胡太后奇怪他为何拿得这么少,他回答道:“臣子我只有两只手,只能拿两匹绢。”众人听了,都感到很惭愧。
  在当时,李崇、元融官至尚书令、章武王,算是“中央高级干部”了,什么样的场合没见过?什么样的好处没捞过?结果却为了几匹绢帛扭伤了腰和脚,不但颜面尽失而且在太后面前摔了跟头,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实在不值。他们之所以落到这步田地,完全是由于患得患失所致。如果他们不患得患失,怎么会做出如此愚蠢的举动?怎么会惹得太后恼怒,闹出了一场笑话?又怎么会被后人耻笑?
  然而,除了古人之外,在现实生活中,患得患失者亦不在少数。人们对于个人的利害得失,往往容易患一种通病:斤斤计较,相互攀比,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综观人间世事,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这是常理,可有些人总想不通这层理儿,只要涉及个人利害得失之事,总少不了要去争,要去斗,要从争斗中得到更多。殊不知这种做法,总会给人带来莫名其妙的烦恼,难以言状的痛苦,排解不掉的忧愁。名利尽管得到,可是人的尊严丧失了,人的洁净丧失了,人的品味丧失了……这样,看来是有所“得”,但失去的是否比得到的更多?而且这种“得”究竟有什么意义?
  前些年,某杂志社编辑部评职称,有一个副编审的指标,竞争者却有三人。这三人中有两个是同一届大学本科毕业,有一个则晚两年,但文章颇具文采,并且有一篇在全国性的评选中获奖。若按照论资排辈,这个副高职称指标要在两位同期毕业者中选出一个;若按成就大小,这个副高指标则非第三人莫属。怎么办?经单位领导再三研究,再三斟酌,决定从工作时间长的两位中考虑,那位毕业晚两年的编辑也主动放弃竞争,待以后有机会再说。可是,那两位毕业时间和工作年限基本相同者,却争执不下,曾多次对论,各执己见,这是正常现象,并无什么可以厚非的。然而,其中有一位与领导的私交很好,而且善于溜须拍马、玩阴谋、耍诡计,曾不只一次在领导面前揭对方的短,夸自己的长,而且说得活灵活现,神乎其神,并且像乞丐讨饭一样讨取名利,像蚂蚁储食一样攒积荣誉。明智的人纵有天大的本领和业绩,也会尽量避免如此行事,免得他人说自己浅薄。功劳、优点尽可让别人去说,万不可盲目地推荐、夸耀自己,把自己说成是一朵花,把人家说成是豆腐渣,但此人却违反常情,竟愚蠢地这么做了,而且还果真奏了效,最后竟然如愿以偿。
患得,还是患失(2)
  消息传出来之后,大家自然议论纷纷,有的说为了名利,不惜丧失人格总是令人可耻的;有的说别看他外表上表现得泰然自若,其实内心里没准儿像猫儿抓着似的;还有的说当他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时,他就已经丧失掉某些人生真正美好的东西……他的所作所为,使得他声名扫地。而那位与他公平竞争不耍花招、不做手脚的人,两年后也顺顺当当得到了副高职称,另一位明智退出的竞争者,过了三个春秋也顺顺利利的得到理想的职位。这两位当年没评上并获得广泛同情的编辑吃了多少亏呢?不过晚戴副高头衔两三年,少了点工资,可他们不争名、不争利的美德,众人可知。他们都感到自豪的不是因为自己终于得到了什么,而是因为自己把握住了做人的道理。而那位67
  编辑由于采取不正当行径争名夺利,到头来将自己的自由、尊严和人格丧失殆尽。两相比较,孰重孰轻,明眼人不是一目了然吗?
  人生在世,有所得,必有所失,两者总是很难兼顾的。因此,在生活中,对于所拥有的,要珍惜,要知足;对于失去的东西,不要耿耿于怀,老是放不下;对于那些不该得到的东西,切勿不择手段,一味奢求,这是精明、智慧和机智的生活态度。当然,在得失问题上,还要弄懂弄通两者往往是相辅相成的。这正是祸福相依相成的道理。所以对得失,尤其对功名利禄方面的得失,应该淡泊一些,豁达一些,千万不可太介意,太看重。
  著名古书《淮南子》中,有一个名叫塞翁的人,对这层道理看得很深,悟得很透。
  这个塞翁有一匹良马,雪白的鬃毛,高昂的头颅,雄健非常。一鞭扬起,如霹雳弦惊,那马听得飕飕风响,便驰骋往还,百里路程,常常一眨眼的工夫便跑完了。人们都说塞翁家里养着匹神马,实在比大将军的千里马跑得还快。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一天,这马儿脱缰跑到胡人那边去了。塞翁的亲朋好友得知此事,都尽力劝慰他,教他不要太伤心,但塞翁却丝毫没有忧愁的感觉,仍是那样快活、自在,黑黑的眼睛直瞅着来者,笑道:“焉知非福?”不久,那匹马带着胡人的好马回来了。人们登门拜访,祝贺之声不绝于耳。
  塞翁说:“焉知非祸?”在别人看来,这样的好马失而复得,自然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哪有不恭贺的道理?何况塞翁的儿子喜欢骑马,家有良马,又有好骑手,这能是祸吗?没有料到,有一天,这小子不慎从马背上掉下来,摔断了一条腿,从此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很难看。于是,又有人来表示惋惜,塞翁又说:“焉知非福?”一年之后,朝廷下令讨伐胡人,年轻人纷纷被征召入伍,战死者占六七成,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残疾人免于征召,塞翁因此得以父子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