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枫叶红了-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佩华认为,自己和黎哥之间目前还不能说是恋爱。只是因为他历史知识丰富,自己又喜欢听历史故事,就在一起多些。当然,两人也互相喜欢对方。而且,自己也认为,黎哥确实是个好同学,是个好男人,自己也愿意和他在一起。

  佩华把这些情况和自己的想法都如实向父母作了坦白,但还是隐下了一个自己心底的念头,那就是,自己还真希望和黎哥发展成恋爱关系。

  “佩华,你给我说实话,你是不是喜欢民余?”刘哥口气严肃地问道。

  “喜欢,是喜欢。”佩华也不回避。

  “你相信我这个大哥吗?”刘哥又问道,还是严肃和口气。

  “刘哥,你?”佩华觉得有点奇怪了,但她还是回答了刘哥的提问:“相信,当然相信了。”

  “好,这样的话,我就以好同学的名义也好,还是以大哥的身份也好,可以郑重地告诉你,民余的确是个好同学,是个好朋友,是个好男人。”

  刘晓楠与黎民余从小就是邻居,后来又一起上小学,一起上中学。虽然因为“*”,两个人分开了一段时间,但刘晓楠相信那句“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的话,认为人的本质性东西,从小到老都不会大变的。何况自与民余在大学校园相逢后,几个月的交流、观察,他觉得民余确实在本质上还自己原来那个好朋友,好同学。所以,晓楠才敢于这样以大哥的身份向佩华认定民余的为人。

  同时,晓楠也打定主意,要找机会帮帮民余和佩华。不过,这时候,他还是提醒佩华:“喜欢一个人没什么错,你该怎么和民余来往,还是怎么来往。但我也要提醒你,现在你毕竟是个学生,搞好学习是最重要的。而且你年纪还小,在学校里交朋友可以,交要好的朋友也行,但不要过早地谈恋爱,更不能因此误了学习。知道吗?”

  “嗯。刘哥,我听你的。可是,我爸爸妈妈他们说的太严重,太吓人了,真受不了。”小姑娘最看重父母的话,是必然的。

  “父母的话当然要听了。至于自己的想法,以后再找机会慢慢向父母解释吧。”刘哥只能这样开导小妹妹了。

  “还有,刘哥,这事要不要跟黎哥说?”

  “我觉得,这事也就是我们班上和系里的人搞出的名堂,量他们也搞不到历史系那边去。就不要跟他说了,没必要破坏他的心情。你说呢?”

  “嗯。”佩华应承着。

  “对了,你和民余以后不要一起在地理系晚自习了,省得有人看着胀眼。好吗?”

  “嗯。”佩华还是应承着。

第十四章  亏你还知道她是少女(6)
宋佩华父亲的研究设计院改善知识分子的住房条件,给宋家分了一套新房子。礼拜天就搬家,宋佩华几个要好的同学都去帮忙。

  一大早,邵成福从学校后勤处借了部大板车,大家就往宋佩华家去了。刘晓楠故意把黎民余叫住,走在后面。

  “民余,等会在佩华家做事,你要注意点。”晓楠提醒着说。

  “注意什么啊?”民余没听明白。

  “就像一般的同学,不要和佩华有太亲密的接触。”晓楠只好直接说了。

  “我们本来就是同学嘛。”民余还嘴硬。

  “你就别跟我倔了。你们平常在学校里那热乎劲,是一般同学吗?等会儿是在人家父母面前,别惊了人家。”

  “哦,是的,是的。是得注意点。”民余说着还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宋家不远,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佩华的父母早已将家里的东西收拾起来,等着搬运了。见女儿领着同学来了,老俩口高兴地打招呼:“啊呀,今天就要辛苦同学们。”

  邵成福走前一步,客气地说:“哪里,哪里,这是应该的。礼拜天反正没什么事,来看看你老二位,是应该的。”

  黎民余老老实实地和黄粤豫、成仲开、刘文英他们站在一起,跟着做个笑样子。

  刘晓楠充起了指挥官,“宋叔叔,阿姨,我看这样吧,佩华和女同学在旧房子这边招呼,我们男同学用板车把东西运过去,你二老在新房子那边接着,我们一搬东西进去,你们就指定位置,我们做到大件一次定位好。”

  “好,好。想得周到。要不位置不合适,我们老两口还真挪不去。”宋叔叔高兴地说。

  “看不出啊,我们大刘还蛮会安排场面的。”黄粤豫近来学得有点像安怡恒了。今天安怡恒没来,他就显示出来了。

  “别贫嘴了,干活吧。”刘晓楠招呼大家动起来,一边搬着东西,一边解释黄粤豫的疑惑,“别忘了,我就是造房子的,这房子里里外外的事最清楚。要是这点场面都调不清,那还怎么摆得开一栋栋房子啊?”

  黎民余一把拉过板车把手,那样子打算扎扎实实地驾一天车辕子。刘晓楠从他手里一把抢过了车把手,说:“你还是发挥你的特长,负责电器拆装吧。”

  不等民余回答,刘晓楠又回头对宋佩华说:“佩华同学,给他安排电器啊管道啊什么的拆装任务吧。”

  新旧房子都在一个院子里,宋家东西又不多,一个衣柜,一个书柜,一张书桌,一个碗柜,两张床,再加上小饭桌小椅子小凳子,锅碗瓢盆什么的,用大板车拉了六七车,就全部搬完了。

  民余先在旧房子里把该拆下东西从墙上、天花板上拆下来,每套物件整齐有序地捆扎好,跟着板车送到新房子那边。然后,又在新房子里按宋叔叔和阿姨指定的位置安装好。他那钳工的手艺对付这点小活,绰绰有余,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

  佩华有几次想上前去为民余递水递毛巾什么的,被晓楠看见了,都不动声色地拦住了她。每逢这时,民余就偷偷地向晓楠做个生气的鬼脸。而晓楠就还他一个无可奈何的委屈像。当然,这些小动作小表情是绝对不能让宋家老两口看到的。

  半天就把家搬完了,佩华父母要留大家吃中饭,大伙一边告辞着,拉着大板车就往外走。邵成福在后面替大家回话:“时间还早,我们刚好赶回去食堂开饭。你二老这里事多,就不要再忙我们的了。”

  宋佩华说,自己回学校去给大伙加菜,也要随大家一起回学校去。

  大伙儿说着就走出房间,宋叔叔和阿姨坚持将大家送到楼下。正在道别,只听得二楼一声“砰”响,那是风把房门吹得碰上了。佩华的妈一下惊了,“啊呀,钥匙没拿出来。怎么办,怎么办?”

  刘晓楠站在地坪上看了看房子的外墙和二楼的阳台,说:“阿姨别急,我上去把门打开。”

  “怎么上啊?”佩华也着急了。

  “你看,我就沿着外墙上的下水管道爬到阳台上,不就可以进房间了吗?”

  “那太危险了,爬不得。”佩华的妈担心。

  “没事,阿姨。几个月前我就是干这事的,在房墙上爬上爬下是我的工作专长。”

  说着,刘晓楠双手抓住下水管,一使劲,同时两腿一收,就上去一米多了。然后,只见他手脚交替着往上攀爬,只三五个动作,就抓住了二楼的阳台边,一个纵身,就站在了阳台里。

  下面地坪上提着心的阿姨才松了一口气。

第十四章  亏你还知道她是少女(7)
差不多快走到学校了,天气起风了。一阵风刮在身上,还有一股冷意,到底是十二月的天了。刘晓楠不觉打了冷颤,突然想起,刚才在佩华家做得热了,把毛线衣脱下来,顺手塞在了一个小纸盒子里。

  “我的毛衣落在佩华家了,我得回去拿。”刘晓楠说。

  “算了吧。下个礼拜天我回家给你带回来吧。”宋佩华说。

  “那只怕不行,这天气冷了,我穿什么呀?我可不是有一箱子衣服的主儿。”刘晓楠工作那么多年,那点工资只管三件事:吃饭,买书,帮朋友。穿衣从来是过得去就行了。

  “那我陪你回去拿吧。”佩华要尽主家之理。

  “算了吧,你今天累了,还能来回走吗?反正我认识你家,认识你爸妈。”

  刘晓楠一个人回到刚才那个二楼,敲了敲房门。

  “谁啊?”佩华的妈的声音。

  “阿姨,我是刘晓楠,佩华的同学。”刘晓楠报了自己的名字。

  门开了。“是小刘同学哦。请进,请进。”宋叔叔和阿姨一起往房里让刘晓楠。

  “宋叔叔,阿姨,对不起,我把一件毛衣落在这里了。”

  “是吗?我们还没收拾到,找找看。”

  刘晓楠找到毛衣,打算告辞。宋叔叔叫住了他:“小刘同学,你就是刘晓楠,佩华称你为刘哥?”

  “是的,宋叔叔。”

  “谢谢你给她那么多帮助。”宋叔叔说着还郑重其事地握了握晓楠的手。

  “没什么,宋叔叔。我们这些年龄大的大男人,理应照顾小弟弟小妹妹同学们。”

  “你有个老乡,……”宋叔叔欲言又止。

  刘晓楠看出来了,心想,不如趁这时候跟他们作些解释吧。于是,刘晓楠就直言不讳,“宋叔叔,我猜到你想说什么。如果可以的话,我就跟二老多说几句?”

  “好吧,好吧。坐下慢慢说。”阿姨端过来一张凳子。

  “宋叔叔,阿姨,我是个晚辈,话不一定说得合适,你二老就请耐着性子听完,有不恰当的,二老再指正。”刘晓楠就把自己的想法都说了出来。

  刘晓楠自己与黎民余从小就是好朋友,一起读小学,读中学,现在又一起读大学。自己对他的家庭、为人、性格都是知根知底的。就自己的观点看,黎民余的确是个好青年。

  对于宋叔叔和阿姨这样的老知识分子来说,不管有意无意,对工农底层总难免有些陌生和隔阂。事实上也是,在社会的底层,文化素养差些,粗鲁甚至近乎野蛮的人和事并不少见。这些,就给所谓的上流社会阶层和知识阶层,留下了心理上的反感和防范的理由或口实。但是,社会底层人民无论从总量上还是从整体人格上,都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基石和脊梁。

  自己和黎民余都是从这个阶层走出来的。难能可贵是,身处社会底层十几年,又是在那样是非颠倒的时代,我们非但没有堕落,没有沉伦,也没有被底层的不良习气浸染异化。而是在社会底层吸取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优秀品德,并以此作为自己人格的基础,十几年来坚持正直、积极、勤奋的人生追求,特别是顶着压力和困难,孜孜不倦地吸取了人类文化养分。所以,当国家需要时,我们理所当然地成为最优秀的人选。

  如果说,一直在上流社会或知识阶层社会里成长起来的人,让知识分子的父母比较放心的话,那么,在社会底层大熔炉里锻炼出来的人,更可靠,更具有辨别和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经过困难考验的人更能让人放心。

  如果说,复杂的人生经历有可能让人染上多种不良习性,形成复杂的思想性格,那么,一直在象牙塔里长大的只知家门校门的青年,则可能更加缺乏社会免疫力。因为,孩子长大后最终总要走进社会的。那时候,显然有免疫力的比没免疫力的更可以让人放心。

  最后,民余与佩华目前只不过是好朋友,或者说是学习上互帮互补的好伙伴。佩华从民作那里学习历史知识,开启和强化自己对于历史地理学的领悟;民余也从佩华这里补充了地理知识,丰富自己对历史事件的地理理解。从知识总量和能力看,可能佩华受益更多些。

  同时,刘晓楠也没忘了提醒宋家父母,学校也是个社会,尤其是有了一批复杂的大龄学生后,无疑增加了学校社会的复杂性。有些事是可能被人搅起的,是可能与事实不相符的。智慧的宋叔叔和阿姨应该能够有所觉察,应该能够辨别得出来。

  刘晓楠的一番长话后,宋家父母似乎有所认同了。毕竟,女儿过了年就十八岁,作父母的不可能再严厉禁止她的事,是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站在这一代特殊的大学生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了。。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十五章  相亲,相亲(1)
刘晓楠的师傅来信了。当然,信是师傅口述,小育萍写的。

  信上说,公司现在实行定额考核、多劳多得的劳动管理办法,大家的工作干劲都上来了,基本上没人像以前那样偷懒了,除非他不想要钱。现在技术好,肯干的年轻人收入可高了,就连我们作业班最不会做事的,一天也能砌一个多立方的混水墙,得三块多钱的奖金,加上本来的工资,一天可以有四五块钱的收入。师傅的意思,趁着现在还做得动,想尽量多做点,攒点钱,让育萍考大学没有后顾之忧。

  信上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几十年辛辛苦苦做过来,劳模都当了,但那时候不挣钱,一辈子没攒个什么钱。现在老了,政策让挣钱了,自己又快做不动了”。晓楠一看,这一定是小育萍自己加上去的,师傅是不会说这样的话的。反正育萍欺负老父亲不识字,把自己的意思就加进来了。

  是啊,这时候自己若还在师傅身边,可以和师傅搭成一个组合,帮师傅一起做,师傅就轻松些了。凭自己一天能砌三个多立方混水墙的功夫,怎么也能帮着师傅多挣点。唉,师傅你就自己悠着点做吧,保重身体最要紧。小育萍读书还有我嘞,不要太操心了。刘晓楠只能这样想想了。

  信上说,现在公司不少子弟心也散了。老辈人都希望孩子们向晓楠学习,好好读书,考大学。但有些孩子不听话,只想到工地上去做工,一天挣个几块钱,吃吃喝喝的,说是什么潇洒。育萍也有点动摇了,学习没以前专心了。要晓楠回信时好好教育教育她。

  接着,信上又有这么一段:“其实,育萍学习还是不错的,只是每个礼拜到工地上去做一两天,一个月倒也还能挣得二三十块钱,管得了家里的菜钱了。这样,我的工资就基本上可以攒起来了。”显然,这是育萍在为自己狡辩。不过,她也实在是不想让老父亲太辛苦了。这个,晓楠是知道的,育萍这孩子从小懂事。

  是啊,整个国家从过去那种僵化的体制下走出来,政策上给出了不少新的方向和路子。人们突然发觉,通过自己努力,有可能摆脱过去那种近乎苦行僧式的生活。这时候,苦怕了的人们第一反应就是刻不容缓地,尽快地努力改善经济状况。这时候,谁愿意放弃眼前每日每月可以兑现的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去追求那还需苦读四五年的事业呢?毕竟,大家都是普通的劳动者,当下的生活是第一位。这一点谁也无可指责。

  是啊,大家也都明白,全国科学大会期间说的,一个国家要真正富强起来,有赖于教育和科学的发展。但那得有个过程。对于大多数普通劳动者来说,这个过程的第一步,应当是让自己的基本生活得到最起码的改善。

  刘晓楠相信,只要基本解决了吃饱穿暖的问题,工人农民们和他们的子弟们都愿意多读点书,多学点文化。刘晓楠曾经是他们中的一份子,完全知道他们的思想和追求。

  最后,信上说,公司现在正在试图扩大业务规模,既为公司的发展,也为职工们创造更多的增加收入的机会。听说,有种打算是向省城发展,已经派人到省城寻找承接工程任务的机会了。如果成功的话,我们这个一直钻山沟的军工型工程处,就可能开进大省城了。

  刘晓楠想,那就好了,自己可以利用礼拜天到公司的工地上,帮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