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枫叶红了-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黎民余带上个帽子,站在课桌上,要宋佩华先站开一点,当心掉灰下来。他先往天花板上打好洞,然后从口袋里掏出膨胀锣丝,打入洞内。再叫过宋佩华,递上吊链。他那双手非常灵巧,还没容宋佩华看得清,就已经把一个日光灯位的两根吊链安装好了。
“黎哥,你哪这么快啊,好像变戏法一样就安装上去了。”
“熟能生巧嘛。什么事做多了,就灵巧了。”黎民余还在回味着工厂里做手艺的乐趣:“你知道吗,工人做技术活,有个说法叫做手艺。”
“哦。”
“这个技术水平高度上去了,也就是手艺做到最高的境界,就达到物艺合一,人艺合一了。”
“怎么个合一法?”
“就是说,一个顶尖的技工,也就是顶尖的手艺人,做起活来,整个过程好像与他的人身,与他那些工具,都是在一起动,一起构成手艺的成果。而一旦手艺成果出来,在这个成果之上,比如我这个钳工做出来的工具架,还有你那个刘哥砌出来的墙体,粉饰出来的墙面,还能看到这个手艺人的影子,感觉到他的特点。”
“哎呀,真神奇啊。”小女生最容易被迷住了,“黎哥,你真行。”
“我还只一般般,初步有这种感觉,在厂里还算行。要说手艺的境界,晓楠可能真正达到了一个不简单的高度。”
“是吗?”
“他是省级建工企业的技术标兵,那肯定不简单。我这个矿山内部的机修厂技术骨干可能还体会不到他那种感觉。”黎民余若有所思说着。
“是的,我们李老师也说,刘哥年年是先进生产者。”宋佩华说。
“这不是先进不先进的问题。”
“那是什么?”
黎民余想了想,说道:“我跟你说吧,砌一个五六十米高的烟囱,相当于二十层楼那么高,要砌正,偏差不能超过两厘米,你说要怎么办?”
“我想想啊。”宋佩华想了想,说:“可以用一台测量仪器对着烟囱位置,指挥工人师傅往上砌。”
“那砌工就不是手艺人了,是个搬运工,搬砖的。哈哈。”
“那要怎么办啊?”
“我听说,晓楠在烟囱基座上先砌了十层砖、不足一米高的一个圆圈,用一根小水平尺在周遭靠了靠,并且留好了烟囱的斜度。”黎民余怕小女生听不懂,就解释说,“烟囱外壁不是垂直的,因为烟囱下面大,上面小嘛。”
“哦,是的,是的。”宋佩华似懂非懂地应承着。
“然后,他除了一把砌刀,什么工具、仪器都不要,完全凭着自己的感觉和一种多年做手艺形成的墙体垂直意识,一圈圈地往上砌砖,一直砌到六十米的顶端。”
“没有偏斜?”
“工地技术监工的不放心,用一台测量仪跟踪观测,每上升十米测量一次。”
“怎么样呢?”
“一共测了六次,结果任何一次测到的误差都只在一个厘米左右,从没有超出过两厘米!”
“啊呀,那刘哥真厉害。他那双眼睛就看得准了,简单就是一台仪器。”宋佩感叹着。
“晓楠他自己说,其实并没怎么凭眼睛看,而且,到了几十米的高空,肉眼也不怎么看得清下面了。”
“那要怎么搞呢?”
“他只是凭自己一双手的感觉,凭着自己对手中砌刀的感觉,把每一块砖砌放在最佳的位置。这就是手艺,自己一双手,手上的工具,和自己整个的人,全都浑然一体了。这就是人艺合一, 物艺合一。就比如,”黎民余想想了,继续说:
“你骑单车,你需要一台仪器来测你的平衡,来指挥你不倒吗?不需要,你骑单车的本事已经成了你身体的一部分,有人说这叫形成了运动记忆。反正是你与单车完全合一了,不必太着意,只要凭着感觉动作,甚至于还用不着感觉,人与车就能自如地行走,就能骑得稳稳当当,水平高的还可以飚车。”
就说这会吧,宋佩华顾着听故事了,一会儿忘了递这个,一会儿忘了递那个,而黎民余一边说着,就一边把手上的活做了,而且做得照样精致漂亮。黎民余说,这是他的手艺。
宋佩华听傻了,也看傻了。
第十一章 小女生迷上了他(5)
第二天,到历史系的老教学楼安装日光灯吊链。这栋老楼的楼面是老式的木质结构,天花板也是用木板倒钉在楼面房梁树上。所以,装吊链就不用打洞了,只需用带环的大锣丝钉在天花板上就行了。
但是,老楼比较矮,从天花板上垂下来的吊链显得长出一大节来。宋佩华捉摸着该怎么把长吊链弄断一节,“黎哥,要不要去后勤处借一把钢锯来?”
“要钢锯干嘛?”黎民余一边往天花板上旋锣丝,一边不解地问。
“吊链长了,锯短一节。”
“不必了。你把吊链递给我吧。”黎民余一边说着,一边从裤腰上取下钳子。他接过宋佩华递上来的吊链,比准了长度,用钳子的虎口卡住吊链,手一使劲,只见手臂上肌肉鼓了一下,手背上青筋胀了一下,就听得“咔嚓”一声,足有两根8号铁丝那么粗的吊链就断成了两截。
“哎呀,黎哥,你手劲真大。”宋佩华看得啧啧连声。
“没什么,我是个钳工,这是基本功。”
“也是,你们男生,本来就比较有劲。不过,”宋佩华又想那天扯草时,刘晓楠说的遇事时的心理反映,“好像你们男生的心理素质也比我们女生强嘞。”
“怎么了?”
“刘哥讲起过他遇到大事故时的镇定心理,还说心理放松,才能头脑清醒,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那我们女生做不到,早吓得心理失控,没了方向了。”
“这就不是你刘哥一人的专长了。”黎民余的历史癖又上来了,“从男性整体特征看,从人类历史的发展看,正是由于男性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所具有的心理上和生理上的优势,才必然地将人类早期的母系社会转向了父系社会。”
在黎民余看来,人类之所以从母系社会发展到父系社会,除了早期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需要借助于男性的体能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男人在应对突发的恶性事件时的心理和生理优势。人类早期,当解决了基本生存的食物问题后,决定某个族群能否存续下去的关键,就是其应对和处理突发性灾难的能力。而男人无畏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生理体能,无疑在这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其实,这一点在现在的家庭结构中还能看得到,尤其是在农村家庭中。”黎民余顺水滔滔地说着。
“怎么讲呢?”小女生偏偏就喜欢听这类社会历史方面似是而非的道道。
黎民余继续讲他的:“你知道吗?在农村里,真正做事多的不是男人,而是妇女,家庭主妇。在农村, 一个家里,每天起得最早的是女人,天不亮就起来为一家人烧茶做饭。白天与男人一起下地干活。中午男人可以睡个午觉,女人却要抽空招呼家里老人孩子。晚上一家人吃了喝了上床休息了,女人还要洗碗洗衣,缝缝补补,忙到半夜。”
“是比男人辛苦。”
“但是,女人再辛苦,这个家的主宰还是男人,而且女人还心悦诚服。知道为什么吗?”
“为什么?”
“就是因为当家庭遇到危害,甚至是灭顶之灾的自然灾害、人际争斗等重大事件时,男人在应对和处置时,具有女人无法比拟的强势或优势。就是说,在重大危难时刻,能够保护家庭而使家庭存续下去的,非男人莫属。这也是男人与生俱来的责任与义务。”
“那是的,男人应该是家里的顶梁柱。”宋佩华深信不疑。
“照我看来,男人在家庭中的这种作用,衍射到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就相当于英雄人物之于社会进步。”黎民余的历史癖终于有了一个忠实的听从,他还能止得住演讲的兴头吗?
在黎民余看来,在历史的长河中,平民百姓,芸芸众生,就如家庭中的妇人,日日辛勤劳作,任劳任怨,维系着社会的基本生存和繁衍。而英雄人物,则不在乎生活小节,该玩照玩,该睡照睡。但是,每当社会遇到重大灾难,或是社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时,英雄人物则以其独特的长处和优势,挺身而出,或保护弱小,或带领社会实现转机。
“所以,历史上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英雄人物多为男人,可能也为我的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和依据。”黎民余似乎要结束他的演讲了。但他只是略为停了停,又继续讲开了:
“家庭和社会千百年上万年的繁衍和发展,使男人的这种社会属性一代代地沉淀、积累,已经完全溶入到男人的血液里,融会到男人的意识中,深深地存在于男人的自觉意识和潜意识的各个角落,构成了一个真正的男人不可或缺的责任意识和本能。这可以在男人常有的下意识动作中观察到。”
“怎么观察到。”小女生被说得找到不方向了。
“比如说,你和一个男生在郊外散步,突然斜刺里一只恶狗向你们冲来。你会怎么办?”黎民余问宋佩华。
“赶快躲呗,跑呗。”小女生的本能反应。
“是的,这符合女生的常规反应。但是你跑得过狗吗?”
“那……”
“危机时刻,你身旁的男生会不假思索地,本能地将你护在身后,同时迅速拾起近旁的石块或木棍什么的,准备迎战恶狗。”
“应该这样就好了。”小女生似乎可以松一口气了。
“这就是真正的男人。但是,也不排除有的男生跑得比女生还快,或是往女生身后躲。这只能说明,这种人从本质上讲就不是个男……”突然,楼上一阵轰隆嘭咚的的巨响,打断了黎民余。
第十一章 小女生迷上了他(6)
可能是楼上干活的人摔倒了。黎民余抬头往天花板上看去,天花板一块被震松的大木板正向蹲在地上拾掇吊链的宋佩华身上砸去,而她却全然不知。
“不好!”黎民余大喊一声,从课桌上一跃而下,顺势双手双脚撑在宋佩华四周的地面上,身体向上拱起,像一个保护罩一样,罩住了小女生。几乎同时,大木板砸了下来,正砸在黎民余身上。
宋佩华听到喊声,正抬头看黎民余,只感觉他劈头扑下来,接着又是大木板砸下来,连眼前的光线都暗了许多。小女生一时吓朦了,缩在保护罩下,一动也不敢动。
“快爬出去,躲到一边去。”黎民余撑挡着大木板,对身下的小女生说。
宋佩华如梦初醒,赶快爬了出来。但她没往外走,而是扶着那块大木板,想要帮黎民余。
黎民余见小女生出去了,就想用劲翻开身上的大木板。他刚想直起身子,肩胛上一阵剧痛,竟然痛得他哼出声来,“哎哟。”
“怎么了?”宋佩华焦急地问道。
“右肩,右肩上。”
宋佩华弯腰往黎民余的右肩一看,天哪,大木板上一根铁钉已经深深地扎进黎民余的肩胛里,衣服上已经看得到渗出来的血迹了。
......
铁钉扎进黎民余肩胛里一寸多深。医生为了清除那个深而窄的伤口洞里细碎的锈屑,弄得他痛得全身打颤。但他担心等在治疗室门外的宋佩华听见,硬是咬紧牙关强忍着不出声。当医生清完伤口进行包扎时,黎民余已是全身大汗,瘫软没一点力气了。
“好了,到观察室去打消炎针。最好在观察室住一天,便于我们随时检查伤口。”医生一边开药,一边对黎民余说。
“没那么严重吧,还要住院?”黎民余可不愿意呆在医院里。
“不是住院,是观察一天。我们卫生院的条件,没法检查你的伤口是否侵及胸腔了,只有及时跟踪观察了。这样可预防万一。”医生解释说。
没法,黎民余只有服从了。
黎民余在小凳上坐了一会儿,让自己从刚才的疼痛中缓过劲来,然后才扶着旁边治疗床的床沿站起来,慢慢地走出去。
门外的朋友们早已等急了,见黎民余出来,赶快迎了上去。刘晓楠扶住黎民余的左臂,将他的左手搭在自己的肩上,让他把整个身子都附在自己身上。宋佩华马上站到黎民余的右边去,守护着那个包裹了一大片白纱布的右肩,生怕有人会碰着那里似的。
刘文英见黎民余满头的汗,就掏出手绢,要凑过去帮他擦去。宋佩华顺手拿过刘文英的手绢,就替黎民余擦起汗来了。黎民余不好意思地笑笑,也没气力去躲她,任由她在自己额头上脸上轻轻地擦着。
邵成福见没什么可插手的,就拿过黎民余手上的处方单子,到药房取药去了。
“民余啊,你可是来了一出英雄救美了。”晓楠附在民余耳边轻轻地说,其实那声音宋佩华也听得见。
“呵呵,你说什么啊。”民余顿了一下,又说:“倒可以说是实践了一次我自己的一种历史观。”
“什么历史观?”晓楠接不上他这个话头。
民余侧头看了看右边的小女生,笑笑,转过头来,附在左手边晓楠的耳边说:“关于男人和英雄的历史属性的观点。”
在观察室靠窗的床位上,大伙七手八脚地把黎民余安顿了。宋佩华又怕称民余靠在床头不舒服,把枕头掖在他身后,把盖在身上的被子拉好,轻轻地对他说:“舒服些吗?”
“哈哈,你把我当重伤号了。我没事的。”黎民余又环视大家一遍,说:“我没事了,你们各忙各的去吧。”
“对了,你们都忙去吧。我一个人在这里照顾黎哥就行了。”宋佩华对大家说。
“你也不要在这里了,医院里的气味让人不好受。我没事的。”黎民余还不好意思让一个女孩子单独照顾自己。
“不行,没人在这里怎么行呢?”邵成福说:“宋佩华在这里比较合适,她的劳动课本来就安排做你的助手,你在这里,她的劳动课也应该在这里了。呵呵。”邵成福说着,自己也笑起来了,“等会儿我去给系里说,就这样安排了。”
“好了,就按老邵的安排。”刘晓楠说道:“晚餐想吃什么,我们的大英雄?我去外面给你们买。”
“好啊,我就不客气了。当然想吃点好的罗,全看你的了,呵呵。”黎民余与老朋友没必要讲客套。
“刘哥,还是我等下出去买吧。”宋佩华说。
“哎呀,佩华你跟你刘哥争什么啊,他有钱,不管他了。”刘文英说着就跟黎民余道别,“那我们走了,你休息吧。”
护士进来给黎民余安排打吊瓶消炎针了。
第十一章 小女生迷上了他(7)
刘晓楠送晚饭来了。提了两个袋子,一个里面是两份饭,一个里面是一瓶麦乳精和一些水果。宋佩华一边接着东西,他一边作着介绍:“本想给你买个柴鱼,都说吃柴鱼伤口愈合快。”
“柴鱼贵啊,你还真舍得为我花本?”民余笑着说。
“贵不贵还不说,关键是根本就买不到,饭馆老板说,平日里有客人要吃柴鱼,都是先天预订,他们第二天清早去江边鱼市上找货,还不一定碰得到。没办法,就只好随便点了份鱼了。”晓楠一边说着,一边和宋佩华一起往小桌上摆饭。
“不是鲤鱼吧?鲤鱼吃了可是发伤口的啊。”民余说。
“不是的,是草鱼,放心吧。给你搞吃的,你这家伙还挑食啊?”晓楠笑笑,说:“其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