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摩客-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奥尔罕·帕慕克是50岁的土耳其人。兼有先锋派和畅销书作家两方面之长,他被誉为土耳其国宝级的小说家。西方文化消费者可能觉得土耳其和阿尔巴尼亚这样的地方出不了如此出众的小说家……至少出不了在运用现代和后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时表现得如此聪明的家伙。作为一个富裕工厂主和铁路建设人的孙子,帕慕克衣食无忧,可以尽情写作而不用靠它为生。出生于工程师家庭的他曾经学过工程、建筑和新闻,但从没一样真正干过。直到30岁,他与父母一起住,写作小说,而且没有得到出版。当文学取得初步成就时,他结婚了,现在与妻子和女儿住在伊斯坦堡。根据《出版人》周刊在1994年对他进行的专访,他的写作生活是这样安排的:从晚上11点写到凌晨4点,中午起床之后,从午后2点继续投入写作到晚上8点。这样努力的结果是惊人的……六部小说均被视为土耳其20世纪小说的典范。他的第一部作品《杰夫代特先生与他的儿子们》,让人联想到托马斯·曼的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家族》;接下来,《寂静的房子》以多重叙述角度讲述了一个家庭纷乱的一周,让批评家们将他与伍尔夫和福克纳相提并论;第三部作品是《白色城堡》,一段有关双重身份的17世纪传奇,唤起人们将他与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进行比较;第四部作品《黑书》,据帕慕克自己说,创作这个浸透着伊斯坦堡细节的冒险故事时,他满脑子想着乔伊斯的《尤里西斯》;第五部作品是《新人生》,梦幻般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当代故事,被一位评论家描述为〃温柔的卡夫卡〃;还有第六部,《我的名字叫红》(由ErdagGoknar从土耳其文翻译为英语),讲述了一起发生于16世纪伊斯坦堡的神秘谋杀案,与托马斯·曼在《浮士德博士》中对音乐所做的一样,帕慕克在此借用土耳其的细密画艺术,探索了一个国家的灵魂。
《我的名字叫红》是部相当有份量的作品,其内容超过400页,附了年表,浓墨重彩而且学术味十足。这与最近其他一些在侦探故事的基础上附加意义的小说很像:拜厄特的《占有》,安伯托·艾柯的《玫瑰之名》和《傅科摆》。令人担心的是,如此野心勃勃的创作会不会使小说的目标变得狭窄……戏剧化的讽刺故事又能否承载学术探索和庞大的意义?19世纪的小说家写作更为大气,较少留意精细的部分;他们内蕴更深厚所以很自然地写得更长、更深、更宽广。尽管帕慕克显示出与19世纪杜撰故事的好手及其继承人普鲁斯特和托马斯·曼同样的耐心和创造力,但他本能的亲和力使他偏向在短篇创作上更有才气的卡尔维诺和博尔赫斯。他们都善于在连环套的故事中表达哲理。帕慕克的连环套更大,但以叙述技巧取悦于人使其有点像玩具,好比欧洲人当年炫耀西方科技,取悦苏丹的那些巨型游乐器。
帕慕克的独创性与一种意义深远的迷思和双重性紧密相联。他曾说,这种双重性来自土耳其本身。作为横跨亚洲和欧洲之间的国家,土耳其具有双重身份:进步的〃基马尔主义〃和保守的伊斯兰国家。〃基马尔主义〃由国父凯末尔的激进改革遗留下来,以1924年政教分离、公众教育、妇女投票权、罗马字母替换阿拉伯文为代表;而现在,保守的伊斯兰正在复兴,具有暴力倾向的原教旨主义正从摩洛哥蔓延到马来西亚……
▲虹桥▲书吧▲BOOK。
第63节:飞羽天下(10)
迷路的族群
文/半城
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去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骨灰级现代主义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的时候,就有不少人跳出来为帕慕克叫屈……当时帕慕克以新作《伊斯坦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同年还获得了德国书业和平奖,人长得帅,作品受欢迎,还很有钱的土耳其男人帕慕克可谓如日中天,而哈罗德这位成名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剧作家已经70多岁了,他的获奖无疑体现了诺奖评审委员会一贯的〃敬老〃传统。所以,当今年帕慕克再次获得提名的时候,获奖的结局仿佛一块切开的西瓜,毫无悬念。
同样的信息我们还可以从博彩网站Ladbrokes上开出的赔率清晰读出:在这一届的提名人中,奥尔罕·帕慕克的赔率为3。5比1,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和波兰记者雷夏德·卡普钦斯基为6比1,乔伊斯·奥兹是7比1,韩国诗人KoUn和美国小说家菲利普·罗斯则为11比1。
大家也许觉得奇怪,什么原因让这位土耳其作家变成了全球文坛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
从民族国家的宏大视野望出去,我们会发现许多有意思的现象。9。11事件以后,世界连续发生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在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血与火的冲突中,《一千零一夜》中那充满梦幻色彩的异邦形象在西方人面前轰然坍塌。沙漠中无尽的秘宝,宫殿中面罩薄纱的美貌少女,挥舞弯刀傻头傻脑的武士,西方人一觉醒来,发现那个梦中的东方早已沉没于想象的流沙。现实中,巴以冲突不断,伊拉克枪声未息,伊朗又在核查问题上誓不低头,拉登大叔和基地组织神出鬼没,原教旨主义的狂热信仰和亡命倾向令人惶惶不安……背过味儿来的西方文化消费者自然重新对伊斯兰世界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我这样说,大家恐怕会有所误解,以为帕慕克的成就不过是热点新闻的衍生物,是西方人一时好奇的泡沫效应。其实,相比那些惊惶失措的西方人,以故乡伊斯坦堡为背景创作小说的帕慕克要踏实许多。他和他的作品固然因为赶上了一个〃好〃时候而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其本身深湛的小说功力也是不容忽视的。以最近被炒得很火的《我的名字叫红》来说,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6世纪晚期伊斯坦堡的谋杀传奇,苏丹王缪拉三世要向订婚的威尼斯总督赠送礼物,为了显示个人的至高权力,他秘密委托手下的宫廷艺术家以法兰西风格为其手稿装饰插图。由于伊斯兰传统认为具象写实的欧洲肖像画离经叛道、亵渎神明,参与绘制工作的细密画家们很快陷入一场矛盾重重的漩涡……伴随文化冲突而来的是怀疑、猜忌和血腥的杀戮。
帕慕克让他笔下的每个人物都起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讲述自己的世界,自己的看法。从遇害的高雅先生到负责探案的青年黑,他的姨父和爱人,代号为蝴蝶、鹳鸟和橄榄的细密画家,传统的守护者奥斯曼大师,甚至是凶手和穿街走巷的布贩。更独特的是他让一些无法开口的〃证人〃在小说中发了言:一只狗、一棵树、一枚金币、一匹马……不同的视点不仅使故事层层推进,而且迎来了出人意料的心理转折。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故事和道理,无论是凶手还是受害人,每个人都为我们勾勒出面临文化冲突的土耳其一个小小的侧影,如同细密画家们创作的插图,每幅画都在述说一个故事,冥冥中却将安拉眼中的世界显现人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