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官劫 作者:黄晓阳-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齐天胜明白了,陈运达说的什么神呀瘟啊,指的肯定是温瑞隆。他当即说,我明白。
雍州市党代会如期召开。
会前,赵德良和彭清源都有些紧张,尤其是彭清源,担心有人借机搞魑,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召开预备会,反复做工作。
党代会和人代会情况有些不同。党代会相对要纯粹一些,除了总结上一届的工作部署下一届的工作,选举只不过是走过场。选举共有两场,第一场,是由全体代表选出市委委员。市委委员有候选名单,代表只需要在选票上打勾就行。市委委员选举产生之后,才由市委委员进行第二轮选举,这一轮选举并不在大会上,而是大会闭幕之后的第一次会议上。这次选举的是常委,同样,常委是有候选名单的,只要市委委员的选举不出意外,常委的选举,出意外的可能徽乎其微。
整个会议,最难把握的是选举市委委员。这一程序需要全体党代表投票选举。党代表的人数众多,来自不同的部门,谁投票谁不投票,很难控制。上面准备任命的市委书记,如果连市委委员都未能选上,那就是一次大的政治事故。至于市委委员选举常委,出现意外的可能就很小了,毕竟能够当选市委委员的人,都是权力场中人,出于手中的权力考虑,他们也绝对不敢和上级党委唱反调。
赵德良很清楚,任何一种选举,无论国外的还是国内的,一定会有人搞事,不同在于搞的事大小或者手法的隐蔽性。可毕竟只是一级市党代会,他这个省委书记,不好表现得太过热心。会议开始之前,他分别找几个主要领导谈话,其中包括省委组织部长马昭武。赵德良委托马昭武列席雍州市党代会,实际是要他代表自己,密切关注雍州市党代会的良性推进。谁匍:知道,整个江南省的官帽,掌握在马昭武手里,今年是换届年,也是一次帽子的再分配盛会,除非你不想要自己手里的官帽了,否则,你就当心点,千万别闹事。
马昭武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丝毫不敢大意,白天听会,晚上和彭清源以及市委组织部长刘常军分工,分别拜访各代表团,名义上是听取他们的意见,实际上是做工作以及了解动态,以便控制局面。
赵德良也没有闲着,他还在考虑下一步的工作。
换届年最大的政治就是班子的确定。各地级市的党代会,已经全部结束,党委的班子,已经确定,不会有大的变数。雍州市是市级班子里最后也是最大的一块蛋糕,盯着的人多,对未来几年整个江南省政治的影响力大,因而至关重要。此外,省级班子,目前还处于运作阶段,中组部并没有揭晓最后答案,这才是整个江南省最大的政治谜底。
这个谜底,有些已经明确,比如省委书记赵德良,省长陈运达,除非出现巨大变故,否则难以改变。而原省委副书记游杰去世,他身后留下的职位需要递补,原常务副省长彭清源已去雍州当书记,由谁来补缺,同样没有明朗。除了有实力竞争这两个职位的人虎视眈眈之外,还有两个人物,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是原闻州市委书记郑砚华,一个是雍州市长温瑞隆。
郑砚华的闻州市委书记职务已经免去,曾经有传言说,他将担任副省长,中组部对他已经考察过了,可一直没有下文。温瑞隆担任雍州市长目前是第二届,任期还剩下两年,他最初的计划,是想趁着周昕若退下来的机会,升任雍州市委书记。这一计划落空后,他显得比较惶恐,政治上迅速倒向陈运达。这两个人物,很可能是未来江南省政坛的中流砥柱,同时,也是目前最大的变数。
最初,赵德良确实考虑由郑砚华来担任副省长。副省长职位,空出了两个,一个是彭清源到雍州市后留下的常务副省长职位,这个职位是省委常委,在江南省政治格局中,地位很重要。另一个是原副省长尹越被双规后留下的。尹越原是江南省最年轻的副省长,曾经被认为是内定的接班人。
赵德良的考虑是,用一个年轻有魄力的副省长,制肘陈运达,使得陈运达不至于太过分地抓权。可是,直接由郑砚华担任常务副省长,无论是在江南省内部还是在中组部,都有相当难度,将一个市委书记直接提拔为常务副省长、省委常委,跨度太大了些。如果仅仅只是让郑砚华担任副省长,在政府班子里,很可能被陈运达压制,根本起不到制衡陈运达的作用。
至于温瑞隆,赵德良也会慎重考虑。温瑞隆还是有能力的,雍州市这些年的工作,上了一个大台阶,与温瑞隆有很大关系。赵德良自从来到江南省,就一直在考虑对温瑞隆的安排,他也有两方面顾虑。一是温瑞隆这个人,似乎和江南省官场的几股势力不即不离,又在雍州培养了一股自己的势力。如果重用他,对自己平衡整个江南官场,有利还是有害?他一时难以把握。二是温瑞隆和陈运达的关系,他始终没有摸透。陈运达将自己当成外来势力排挤,这是从一开始就摆出的姿态,整个江南官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假若将温瑞隆提拔,而温瑞隆又和陈运达联合,陈运达就如虎添翼,江南官场这盘棋,他赵德良就难以控制了。赵德良并非没有考虑温瑞隆,之所以一直没有行动,其实也是在等在看。
赵德良等的看的,其实也就是温瑞隆和陈运达之间的关系明朗化。
现在明朗化了吗?表面上看,确实是明朗化了,温瑞隆和陈运达走到了一起。赵德良早已经听到风声,这次陈运达所搞出的事,温瑞隆是参与了的,温瑞隆的得力干将邓初华,始终保持着和齐天胜、卢新华等人的接触。但是,这是不是说,温瑞隆的屁股,已经完全和陈运达坐上了一条板凳?似乎也不一定。
仔细思考并且反复权衡之后,赵德良终于下定决心,让郑砚华和温瑞隆来一个调换,郑砚华去雍州当市长,温瑞隆到省里当副省长。
找郑砚华谈话很简单。郑砚华的市委书记职务已经被允,先是闲置了一段时间,然后去中央党校学习。唐小舟给郑砚华打了一个电话,问他什么时候回雍州,赵书记想见见他。郑砚华当天就乘飞机赶了回来,第二天一上班,就等在唐小舟的办公室外候见。
唐小舟领着郑砚华进入赵德良的办公室,赵德良从办公桌后站起来,绕过桌子,走过来主动和他握手,然后拉着他坐在沙发上。唐小舟泡了一杯茶,送给郑砚华.又给赵德良续了水。
赵德良说,砚华同志,你好像闲了几个月了,没有闲出病来吧?
正替赵德良续水的唐小舟说,他才没有闲,已经跑了好多地方,晒黑了不少。
第二部分 第127章
赵德良说,哦,都跑了哪些地方?
郑砚华说了几个地方,都是江南省最偏远最落后的山区县,中央党校需要所有学员结合实际写一篇深刻的论文,他想写资源贫乏地区如何发展经济这样一个课题。
赵德良问,你找到解决的办法了?
郑砚华说,这件事,说起来非常复杂。但总体上说,我认为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前些年,从中央到地方,大谈因地制宜,这些年,已经不再谈这个词了,大家谈的是招商引资,是上项目,或者发展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结果是大家一哄而上,有条件没条件,匍;搞一个大而全的规划。少的恰恰是因地制宜。有些地方,貌似是在因地制宜,实际上很可能是在瞎胡闹。比如说岳衡市,因为辖区内有岳衡湖,就弄出一个规划,要建国际环湖自行车赛道,以此拉动当地的旅游业。如果说,这个规划还有一点点可取之处的话,还有两个山区县开阳县和新源县,竟然要争建国际山地越野汽车拉力赛赛道。这些项目是好项目,问题在于,这些项目,适合这穷山恶水的地方吗?如果立项了,赛道建起来了,一年两年,捞不到一次国际比赛,结果如何?这种可能,是完全存在的。
赵德良点了点头,却没有对此表示态度。他很清楚,这些项目,是陈运达在背后支持。陈运达当省长,想出政绩,需要GDP数据,也比较喜欢搞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政绩工程。对此,赵德良是有看法的,却又不便对政府的事插手太多,因而没有表示意见。
郑砚华沿着自己的思路往下说。他说,针对这些华而不实的大项目,我着重研究了一些因地制宜的小项目,很有些体会。比如有一位农村大嫂养鹦鹅,现在已经养到了两千多对,每对每年纯利润二百元。她计划三年内发展到一万对的规模。解决二十个人就业,年利润高达二百万。我在这位大嫂的饲养场住了一个星期,认真仔细地考察过这一项目,觉得这是一个适合规模化发展的项目,如果政府出面,协调银行贷款并且在养殖用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完全可能将规模扩大到三五万对甚至上十万对规模。各方面条件成熟,达到千万的年利;闷,并不是一个很难达到的目标。别说是一个偏远乡镇,就算是一个偏远的资源贫乏县。年利注上千万的企业,都是大型企业。
赵德良说,不错,农村经济要发展,需要的,就是这种项目。
郑砚华说,还有一个项目,我是在岳衡湖边遇到的。岳衡湖边上有一个镇,生产了一种风干鱼,在当地四块钱一斤的白鲢,风干并且真空包装后,卖十块钱一条。那个镇有四五家这样的手工作坊,最大的,年产值二百多万,利注近百万,最小的年产值四十多万。这种风干鱼味道很好,在当地销路不错,是年节送礼的佳品。只可惜,销售范围有限,生产管理也是大问题。如果政府出面扶持,这样的项目,完全可以做大。我在想,假如我们全省每个偏远乡镇,有一两家这样的企业,这样的乡镇还会穷吗?
赵德良说,你谈到的这些,也正是我考虑的。不过,我倒是觉得,这或许并不是是否因地制宜或者贪大求全求新求奇的问题,而是一个执政理念问题,到底是执政为民,还是执政为己。建环湖自行车赛道和山地越野车赛道,就不因地制宜了?我看不一定吧。环湖不是因地?山地赛车,不是因地?都是因地。是否制宜?也不一定。不过,你想一想,建一个环湖自行车赛道和建一家鹦鹚养殖场,哪一个项目更出效益?
郑砚华说,那自然是建自行车赛道。建一个养殖十万对鹦鹅的养殖场,总投入不会超过两个亿,如果是循环投入的话,前期投资,可能只是几百万,至多千来万。就算投资千来万,对于一个县的GDP拉动,意义不是太大,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这也恰恰是我们的基层干部,对这类中小企业不热心不扶持的根本原因。相反,建一个环湖自行车赛道,仅仅只是一条环湖赛道,就需要投资几十亿,再加上周边的道路建设,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其他配套,对当地6DP的贡献,可能是上百亿甚至几百亿。有了这几百亿的GDP增量,当地的官员,肯定就升上去了。至于以后几十年,当地财政是不是为这个项目还债,肯定没有人去管。
赵德良说,问题就在这里。几千万的投资,能够为当地今后几十年时间里,每年带来几百甚至上千万的收益,可GDP上不来。执政者的那盘账,不太好看。因此,没有人愿意去扶持那些中小型企业。没有人愿意经营那些中小型项目。相反,动辄几十亿几百亿,可以今GPD猛增,是大政绩,谁都削尖脑袋去抢。这就是执政为己还是执政为民的不同。
郑砚华说,赵书记高瞻远瞩。
赵德良说,你不要给我戴高帽子了。你谈了偏远农村,那么,如果是城市呢?城市怎么发展经济?你有完整的思路吗?
郑砚华不太明白赵德良何以有此一问,抬头看他,希望他有更进一步的解释。郑砚华之所以感到突兀是有道理的。当初,考虑让他担任副省长,估计赵德良早已经将这一意思透露给他了。决定副省长的职位,省委有很大的主动权,但这个职位决定之后,具体分工,则由省长决定。郑砚华曾和唐小舟一起分析过,觉得郑砚华一旦当上副省长,分管农村和农业的可能性最大。
赵德良问,有点惊讶?
郑砚华说,是的。
赵德良说,这些年,你在闻州的成绩,省委是充分肯定的。所以,省委曾经有一个设想,准备给你加担子,让你到省里来工作。这个建议,主要是我提出来的,省委的几位主要负责同志,也都同意。所以,才会有你将闻州的工作交了,省里的工作还没有安排这样的局面。没有安排,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可以说,是我个人的原因。我一直在考虑,让你到省里来工作,是不是最恰当的?如果不恰当,那么,还会不会有更恰当的位置?我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也是基于对江南省了解的更进一步深入。我这个人,说话不喜欢转弯抹角。江南省官场的情况,你比我更熟悉。如果换一个官场生态良好的省,让你到省里来工作,肯定是最恰当的。但在这里,在江南省,是不是最恰当的?我有点把握不准。省委是代表党在用人,如果将一个好党员好干部用错了位置,最后产生了不好的结果,甚至是毁了一个干部,那就是我们这些用人者对党和国家犯的错误。
郑砚华十分审慎地说,我不十分明白赵书记的意思。
赵德良说,那我这样说吧,雍州市市长和江南省副省长两个位置,对于你来说,哪一个更有利于你发挥?
郑砚华几乎毫不犹豫地说,雍州市。
赵德良更进一步问,那么,如果这两个位置让你来选择的话,你更愿意选择哪一个?
郑砚华说,当然是雍州市。清源同志是我的老领导,我们更容易合作。不过。雍州市的班子,不是已经定了吗?
赵德良说,好,你的态度,我已经知道了。你的那个调查报告,我还是希望你继续搞下去。如果可能的话,我要用一个工作组来推进这件事。
至于和温瑞隆谈话,显然不可能像对待郑砚华一样,通知他来自己的办公室。市里正开党代会呢,这时候通知他来省委书记办公室,太敏感了。赵德良采取了另一种办法,先看望市党代会的代表,晚餐过后,住进了大会替他安排的房间。他往那里一住,彭清源和温瑞隆自然不会放过机会,即使是出于礼节,也一定要来拜访他。
先来的是彭清源。两人先聊了一下党代会的情况,一切显得很平静,明天就要投票了,感觉不会出现意外,尤其是有赵书记来这里看望代表们,大家更不太可能搞小动作了。接下来,自然会谈到黎兆平案。彭清源说,他原以为,那天的会之后,那些人会借梯子下楼,将黎兆平放了,没想到,几天过去,一点动静都没有。他们似乎还想坚持下去。看来,只能是执法大检查才可能起到威慑作用。
彭清源问,省里的执法大检查,什么时候开始。
赵德良说,可能还需要几天,出了点小状况,春和同志的痛风病犯了,住进了医院。既然如此,那不如再等等,看看情况。如果春和同志的病很快能好,还是由他和先晖同志一起抓这件事。如果过几天还不能好的话,那就由先晖同志和尚玲同志负责。
第二部分 第128章
接着,赵德良的话锋一转,问道,清源,你说,如果砚华同志来和你搭班子,你觉得会不会更好一些?
彭清源显然愣了一下。雍州市的班子,当初省委常委会研究的时候,就存在一些遗留问题。省委组织部的意见,当然也是赵德良的意见,由彭清源担任市委书记。陈运达想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