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官劫 作者:黄晓阳-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传播中产生利润,电信部门便高薪聘请专业人才创作段子。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陈运达喜欢段子,整个江南官场,便形成了一股收集段子的风潮。上一届省委书记袭百鸣对此非常恼火,多次公开表达自己的不满,说陈运达是段子省长,下面追着一群段子厅长段子市长。
赵德良到江南省三年,从未对段子有过任何表态,也没有哪个人敢在他主持的会议上说段子,自然也没有人知道他对段子的态度。现在,他突然提出这么个话题,在座各位,均不明白他的用意,气氛一度紧张。
就在大家不知应对的时候,政法委书记罗先晖先说话了。他很清楚,赵书记的这一提议太突兀,大家的思维没有从旧有习惯中转过来,如果不快点打破寂静,所有人都会尴尬。他拿出手机,一边翻查一边说,我今天刚好收到一个。吓唬人的四句话——小时候,妈妈说,狼来了。上学时,同学说,老师来了。结婚后,同事说,你老婆来了。现在,情人说,这个月没来。
不知是段子不好笑还是大家仍然未能回过神来,全场没有一个人笑。
丁应平立即接过了话头,说,我这里也有一个。看看啊,是这样说的。若要一辈子高兴,做佛:若要一阵子高兴,做官:若要一个人高兴,做梦:若要一家人高兴,做饭:若要一帮人高兴,做东:若要两个人高兴,做爱。
这个段子显然说得大家有共鸣,有人笑了,有人在评说。赵德良并没有给大家太多议论的机会,而是追着丁应平问了一句,对了,应平,我有一件事老早就想问你了,每次见了你又忘了。
此话一出,大家刚刚冒头的对段子的兴趣,被迅速浇灭了。
丁应平并没有出声,等着赵德良。赵德良说,你是学历史的,你对平王东迁怎么看?
丁应平一下子愣住了。今天赵书记怎么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刚刚提议说段子,现在又谈起了平王东迁。这哪里是开会?分明是聊大天嘛。丁应平迅速将自己的历史知识归纳了一下,说,平王东迁,是东周和西周的分界线。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国都设在现在的西安附近,称为镐京。靠近西部,所以史称西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姬宜臼将国都迁到洛阳,在东边,所以史称东周。
丁应平当然还可以说一大堆,可现在是在一个极其严肃的会议上,他不可能在这里讲历史课,只能长话短说,草草地说了几句,算是应竹过去。
赵德良说,你这话没说到点子上。西京好好的,周平王为什么要东迁?这不是劳民伤财吗?
陈运达原本不想涉及这些闲话,可在此时,他实在忍不住。整个江南省,陈运达被认为是春秋战国史的专家,曾经和省内几所大学研究先秦史的教授交换对春秋战国历史的看法,那些教授无不甘拜下风。陈运达没有正规上过大学,只是在文凭热的时候,通过电大弄了张文凭,后来又迫于形势,弄了张硕士文凭,两个文凭都是中文,与历史无涉。陈运达之所以对春秋战国史感兴趣,完全是因为《东周列国志》。
陈运达还是初中生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全国停课闹革命,大些的学生去造反,他只能跟着瞎起哄。也就是这时候,他的隔壁搬来一户人家,邻家有一个儿子,比陈运达大几岁,已经进工厂当了工人。邻居的儿子对陈运达这个造反派小头头不屑一顾,从来都不正眼看他。这让陈运达十分恼火,一再找他的麻烦。邻居总是以一种哀怜的眼光看着陈运达,让陈运达更加不爽。有一天,陈运达带着几个造反派将邻居堵在家里。
陈运达质问他,你为什么对别人说我蠡得像猪一样,往鼻子里插根葱就以为自己是大象?你今天如果不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我们就要对你家实行无产阶级革命。
所有的计划,陈运达全都想好了,所谓给予一个解释,只是他的一个托词,正所谓师出有名嘛。这种明显的骂人的话,还能有合理解释吗?陈运达的计划是,无论他怎么解释,都要对他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将他家砸烂。
没想到,邻居丝毫不怯,反问道,我说错了吗?你不蠢吗?
陈运达的手下大声叫嚷,这小子不识相,打。
邻居冷笑一声,说,我说你是猪,自然是有道理的。猪不认识字。你认识字吗?假若你不认识字,那我说你和猪一样,有什么错?
陈运达大声喝斥说,我是毛主席的革命学生,怎么不认识字了?
邻居再次冷笑一声,手一伸,将手中的一本书送到他面前,说,是吗?那好,你把这本书给我读一读。如果能认出书中百分之五十的字,我算你识字。
陈运达接过那本书,先看了一眼封面,书名是《东周列国志》。翻开内页,立即明白邻居何以这样说了,这本书是繁体字。他原本应该找个与革命有关的话题,将邻居的这次考校推掉,可又好强,不肯认输,大声地读起来。前面是一首诗,他生来不感兴趣,便跳过了,直接读正文:
话说周朝,自武王代寸,即天子位,成康之,那都是守成主,又有周公、召公、田公、史夫等一班又臣甫政,真固文修武日,物追民安。自武王八甫至方王,见示不明,诸侯斤斤强大。到九甫厂王,日虎点道,为国人所杀。此乃千百年民言之始,又虎周召二公周心力力,立太子立王,是宣王。
这一段的原文是,话说周朝,自武王伐纣,即天子位,成康继之,那都是守成今主。又有周公、召公、毕公、史佚等一班贤臣辅政,真个文修武偃,物阜民安。自武王八传至夷王,觐礼不明,诸侯渐渐强大。到九传厉王,暴虐无道,为国人所杀。此乃千百年民变之始。又亏周召二公同心协力,立太子靖为王,是为宣王。
陈运达不认输,所以连猜带蒙,有些字读半边,有些字没法读半边的,干脆跳过去。比如武王伐纣,伐字他不认识,看上去像个代,只不过多了一撇,所以读了成了代。纣字也不认识,右边是个寸字,所以变成了武王代寸。成康继之,指的是周成王周康王继位。可继是繁体,他干脆跳了过去,不读。守成令主的今,也是一个繁体字,他再一次跳过。毕公的毕字,繁体上面是个田字,下面是个芈字。他干脆读成田公。史佚读成史夫,贤臣的贤字,又是繁体,被他读成了又臣。辅政的辅字不认识,读成甫,倒还相近。最离谱的,还是见示不明,诸侯斤斤强大。原来是觐字不认识,读了半边,礼的繁体不认识,认了左边的示字旁,渐渐的繁体,被他认了右边的斤字。
他读到这里,邻居已经多次冷笑。他不服地说,怎么样?我读错了?此时,语气已经不再那么强硬。
邻居说,你告诉我,武王代寸是什么意思?物追民安又是什么意思?什么叫斤斤强大?什么叫九甫厂王?还有,你能解释日虎点道吗?你能解释什么叫见示不明吗?
陈运达毕竟不是那种胡搅蛮缠的主,他正憋气呢,当时对邻居说,你敢不敢给我三个月时间,三个月后,我再来读给你听。
邻居说,那好,我就给你三个月。
为了赌一口气,陈运达从邻居那里借来《东周列国志》,接着干了一件庞大工程。他弄来一个本子以及一部《新华字典》,将一部《东周列国志》全部抄了下来。每一行的上面,是注音,下面留有两行,分别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进行解释。这件事,整整花了他四个月时间,接下来,对照注音和注释阅读。如此一来,陈运达自然就读懂了这本书,读懂之后,他惊呆了。这是一本写古人谋略的书,原来,一个人有了知识和谋略之后,人生竟然可以如此精彩。三个月后,陈运达不再找邻居的麻烦了,而是向邻居拜师。从那以后,陈运达爱上了这本书,一遍又一遍阅读,前后不下二十遍。陈运达基本不读书,除了这一本。他一直觉得,自己将这本书读透了,哪怕是最小的细微末节,都有独到的理解。
第二部分 第121章
赵德良竟然主动提起这段历史,他觉得这是在向自己挑战,所以按捺不住。
他说,平王东迁,是因为平王的父亲周幽王姬宫涅宠信褒姒,荒疏政事,导致了西周政权的崩溃。周幽王为了取悦褒姒,无所不用其极,做了很多荒唐事,其中最关键的两件事,一是烽火戏诸侯,一是废王后逐太子。褒姒不爱笑,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笑,想尽办法,千金买一笑。可是,褒姒天生没有笑神经,还是不笑,周幽王手下有一个奸臣,名叫虢石父,他替周幽王出了个烽火戏诸侯的坏主意,周幽王一试,褒姒果然笑了。周幽王见这个办法可行,就一次又一次点燃烽火,诸侯们见烽火燃起,以为京城有难,点兵救难,可赶到烽火台前的点兵场一看,原来是周幽王和褒姒在那里玩耍,褒姒哈哈大笑。诸侯们大怒,领兵而回。后来,申侯联络西戎进犯京城,周幽王命令点烽火,诸侯误以为又是周幽王和褒姒在胡闹,不来勤王了。这就是历史上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申侯为什么联络西戎进犯京城?这又与周幽王的另一件荒唐事有关。为了取宠褒姒,周幽王答应废掉王后申姜,立褒姒为王后,废掉太子姬宜臼,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姬宜臼被周幽王驱逐到申国。申侯是王后申姜的父亲,姬宜臼的外祖父。对于周幽王的荒唐之举,申侯大为气愤,联络了西戎、犬戎以及缯国等,想以武力逼迫周幽王收回成命,恢复宜臼的太子地位。不料,西戎和犬戎背信弃义,并没有按照事先议定的盟约执行,而是杀死了周幽王和太子伯服,活捉了褒姒,血洗了京城。整个西部,在诸戎的掌控之中,平王无奈,才东迁洛阳。
赵德良立即接过了话头,说,不错,历史教科书确实是这样写的。历史这种东西,是成功的人写的,而不是失败的人写的。所以,教科书的真实是不是历史的真实?很值得打上一个问号。关于平王东迁这段历史,最近我看了作家黄晓阳写的一部书,里面提到一些观点,觉得很受启发。黄晓阳认为,平王东迁的历史,是被完全篡改了的。甚至有可能经过了二次篡改,第一次篡改者,是周平王姬宜臼,第二次篡改,很可能就是纪录了《春秋》的孔子。周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平王姬宜臼造了他父亲的反,他自然不会把自己写成一个造反派,一个弑父逆子,他要一力粉饰,所以,将历史改了一遍。接下来,孔子著《春秋》。孔子是个什么人?在此不需要深入地说,有两点,非常重要,其一,孔子不喜欢女人甚至恨女人,所以,孔子才会说,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在孔子看来,历史上有很多事,都是被女人坏的,尤其是那些位高权重的女人。其二,孔子是一个讲究周礼排斥改革的顽固派,所以,他才会说,克己复礼,惟此惟大。在孔子看来,周幽王喜欢褒姒,是不可容忍的,因为喜欢褒姒而废王后逐太子,就更加不可容忍。所以,他在平王篡改历史的基础上,又对这段历史作了更进一步的篡改。
赵德良拿起面前那份材料,看了看,又放下来,继续说,可这段历史,无论怎么改,改不了两个事实,第一个事实是,西周的灭亡,是因为平王宜臼联合他的外公申侯造反,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和弟弟。第二个事实是,平王造反成功了,可成功之后,无论是平王还是申侯,并没有得到他们想得到的。平王是得到了洛阳王室,可失去了天下。洛阳的周王室,只是一个留守政府,权力已经走不出洛阳城。我们换个角度看看。周幽王宠爱褒姒这件事,落脚点是一句古话,红颜祸水。红颜真是祸水吗?就拿我们今天某些领导干部的*堕落来说,最后总免不了找一个借口,自己各方面都严于律己,只是坏在娶了一个贪婪的夫人。这种说词,有点滑天下之大稽。你一个领导干部,少说管几十人,多则管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人,你连一个女人都管不了,还能管理一个部门一个行政区?这不是笑话吗?既然你连一个女人都管不了,就只说明一点,你无能,尸位素餐。换言之,假若你的能力足以管理好几百万几千万人,宠爱自己的女人,又有何错之有?正所谓无情并非真豪杰嘛,英雄也有儿女情长的时候,作为天子,情之所至,儿女情长,就算有错,那也是天子的错,与女人何干?相反,我们再看看宜臼和他的母亲申姜。周朝的法律规定,天子有正妻有次妃还有其他妃子。既然法律这样规定了,在法律没有修正规定之前,申姜和宜臼,就应该遵纪守法,就应该成为表率。可申姜呢?并非如此,不仅对褒姒恨之入骨,而且鼓动自己的儿子对褒姒进行百般打击。这是什么行为?是违法行为。一个心中无法的太子,能够成为未来的明君吗?显然不能。一个心中无法的王后,能够母仪天下吗?同样不能。既然如此,周幽王废后逐太子,就是依法行事,就是在维护法律的神圣和尊严,何错之有?至于烽火戏诸侯,我在这里就不展开分析了,从古至今,已经有很多史家研究论证了这事的不可能,有兴趣的话,你们可以去找来看看。说了这么多,我只有一个感慨,整件事,都是太子宜臼在违法乱法,但在修史的时候,却将屎盆子扣到了褒姒身上。这且不说了,只说这个姬宜臼,自己稀里糊涂干了蠢事,还以为是干了一件天大的伟业,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落得孤家寡人的晚景不说,将好好一个周天下给毁了。历史被宜臼篡改之后,使得这个东周的开国天子很显得有些英雄主义情怀,可无论怎么改,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他是一个千古罪人,也是一个自食其果的无知之辈。
赵德良停下来后,大家全都没有说话,每个人都在思考。大家心里都清楚,这番话,肯定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所指的。但究竟指什么?大家又一时想不明白。
说到这里,我想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一个社会,什么最重要?赵德良说过这句话,再一次看了看大家,竟然没有一个人回答。他显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回答,而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说下去。他说,你们很可能会说,法律最重要。现在是法治社会嘛,法律是一切的根本。但是我要说,这种观念是错的。不是法律最重要,而且社会秩序最重要。法律只不过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什么是社会秩序?我的理解,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社会的结构秩序,一是社会的行为秩序。当然,还可能有别的秩序。社会的结构秩序又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行政结构,伦理结构等。在*列宁主义理论中,这被表述为上层建筑。法律,只不过是维护上层建筑的工具。
赵德良喝了一口水,接着往下说。这个伦理结构,是个很有趣的东西。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伦理结构的国家,过去,我们讲天地君亲师,这就是在强调社会的伦理结构。现在不讲了,天地君亲师,被认为是封建伦理,被砸烂了。我们不说是封建伦理还是别的什么伦理,这是理论家研究的事,太深奥了,一下子我们也说不清楚。我们只看实际中的例子。有一种现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在一个家庭结构中,秩序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家庭中,必须有一个顶梁柱,而这个顶梁柱,也必须是父亲,绝对不能是母亲。你们可以仔细回想一下身边的家庭。一个家庭中,如果父亲非常强势,这个家庭的子女,就一定非常团结,也同样非常强势。相反,如果这个家庭的母亲非常强势呢?在对内上,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