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视觉人生:陈逸飞传-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用大视觉的文化理念审视城市雕塑,陈逸飞对当今的城雕并不满意,于是他又产生自己到这个领域试试身手的念头。这一试又让陈逸飞获得了新的声誉。陈逸飞创作的雕塑作品《仲夏闲情》被法国文化部选中,放置在巴黎卢浮宫旁的皇家花园内。这是陈逸飞首次涉足雕塑创作。《仲夏闲情》从上海启运后,陈逸飞于2000年3月20日到法国参加皇家花园新创作雕塑作品揭幕仪式。法国文化部的这次雕塑征集活动,总共从全世界选择了9位艺术家的雕塑作品,陈逸飞是唯一入选的亚洲艺术家。所有作品都安置在举世闻名的法国巴黎皇家花园内。《仲夏闲情》高35米,宽2米,以陈逸飞熟悉、擅长的上海三四十年代的女性作品为题材。陈逸飞就是陈逸飞,他的整体素质,决定了他在文化上的全能,决定了他要在文化上取得多方面的成就。
社会上有人提出疑问,陈逸飞到底是个艺术家还是个商人。对此,陈逸飞回敬说:“提这个问题的人很缺乏知识,什么叫商人?什么叫艺术家?今天社会中的作品都是在一个大的社会中流通。问题是你想追求的是什么?我一直提倡的是‘大视觉’,也就是说我在造型艺术中悟到的美的感觉将服务于社会。简单的一句话,如果我不做这些事情,我可以得到更多的钱。这一点了解我的朋友会知道。这是毫无疑问的,并不是我在说大话。好多朋友说你应该画更多的画。可是我有一个理想,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造型艺术家关注我们周围的风景线,因为过去种种的原因打扮得并不漂亮。所以我还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很多人理解我做的事情,也有人不理解。以前都是追求所谓的纯艺术。什么是所谓的艺术家?什么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还是有人抱着农业经济时代的眼光来要求艺术家,最好都像凡高,吃不饱穿不暖,一百年以后有人发现你了。今天凡高也成为了一个符号。现代社会还要一个艺术家关在一个阁楼里面,不食人间烟火,还要大加赞赏。我常常想,赞赏的人他是怎么生活的?这真像愚人节的幽默。”(李峥嵘:《大视觉中的陈逸飞》,《北京晚报》2003年4月10日)在中国的传统艺术家那里,一般都是选择一个非常具体的艺术领域,然后在这个艺术园地耕耘一生,有些人有所作为,有些人大有作为,有些人则终其一生也没能悟到真谛,徘徊在艺术园地边缘。而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产生了陈逸飞这样的文化奇迹。陈逸飞在构建他的大视觉文化观念的同时,又行动起来,投身社会实务,实践自己的大视觉文化观。他在绘画、电影、时装、模特、环艺、时尚杂志等这些引领社会时尚潮流的艺术领域,都有着令人惊奇的建树,不能不说是一个文化奇迹。1994年,上海逸飞文化影视传播有限公司成立;1995年,逸飞新丝路模特经纪公司成立;1997年,上海逸飞服饰有限公司成立,后在全国设167家分店;2001年9月,号称国内最厚的时尚杂志《青年视觉》面世。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七章 大视觉文化产业(5)
逸飞集团总部位于上海市延安西路1088号长峰中心18、19楼(2005年5月23日起集团迁至上海市泰康路200号乙)。作为一家从事视觉产业,致力于视觉艺术发展和推广的集团公司,逸飞集团总部的内部环境设计本身就是一件出色的视觉艺术佳品。由视觉艺术大师、逸飞集团董事长陈逸飞先生亲自主持的内部环境设计充分体现了他所倡导的大视觉的美术观。将艺术融于生活,把灵感化作实用;含蓄但不缺乏个性,个性却又不显张扬。青与灰的主色调来源于陈逸飞一贯的素雅和精致。灰色显露的金属光泽现代感十足,浓烈的时尚气息与青色玻璃反射出的静谧幽雅在冲撞之后,渐渐弥散在整个办公空间之中。这是一种捉摸不定但却能亲身感受的现代风尚。开放式的办公空间和大量玻璃幕墙的运用,使人们的视觉得到了无限的延伸。裸露的通风管道和巨大的工业吊灯在充分发挥其实用功效的同时,更成为了表现美学与生活相融的典型意象。这样出众的内部装饰不仅受到业界同行的广泛好评,更是博得了众多影视、广告拍摄机构的青睐。2003年上映的电影《炮制女朋友》(郑伊健、梁静茹、赵薇等主演)就选择了这里作为拍摄场景。容祖儿也曾选择在这里拍摄她的MTV。此外,古天乐、周星驰、马景涛、黄日华、罗嘉良等多位著名港台演员也都曾在这里拍摄过广告,并对这里出色的环境赞不绝口。陈逸飞一再强调,实践大视觉文化观,必须走产业化的路子,而且他比较重视民营的文化产业。陈逸飞的精彩,就在于他把这些艺术领域这些文化产业都打造得那么精彩。
第八章 圆了一个电影梦(1)
(1992年—1999年)
陈逸飞的大视觉文化理念形成以后,他实践的第一课,就是进入电影领域,亲自执导电影。1992年为拍摄《海上旧梦》成立逸飞工作室,1994年,上海逸飞文化影视传播有限公司成立。
电影追梦
陈逸飞把他的大视觉文化实验从电影着手,这让一些人感到有点不解。他们不知道,陈逸飞的电影梦已经做了好几十年,那是他从童年就开始的美丽梦想。
陈逸飞的母亲是个有文化的人,上过教会学校,又在教会学校教过书,喜欢看电影,是她这个电影迷把儿子陈逸飞领进了电影的世界。
待上初中以后,陈逸飞可以自己独自去看电影了。有一次,他放学回家,途经父亲所在单位的礼堂,礼堂门口贴了一张放映彩色国产故事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海报。他高兴极了,赶着跑回家,放了书包,吃了饭,就来看电影,没想跑得过快,狠狠地跌了一跤,书包从身上飞出去很远,膝盖撞出一个大口子,流血不止,疼痛难忍。想起小时候看电影的事,他就会想起那一天的那一跤。
陈逸飞的家搬到外滩的北京路以后,附近有一家电影院,经常放一些适合小孩看的各种短片,5分钱一张票,陈逸飞就经常到这里享受电影。浸淫在这些电影里,陈逸飞其乐无穷,幼小的心灵获得了艺术的滋润。
是什么原因让他去拍电影,陈逸飞说是为了圆儿时的电影梦。“拍电影一直是我的一个梦。从小母亲带我看电影,小学时代花5分钱可以在曙光电影院里看各种各样的短片,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预科班时,知道苏联的电影拍得好,前苏联电影学院导演系都到他们的美院附中去招高材生。我毕业时也想进电影学院,但那年没有招生,我被送进了大学部油画班。从那时起,我一直有亲近的电影界的朋友。80年代到了美国,有机会看很多电影,朋友们想知道最近在放映什么影片都能从我这里得到一些消息。这几年我在拍卖活动中积攒了一些钱,使我有机会圆一个拍电影的梦。”(淳子:《每幅画都是我的孩子——和陈逸飞谈绘画及其他》,《与名人约会》,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12月版)多年以后,陈逸飞用电影追寻的海上旧梦,是对旧上海绝代风华的怀想,是对旧上海世俗社会的一次艺术复活,是对上海弄堂里一个孩童电影梦的艺术延伸。
前苏联文学曾经把阅读的快乐带给少年逸飞,前苏联绘画曾经深刻影响过陈逸飞,前苏联电影则放大了陈逸飞的电影梦。陈逸飞小时候看的电影,除了国产片,外国片几乎就是前苏联的影片了。
电影行业里还有许多具体分工,陈逸飞从小崇拜导演,他的电影梦,落到实处就是想做一个导演。说起来有些矛盾,陈逸飞儿时做起画家梦的同时也做起了电影梦、导演梦。直到1963年,陈逸飞读完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预科的时候,他还产生过报考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念头。“以前苏联有很多电影人都是学画画出身。俄罗斯电影对我影响很大,中学时我家旁边有个电影院叫曙光电影院,专门放映俄罗斯纪录片。我那时一天仅有的零用钱,也就是5分钱到1角钱,都用来买电影票了。后来我又在平安电影院陆陆续续看了《白夜》、《跳来跳去的女人》,那时候也就是60年代初,我还是个十岁出头的孩子。对我触动最深的一部俄罗斯电影是《初生的太阳》,里面讲述了一个小画家与电影的种种故事。我当时还因此一度特别想学电影专业,可惜后来未能如愿。”(《陈逸飞让生活每个细节都充溢美》,《黑龙江日报》2003年8月27日)可能是上帝早有安排,这一年电影学院导演系不招生,画家梦立即挤走了电影梦,陈逸飞直升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油画系。上帝做了前后不同的安排,命运要陈逸飞先圆画家梦,再圆导演梦。
陈逸飞心目中最优秀的导演是安东尼奥尼和斯皮尔伯格,他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导出像他们那样的优秀电影。“比较偏爱欧洲电影,尤其是意大利、苏联电影。欣赏的导演非常多,比如拍纪录片的安东尼奥尼,我看过他的所有作品。雅俗共赏是最高的境界,斯皮尔伯格是能做到这一点的导演。”(素素:《文化贵族——陈逸飞》,《新现代画报》1997年6月号)从艺术和美学的视角上,陈逸飞把拓展电影等视觉艺术,看成是油画画布的一种放大和延展。用哪一种视觉形式更能完美地表达美,就选择哪种形式,可以选择绘画,也可以选择电影,还可以选择服装设计。
陈逸飞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同时构建绘画、电影、服装的世界,它们在具体形式上有诸多的差异,但它们在表现美的规律上遵循的是相同的艺术原则。这就是为什么陈逸飞要同时在几个视觉艺术领域进行交叉复合的创造,从绘画领域向电影领域推进,再向时装、模特领域推进。
。 想看书来
第八章 圆了一个电影梦(2)
作为一位成功的画家,怎么会想到去拍电影。陈逸飞说,他是在用一个画家的视觉去寻找。
振兴国产片
对国产片,陈逸飞说他的印象是不尽如人意。这里面的原因,陈逸飞认为,其中有主观方面的问题,特别是艺术家本身的修养、阅历、眼光,也有制作环境的问题,包括经纪人制度、投资方式等。面对国产片的这种状况,陈逸飞自己也想出点力。
陈逸飞旅美10年,在接受西方经典绘画洗礼的同时,也接受了西方经典电影的洗礼。在西方各国的电影中,陈逸飞比较喜欢意大利电影和法国电影。
早在陈逸飞旅美之前,上世纪70年代,1976年前后,他就结识了大导演谢晋,并为谢晋执导的《青春》和杨延晋的《苦恼人的笑》等影片设计海报。之后,他又认识了电影界的其他一些朋友,保持了与电影界人士的来往,他经常回想起看这些朋友拍电影的情景。关于开始与电影界的交往,陈逸飞说:“我一直没有忘记电影,一直对电影有那么一股热情。我有许许多多电影界的朋友。最早认识的是谢晋,因为他的儿子谢衍和我妹妹是中学同学。谢晋拍片,我就坐在他边上看。《春苗》还是我画的海报呢。杨延晋的《苦恼人的笑》也是我画的海报。还有彭宁、腾文骥……他们都比我年龄大,我就像一个学生,坐在那里听他们侃剧本。所以我现在一谈剧本,脑海中常常浮现从前,与那些导演们在一起,看他们怎么谈本子,怎么拍电影。”(筱冬:《我拍电影很开心——陈逸飞访谈实录》,《大众电影》2003年第6期)旅美期间,1984年,陈逸飞加入曼哈顿的中国艺术家圈子,结识大导演张艺谋,扩大了与国内电影界人士的交往。
与谢晋、张艺谋这些电影大师的交往,增加了陈逸飞对中国电影的了解,增加了他对电影艺术的美学原则和运作方式的知识,知道了更多的电影门道。这也是陈逸飞敢于迈进电影实验场的重要助推力。
在旅美10周年之际,陈逸飞的画作进入高价拍卖阶段,实现了他世界级画家的梦想。就在这声誉快涨的时刻,陈逸飞于1992年间返回祖国,开始了他在上海的新一轮创业。
世界级画家梦想的实现,快速积累了巨额资金,使他实现电影梦实现导演梦的奢望进入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
经过1992年的筹备和运作,1993年《海上旧梦》进入国际性电影节。1994年《人约黄昏》完成,1999年《逃亡上海》拍就。很快,陈逸飞就确立了他在电影界的地位。
《海上旧梦》是陈逸飞的电影处女作,是艺术片,出手不凡。1993年10月,《海上旧梦》参加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同年11月,参加台湾“金马奖”电影节。
《人约黄昏》是陈逸飞的第二部电影,是故事片。1995年5月,《人约黄昏》参加法国康城电影节,入选“特别荣誉”单元。同年10月,参加马其顿的曼纳基兄弟电影节,获“银色摄影机”奖。同年11月,参加台湾“金马奖”电影节,获四项提名并夺“最佳艺术造型奖”。1996年10月,《人约黄昏》获提名参加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金鸡奖”电影节,夺得“最佳摄影”奖和“最佳美术指导”奖。
《逃亡上海》是陈逸飞的第三部电影,是大型艺术纪录片,在国际犹太人世界引起强烈反响。
陈逸飞的电影都是以民间的方式运作的,他称为民营。1992年,陈逸飞为运作《海上旧梦》而成立了陈逸飞工作室。1994年4月,成立上海逸飞文化影视传播有限公司,随后运作了《人约黄昏》和《逃亡上海》,还运作了电视连续剧《雨天有故事》和电视纪录片《上海方舟》。
过去陈逸飞读毕加索传记的时候,知道这位老兄不只是顶级画家,而且玩电影,玩陶瓷,还都玩得有模有样。现在,陈逸飞实现世界级画家的梦想以后,也玩起了电影,而且一玩就是连续几部片子。我们就来一部部看过吧。
《海上旧梦》
关于艺术影片《海上旧梦》,陈逸飞认为他投拍并执导这部影片非常值得,因为它丰富了自己的人生和艺术。
1992年年初,陈逸飞在完成了一套中国古代仕女怀旧系列的油画《浔阳遗韵》、《罂粟花》、《夜宴》等作品后,又着手创作一套以旧上海为主题的系列油画《海上旧梦》。在创作过程中,他不断走进上海的弄堂,感觉到昔日的上海景致正在逐渐消失,今日的上海则在日新月异地变化。一些地方前些日子还是一处景致,现在却是繁忙杂乱的建筑工地,陈逸飞决定随机拍下一些资料,既可以以照片和带子的方式留存一些景致,又可以在以后拍卖油画时给大家看看创作过程,用做背景资料。当时的设想是拍20分钟左右的资料,可是真正拍起来,觉得这里也应该拍下来,那里也应该拍下来,都似乎有点存留价值,拍来拍去就不怎么停得下来,也有点上瘾的意思,把资料片拍长了,是原计划的好多倍。朋友们看了这些素材,都产生了一个共同的想法,希望陈逸飞干脆再拍长点,玩成一部电影。这样,就玩成了这部电影,个人随想录式的《海上旧梦》。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八章 圆了一个电影梦(3)
这部影片,陈逸飞在后期制作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作了多次的剪改。有人说陈逸飞把系列组画《海上旧梦》的创作意念移植到了胶片上,电影的每格画面都是陈逸飞作画的一种艺术延伸。
说起影片《海上旧梦》,陈逸飞一再地说,这部片子对他来说意义非同寻常。正因为陈逸飞看重这部影片对他人生和艺术的意义,他才不惜自己的时间和财力,一定要把片子做好。从片子开始筹备启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