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史做女人-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择的,几万人几百万人里挑出来的人尖子,而皇帝,是世袭,是没有选择的——这要感谢隋唐的科举制度。
正是由于隋唐的科举,很多寒门子弟才有机会登上龙门,而在这以前,门第是杀伐人才的最重要的工具,也就因此,有了很多不平,有了很多动荡,东晋算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那个时候,朝政相对固定地把持在王、谢、庾、桓几个特定家族里,执政者也基本出于这几个大的家族——选择余地太小,优秀率自然会降低,而次等士族里的优秀人才由于无法升到高位,自然会心生不满。
孙恩便是。
此人出身次等士族,叔父孙泰为五斗米道教主,当时天灾人祸,战乱频繁,人们不禁要求仙问佛得一个平安,因此势力越发增大,最后孙泰决定教主不做了,换个皇帝当当,结果被司马道父子诱杀,侄子孙恩逃了出来,聚集几百人再次作乱。
而出人意料的是,这样一个乱臣贼子型的人物,作乱之时,居然“旬日之中,有众数十万,郡县兵卒,望风披靡”(《晋书 ? 一百卷》)——这是有原因的。统治者的高压早已让下层老百姓不堪重荷,在痛苦挣扎之际,人们自然希望一种超自然的力量的救赎,而此时,中国最土生土长也是最适合中国的国情的——五斗米教(道教前身)出现了,教主许以来世的种种好处,对不识字的民众来说,确实具有巨大的煽动力量,而对于寒第出身的有志之士来说,四大家族的把持,也让次等士族有志之士无法上身贵介,他们对门阀家族的仇恨可谓由来已久,也就因此,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孙恩会杀害作为五斗米教教徒的王凝之。
这位老兄果然老实敦厚,最后“天人合一”的不是走向自我超脱,而是直通外太空了。当孙恩大军逼近时,他居然不加设防,相信道祖必能庇佑一郡生灵,每天闭门默祷,第二天对诸将佐说:“我已请得道祖允诺,派遣天兵天将相助,城池可保无虞,贼兵一定会自取灭亡。”——某种程度上,他比城外那个自称教主的人更加虔诚而敬业。
可惜,历史就是历史。
贼兵长驱直入,王凝之及诸子皆遇害,谢道蕴瞬息之间,失去了丈夫儿子和几乎所有的亲人,照理来说,她在劫难逃。她是门阀家族里有名的人物,又是王凝之太守的夫人——孙恩对“统治阶级”的手段向来极为残忍,曾经有次把一个县令煮了,分给县令的亲人吃,谁不吃就把谁肢解了。
他本来作为“起义军”就被史官们瞧不起,加上烧杀掠夺,残害百姓。(“有不同者戮及婴孩,由是死者十七八。畿内诸县处处蜂起《晋书 ? 一百卷》)。正史里把能用的坏词都用在他身上了“孙卢奸慝,约峻残贼。穷凶极暴,为鬼为蜮。纵窃岷峨,旋至颠踣。” 《晋书 ? 一百卷》)
可是谢道蕴带领侍婢们杀了贼兵数十个,还从这个魔王手里活了下来。
这是一个奇迹。
奇迹起源于孙恩本人。
5。昏与不昏
以前被朋友拉着参加过一次化妆品的传销培训,当那个总监用充满梦幻的语气描述着未来的美好“钱程”的时候,当我们被拉着走在前台按照他们的话语模式发誓颂歌时,我突然发觉有些东西不对——这是一种特有的理性直觉——自己正在被洗脑。
十七。谢道蕴:天上飞鸟的痕迹(5)
象世界上众多人肉炸弹一样,洗脑,对一个有理性的人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信仰,会让一个人丧失理性的判断,也会让人爆发可怕的潜力,甚至让人忽视生命的分量——历史上很多农民起义都是以宗教的名义,而以宗教名义的起义,往往声势浩大。
我们常常这样推测一次改朝换代的*,因为“统治阶级的压迫”,因为“老百姓没饭吃了,没衣服穿了”,所以“他们被迫拿起武器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这种推测,只是把老百姓当动物,而没有把他们当成真正的“人”——人都是有精神和心理的。
只要是人,就需要归属感,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哪怕是那个时代不识字的老百姓,他们也需要精神上的慰籍和温暖——这或许可以解释孙恩声势浩大的缘由,这么不堪的一个人,能聚集那么多的民众,是因为信仰的力量。
五斗米教象所有的宗教一样,给了人一种基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他设置祭酒这种职位,对信徒生老病死、心理精神都无微不至的关切;树立一些可怕的入教仪式,比如男女合气——陌生的男女经历了这么一遭,想不信也难了;并且许诺了种种美好的陷阱,比如为教主而战可以登仙一类,那么死亡就不再可怕……
也就所以,孙恩觉得走投无路投水的时候,有几百信徒居然自愿跟着他“登仙”,他在民众里面,其实是神一样的人物。
这个人很有意思,虽然不论正史裨史,对他都一律斥责痛骂,但是从史书里的蛛丝马迹里,我一直感觉到了他内心当中所存在的“理性的挣扎。”
他出身于永嘉南渡世族,饱读诗书,虽然世代信奉五斗米教,叔父更是所谓“得道仙人”,但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他遗传了叔父的技术,也没有记载他很得教术真传,只是因为叔父突然被权臣司马道父子诱杀,基于报仇和义愤,他揭竿而起。所以他的起兵,纯粹是偶然。
起义以后,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把人性的最恶处发挥到极致,从来不像有野心的政治家那样收买人心;听到八郡响应,就欢喜告诉属下:“天下无复事矣,当与诸君朝服而至建康。”(想当皇帝了);听到*他的刘牢之临江了,就说“我划江而治,做勾践也行”;听到刘牢之已经渡江,自我安慰:“我不会为逃走羞愧”的,后来带着二十万大军到海上做了海盗,但是很聪明的扔下了很多宝物子女,所以政府军没有追上……如此种种呈现着一种近似行为艺术的荒诞——
( “恩闻八郡响应,告其属曰:“天下无复事矣,当与诸君朝服而至建康。”既闻牢之临江,复曰:“我割浙江,不失作句践也。”寻知牢之已济江,乃曰:“孤不羞走矣。”乃虏男女二十余万口,一时逃入海。惧官军之蹑,乃缘道多弃宝物子女。时东土殷实,莫不粲丽盈目,牢之等遽于收敛,故恩复得逃海。《晋书 ? 一百卷》)
我始终这么认为,他其实,是乱世里非常清醒的一个人,而正是因为这种清醒,解释了道蕴那次奇迹的救赎。
6。醒与非醒
《暗战》里的男主角刘德华患了绝症,因此决定策划一起大案,碰到精明强干的警察刘青云,于是两人玩起了老鼠戏猫的游戏……——如果你知道自己生命的限期,你会做什么?有的也许会闭门自守,寂寂而终;有的超脱自我,走向永恒;有的,却会肆意狂欢,把没做的、想做的、平时不敢做的事情都做了出来——人只能活一次。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十七。谢道蕴:天上飞鸟的痕迹(6)
孙恩选择了第三种。
叔父的诱杀只是义愤,揭竿而起也不过一时兴起,在这个时代,生命很快就会消亡,无论做什么,其实都是走向坟墓的一种加速而已,可让他惊喜的是,在那个极度压迫又肆意放纵的时代里,民众是那样迫不及待地期待一场嗜血的宗教狂欢——几天之内就八郡响应,应者云集,而清醒如他,自然清楚这不过是乌合之众,那些狂热的脸上带着的不是征伐天下的雄心,而是死亡前的迷茫与宣泄——既无良将亦无精兵,天下士子之心皆侧目而视,他是知道的。
因此他的行为出现了怪诞与不适当的反常:跟政府军作战常常改变目标;对贵族阶层异常的残忍,对老百姓也异常残酷,故意放纵着信徒们的罪恶;拉着二十万大军撤退,把婴儿都扔到水里说:“你们先去仙境,我随后就到”;盘踞海岛骚扰边境,在还不至于走投无路的时候就投水自杀——他知道,从揭竿而起的那天,他就没有退路了,前面不是改朝换代就是死亡,可是,那种清醒的直觉提醒着他,仅仅五斗米教的迷信并不能给他带来真正的胜利,眼前这所有的成功,不过是末日的绚烂而已——现在能做的,只能是肆意着自杀式的狂欢,因为在前面,就是无穷无尽的无间道。
这个时候,征伐戎马之间,他突然碰到了一个女人,一个奇特而罕见清醒的女人,他记住了她的名字——她叫谢道蕴。
血腥之夜,城败将亡,在重重魔鬼的笑声与无辜的痛苦呻吟里,那个女人站了出来,抱着三岁的小婴儿,大义凛然地告诉他:“他不是王家人,要杀先杀我。”——火把之下,她清澈而淡定地注释着已经这个魔王,他明白了,这同样是一个清醒的灵魂。
如果说他的清醒是在于死亡之前的末日狂欢、恣肆妄为,那么这个女人的清醒却是看破人生,超然物外——在这个人妖不分的性命旦夕危亡的乱世,在能看得见末日的人群里,虽然同样清醒地挣扎——他走了下路,而眼前这个女人却能超脱于世外——这是他一直向往却永不可能达到的境界。
于是,历史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奇迹,这个杀起婴儿来都不手软的魔王饶过了他生平最痛恨的贵族——
(“及遭孙恩之难,举厝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方命婢肩舆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晋书 ? 九十六卷》)
有人说,这是因为谢道蕴的名气;有人说,这是因为孙恩被谢道蕴的气度折服,可看官注意了:谢道蕴的名气越大,对于有着阶级仇恨的孙恩来说越可憎,而孙恩是从来不肯敬佩倔强的人的——当初不肯吃县令尸体的妻妾都被肢解了,孙恩不是英雄,亦算不上枭雄,那种强悍对于这个男人来说,只不过凭填了折磨的乐趣而已——唯一能震动他的,就是清醒。
7。生活或者生命
很多时候,生老病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不过传奇罢了,大多数人的生活波澜不惊地流逝,按照别人所说的、社会所要求的、众人所期望的那样走到生命的尽头,然后,终止。小时候背诵座右铭,有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
十七。谢道蕴:天上飞鸟的痕迹(7)
我不想给这段话再涂抹上任何政治色彩,汶川地震,埋在下面的都是一群普通人,甚至,还是些孩子,却经历了生命的挣扎,我不知道,当他们在黑暗中等待救援的那个时刻,他们会想什么?当他们经过了一番痛苦的轮回终于被救助出来的时候,他们会想什么?;当他们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人瞬息之间消失的时候,他们在想什么?——。
我想象他们的那时那刻——前一秒还一切如初,后一秒死神便突然降临,熟悉的那些人瞬息躺在了那里,你知道,你永远失去了他们——造物主在用死亡告诫着你,生命是那样脆弱,随时,会戛然而止。
笔者有一个朋友,在春风得意日进斗金做外企经理的时候,突然辞职,毅然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现在成为一名著名的作家。暴死的姐姐突然让她沉淀于生命之下——“人生是一张不能重来的草图“,她如是说。
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那样活着,因为每一天,我们都离坟墓更近。
谢道蕴亦然。
如果说巨变之前,她还是轻逸的超脱,精神上的逃避,孙恩之后,她突然沉寂于生命之下,亲人的死亡、家族的衰败她真实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渺茫,那种灵性的清醒不再是学术和领悟,而嵌入了亲身经历——当火把烁烁照耀下,她直视着那个传说中魔王的时候,她跟死亡其实只距“”公分——
奇迹出现,乱世的清醒让彼此那份奇异的相知邂逅,孙恩心里那残存的理性让他放过了这位同路,她努力相信并寄托了一辈子的轻逸,终于在经受住了生死的考验,那年,她53岁(《谢道蕴生卒年考》)。
我想事后她一定松了一口气,因为人毕竟是人,但是,大灾之后,她沉了下去,生活的浮躁与外在的虚名终于彻底化为乌有,剩下的,是对死亡的刻骨铭心与对生命的真正顿悟——每一天离死亡更近而已,也就因此才明白什么最重要——
她继续住在会稽,太守刘柳倾慕她的名声,想跟她清谈,她接受了。寡妇门前是非多,她是知道的,可是那又算得了什么?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外在的虚名与世人的冷眼只不过是伤害自我生命的帮凶,从此以后,我们以后所作的一切的标杆是离开世界的那一刻不后悔——。
于是“乃簪髻素褥坐于帐中,柳束脩整带造于别榻”,隔着幔帐,两个相似的灵魂娓娓而谈,人生、兵乱、安危、玄学,她“慷慨流涟”“词理无滞”——她看破了,也看透了,刘生大为折服“实顷所未见,瞻察言气,使人心形俱服”,而她,在失去了绝大部分亲人之后,也得到一丝安慰——她对人说:“亲从凋亡,始遇此士,听其所问,殊开人胸府。”
(自尔嫠居会稽,家中莫不严肃。太守刘柳闻其名,请与谈议。道韫素知柳名,亦不自阻,乃簪髻素褥坐于帐中,柳束脩整带造于别榻。道韫风韵高迈,叙致清雅,先及家事,慷慨流涟,徐酬问旨,词理无滞。柳退而叹曰:“实顷所未见,瞻察言气,使人心形俱服。“道韫亦云:“亲从凋亡,始遇此士,听其所问,殊开人胸府。” 《晋书 ? 九十六卷》)
她不再痛苦了,甚至,乱世里那份因为恐惧而产生的清醒也消亡无踪,她自如愉悦地生存在这个星球上,直到公元415年前后,坦然跟它告别——我来过;我爱过;我痛过;我走过;如过客,挥挥手,不带一点云彩”。
活着,其实是一种智慧。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十八。苏蕙:因为失去,所以得到(1)
[人物小传]:苏蕙,秦州刺史窦滔之妻,善属文。窦滔另娶,寄《璇玑图》以动之,恩爱复好。
[君子心语]:当苏蕙放弃爱情的理想时,她用现实的手段打倒了小三,赢回了自己的丈夫——可是,这个曾经变心的丈夫,还值得拥有吗?这将是横在苏蕙心里永恒的一个问题……
1。回文诗
网上闹腾了好一阵子“小三”事件,情节如跟日常的肥皂剧没什么两样——A与B因为C离婚,结果C得了便宜卖乖,在博客上大骂前妻,然后被网友们一顿痛扁,甚至影响到了他们现实的生活——且抛开个人隐私以及*,“第三者”似乎是絙古不变的问题,古时候它就存在,现在也活着,以后也将持续下去——遥遥站立在那里,昭示着爱情的脆弱与人性的不可靠——
当你的爱情遭到了背叛,你会怎么做?
在几千年前有这么一个女人,因为爱情的背叛,她织就出千古第一回文诗——《璇玑图》,她叫苏蕙。
正史书里提到她的时候,总是表彰她的“才德兼备”,《晋书?列女传》上突出其能,说她丈夫窦滔流放的时候,她为了表达思念之情,织锦为《回文旋图诗》赠给丈夫,其诗“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怎么读都可以成句,构思非常奇特精巧;在《前秦录》她更被描述成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